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发展经济学论文

英德工业革命的经验教训及我国工业化发展(本科)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11-26 共7940字

  题目:英德工业革命的经验教训及我国工业化发展

  目录
  
  摘要(详见正文)

  引言
  
  一、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探索历程与现状:
  
  二、英德工业革命的发展对我们的启示及经验教训: 
  
  三、中国工业化发展的优势及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以下是论文正文
 

  摘要:工业是一个国家发展中最重要的构成因素,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最基本体现。纵观当今世界一些综合国力较强的发达国家,无一不拥有强大的发展完备的工业体系,而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工业发展起步晚,虽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但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工业体系并不完善,较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本文主要将从中国工业发展现状、英德工业发展历程及其启示与教训、中国工业未来发展需要注意的问题及其发展方向等几方面深入分析中国未来工业发展的发展道路,从中发现问题,并探讨解决对策,通过参考英德工业革命的成果以及我个人的理解,探索中国工业革命的方向。
  
  关键字:工业革命,教育,环境污染,核心价值观 
  
  引言
  
  我国经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在教育及工业发展发展上更是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然而,我们也看到在这一探索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及其造成的严重后果。英德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经验,也暴露出它们发展过程中的不足,这对我们有启示,更有教训。而如何更好的运用这些启示并警示这些教训,这需要结合我国工业的发展实际。 正文:工业发展,是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最基本保证。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及发展中国家如何尽快的赶上发达国家?发达国家走过的路无一例外地告诉我们舍工业化别无他途。工业化是发展中国家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经阶段,对全过程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研究发展问题,尤其是工业化与现代化问题,就成为了探讨国家经济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工业是唯一生产现代化劳动手段的部门,它决定着国民经济现代化的速度、规模和水平,在当代世界各国国民经济中起着主导作用。工业还为自身和国民经济其他各个部门提供原材料、燃料和动力,为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提供工业消费品;它还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源泉,是国家经济自主、政治独立、国防现代化的根本保证。除此以外,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工业的发展还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物质基础,是逐步消除工农差别、城乡差别、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差别,推动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前提条件。 
  
  一、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探索历程与现状: 
  
  新中国刚刚建立时,由于没有自己独立的工业体系,主要工业产品全部依赖进口。从“一五”计划开始,国家以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为中心,进行了大规模投资,建成了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涉及冶金、汽车、机械、煤炭、是有、电力、通讯、化学、国防等领域,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国家基本建设投资,从“一五”时期起到“四五”时期,累计达6956.43亿元。在这期间,我国主要工业品的生产能力有了飞跃的发展。钢产量从1949年的16万吨。发电量从1949年的43亿度发展到1979年的2031亿度。原油从1949年的12万吨发展到1976年的8716万吨。原煤从1949年的3200万吨发展到1976年的4.83亿吨。汽车产量从1955年年产100辆发展到1976年的13.25万辆。在铁路、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这个时期同样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旧中国在73年间仅修筑铁路2.18万公里、公路8.07万公里。到1976年,中国的铁路达到4.63万公里,公路达到82.34万公里,初步形成了全国的路网骨架。全国货运总量从1949年的1.6097亿吨增加到1976年的20.1757亿吨。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具备了自主设计建造万吨级远洋货轮的能力。从国防和国家安全的考虑出发,这一时期开展了大规模的“三线”建设。从1964年“三五”时期到1980年“五五”时期结束,共投资2052亿元。这不仅极大地增强了国防力量,而且对改善工业布局和城市布局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不仅是中国在赢得政治上的独立之后赢得了经济上的独立,而且为中国以后的发展奠定了牢固的物质技术基础。 
  
  改革开放后,中国工业工业化更是走上了飞速发展的道路。我国的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改为市场经济,建设经济特区,对外开设口岸。至此,中国开始吸引外资,吸收国外先进技术,这使得中国的工业发展迎来了巨大的机遇,通过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吸收,我国的工业生产水平已有了巨大的提高,缩小了同发达国家的差距。近些年,我国涌现出了一大批高技术产业,充分展示了我国从工业规模的扩大到工业质量提高的转变。在超级计算机、大型飞机、汽车等高技术领域,我国的发展更是迅猛异常,打破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垄断。尤其是我国高速铁路的发展,更是令世界为之一震,经过10多年的高速铁路建设和对既有铁路的高速化改造,中国目前已经拥有全世界最大规模以及最高运营速度的高速铁路网,并计划向全球发展,并正在着手与巴西、美国等国的谈判。 中国工业技术,开始逐渐走上世界舞台,向世人展示来自中国的工业特色。  当然,我们也要客观面对中国工业发展中的种种不足。 
  
  1、首先是环境问题。目前,我国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不断加剧,并正向农村蔓延。在一些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地区,环境污染尤为突出。森林减少、沙漠扩大、草原退化、水土流失、物种灭绝等生态破坏问题也日趋严重。环境恶化目前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影响社会安定、危害公众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成为威胁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而重工业制造业的高速发展又给我国的资源和环境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和冲击。许多专家学者提出,在环境问题上如果不及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不仅将在很大程度上抵消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取得的成果,而且可能重蹈50年代人口问题的覆辙,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2、东西部发展差距过大,社会和谐度不足,也成为我国未来发展过程中的一大隐患。自80年代初期以来,随着国家经济建设重点的转移以及沿海地区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东部沿海地区凭借其区位优势和经济技术实力,率先进入了工业经济高速增长的快车道。相比之下中西部地区工业增长速度相对缓慢,其工业产值占全国的比重逐年下降。“九五”以来,由于中央把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提上了重要日程,并采取了相应的政策措施,西部一些省区的工业化进程以开始加快,其工业产值占全国的比重明显提高,然而,西部地区由于交通等基础设施落后,再加上其他方面的原因,其工业产值比重仍处在不断下降之中。这样的恶性发展,对于中国未来的社会稳定、发展结构优化极其不利。 
  
  3、私营部门力量不够强大,部分行业行政垄断仍很严重。这在我国是长期存在的问题,石油、电力、钢铁、电信等领域的垄断现象十分严重,而由此带来的社会福利受损、垄断行业职工收入水平增长过快、消费者利益受害、影响内需扩大及对其他行业发展的发展,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工业水平的良性提升和社会长期的安定与和谐。中国已经加入了WTO,国际竞争国内化的态势已十分明朗,竞争也将日趋激烈。垄断部门多是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命脉性部门。如果不能在较短的时期内克服自然垄断部门存在的上述问题,最终势必将严重影响到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4、基础教育投入不足,高等教育体制落后,制约了自主创新的能力。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石,工业的不断发展,需要大量的精英人才的支持, 在中国,这个被诟病了很多年的制度却迟迟得不到改善。应试教育、选拔制度的不公平、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被忽视,种种不足是的中国的人才培养问题百出。尽管国家认识到了教育兴国的重大意义,在普及义务教育方面的工作也是非常的突出,然而,我们不得不面对我们与美欧等国家在教育体制的差异,不得不面对我们创新能力的低下。如果我们无法尽快提高我国的整体创新能力,那么可持续发展就将变成一句空话,而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也将难以缩小。 
  
  我国在工业发展中面对的诸多问题,发达国家在其工业现代化建设当中也曾遇到过,从它们的发展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宝贵的经验。我国的工业现代化在未来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而通过学习发达国家的工业发展历程,我们还可以为未来可能发生的问题进行预测,并提前采取措施,这将是我国的工业发展少走很多弯路。而作为世界上工业革命最早也最成功的两个国家,英国和德国,它们发展历程及经验教训更是值得我们学习与深思。 
  
  二、英德工业革命的发展对我们的启示及经验教训:            
  
  自18世纪中叶在英国开始的第一产业革命以后,工业化事实上已经构成了各国经济增长的主题。工具记得发明、蒸汽机的出现引发了第一次产业革命。蒸汽动力取代人类长期使用的人力、畜力、风力和水力,大大提高了动力的效率,进而深刻的影响了社会生产的各个方面,促进了纺织工业、冶金工业、煤炭工业、交通运输、机械制造业的飞速发展,极大地高了社会生产力的水平。英国是整齐革命的最大受益者,借助第一次科技革命和第一次产业革命,英国率先进入了工业化社会。19世纪40年代,整个欧洲国家和美国都普遍推广使用了蒸汽机,这些国家的工业因此而得到长足的发展,经济得以繁荣。煤化工技术革命使德国实现了工业化。1830年,当英国产业革命达到高潮时,德国还是个落后的农业国,当时德国较有基础的产业是农业和矿业。已从法国学成的李比希为首的科学家发展了农业急需的肥料技术和有机化学,首创了前所未有的肥料业,更重要的是他们通过煤化学研究,建立了德国的煤化学工业。1871才得到统一的德国,工业化几乎比德国晚了一个半世纪,但德国利用煤化学的科学成就,迅速发展了合成化学工业。煤化学工业革命使德国后来居上。世界科技中心由英国转移至德国。借助化学技术革命,德国用40多年的时间,完成了英国100多年的事业,实现了工业化。 
  
  从英德的工业进程中,我们可以深切体会到,科学技术的创新及其应用,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所产生的决定性意义。正是因为科技的大胆创新,使得英国开创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站在世界工业发展的最前沿。德国也是在学习了英国先进科学技术并加以创新,而英国却在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停滞不前,从而一举超越了英国。通过英德发展,我们应该更加强化科学技术的创新在国家发展中的核心地位。通过大力的发展工业、制造业,我们赢得了“世界工厂”的称号,但是我们这座大工厂,去缺乏核心技术,缺乏创新动力,我们制造出来的价值很大一部分流向了那些持有核心专利的国家的手中。根据资料表明,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50%~70%来自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引发的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而我们与发达国家最大的差距,也就是在科学技术的用量核心创新能力上。所以,尽快培养国民的创新意识,在对学生的教育中,强化对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将其作为一项衡量发展成果的标准,已经成了我国一个刻不容缓的历史任务。 
  
  我们还需要注意到,德国成功实施教育制度的改革对于其工业迅速腾飞的重要意义。在19世纪上半叶德国就已基本实现了4年义务教育。1870年基本实现了7~14年的义务教育。19世纪后期开拓职业教育,发展高等理科和工科教育。这些都是其他国家望尘莫及的,在整个19世纪德国把始终把教育作为建国的基本国策实施了一百年。1835年,也就是当全民义务普及教育出来的第一代人成为社会的主力成员时,德国建成了第一条铁路,1841年造出了第一台蒸汽机,1847年出现了西门子公司,1853年成立了第一家工商大银行。1850年代,也就是当全民普及教育出来的第二代人成为社会主力成员时,形成了德国经济的基础,这十年中的煤炭钢铁机器纺织工业产品全面增加了二倍,资本和消费各翻一番。 
  
  教育对德国的国家统一、形成新的国民特性、迅速发展工业经济都齐了基础和决定性作用。至今德国仍然保持了这一历史经验,每当出现倾向性的社会和经济问题的时候,德国就从教育入手,通过教育改革设法克服当前的社会和经济问题。教育是每个人生存的基础,没有教育人就无法生存。不论是否实施全民统一的义务教育,教育始终在以某种方式进行。国家不建立强有力的教育体系,家庭和社会就自然对儿童教育产生重要影响。在我国,义务教育的普及率已经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它提升我国国民的整体素质,增加了我国各行各业的人才储备,但是,我们遗憾的看到,长久以来尽管我们已经深刻地认识到了应试教育对我国人才培养上的制约,但是这一错误的教育制度却依然没有任何根本上的改变。经过与许多西方国家的对比,我们发现,中国学生的实验能力、创新能力、发散思维、身体素质等许多重要指标远远落后,而这些恰巧又是国民科技创新与持续发展的最准确的衡量标准。由此,我们看到,中国的教育改革迫在眉睫,尽快寻找出一个及弥补现阶段教育制度不足、又能充分保证国民综合素质提高且符合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的新的教育制度,已成为我们未来不得不重视的问题。 
  
  此外,在英德发展对比中,我们还看到自由竞争的巨大弊端。英国在成功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英国逐渐形成了自由竞争,即放任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并将其作为基本国策。这种放任主义是英国没能意识到普及教育的重要性,使人们一味的的追求物质利益与金钱财富,忘记了应有的发展秩序及竞争中的道德准则,将金钱变成了唯一的道德衡量标准。然而在这样的发展下,垄断、掠夺、浪费逐渐成为了英国工业发展的特征。而德国等后生力量,在汲取英国自由竞争、放弃全民义务普及教育的历史教训后,深刻的意识到资本主义的诀窍不是自由竞争,而是控制,对前的控制十分严格,其目的就是控制自由竞争的弊端。从此,德国美国后起之秀的发展速度一直超过英国。然而从那时起直到今天为止,由“自由竞争”造成的问题已经渗透到英国社会各个方面,早已成为顽疾。近一百多年来,英国许多人一代又一代对比英国与德国的差别,不断给政府提出建议,不断进行改革,但是任何努力只能是修修补补,无法解决根本问题。 
  
  我国的经济发展,由于受到社会制度与国情的影响,我国在改革开放前实行计划经济,政府完全掌控国家经济的发展。在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渐实行市场经济,在经济发展上更多的依赖于市场的供需变化,当然,我国实行具有中国特色的宏观调控政策,使得政府在国家经济发展中仍具有一定影响力,这使得我国的经济发展长期保持平稳。当然,在我国的发展中,我们依然看到一些不好的现象,资源浪费严重,一些新兴行业如软件行业间竞争缺乏法制性,部分行业依然存在较严重的垄断现象等。所以,我国在今后的发展中,政府与人民的监督与参与依然是不可或缺甚至在某些领域需要将强其影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持我国经济的平稳良性发展。 
  
  在英德等国家的发展历程中,我们还应该重视工业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环境问题,这是一个在工业发展历程中被许多国家忽视的问题,然而其造成的影响却是最为长久的也是最难通过后天努力所弥补的。英德在重工业迅速发展的同时,各种环境问题也是接踵而来,空气污染、水污染、森林减少,对自然的不断索取最终也导致了自然的报复,在英国和德国的工业化不断发展的同时,许多城市的生活质量却在不断下降,居民发病率增加,生存环境而化,由此而引起国民的不断声讨。在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后,英国和德国积极开始制定政策,来挽救这一切,然而事实证明,要恢复工业发展给环境带来的伤害远比相中的困难,花费几十年的时间、数不清的金钱,两国的环境才有所改善。这种先发展后治理的做法为世界各国的工业发展敲响了警钟,提醒各国在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后果并清醒的认识到其严重性,提前采取措施。 
  
  在我国,环境问题尤其突出。几十年的快速发展缩小我们与发达国家在工业发展上的差距,然而取恶化了我们的生存环境,拉大我们与发达国家在环境治理上的差距。在我国,水污染、空气污染等问题尤其突出,我多许多城市的空气质量被认定为不适宜人类生存。我国水资源短缺,但是却时常看到有关污水非法排放与河流污染的新闻。尽管“可持续发展的”的口号早已提出,但遗憾的是我们看不到有效且强有力的监管措施,却约束我国的工业发展规模,看不到任何任何有效的措施,来改革我国的粗放型工业发展模式。由此可见,我国的环境问题已成为我国目前发展过程中最大的阻力之一,如何正确处理国家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是否能够推行下去。最近几年,绿色GDP概念的提出让我们看到了将发展与环境联系到一起的可能,然而遗憾的是这项创新在我国的推广十分缓慢,各省依然将净GDP作为政府政绩的最直接考量。争取早日改革国家及各省市的经济发展成果衡量标准,早日将环境因素与经济发展并重,将为我国控制环境进一步恶化与确保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进行做出极大贡献。为了汲取英德等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训不重蹈覆辙,加强对环境问题的重视,早日采取措施,对我国工业化的良好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三、中国工业化发展的优势及未来展望: 
  
  对目前的中国,工业发展的最显着优势即在于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这对于工业的发展的是至关重要的,同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即意味着劳动力成本的降低,这也直接导致生产成本的降低,增强产业竞争优势;同时,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可以吸引大量外资,这对于发展中的中国有巨大帮助,当然,大量外资流入建厂,这涉及到环境的承受压力以及民族产业的发展机遇,这就需要国家通过宏观调控,权衡利弊,合理制定政策,争取双赢的结果。所以我们充分利用其我们的优势,既要发展我们本国的工业,又要充分吸引外国的技术,同时又要兼顾环境的保护,只有这样,我们才充分发挥了劳动力的优势,为我多的工业发展注入强劲的动力。 
  
  尽管我们的教育制度仍待改革,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我国义务教育普及的成功,使得我国的人才储备具备很大的潜力。我国人口众多,而通过教育普及,是我国在各行各业的人才也是大量出现,这对于我国未来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我们都知道人才对于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他们打下了我国现代化发展的基础,保证了我国快速发展的动力。注重人才的培养,将成为我国未来发展中不变的基本政策,也只我国将未来发展的基本所在。 
  
  我国另一个以优势在于为我国已逐步建成了并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我们知道,交通是工业的枢纽,一个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无法保证,那么它的工业发展也只能是纸上谈兵。经过几十年的大力建设,我国的交通运输系统、发电设施等的建设取得了骄人的成绩。青藏铁路、三峡工程、西电东送、以及秦岭和大亚湾核电核电站的建造,无不见证着我国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所取得的成就。例如,同做为新兴经济体且经济增长较快的印度,尽管其软件产业居世界领先水平,然而受到国内基础设施落后的制约,其工业化发展水平在短期内仍然很难赶上中国。 
  
  另外,得益于建国初期我国领导人的长远眼光,我国长期奉行和平外交的对外政策,以及在处理国内民族矛盾上的正确决策,也为我国的工业化发展赢得了许多国际上的支持及援助,同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的工业化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是我国避免遭受国外恐怖分子的干扰及确保国内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美国的战争主义,使得其长期受到战争的拖累而严重影响经济的发展,印度、菲律宾等发展中国家更是严重受到国内恐怖主义的干扰而严重滞后了经济的发展。 
  
  展望未来,可以预见在一段时间内,在充分利用我国现有优势的基础上,我国经济及工业现代化仍将以较快速度平稳发展,从近次的金融危机中中国经济的表现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宏观调控政策使得中国的经济发展更加的具有保障力,相信在未来一段时间宏观调控,仍将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及工业现代化发展中不可忽视的因素。随着经济的增长,实力的增强,在充分借鉴发达国家的工业现代化发展经验,深刻汲取到发达国家在工业发展中受到的教训后,中国将重新审视自己发展的中的不足,并有能制定新的政策,逐步改善我国工业发展的模式,通过良性发展,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参考文献:
  
  [1]黄卫平,彭刚,郭郁彬:《中国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人民大 学出版社,2004年.           
  [2]李建民:《当代中国经济发展问题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          
  [3]李乐山:《工业社会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