我国民族地区旅游业高速发展,称为民族地区发展的支柱产业。民族企业家在民族地区旅游业中不仅起着重要的领导和推动作用,更是对社区起着关键的带动作用。但是民族地区旅游发展中存在一个问题是大量的外地企业挤走本地企业。
民族旅游发展中经济利益分配不公、传统文化遭破坏流失等可持续发展问题已日益凸显。培育本地少数民族企业家对解决这些问题大有裨益,研究旅游发展与少数民族企业家创业之间的互动关系,也有更为深远和迫切的实践意义。
文章力求通过对大理少数民族企业家创业过程的研究,把握旅游开发过程中少数民族企业家创业的特点,为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一、创业、创业过程及民族企业家创业
( 一) 创业、创业过程
创业( entrepreneurship) 是“新建企业的过程中承担风险,进行运作和组织的活动”,其核心的解释词汇是“活动”,活动的主体即为“entrepre-neur”。
创业研究总体上可总结为企业家个体、企业家创业行为及社会三个层面。建立在企业家个体层面的研究,首先从理论和实践中强调企业家个人的特殊性,并建立了一系列度量企业家个体特质的指标体系; 其次,要明确环境影响个体创业行为的重要意义,强调企业家创业行为的落实有赖于其存在的客观环境,即企业家与环境的相互适应性。
目前主流的企业家创业行为层面的研究都是基于过程视角的研究,企业家的创业过程具备复杂性、动态性等基本特征,并在与机会、环境等影响因素的互动中产生个体、创业行为本身、组织、社会等各个层面的异质性结果。
但由于企业家创业行为及其过程的复杂性和动态性,很难得到具有一致性的创业过程理论模型。不同的学者一般根据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的不同构建适用于自己研究的理论模型。在 Timmons( 1999) 的创业过程理论模型中,创业过程是创业机会、企业家和资源之间适当配置的高度动态平衡过程。创业机会、资源与企业家是创业过程的关键构成要素,其中创业机会是创业过程的核心要素,创业过程实质上是发现与开发创业机会的过程。资源是创业过程的必要支持,是开发机会谋求收益的基础。
企业家是在创业过程中发现和开发机会、整合资源的主体,是新创企业的关键构成要素。同时企业家的创业过程时刻受到社会变迁、市场不确定性、机会模糊性及资本市场风险等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
社会层面的创业研究关注重点主要在于企业家与外界环境因素的互动。个体层面和行为层面的创业研究无不表明,外界环境是企业家创业行为孵化与强化的重要影响因素。企业家与环境之间存在着一种必然的互动关系,企业家因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呈现出不同的创业行为特点,同时企业家也可以通过特定的创业行为选择和影响环境。
旅游业内的企业家与其他行业的企业家相比具有自身的特殊性。Shaw( 2004) 概括了旅游企业家的特点: ( 1) 多为技巧型企业家; ( 2) 缺乏创业、管理经验及远景规划; ( 3) 多依赖非正式的资本,如个人及家庭的积蓄; ( 4) 强烈的生活方式型动机是他们通过创业加入旅游行业的主要因素; ( 5) 网络对其十分重要,不同地区旅游企业家与目的地的互动关系并不相同。
( 二) 少数民族企业家和创业
Fuller - love et al. ( 2006) 指出,少数民族企业家的创业具备自身独特的动机、特点及组织行为。
关于少数民族企业家的研究,其根本目的在于寻找他们与非少数民族企业家在创业行为上的特殊之处,以期为这一弱势群体在主流经济中的发展与壮大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
目前学界关于少数民族企业家的研究包括了两类最为主要的研究对象。一类是传统的移民企业家,另一类是少数民族地区本地的民族企业家。在旅游发展的背景下,与外来企业家相比,这类企业家与当地社区联系紧密,是本地资源的“掮客”,但是对游客的了解不多,与市场的联系也较少。
与非民族地区的企业家相比,一方面,他们同样创建社区型小企业,利用本地资源参与旅游发展并分享收益; 另一方面,少数民族企业家的创业在有效识别及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往往更要求着力突出资源和产品的民族特色以塑造自身及企业的不可替代性。
少数民族企业家的培育被看作是民族地区启动旅游发展、平衡地区差距的有效途径,当地政府也意识到这一点,以克服依赖外来资本及人力资源所造成的发展困境。受益于民族地区独特的资源禀赋、低廉的土地与劳动成本,少数民族企业家的创业具备一定的先天优势。然而,地理位置上的先天不足决定了它与客源地间的遥远距离,缺乏对游客的了解,难以建立稳定的市场渠道,以及缺乏合格的人力资源,如技能合格的普通劳动力、管理人才等。资金匮乏也会限制企业家进行技术创新的可能。总之,已有研究都指出民族地区特殊的区域背景影响着少数民族企业家的创业活动,但是研究成果相对较少。
二、研究方法与案例地
( 一) 案例地选择
笔者选择云南省大理市为案例地,以当地从事民族手工艺行业的白族企业家为主要样本。大理作为白族自治州,拥有历史悠久的白族手工艺积淀,扎染、银器、木雕等手工业内孕育了大量从事手工艺加工的白族企业家及家庭企业。分处于民族旅游各个发展阶段的喜洲周城村、鹤庆新华村及剑川等地的本地白族企业家为本研究提供了全面丰富的样本。
周城村是着名的扎染之乡,着名的蝴蝶泉景点就在该村东北,交通便利。自古以来手工业、商业比较发达,织布、刺绣等是村民主要的副业,扎染及服装加工业的产值曾在 1999 年鼎盛时接近亿元。①作为传统白族聚居村寨,新华村拥有历史悠久的白族银器手工艺积淀,拥有大量从事银器手工艺加工的白族企业家及家庭企业。剑川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北部,1996 年被文化部命名为“木雕之乡”,目前全县专门从事木雕生产加工的家庭企业超过 1500 户,木雕总产值超过 1 亿元,以本地白族企业家创建的小企业为主的木雕行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②在旅游发展的带动下,大理的周城、鹤庆、剑川等地涌现出大量的本地手工作坊,来自游客的购买力很大程度上决定其创建与发展,而这些作坊的创立者及所有者在当地旅游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 二) 料收集及分析
为全面了解民族手工业内的少数民族旅游企业家的创业过程及影响因素,笔者分别对企业家本人、雇工和当地居民进行了深度访谈。访谈对象以企业家为主,雇工和当地居民的访谈是为了辅助获得相关资料。在对企业家本人进行访谈的时候,由于样本较难进入,笔者通过“滚雪球”的方式进行调查。在访谈之余,研究者与企业家建立了较为良好的关系,访谈结束后与其保持联系,并在闲暇时主动找其聊天增进感情,同时以这种非正式访谈作为正式访谈的补充。这不仅有效保证了访谈资料的全面性与真实性,还增大了后续调研的回访成功率。在大理的田野调查分两次进行。第一次调查由2010 年8 月6 日开始到2010 年8 月22 日结束,共持续17 天。另外,为还原企业家完整而真实的创业过程,笔者在第一次访谈结束 1 年时间后对其中的5 位企业家进行了回访,并以此为基础对企业家的创业发展过程进行了更新及补充,力求在最大程度上保持信息的完整及有效性。第二次调查由2011 年 7 月 16 日开始到 2011 年 8 月 6 日结束,持续22 天,共走访26 人。
综合两次田野调查,抽样的形式确定了 13 个白族企业家样本并根据企业家的不同姓氏分别编号。
③在资料分析上,首先对每一个白族企业家样本在民族手工业内的创业活动及过程进行了详细了解和记录,整理出 13 个白族企业家的个案资料以供后续分析,并以此为基础自下而上地归纳出白族企业家创业活动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受限于企业家创业过程的异质性,现实中难以采用统一的框架对其进行分析,因此在深度访谈中最大限度地尊重了企业家个人的思路,在后续资料整理的过程中严格围绕企业家的创业活动展开梳理,力求在最大程度上还原 13 个白族企业家个案的创业过程,为后续的案例研究及理论总结提供详尽的事实支撑。在资料分析上,十分注意白族企业家创业的“具体细节、有关事件之间的联系以及事情发生和变化的过程”( 见表 1) 。【表1】
三、民族企业家创业过程特点
( 一) 企业家特点
本研究涉及的 13 个白族企业家样本在进入旅游市场之前均以不同的形式经营着自己的手工作坊。白族企业家是名副其实的技巧型企业家。
大理的白族企业家在个人技艺的累积上有着特殊的形式,即“小炉匠”、“小木匠”等流动性定制化的生产经营形式,即“走村串寨,云游四方,哪里有活干,就在哪里住下来”。
从 1988 年到达西藏独立创建自己的银器作坊到 1996 年返回新华村再次创业,西藏 8 年的“小炉匠”生涯让寸 C 完成了技艺、资本、声誉等方面的前期积累。1995 年,寸 C 制作的富有藏族特色的布达拉宫模型被西藏自治区政府当作礼物送给美国总统克林顿,一时间名声大噪。借助 199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 30 年之际,政府 1300 多万的银器礼品订单,寸 C“赚了二三十万,积累了第一桶金”( 董 A,寸 C 的创业合伙人) 。1996 年,寸 C返回新华村并创制出自己标志性的产品———九龙壶。“九龙壶实际上由藏族的酒壶改制而成,在图案设计上也融合了很多的藏族元素”( 洪 A) 。寸C 本人被政府和媒体广泛宣传,并于 1996 年底创建了标祥银器加工厂,正式开启了自己在旅游业内的创业历程。以九龙壶为基础,寸 C 在多年技艺累积的基础上相继设计了九龙火锅、九龙烟筒、九龙筒等九龙系列产品,并将早年在西藏习得的藏族图案及技艺加以糅合,使得九龙系列产品常年保持着核心产品的地位,在游客市场内广受赞誉。
企业家董 A、寸 C、王 A、洪 A、洪 C、寸 E、寸 F、赵 C 及寸 G、罗 A、罗 B 等均经历过长短不一的“小炉匠”、“小木匠”生涯。“小炉匠”、“小木匠”等流动性定制化的传统经营生产形式为企业家识别市场机会做了三方面的准备。一方面,它与顾客的互动性较强,与市场结合相对紧密,便于识别有效需求和新的市场机会并迅速调整经营战略; 另一方面,它有利于手工艺人的技艺交流与积累,使得企业家具备了针对性地开发新产品以满足游客需求,将市场机会付诸实施并转化为利润的创业能力; 同时,“小炉匠”、“小木匠”的生涯为白族企业家积累了小企业的经营经验,为其识别新的目标市场并向旅游小企业转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二) 识别民族旅游市场
创业机会的识别过程是对市场机会的发现和确认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创业者会不断对自身的能力与机会的预期价值进行权衡,以明确创业机会的战略定位并做出是否利用创业机会的决策。
母 A 的创业过程正是伴随着新华村的民族旅游而逐步开展的。1997 年,母 A 在得知鹤庆县政府即将正式启动新华村民族旅游开发这一消息之后,毅然决定放弃甘孜州小有规模的银器生意,回乡创业。“97 年新华村开始规划搞旅游嘛,我想我们老在外边闯也不是个事儿,扎不了根。后边就回来了。当时也是下了很大的决心,回来了外边的工具啊家当什么的一个都没带回来。当时 96年的时候在规划,那个时候我就想回来。”( 母 A)对机会的敏锐嗅觉让母 A 在 1996 年便意识到鹤庆县政府对新华村的旅游规划蕴藏着可利用的创业机会。他“看准了新华村发展旅游的这个时机,整个稻城县欠我七万多块钱都没去要就直接回来了。”( 母 A) 。回到新华村后,母 A 延续了家庭作坊的经营形式,通过小规模的银器加工及销售维持运营。直到 1999 年,随着第一期民族旅游的配套设施交付使用,新华村的民族旅游发展初现雏形。母 A 随后在民族工艺品交易市场租了几间铺面,率先把加工作坊一并搬到了交易市场,在销售银器旅游商品的同时也为游客提供体验加工场面和制作过程的机会,在新华村所有的银器作坊中率先形成了“前店后厂”的经营格局。
与此同时,寸 C、洪 A 等白族企业家也分别在1996 年结束了自己在藏区的手工作坊回到新华村。母 A、寸 C、洪 A 等 3 位企业家的返乡创业正是新华村民族旅游起步发展带动的结果。白族企业家的自身能力在机会识别及利用过程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
对于游客市场的风险,企业家都有所认识,例如从事本地人和藏区地区生意的手艺人,认为“倒是有做旅游产品的考虑,只是觉得太麻烦了。游客需要的量少,有时候一个星期没有几个人,有时候一天上百”。对于他们而言,游客市场有一定的创业机会,但识别及利用游客市场机会成本较高,他们需要进行成本———收益分析并在其中权衡。
藏族装饰品市场的建立与维护是低成本、低风险、高利润的,而游客市场的开拓则是高成本、高风险,利润不确定的,因此仍旧采用观望的态度。
但是,总体而言,区域内手工小企业的集聚及由此形成的网络对风险的态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我们这里家家户户都是做手艺的。赚钱比你们那里容易多了……”( 罗 A) 。“做手艺其他地方也赶不上我们,( 小孩) 从小受影响,那些连工具都没有见过的人可能要几个月才熟悉工具,才知道这个是什么。我们几代人这样延续下来,内涵什么的理解快一些”( 寸 G) 。
对大理的白族手艺人群体而言,民族旅游的兴起及发展为他们创造了更大的市场空间。根据目标市场的变化适时调整产品及经营战略,整合自身原有的能力和资源投入新的市场空间,就是创业机会的识别及利用。大理民族手工业内的白族企业家在创业机会的识别及利用过程中充分体现了自身的特点。
( 三) 产品开发: 民族特色与市场需求间的平衡
在产品开发上,大理民族手工业内的白族企业家以民族特色作为核心竞争力,突出民族工艺品的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是白族企业家有效满足游客需求的关键。
在白族企业家的创业过程中,白族企业家们普遍对面向游客市场的产品进行了原材料、产品设计、制造工艺等方面的改进。针对游客市场的产品,品种、花样、档次远远地多于面向藏族和本地市场,如装饰品中的手镯、手链、戒指、项链以及配件中的长命锁,还有银挖耳、银牙签等都会使游客产生目不暇接的感觉。为满足游客需求,企业家在民族特色、原料选择、制作工艺上做出不同的组合。游客购买力的高低决定了手工艺品的定位,高端定制性工艺品多采用手工制作,低端的大众化旅游商品由机器制造。在工艺来源上更是囊括了本地工艺、藏族工艺及机器工艺,工艺的选择同样完全由游客需求决定。
但是以顾客为中心,市场需求导向的产品设计容易造成地方特色的缺失从而丧失核心竞争力。母 A、寸 C、洪 A、寸 D 等新华村的白族企业家分别在不同程度上表示出对银器工艺品丧失地方特色的担心。洪 A 认为“游客识货的少,因此在新华村内做的都是差不多的产品,少有独创性的精品。做了精品没人识货也卖不出去,还要亏”。
总结来说,民族旅游的发展既促进了企业家在创业过程中有效结合民族特色与市场需求,也对企业家如何在二者之间取得平衡,防止过分迎合市场需求而丧失民族特色提出挑战。
( 四) 资源利用: 具有少数民族身份的企业家
民族地区的企业家创业时,受益于民族地区独特的资源禀赋、低廉的土地与劳动成本,但是缺乏合格的人力资源难以建立稳定的市场渠道。针对自己的弱项,白族企业家在创业中主要利用了两类资源,一类是以个人技艺为核心的企业家个人资源,在市场上树立品牌; 一类则是采取开放的心态,通过合作和开放学徒制,弥补人力资本的不足。
1. 企业家个人品牌资源的建立与利用
民族手工业的特殊性决定了企业家的个人技艺是创业的核心资源,而企业家所获取的各项荣誉称号可被看作是技艺水平的直接证明。13 位白族企业家中有 5 位拥有国际级、省级或是市、县级的“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有 3 位曾获国家、省、市县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称号,有 8 位曾被邀请至各级学校传授手工技艺,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内享有相当的盛名。白族企业家的手工技艺水平与个人荣誉密切相关,而荣誉的获取带来了相应的品牌效应,使其得以向游客市场传递关于工艺品品质的信息,增加游客信任。
寸 C 的案例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白族企业家获颁的荣誉称号作为创业资源的重要性,白族企业家群体善于利用这些荣誉资源树立个人形象,从而获得与个人形象相关的品牌效应。在寸 C 创建的标祥民族工艺加工厂内,随处可见他与各级领导、各界名人的合影及题字,他工作室的电脑内常备自己所获得的各项荣誉的资料文件,这些文件被统一存放在一个命名为“寸大师”的文件夹内,并对慕名而来的学生及络绎不绝的采访者公开展示。另外,“据说他有一件镇室之宝,是一本重达 20 公斤的剪报,收藏了他精心设计的西藏布达拉宫、九龙壶系列、九龙壶喷雾火锅、大理州州门金钥匙的设计图纸,还有关于他本人及作品的新闻报道,他的一些作品的照片和他与各级领导、国际友人、游客的合影照片和题字。可见,寸 XX还是一个有心人,一个注重树立自我形象的有心人。”
除寸 C 之外,在段 A、桑 A、郜 A、母 A、段 C、陈 A 等企业家处均有类似的白族企业家树立个人形象的宣传资料,公开或半公开的展示、媒体报道等方式无疑是企业家提升个人知名度、扩大产品影响力的有效途径。对文化资本有限、不甚了解具体信息的游客而言,企业家的个人品牌是其购买决策的关键影响因素。正如张 B 所认为的,“其实我们的东西都差不多,但是他( 寸 C) 名气大,不少人指明要买他家的产品,说没听说过我们的名号,买了也不放心”。
然而,荣誉的获取及品牌形象的塑造除了直接受白族企业家个人的技艺水平影响外,更与政府的扶持以及企业家的个人素质密切相关。正如以寸 A 为代表的银器加工业普通从业人员所看到的那样,“母 A 这个人好( 相) 处,他头脑精明,人也好。像他们这些人跟政府关系好,什么展览啊、博览会啊都是他们去参加。我看过他们那些证书什么的,都是政府发的”。与政府有关部门的亲疏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白族企业家本人获颁的荣誉等级及宣传效应。由于“新华村做的人多,所以名气大。政府利用寸、母等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的牌子为它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所以名声在外”( 大理市某旅行社导游寸 D) 。鹤庆县旅游局在2006 年至 2010 年间对母 A 进行了长时间的持续宣传,对母 A 的采访报道曾出现在鹤庆县、大理州、云南省等各个级别的报刊上。不难发现,从事民族手工艺行业的企业家个人素质的高低是创业关键性的要素,企业家的个人素质对创业活动起着决定性的影响。政府主管部门的领导也直言,“他们( 指白族企业家) 有什么事的时候都想着找我们帮忙解决,我能帮得上忙就拉他们一把。”所谓的“帮忙”有着丰富的内涵,资金、政策、市场营销等各个方面都可能是“帮忙”的对象。与政府主管部门的关系亲疏是决定企业家能否获得此类“帮忙”的关键因素,而它与企业家个人的社交能力密不可分。
2. 用包容和开放的心态去适应环境
在旅游发展的影响下,从事民族手工业的白族企业家在环境资源的利用上体现出一种包容而开放的态度。洪 C 认为“白族与汉族没有特别明显的差别”,他本人所从事的手工业的特色只在于“都是用手工做的”,这无疑是一种开放的心态。
母 A、孙 A 是一对合作伙伴,两位企业家分别表示了对合作及创新的期许,这也说明为塑造产品在游客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白族企业家开始乐于合作,注重创新。原本各自为营的白族企业家初步具备了合作意识,不局限在单项民族手工艺创造的单薄效益内,试图整合资源获取效益最大化。
在传承方式上,企业家群体表现出对市场机会的强烈适应,他们多数愿意开放性地传授技艺,为自己创业活动获取更多合格的劳动力资源,传承中不拘泥于“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传统条例。“以前收徒弟也有讲究,必须以自己家的亲戚为主,( 或者是) 朋友关系的。不能说一个收一个,因为不了解脾气品行。以前也担心手艺外传,但现在不担心了。因为现在市场需要,人越多越好。”( 寸 G) 。“( 收徒弟) 悟性好一点的什么地方的都可以,现在没有传内不传外一说啦。”( 洪 A) 。但由于区域传统及文化氛围的影响,本地区的白族居民在传承手工艺上仍然具备一定的优势。“收徒弟一般都是有一点熟人关系的,外面的人他学得慢,我们这里的人他从小就看惯了,学得快。”( 寸 F) 。
总结来说,对大理手工业内的白族企业家在创业资源的利用上表现出一定的群体共性。这种群体共性主要表现为: 在个人资源建立与利用上,白族企业家个人素质发挥了关键作用; 在对环境资源的利用上,白族企业家整体上较为开放而宽容,开始乐于合作,注重创新,开放传承。
四、结论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民族旅游的发展为大理民族手工业内的白族企业家带来了大量的游客,创造了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提供了全新的创业机会。在经济转型区,手工艺面临诸多困境,旅游却给民族手工艺的传承带来机会。旅游的发展促使大理白族企业家结束了传统的“小炉匠”、“小木匠”生涯,识别并利用创业机会,向旅游商品供应者转变。研究中的白族企业家很难用传统的创业模型来描述,他们更是旅游目的地企业家中既典型又特殊的一群。白族企业家创业活动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 3 个方面:
白族企业家普遍经历了“小炉匠”“小木匠”生涯的创业准备阶段,这为企业家迅速识别民族旅游带来的市场机会做了多方面的准备。在产品开发上,大理民族手工业内的白族企业家以民族特色作为核心竞争力,在原材料、产品设计、制造工艺等 3 个方面体现民族特色。在资源利用上,个人技艺水平、荣誉、品牌效应、社交能力共同构成了白族企业家创业的核心个人资源。同时,企业家以社交能力为主的个人素质决定其与政府关系的亲密程度,直接影响企业家荣誉的获取及品牌形象的塑造。大理民族手工业的行业特色及工艺积淀是少数民族企业家赖以创业的基本环境资源,而白族企业家本人的态度是决定其如何通过合作、创新等方式利用资源,白族企业家整体上较为开放而宽容,开始乐于合作,注重创新,开放传承,表现出一种开放而宽容的态度,为创业和竞争奠定了基础。
总体来看,白族企业家的创业经历来源于民族旅游市场的独特性,游客到民族地区旅游主要是在寻求原真的民族文化产品,但是由于缺少对民族文化产品的识别能力。因此,游客决策中需要依赖各种市场营销中多种信息,包括企业家本人的个人信息、荣誉称号以及在生产地获得的真实感,这些因素对开发和稳定游客市场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也在白族企业家创业过程中反映出来。
白族企业家的创业经历给当地政府政策制订带来一定的启示,少数民族企业家的创业中资金扶持不是最为关键的因素,政府在宣传促销、品牌创建以及营造创业氛围等方面更为重要。
参考文献:
[1]保继刚,苏晓波. 历史城镇的旅游商业化研究[J]. 地理学报,2004( 3) .
[2]林强,姜彦福,张健. 创业理论及其架构分析[J]. 经济研究,2001( 9) .
[3]徐红罡,马少吟 . 旅游小企业的创业机会识别研究———桂林阳朔西街案例[J],旅游学刊,2012(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