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旅游管理论文

基于可持续生计的苏州乡村旅游发展调查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4-22 共6041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苏州地区乡村旅游建设探究 
【绪论】乡村旅游发展战略管理探析绪论 
【第一章】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可持续生计理论 
【第二章】基于可持续生计的苏州乡村旅游发展调查分析 
【第三章】苏州乡村旅游发展管理策略 
【结论/参考文献】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管理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可持续生计的苏州乡村旅游发展调查分析

  一、苏州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规划

  (一)发展规模

  苏州市乡村旅游的发展起源于“苏南模式”影响下的民营经济,乡村旅游发展对于新农村建设和推动城乡一体化有重要意义。上世纪八十年代,苏州旅游业快速发展,如图 3.1 所示。截止 2012 年已经实现 1000 多亿元的旅游收入,其中乡村旅游在苏州的旅游市场中已经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2006 年至今,到该市乡村旅游的人数已达 5200 万,收入累计 150 亿元,还在逐年递增,在其影响下,一些相关产业的收入也大幅增加,所提供的就业机会近 10 万个,使大量的劳力得以就业12.目前,苏州已经形成了 300 多个乡村旅游点, 包括 30 处国家级的农业旅游点、2 处农业示范园区、1 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3 处国家森林公园以及多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了餐饮休闲、民俗体验、科普教育等众多乡村旅游形式,位居全国前列。乡村旅游发展迅速,西山明月湾、东山蒋巷村、树山生态村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通过乡村旅游使乡村居民脱贫致富是可持续生计的目标。沿太湖是苏州乡村旅游分布的主要区域,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区域。在环太湖乡村旅游的发展中,有的地区村民确实因乡村旅游的发展受益,如收入增加。但也有的地区村民面临着可持续生计问题,仍需改进。

  (二)上位规划

  苏州地区因为自然条件好,生态处于良好的状态,省、市有关部门都对乡村旅游的用地做了明确的规定。《江苏太湖地区旅游建设管理试行条例》中提到了这一地区旅游用地控制的重要性,其中要求:沿太湖周围一千米距离内的用地项目一定要严格审核,对审核的具体步骤及建设事宜做出了详细的规定。《苏州全市整体规划要求(2007~2020)》中把太湖及其周边 5 千米距离内确定为生态敏感区,按照合理规划、全面整治、综合开发、妥善保护的指导方针,进行这一地区的相关建设。

  《关于苏州城乡规划一些必要措施的规定(2013)》中提到,在建设中须密切注意生态保护,要从利于维护生态的角度出发来考虑问题,尽量增加绿地面积,做好湿地维护,对湖泊加强管理。在太湖周边(不包括一些休闲度假区)1 千米距离之内合理栽种生态林,要最大程度地减少在这一地区内的旅游建设。《苏州旅游建设整体要求(2009-2020)》13强调,将太湖周边地区确定为旅游度假区,要充分展现出“江南古镇、太湖水乡”的风景魅力,吸引人们来此休闲观光。

  其乡村旅游开发的主要思路就是依托太湖周边环境与水乡文化氛围,积极推出乡村特色产品,增添乡村观光的魅力。将城郊地区,如北山、南山等地确定为农家乐活动的重点区域,观光村的建设要突出特色主题,根据各村实际情况可确定以茶、渔文化等作为主题,为了丰富乡村旅游的内容,还可建设一些体现乡村风情的项目,如水乡划船体验、乡村劳动体验、举办乡村产品展览等。在部分农业发达的乡村,要注重挖掘农业产品的观光价值,使之成为一个新的观光项目。针对一些乡村旅游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的情况,还要积极采取措施加以完善,以满足休闲、锻炼的需要。

  在建设旅游村时,要从生态、休闲、体验、观光等不同角度着手。合理利用本地资源,打造生态化产业群,以保证相关产业能够健康发展。还须引进现代农业的管理办法,规范乡村农业建设,对农产品进行科学的种植,以及建设出生态化的新乡村。在乡村建设当中不仅要考虑生态,还要突出主题,从这两个方面着手,以形成具有太湖水乡特色的群落。

  在太湖周边区域考虑建设一些种植体验园、茶园区、休闲花园、观光果园区、游鱼观赏区、农产品园区等,以使人们在休闲中能感到不同的体验。在一些古建筑较多的村落,要注重维护古建筑的风貌,利用好其旅游价值,建设成以古建筑为主题的村落。还要认识到乡村文化的吸引力。根据各村的实际情况,在娱乐、观光等项目中融进渔文化、茶文化等文化内涵,建设出独具特色的生态文化休闲区。此外,还要建设生态居民区,在建设中主要围绕生态化娱乐与食品两个方面来进行,例如建设水乡养鱼亲历园、乡村教室、乡村种植园、乡村文化广场等。

  二、苏州乡村旅游可持续生计调查与研究

  笔者以可持续生计作为理论支撑,对苏州乡村旅游进行了调研,沿太湖地区是重点调研区域。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方法获得一手资料,找出苏州乡村旅游可持续生计具有哪些不足之处,并给出弥补不足的适合旅游管理措施。

  (一)调研过程

  调查时间从 2013 年下年年开始至 2014 年上半年结束,整个过程既经历了乡村旅游旺季,又经历了乡村旅游淡季。调查对象为苏州沿太湖地区经营乡村旅游村庄内的村民。在选择调查对象时,随机选择 50 户村民作为样本。

  调查方式为调查问卷和深度访谈结合的方式。调查问卷的设计包含了影响可持续生计的五大要素:可持续的自然资源利用情况、食品安全性提升情况、脆弱性下降情况、福利增加情况、收入增加情况。五大项细分为十六个个小项目,每个小项目有三个选项:“是”,“否”以及“一般”,分别赋值 100、50、0.在填好调查问卷之后,再针对问卷中的问题进行深度访谈。

  调查时,将总样本分为两组:参与乡村旅游的家庭和不参与乡村旅游的家庭。

  调查结果为,参与乡村旅游的家庭为 33 户,未参与乡村旅游的家庭为 17 户。

  (二)参与乡村旅游家庭的生计评估

  统计已经参与乡村旅游的家庭的生计情况,计算出每项指标的平均分数并汇总,统计结果如下表所示:

  1.收入增加

  乡村旅游对于农民来说最大的好处就在于可以增加自身的收入,这也是农户最为关注的问题。在统计是否提升了收入,以及是否带动了农民创业致富上,乡村旅游在家庭收入中的占比等都得分较高,说明乡村旅游在就业岗位和居民收入方面带来了明显的积极影响。通过访谈得知,部分村民对收入分配仍有异议,主要矛盾在于,村民认为参与乡村旅游经营的机会不平等,旅游收入分配不公平,旅游收入大部分进入到了旅游企业以及一些“关系户”当中,当地村民分到的比例非常少,不能公平的享受乡村旅游的成果。

  2.脆弱性降低

  在“乡村旅游使当地的交通服务获得改善”项目中,获得了 93 分的高分,充分说明发展乡村旅游使得村庄的可进入性大大加强,村庄对外交通和内部交通得到了显着改善。从统计中也可以看出,医疗和教育水平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乡村旅游的脆弱性仍然不足。

  3.食物安全性提高]

  根据统计,乡村旅游的发展使食物材料的可获得性增强,明显的提升了当地村民的饮食水平。

  4.更加可持续的自然资源利用

  根据统计,乡村旅游显着的增加了当地居民的环保意识,但是从意识转化为行动还有一段距离,环境保护的行动还有欠缺。

  5.福利提升

  根据统计,“乡村旅游使当地环境更加美观”的选项中得了 93 分的高分,说明乡村旅游对景观和村容村貌的改变非常显着,提升了村庄的整体环境。调查中,村民的自豪感和综合素质的提升也得到了被调查者的肯定。村民的维权意识也得到了提高。

  (三)未参与乡村旅游家庭的深度访谈

  对未参与乡村旅游的村民进行深入访谈,希望了解未参与乡村旅游的原因,以及乡村旅游活动开展前后村民的变化。通过访谈可知:

  第一,对乡村旅游是否可以促进可持续生计的实现抱消极态度。未参与乡村旅游的村民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想要参与乡村旅游的村民,但储备资金不足;另一类是认为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无法在乡村旅游中获益,因此不愿意参与,甚至认为乡村旅游的开展会导致原本谋生手段受到侵害,并破坏生态和人文环境。

  第二,缺乏从事乡村旅游的技能。有些村民不具备参与乡村旅游的技能,而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缺乏专业的培训,因此阻碍了村民参与乡村旅游的途径。

  (四)典型村庄调研:树山村

  树山村是苏州乡村旅游发展中比较成熟的旅游目的地。树山村是苏州沿太湖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典范村庄,每年的游客量已成规模,对该村庄的调研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苏州乡村旅游的发展。树山村的乡村旅游形式主要是农村风光观光、农业体验、农家乐休闲等。通过调研发现:

  大部分村民支持乡村旅游的发展,他们在参与过程中也获得了一定的旅游经营收益,其中经营农家乐的农户是获得收益最高的村民,这些村民经营乡村旅游的收入在家庭经济总收入中占了较高比例,甚至居于主导地位;少量村民对乡村旅游的发展持否定态度,因为乡村旅游的开发使土地被征用,有的甚至是利用农田开展旅游项目,农产品收入降低,单纯依靠农业发展获得经济收入的村民切断了最重要的经济来源。

  部分村民质疑乡村旅游收入分配的公平性。例如,乡村旅游景区建成之后,景区门票成为旅游企业的收入,并没有直接流入到村民手中,在景区的工作人员有不少是“关系户”,普通村民缺乏参与乡村旅游的就业机会。一些外来游客被安排到“关系户”经营的农家乐中,使得普通经营者面临着不公平竞争。普通村民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精力甚至经济成本,但与获得的收益不成比例。对于他们来说,乡村旅游并没有成为他们提高可持续生计能力的手段。

  三、基于可持续生计调查的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乡村规划:缺乏统筹规划,村容村貌有待改善

  就乡村规划而言,苏州大部分村庄都制定了村庄整治规划,大部分乡村旅游景区都有专门的旅游景区规划,但还是存在不少问题。第一,虽然各类规划齐全,但是编制单位是不同的主体,没有就乡村旅游的发展进行全盘统筹考虑。第二,虽然有的村庄进行了专门的乡村旅游规划,但是规划前瞻性不足,规划方案欠合理,规划与策划没有形成良好的对接,没有形成适应市场需求的乡村旅游产品。第三,规划制定后,规划实施过程没有得到监管,有些开发商没有完全按照规划开展乡村旅游建设,出现违章违规建设和重复建设。

  合理乡村旅游规划的缺失还表现在村容村貌的规划上。乡村整治规划的主要目标是改善乡村村容村貌,提升人居环境水平(见图 3.2)。而在规划设计和规划实施过程中,往往忽略当地村落自然和文化特色,甚至按照城市的标准来规划建设乡村,出现“千村一面”的效果。虽然整治后的村庄环境确实得到了显着改善,但是出现了乡村建筑城市化、乡村景观公园化的问题,乡村特性和乡村魅力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二)资源利用:开发模式落后,生态环境破坏

  有关部门曾经指出,有些外来游客寻求短暂的刺激,破坏耕地以及当地的环境;游客的不文明行为损坏了文物古迹;游客旅游过程中制造的垃圾极大地降低了乡村的卫生环境。随着游客大量进入乡村,废水污染物,以及固定废弃物都较之于以往有大量的上升,如果不及时对其进行清理,环境污染问题就会恶化。

  受经济利益的驱动,部分乡村旅游经营人员把提升乡村旅游经济收入放在第一位,忽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不及时治理出现的环境问题。苏州沿太湖乡村旅游发展地区是高度生态敏感区。在乡村旅游开发之前,太湖水质清澈,甚至都可以直接饮用,但是在乡村旅游开发后,水体质量一再下降。(见图 3.3)产生这个结果的原因有很多,但最重要的是乡村旅游经营者在盲目追求经济利益驱使下的乡村旅游资源过度开发,再加上游客与居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高,使苏州沿太湖乡村旅游发展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可逆转的破坏,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生计水平。

  (三)开发强度:生态环境敏感,景区承载力有限

  乡村旅游资源大多处于生态敏感区。生态敏感区的生态环境一经破坏,相比于一般地区更难恢复,有的甚至不可逆转。因此,在开发乡村旅游的过程中,需要首先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综合评价,对旅游承载力进行测算,在开发和运营过程中,以生态优先原则为前提,严格遵守承载力限制,避免过度开发。

  苏州乡村旅游发展缺乏系统全面的乡村旅游规划,未能对环境破坏问题予以准确的估计。在旅游高峰时期,大量的人流和车流进入景区,有些经营者忽略了地处生态敏感区的限制条件,超负荷接待游客,旅游景区人满为患,不仅使游客体验的舒适度降低,也严重的破坏了生态环境。

  乡村旅游地超负荷接待主要体现在:第一,超出交通承载力水平,大多数游客会选择自驾或集体包车前往苏州乡村旅游地,有时游客到达村庄后,没有合适的换乘工具,乡村道路容易拥堵;第二,超出生态环境承载力,大量的车辆尾气排放对图 3.3 乡村水污染村庄自然资源产生消极的影响,一些乡村旅游地在道路栽树时,未能进行准确的估计,特别是没有考虑到汽车尾气对植物的污染。

  (四)配套设施:基础设施贫乏,服务质量差

  苏州乡村旅游地区中的基础设施无法跟上旅游业整体的发展步伐,特别是当地的排水设施等一些主要基础设施仍然采用以往的旧设备。苏州对旅游道路进行了修缮,可以满足当地人的交通需求,但在旅游旺季无法完全满足外来游客的接待。现有道路交通也缺乏道路景观的设计。一旦到了旅游的高峰时期,大量的人群聚集在乡村旅游地,使得交通相当拥挤。

  在与当地居民的调研中了解到,苏州乡村旅游的主要客源为苏州市民和上海市民,出游时间大多为双休日、小长假和十一黄金周,一般的停留时间为一至两天。到访游客基本都会吃饭,大多会过夜,因此对食宿配套设施有较大需求。但是在乡村的规划建设中未能很好的考虑旅游所需的配套服务设施,在乡村中的各类食物都是村民自己制作的食品,其建筑也无法跟上旅游业的发展形势,都很难达到实际的使用需求。

  (五)管理制度:缺乏完善的法规,市场秩序混乱

  缺乏完善的政策法规主要是从两方面体现出来:

  其一,苏州旅游局出台的旅游规定和条例还不够细致和全面。

  第二,规章制度没有有效落实。在调研中,大部分农家乐都要贴上卫生达标的相关规定(详见图 3.5),但实际上农家乐经营者相关条文并不关心,也不了解。实践经营中,仍会出现卫生质量不达标、欺诈游客的现象。更有甚者,地方管理者滥用职权,利用个人权利和关系谋取私利,影响市场的公平竞争。

  第三, 村民对乡村规划不仅不能参与到制定过程中,也不太了解。在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中,村民缺乏话语权,政府规划公示并不透明。在此种情况下,乡村旅游的发展、村民的权益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

  (六)资金运作:启动资金不足,后期分配失衡

  乡村旅游发展初级阶段,投资开发乡村旅游的资金缺乏,既无法进行大型乡村旅游建设工作,同时也直接导致乡村旅游活动质量较差,还阻挡了村民参加乡村旅游经营的步伐。

  有些村落,乡村旅游中的大部分收入归地方政府和旅游部门所有。若没有关系,无法抢占市场,获得客源。这种后期收入在分配上不成正比,使得乡村居民失去了对开发旅游业的兴趣,同时也使乡村旅游无法实现可持续生计。

  (七)人力管理:教育培训工作未能有效开展,人才不足

  在苏州,乡村旅游的从业人员的管理上存在漏洞。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就是以基础教育为主的乡村管理人才欠缺,现有从业人员普遍有着专业知识水平不高、旅游专业技能有限的问题;另一方面,乡村高素质人才通过升学和劳动力就业转移流失严重,由于乡村条件较差,无法吸收到高素质人才,当地乡村旅游的开展也无法提供一个有吸引力的就业机会,导师高素质人才十分缺乏。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