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服装设计论文

云南汉族传统女性服饰特色探究绪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4-15 共4328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富宁县汉族女性传统服饰的美学内涵解读 
【第一章】云南汉族传统女性服饰特色探究绪论 
【第二章】云南省富宁县汉族服饰概况  
【第三章】富宁县汉族女性传统服饰的现状探析 
【4.1  4.2】富宁汉服对清末民初汉族女性服饰的传承 
【4.3】富宁汉族服饰与周边少数民族女性服饰比较 
【第五章】富宁女性汉族传统服饰的美学透视 
【第六章】富宁传统汉服的保护与传承  
【结论/参考文献】富宁县汉族女性服饰的文化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 1 章 绪论

  1.1 选题的缘起与意义

  本论文选题来源于导师郭平建教授的北京市教委课题“我国云、贵、川、甘多民族聚居区的传统汉族服饰”,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论文研究的区域云南省富宁县境内居住着汉、壮、苗、瑶、彝、仡佬 6 种主体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 75.84%,其中壮族占 55.31%,而我国主体民族的汉族仅占 24.16%,各民族共同发展并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服饰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族自古拥有自己的民族服饰并且代代相传、历久弥新,并形成了汉族人们独特的服饰文化。然而,在少数民族占主导的富宁县内,汉族传统服饰会保留着怎样的发展现状?与周边各民族在服饰图案色彩、结构工艺方面会有怎样的区别?其融合的特征、规律是什么?这一特殊群体的服饰发展引起了笔者对本课题的研究兴趣。

  论文探讨云南富宁少数民族聚居区汉族传统服饰,探讨特定时空汉族传统服饰的传承与变迁,深入剖析汉族传统服饰背后隐含的特定汉族群体与社会历史情境之间的关系,以及与少数民族服饰的融合特点和规律;阐释服饰形制、图案和色彩所附载的纵横交错的各种美学价值,进而揭示汉族传统服饰的审美特征。

  云南富宁多民族聚居区汉族的这一特殊群体也使其自然而然地成为服装形制、图案色彩、结构工艺等诸多张力单元构结的焦点,在学术研究层面,对中国传统服饰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并且可以反观和思索当下的风格选择、继承与创新、流变与永恒等服饰发展问题。对其与周边少数民族服饰融合的透视,可以获得其变迁的普遍性的规律认知和理论提升。见微知着,这种从整体性观照走向局部性审视的切入视角,期待获得一定程度和范围内适用的规律性,这既是本文的研究目的,也是其学术意义。

  在实践意义层面,通过深入到富宁地区进行田野调查,掌握富宁地区汉族女性传统服饰的现状,对我国正在消逝的传统服饰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有所借鉴,也是对传统汉族服饰文化的一种抢救,具有较高的创新性和重要的实践意义,希望该论文研究结果能对于我国优秀的传统服饰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做出一点微不足道的贡献。

  1.2 研究的有关说明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富宁汉族女性传统服饰。为了行文论述的清晰,在此对本课题设定相关说明:关于“富宁”的地域界定。富宁作为行政区域在历史上有不同的划分,据《富宁县志》记载:秦汉以来,县地曾二归广东,三隶广西,二入贵州,三属云南。元初始定于滇,至今 700 余年。东晋始置西宁县,治在东北境,南朝梁废,遂不复置。

  宋初置延众镇,治在东境百油。元丰七年(1084)改为富州,移至兽厅。又东北有那寡州和阿吉州,互不统属,七牧分辖。

  明初,罗佐州和安宁州并入富州,全境统一,始分政区。明末,西部划归广南,县境余普厅以东地区。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改土归流,改州为厅。宣统三年(1911)辛亥革命推毁了清王朝,废广南府,富州独立为县。民国 2 年(1913)改富州厅为富县,13 年(1924)改为富州县,26 年(1937)改为富宁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7 年,西南部从广南、麻栗坡县划归富宁,成为今之疆城范围。本课题涉及的富宁县是目前所属范围,(见图 1)1.

  关于“汉族传统服饰”的含义。传统服饰是指具有传统民族形式的服装,又称民俗服,其民族特征主要表现于服装的造型、款式、色彩、面料和服饰佩件等方面2.汉族传统服饰不是指狭义的汉服或汉朝服饰,早在远古时期,华夏民族的祖先在与大自然共存的过程中创制出了服饰的雏形,《易·系辞》记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至此,华夏民族传统服饰的上衣下裳的基本形制得以确立。本文所论述的汉族传统服饰是指从形制、色彩、图案等方面来看保留了清末明初时期的样式并与周边少数民族有一定融合的汉族服饰。

  关于“女性”的说明。本文选定富宁地区汉族女性的传统服饰作为研究对象,因为随着历史的推进和时代的发展,这里的汉族传统服饰已经逐渐消亡,穿着对象主要集中于中老年妇女,男性服装从民国时期流行的长褂到八十年代,已完全西化。因此本文研究的范围仅限于女性传统服饰。

  1.3 文献综述

  目前,汉族服饰的整体研究和个案研究繁多,因此只选取与本论文课题相关的重要研究成果进行阐释,大体可以分为三类:

  一类是汉族服饰通史类的着作,重点在于介绍汉族服饰的起源和各朝代的服饰制度及特点。北京服装学院蒋玉秋等编着的《汉服》,探讨了汉服的渊源、汉服细节(款式、足服、配饰、图案、用色)、汉服礼仪、工艺制作等,这在研究视角上对本文汉族传统服饰的研究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崔荣荣、张竞琼合着的《近代汉族民间服饰全集》图文并茂,从汉族民间服饰史略、汉族民间服饰的地域文化表征、近代民间服饰的历史时间界定形制篇、主题篇、装饰篇给人形象的视角效果,对本文少数民族聚居区汉族服饰的民族识别和表征具有充分的参考价值。苏州大学张蓓蓓的博士论文《宋代汉族服饰研究》分析了宋代衣冠服制的变化, 重点阐述了宋代三个不同时期汉族服饰风格的发展演变,文章应用对比研究的方法,通过对比大量图像、研究出土实物,呈现出不同阶层服饰风貌;中央民族大学罗微的博士论文《古代汉族女性服饰研究》由绪论、古代汉族女性服装概述、古代汉族女性妆饰概述、古代汉族女性服饰的人类学研究、古代汉族女性服饰文化特征和结语六部分组成,展开古代汉族女性服饰的历史民族学和考古人类学研究。

  第二类是关于汉族服饰文化通史类的研究。山内智慧美(日)在着作《20世纪汉族服饰文化研究》中,梳理了清末到改革开放时期汉族服饰的变革,详细阐述服的变革与发展和饰的变革与发展,对 20 世纪汉族服饰文化进行了历史性的剖析;同时,刘芳发表于《装饰》期刊上的《汉族服饰-民族与文化融合的先行者》、李靖伊发表于《艺术与设计》期刊上的《漫谈汉族服饰文化的复兴与发展》,此外,还有多篇学术论文对汉族服饰文化进行了个案性的分析阐释,一些通史及断代史着作中也有片段性的提及,对于本文探讨的课题也多有益助。

  第三类是结合史志、考察等,将汉族传统服饰置于少数民族聚居区这一特殊的世俗生活、地域风习、交往与融合等社会文化视野中,进行综合深入的探讨尚付阙如。其研究成果主要有北京服装学院徐雯教授的着作和研究生发表的硕士学位论文。如:徐雯的着作《贵州安顺屯堡汉族传统服饰》,发表于期刊《美术观察》上的论文《民族文化交流背景下的传统服饰生态--当代少数民族聚居地汉族服饰考察三例》,李春奕的论文《安顺屯堡与周边少数民族服饰之比较》(2009年)、王艳丽的论文《昆明地区汉族传统服饰文化研究》(2011 年),以及张遥的论文《四川凉山盐源汉族传统服饰文化研究》(2011 年)。本文属于第三类,上述着作和论文给本课题提供了重要的参照系统。

  因此,就少数民族聚居区汉族服饰的研究而言,仍然存在有待解决的问题和可以拓展的学术空间,云南富宁少数民族聚居区也住着一部分汉族,这一特殊群体的传统服饰在多民族聚居地有着怎样的变迁以及融合的规律,还没有被充分关注和系统的理论总结,这也是本课题研究的意义所在。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基于女性服饰自身的文化特性,全文分成五章,第一章梳理富宁汉族的历史溯源及概况,服饰是处于一定时空的历史产物,对富宁汉族服饰的研究离不开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坏境;第二章探析富宁汉族女性传统服饰的现状,静态记录特定时空的服饰风貌;第三章侧重于富宁汉族女性传统服饰的历史演变,既探究富宁汉族女性服饰的传承,又与周边少数民族的服饰进行比较,通过对周边主要少数民族的状况做一简略的历史回顾,以期更清楚、更全面的深入认识富宁汉族服饰的发展轨迹;第四章阐释富宁汉族女性传统服饰的美学体现,服饰除了御寒蔽体的功能之外,还具有审美功能,能够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论文从服饰的款式、色彩及图案三方面来展现富宁传统服饰的美学价值;第五章感观汉族传统服饰的保护与传承,通过对富宁汉族传统服饰的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几点建议。这里要特别说明,本文并不是对富宁汉族女性服饰的文化特征进行全面分析总结,主要通过梳理富宁汉族女性服饰发展轨迹及现状,分析其美学价值及体现,最后对当地的服饰文化保护与传承提出几点措施,旨在对当代服饰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1.5 研究方法

  本文以实地调查的研究方法为基础,结合历史学、社会学和民族学的研究方法对富宁少数民族聚居区汉族女性传统服饰现状进行阐释,并对周边主体少数民族服饰进行纵向的梳理和横向的对比研究。再结合文献法进行比较归纳,揭示出汉族女性传统服饰与环境的关联、服饰所蕴含美学价值以及文化内涵、少数民族聚居区汉族与其他民族融合的特点与规律。力求在平白的叙述中呈现富宁汉族女性传统服饰的现状、美学价值、文化保护及传承等。

  文献研究法:通过图书馆、网络等途径,借鉴历史学、民族学、社会学的相关知识和理论,借助书籍、报刊、杂志等广泛收集资料,做到文献内容丰富、有据可依。田野考察法:以云南富宁县为实地考察地点,通过拍摄照片、录制影像、民间访问、专家拜访获取第一手资料,确保信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基于上述研究内容和方法,笔者和另外一名课题组成员于 2014 年 4 月前往富宁县实地考察,2014 年 10 月,导师郭平建和其他两名成员再次到富宁进行调研补充,在富宁县文化馆馆长蔡娥女士的协助下,走访了汉族人口最多且传统服饰保持较完整的田蓬镇汉族村寨和周边少数民族寨子。田蓬镇是富宁县边境重镇,每逢赶集,穿着各式民族服饰的妇女以及来自中越边境上的越南妇女聚集一起,大多数汉族女性戴着五颜六色的头帕、穿着蓝色及膝或艳丽的及臀斜襟衫、腰间围着“凸”字绣花围腰,她们或者在地上摆摊卖自家种植的蔬菜、养殖的家禽,或者背着竹筐选购所需商品,与其他不同民族女性一起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

  走进汉族村寨、穿梭田间,三三两两着传统服饰的妇女或围着聊天、或在田间用镰刀收割油菜或用锄头锄地种植玉米,仿佛透过“时空隧道”穿越到清末民初时期的中原。在富宁县宣传部和文化馆的帮助下,笔者进一步对富宁地区汉族的历史来源进行了梳理,通过实地考察掌握了有关服饰现状的一手资料,理论联系实际,对富宁汉族传统服饰与周边少数民族服饰的进行类比,综合分析汉族传统服饰与少数民族服饰融合的特征与规律。接下来是对富宁地区汉族服饰文化的研究内容及成果。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