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富宁县汉族女性传统服饰的美学内涵解读
【第一章】云南汉族传统女性服饰特色探究绪论
【第二章】云南省富宁县汉族服饰概况
【第三章】富宁县汉族女性传统服饰的现状探析
【4.1 4.2】富宁汉服对清末民初汉族女性服饰的传承
【4.3】富宁汉族服饰与周边少数民族女性服饰比较
【第五章】富宁女性汉族传统服饰的美学透视
【第六章】富宁传统汉服的保护与传承
【结论/参考文献】富宁县汉族女性服饰的文化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结 论
富宁汉族传统服饰经历了一个发展演变的历程,受到其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心理环境的影响,即保留了清末民初的服饰形制,借鉴吸收了少数民族的元素,又受到科技进步带来的影响和外来主流文化的冲击,形成了富宁地区汉族女性特殊的服饰文化,即:传统汉族服饰衫裤形制体现了“功能决定形式”的穿着观念,从形式的组合与修饰上体现了“形式创造美”这一理念。
富宁汉族女性服饰传承了传统汉族服饰形制,它仍旧保留了汉族服饰文化中的传统特征和精华部分,右衽斜襟的宽松形制蕴含了人们尊重自然、天人合一的美学理念,保留了本民族服饰中鲜明的符号标识及象征意义;服装的装饰及配饰运用以实用功能为出发点,充分吸纳周边少数民族的装饰元素并融入自己特有的表达方式中,添加美化功能。面对现代汉族主流服饰文化的影响,富宁汉族女性服饰始终立足于自身服饰的审美观念,在原有服饰形制上不断创新与发展,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的元素,形成了自己的服饰文化特色,这种既保留又创新的方式也是富宁汉族服饰保持其特有形态的重要法宝。
然而,现代化就像一柄双刃剑,既给富宁地区的人们带来了大量的新事物和新思想,同时也带走了一些珍贵的东西,富宁汉族传统服饰呈现出日益衰退甚至消亡的现象,人们倾注情感和经历的传统手工日益减少。面对传统服饰文化的流失,我们迫切需要立足于时代背景和当地实情,营造一个传统服饰文化自如“生活”的社会生态环境,让传统服饰文化在创新中得到发展,在发展中得到传承。
参考文献
着作类
[1] Kaiser、S. B. Social Psychology of Clothing 2nd.New York∶Fairchild.1997
[2] Flugel, J. C The Psychology of Clothes. London: Hogarth Press, 1930
[3] 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
[4]徐海荣。中国服饰大典[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5]孙彦贞。清代女性服饰文化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6]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
[7]袁仄。中国服装史[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 .
[8]中国民族博物馆。中国民族服饰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9]戴平。中国民族服饰文化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10]蒋玉秋、王艺璇、陈锋。汉服[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7.
[11]山内智惠美(日)。20 世纪汉族服饰文化研究[M].陕西:西北大学出版社,2001.
[12]崔荣荣,张竞琼。近代汉族民间服饰全集[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13]云南省富宁地方县志编纂委员会编。 富宁县志[M], 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
[14]苍铭。云南民族迁徙文化研究[M].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
[15]华梅。服装社会学[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
[16]黄凤显。 中国富宁壮族坡芽歌书[M]. 民族出版,2011.
[17]富宁县地名志编纂委员会。 云南省富宁县地名志[M]. 富宁县地名志编纂委员会,1987.
[18]吕正元。 富宁县民族志[M]. 云南民族出版社,1998.
[19]农艳。 富宁-文化文山[M]. 云南人民出版社,2013.
[20]陈丽琴。壮族服饰文化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21]杨道圣。服装美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2]吴卫刚。服装美学(第三版)[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
[23]叶立诚。服饰美学[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1.
[24]吴永。服饰美学[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
[25]李娜。中国传统纹样与现代装饰艺术设计[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11.
[26]田自秉,吴淑生,田青。中国纹样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7]徐雯等。贵州安顺屯堡汉族传统服饰[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
期刊文章
[1]刘芳。汉族服饰-民族与文化融合的先行者[J].装饰,2009.
[2]苍铭。云南汉民族的来源[J].民族工作,1997.
[3]李彦萍。明清时期云南壮汉民族文化的交流方式[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
[4](美)李中清。1250-1805 年西南移民史[J].社会科学战线,1983.
[5]李和。试论滇东南汉族与壮族的历史关系[J].湘潮(下半月), 2010.
[6]徐雯。 民族文化交流背景下的传统服饰生态--当代少数民族聚居地汉族服饰考察三例[J] .美术观察,2011.
论文
[1]罗微。 古代汉族女性服饰研究。 中央民族大学,博士论文,2003.
[2]张蓓蓓。 宋代汉族服饰研究。 苏州大学,博士论文,2010.
[3]李春奕。安顺屯堡与周边少数民族服饰之比较。北京服装学院,硕士论文,2009.
[4]王艳丽。昆明地区汉族传统服饰文化研究。 北京服装学院,硕士论文,2011.
[5]冯妍。 甘肃古洮州汉族传统服饰研究。 北京服装学院,硕士论文,2012.
[6]张遥。 四川凉山盐源汉族传统服饰文化研究。 北京服装学院,硕士论文,2011.
致 谢
感谢我的同学王亚楠、但沐霖、刘婧、李亚川在生活和学习上对我的帮助,感谢师姐刘白茹、师妹付业飞在如何撰写学术论文以及收集资料方面给我提供的帮助。感谢她们,两年多的硕士生活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这份珍贵的同窗之情。
感谢在校期间给我传授知识以及给予我指导的每一位老师,他们在我的人生观、世界观的重新塑造和把握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使我更加坚定了人生未来的方向,我感谢学校、感谢老师让我在潜移默化中获益匪浅,这也是我一辈子的财富。
本课题在调研期间,得到了富宁县宣传部和文化馆的大力支持。特别感谢富宁县文化馆馆长蔡娥女士、宣传部苏明、田蓬镇副镇长黄子珍女士的帮助,感谢他们的热情招待以及提供的相关资料。还要感谢在调研期间曾经帮助过我的每一位人。
感谢我的父母、我的家人一直以来在生活上的照顾以及精神上的大力支持,工作几年后再读硕士,让父母费了不少心,谁言寸草心,报的三春辉。千言万语化作一句感恩的话:爸妈,辛苦了!感谢多年的好姐妹在我好与不好的时候总在我身边给我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