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随着风险社会的到来,高校校园安全形势面临严峻的考验。高校大学生面临着社会环境风险、价值观念风险和心理问题风险,但是高校安全风险管理现状总体上并不乐观,主要是高校对大学生安全风险管理认识不足、缺乏安全风险管理的经验。为应对高校大学生安全风险,需要从大学生安全风险管理制度、大学生安全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大学生安全风险管理流程入手,着力提高高校大学生安全风险管理的科学性。
关键词: 大学生安全风险管理; 现状; 优化路径;
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信息化时代已悄然来临,互联网平台所涉及的意识形态逐渐多元,对高校学生的价值观、行为规范造成一定影响。此外,现阶段大学生存在着毕业就业难、职业发展空间小等问题,给大学生带来较大心理层面的压力,众多因素导致了大学生面临着诸多风险。
一、高校大学生安全风险管理的内涵
(一)大学生安全风险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不断的变革,各种社会风险随之而生,这也让高校大学生的自身安全受到了很大的威胁。风险一词的来源尚未有定论,德国着名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对风险所下的定义最具影响力,他认为风险是预测和控制人类行为未来后果的现代方式,而这些后果是彻底的现代化产生的意料之外的后果[1]。根据乌尔里希·贝克对风险下的定义,本研究认为风险实际上就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及一定环境下可能发生的某种损失。那么,大学生安全风险是指高校大学生在进入社会发展的特定时间段里,遭遇其自身受伤或死亡(含自杀)、形象受到损害、个人财产受到损失等风险的集合。
(二)大学生安全风险管理
风险始终贯穿于人类生产生活中,由于受教育程度差异、所处行业差异等,造成每个人所面临的风险并不相同。大学生是社会主要群体之一,其安全风险具有一定客观性和特殊性。大学生安全风险管理就是在校园环境里,对潜在的校园安全风险利用风险识别、评价及控制等手段把风险降至较低水平的一种管理手段。即基于现代风险管理理论,在高校教育实践中,引入风险管控理念,使得大学生安全风险得以降低或转移,以最大限度保障大学生安全,减轻其面临的风险压力。
二、高校大学生安全风险类别分析
(一)社会环境风险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不断深入,经济发展和利益分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矛盾日益严重,不稳定因素凸显。首先,在互联网技术支持下,多媒体平台呈现出快速发展之势,使得信息获取和传播效率逐渐提高,同时也给腐朽落后文化及低俗信息的传播带来了便利条件。其次,随着经济的调整发展,社会贫富不均现状日益加剧,导致人们对此产生了不满情绪。这些社会因素的影响,最终会导致复杂的社会环境,带给大学生很大的压力,导致大学生在“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容易受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造成高校大学生安全隐患。
(二)价值观念风险
由于西方思想的入侵,当今的大学生在自我意识上变得更加强烈,与上一代人被动接受社会和家庭价值观进行对比,他们更多倾向于自主选择,其价值观取向也趋于多元化发展态势,主要包括成熟型、执着型、趋众型等。社会环境的变化也造成了大学生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上存在波动,大学生个体会因此变得偏激,从而做出一些越轨行为。
(三)心理问题风险
当代大学生一般都是家中独苗,从小到大的生活都备受家人关注和呵护,过度的关怀使他们对挫折抗压能力差,自身独立性和思想都不够成熟,大部分大学生步入大学校园后就手忙脚乱,一旦遇到挫折就会出现心理问题。高校大学生在入学之前往往憧憬大学生活的美好,但事实上通常需要面临学业压力大、师生关系复杂、就业前景黯淡等情况,造成部分学生产生心理落差。再加之高校大学生恋爱观、消费观等造成的情感失衡和攀比心理等问题,他们的心理环境难免受到负面影响。
三、高校大学生安全风险管理现状及成因分析
(一)高校大学生安全风险管理不科学
1. 风险评估机制缺乏科学性
风险评估工作是风险管理的前提,首先需要进行风险信息收集,由风险管理者开展综合分析,判断这些风险因素可能造成的危害,并根据风险重要性排序,制定科学应对方案,以提升风险规避能力。构建可量化的风险评价标准,能够满足风险评估工作需要,从高校安全风险管理情况而言,需要综合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但当前高校在进行大学生安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以定性分析为主,或根据管理经验参照过往案例得出判断,致使评估结果存在明显的主观性。
2. 安全风险管理保障措施缺乏科学性
在对高校风险进行管理时,为了确保实施的可行性,需要在收集、分析、评价、处理风险信息和良好的后勤保障等方面进行有效的管理配置。但当前,多数高校的安全风险管理保障措施还有待完善,有很多制度也并未按风险管理体系的标准来建立,如果要将高校风险管控在真正意义上,让其变成高校管理部门的有机组成部分,发挥风险管理对高校管理的促进作用,就要对风险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的规律进行分析,进行有效的内控管理,对高校安全风险管理方式进行合理、有效、科学的制定,保证长久有效的风险管理。
3. 风险管理技术含量不高
现代化设备设施能够提升安全风险管理能力,为制度的构建、完善和执行创造条件,同时也是保持高校教学有序性的基础工具。在风险管理过程中,需要综合运用网络技术、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结合现代电子理论、运筹学理论和社会管理学理论等,构建全面风险预防机制,提升学校突发事件处理能力。当前,我国不少学校已形成多层次防盗系统,视频监控体系也较为完善,但仍存在一定监控盲区,需进一步增强防护准确度。大多数高校在学生安全风险管理中,对于收集和传播高校信息以及学生诉求表达的途径还没有建设完善,信息网络体系还需健全,需要充实、更新数据库,从而促进风险管理的高效运行。
(二)高校大学生风险管理力不从心的成因
1. 高校对大学生安全风险认识不足
上世纪80年代,风险管理理论在国内开始得到推广,但整体发展速度相对缓慢,应用领域主要为大型集团、特殊产业的风险评估。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冲突加剧,突发事件时有发生,这使得各级政府对于风险管理的关注度逐步加深,开始陆续构建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在决策推进、工程建设等方面获得较好成效。然而,高校中的安全风险管理体制在高校风险管理领域的应用还很不够,虽然有些高校业已制定了安全风险管理制度,但仍处在起步阶段,该应用在现实使用上还不够成熟,这样的情况会导致国内高校风险管理体系发展的不科学,亟需进一步完善。另外,在传统教学思维观念下,不少高等学校仍然存在着重视当前应急,忽视长效发展的情况,并不重视安全风险的事前预防,且这种惯性思维还需长时间去改正。
2. 缺乏大学生安全风险管理经验
当前,高校在内部管理过程中,对于安全风险管理缺少足够经验,除少部分高校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安全风险管理机制外,大部分学校安全风险管理意识较为薄弱。换言之,不少学校仅在理论上形成管理制度,尚未在实践中加以落实,同时国内可借鉴的成熟经验也较少。构建具有科学性、全面性的综合安全风险管理体系,需要选择合理指标,并通过模型演进的方式,确定指标权重,基于数学统计等方法选取核心指标,真正做到风险管理的科学化。
四、高校大学生安全风险管理的优化路径
(一)建立健全大学生安全风险管理制度
1. 建立安全风险管理的监控制度
大学生安全风险管理制度的顺利运行需要完善的内部评估及监控体系。高校需要构建具备互动功能、相对完善的监控体系,健全调控有力、运转有序的运行机制,推进其长久有效的发展。然后,在做好高校安全风险管理的前提下,按类别采集各部门的反馈信息,及时汇总,并适时总结经验,在肯定成绩的基础上找出不足,提出合理的改进措施,促进安全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在进行风险管控的内部监控时,需要将其作为一项规定性工作来做,用动态的管控过程对安全风险管理进行控制,整个过程要做到不间断监控,实时进行信息反馈,为管理层调整策略应对风险提供参考,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建立完善的安全风险管理体系。
2. 建立安全风险管理的信息反馈制度
信息是万物发展的基础,也是提高和改进高校安全风险管理的基石。要想建设良好的信息网络,首先要对信息反馈的机制进行完善,在收集信息时,要做到范围广、力度大的效果,以方便找出安全风险管理的效果与预期目标的差别,从而进一步改进工作,纠正偏差。
(1)建立信息系统。为确保收集信息时的时效性和完整性,需要建设校园信息采集系统,其可以通过教师管理层,也可以利用学生会等进行收集。
(2)建立网络舆情监测管理系统。对校园网络信息,如微博、微信等,进行风险信息收集。
(3)建立风险信息分类甄别系统。对多方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分类,甄别信息真实性,建立合理的风险等级。
3. 建立风险管理的约束及激励制度
在高校风险管控体系中,由于其复杂性,在开展工作时会遇到很多的困难,众多负面因素会造成管理人懈怠和疲于应对,所以要想发挥管控效果,合理配套的制约条例及激励体制是必须的。学校可以用安全条例责任书等形式,对风险管理人员进行约束和业绩考核,对其工作效果进行考核评估,并给与相应激励。对于工作能力强、管控效果好的管理人员,可给予适当的物质及精神奖励;反之则要求其限期整改,经整改仍不达标或整改不力的管理人员,视情节轻重做出处理意见,以规范其行为。
(二)完善大学生安全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
1. 多元化风险管理参与主体
作为涉及高校大学生安全的系统工程,安全风险管理工作关系到高校师生的切身利益,所以,从参与主体层面来说,高校安全风险管理人员应实现全方位覆盖,否则就易使评估主体单一化,导致评估结果的片面和主观。依据利益学说来分析高校的风险评估主体,可以把高校的安全风险管理的利益主体也归入某个群体组织,该组织包括:学生和其家长、学校高管、学校老师、学校上级主要管理单位、相关政府部门,等等[2]。上述主体对于高校大学生安全的诉求不同,所以大学生安全风险管理主体应是代表各方需求的复合体,也就是构建多元化风险管理参与主体与评估主体。
2. 提升风险管理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建立科学完善的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离不开专业化的安全风险管理队伍。相较于高校的行政工作,安全风险管理工作更具专业性,特别是起步阶段,专业的安全风险管控人员是建立安全风险管控体制的基础,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对于当前安全风险管控体制来说,其专业人员非常稀缺,所以在学校进行实际的安全风险管控时,其管理人员一般都是学校工作人员进行兼职的,如行政管理者或高校辅助员等,专业程度不够。
就国家而言,为满足时代进步需求,教育部应关注高校大学生安全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培育专业人才。就学校而言,一方面需要确保管理专业化,应引进专业安全风险管理人员;另一方面,应从现有的安全风险管理人员中选出综合能力比较强的人,对其专业性进行培训,立足本校实际培养自己的安全风险管理人才。
(三)改进大学生安全风险管理流程
1. 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主要是指收集和整理学校存在的潜在风险,并进行甄别和分析,进而做出鉴定结论的过程。大学生面临的风险是复杂多样的,高校必须对大学生群体可能面临的风险做到心中有数,方能有效评估。对于风险收集来说,其最主要依赖于专业设施和专业人员,之后通过主观判断和相应证据的组合分析,最终收集到有效可靠的风险信息。
2. 风险分析
风险分析方法包括定量法和定性法。定量法主要是依赖大量的数据收集,并利用专业软件制作数据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多元回归法等计算风险因子的权重及相关度。定性法是根据专业的个人技能、个人综合经验等,通过主观认识对大学生安全风险有影响的因素进行判断,但是我们可以清晰的感受到,该方法的最大缺陷是个人主观性太强,但它却是当前风险分析的主要方式之一。建议在风险分析方法的选择上可以将二者结合,以提高风险分析的准确性。
3. 风险处置
在风险分析的基础上,以降低风险发生、减轻风险危害为目的,按照现有数据得到的风险评估报告,进而对评估报告进行实际策略对应,并将该策略上报至学校管理层,主要包括转移风险、规避风险、降低风险等,这是风险管控流程中最重要的一步。
五、结论
高校作为人才及社会精英的培养场所,安全的校园环境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先决条件。开展高校安全风险管理工作,能够减少安全风险带来的危害,为高校的持续发展创造稳定、安全的校园环境。高校安全风险管理体制既需要长久有效的发展,也需要长期切实的修缮,更需要根据现实情况而进行的创新。
参考文献
[1]Beck U.World Risk Society[M].London:Polity Press,1999.
[2]杨江龙.HQ大学学生安全风险管理优化研究[D].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