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发展经济学论文

基于共享发展理念下贵州教育扶贫中的实践反思和改进路径

来源: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作者:辛均庚,沈心一.
发布于:2021-08-24 共12084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第1-2篇】共享发展理念论文(强烈推荐6篇)
【第3篇】 基于共享发展理念下贵州教育扶贫中的实践反思和改进路径
【第4篇】“共享发展”理念的哲学价值、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第5篇】共享发展理念中蕴含的人民中心性及创新性
【第6篇】共享体育经济运营模式的构建路径及意义

共享发展理念论文范文第三篇:基于共享发展理念下贵州教育扶贫中的实践反思和改进路径

  摘要: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教育扶贫是最有效最直接的精准扶贫,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关键举措。贵州作为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做好教育扶贫工作关乎贵州脱贫攻坚和脱贫后的乡村振兴。从梳理贵州教育扶贫的实践做法,总结教育扶贫特点和成效,到反思教育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最后从深化教育扶贫理念、创新扶贫教育路径、拓宽教育扶贫内涵等方面提出改进路径,为贵州教育助推乡村振兴提供思考和借鉴。

  关键词:共享发展理念;贵州教育扶贫;实践探索;

  作者简介:辛均庚(1975-),男,江西万载人,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教育扶贫;;沈心一(1996-),女,布依族,贵州都匀人,硕士生,研究方向:教育学。;

  基金:贵州省社科联-黔南师院社科联合基金项目"贵州石漠化地区教育精准扶贫政策推进与成效评估研究"(LHKT2019YB01)阶段性成果;

  Abstract:Eliminating poverty,improving people's livelihood and gradually realizing common prosperity are the essential requirements of socialism. Education poverty alleviation is the most effective and direct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which is the key measure to cut down the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poverty. As the main battlefield of poverty alleviation in China,it is very important for Guizhou to do a good job in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through education. From combing the practice of poverty alleviation through education,summari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effect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through education,to reflecting on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poverty alleviation through education,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ree improvement paths,in deepening the concept of poverty alleviation through education,innovating the path of poverty alleviation through education,and broadening the connotation of poverty alleviation through education,in order to supply thinking and using for reference for education boos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Guizhou.

  Keyword:sharing development concept; Guizhoueducation; education for poverty alleviation; practical reflection;

共享发展.png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明确指出,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如期完成,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中国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伟大奇迹[1].随着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中国迈入"后扶贫"新阶段,教育扶贫的任务将更加艰巨,迫切需要审视教育扶贫中存在的问题,分析症结,寻找对策,以接续推进脱贫地区的教育振兴与乡村振兴发展[2].贵州作为全国教育扶贫主战场,更需及时梳理、总结、反思,为后扶贫时代贵州教育高质量发展和教育助推乡村振兴奠定基础。

  一、贵州教育扶贫的实践探索

  贵州省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发生率最大、脱贫攻坚任务最繁重的省份,是决战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见图1、图2)。如2018年,贵州省仍有155.12万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为4.29%,占全国贫困人口总数的9.35%,其贫困人口之多、贫困发生率之高、贫困程度之深处在全国前列[3].一直以来,贵州省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特别是在2015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作出重要指示后,把脱贫攻坚任务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在国家共享发展理念和精准扶贫战略思想指导下,举全省之力深入实施"大扶贫"战略行动,把教育扶贫作为全省脱贫攻坚"十项行动"之一,积极落实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确定的"五个一批"之"教育发展脱贫一批"工作任务,为确保贵州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教育肩负着重要责任和使命,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贵州要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必须抓好教育扶贫轴心工作,一方面要举全省之力扶贫教育事业发展,让人民享有公平又有质量的教育;另一方面又要发挥教育的知识文化科技人才优势和资源,扶贫经济社会发展,助推脱贫攻坚和脱贫后的乡村振兴。

  图1 2015-2020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和贵州贫困人口变化(单位:万)

1.png

  图2 2015-2020年全国贫困发生率与贵州贫困发生率变化(%)

2.png

  注:数据来源于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和贵州省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一)实践做法

  十八大以来,贵州省按照"省负总责、县抓落实、扶持到校、资助到生"的扶贫原则,围绕"人人有学上,个个有技能,家家能致富,县县有帮扶"的扶贫目标,制定和推进《贵州省教育精准脱贫规划方案(2[3,10]0年)》和《贵州省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实施方案》,统筹各方资源,精确瞄准全省教育最薄弱领域和最贫困群体,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确实保障每一个贫困学生享有公平又有质量的教育,着力提高贫困人口文化素质和脱贫致富能力,完成发展教育脱贫一批重要任务,助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学生资助与队伍建设

  在学生资助方面:一是面对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全面落实"两免一补",对农村建档立卡贫困高中(中职)学生实施"两助三免(补)"、本专科(高职)学生"两助一免(补)",完善学生资助体系。二是开创"贵州特色"农村学生营养改善工程。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利用教育发展基金会平台,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教育扶贫,畅通社会捐资助学渠道,做到精准资助,确保"应助尽助".从2014年11月开始,每生每天补助4元(全年800元),实现全省农村中小学全覆盖,惠及380万农村学生;2016年10月,开始实施农村学前教育儿童营养改善计划,每生每天3元(全年600元),目前共有82个县75万多儿童享受该计划,切实提高农村学生营养健康水平[4].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充分利用国家"特岗计划""国培计划"等政策,制定出台《贵州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办法(2[3,10]0)》,落实乡村教师招聘引进、职称评聘、培训进修、评优晋职、生活补助、周转宿舍建设等倾斜政策;持续推进"特岗计划""国培计划"向贫困地区、民族地区乡村学校倾斜,优先满足紧缺师资配置需求;加强贫困地区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城镇学校校长和骨干教师到农村或薄弱学校任职任教机制,共享优质师资资源。

  2.办学条件与教育技术

  办学条件不足主要在义务教育阶段。贵州省在改善义务教育阶段办学条件主要通过新建、改建、扩建幼儿园和学校,全面改善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落实配套设施。如贵定县利用闲置小学校舍改建村级幼儿园,实现乡村公办幼儿园全覆盖;以及实施的突出文化建设的农村中小学校园美化工程,使得学校和幼儿园成为农村最美的风景。另外,通过推进标准化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完善宿舍、食堂、医务室等必需设施,让偏远儿童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在教育技术扶贫方面:一是充分利用大数据资源,开展"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建设工程,为边远贫困山区学校师生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创新"互联网+教育扶贫"工作。二是进一步推进"三通"(宽带网络校校通、教学资源班班通、学习资源人人通)建设。三是探索开展网络学校空间、网络教研、名师课堂等建设,推动"一校带多点、一校带多校"教学和教研组织模式,促进贫困地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全面提升办学质量[5].

  3.职业教育与高校服务

  在扶贫职业教育发展方面,主要通过实施教育"9+3"计划、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职业教育法制建设等多措并举大力发展三年免费中职,打通"中高本硕"教育通道,保障弱势群体接收职业教育机会。在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实施"1户1人1技能"计划,创新职教培训扶贫方式。如从2015年连续3年在省属10所优质职业院校每年举办全免费"威宁班""赫章班",培养6000名学生就业,带动6000个贫困家庭脱贫,实现"职教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家"精准脱贫目标[6].在高校扶贫方面:一是创新开展"省属院校帮百村"精准扶贫行动,组织高等院校立足自身人才和科技优势,建立定点扶贫工作机制,在人才培训、智力帮扶、学生支教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二是深入开展"政校合作",鼓励高校与贫困县直接对口合作,设立科研基地、实训基地、产学研基地,直接助推农村产业革命和经济社会发展。

  4.志智双扶与党建工作

  在教育扶贫工作中,要确实握好扶贫与扶志,扶贫与扶智关系,坚持各级各类学校加强党建工作,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改革全过程,有效落实立德树人培养机制。扶志是转变思想观念,树立自力更生的勇气和志向,摆脱"等靠要"思想,拒绝"馋懒散"行为,解决精神贫困问题。扶智是提升人力素质,增强脱贫技能,激发内生动力,解决能力贫困问题[7].扶志是基石,扶智是路径,科学统筹把握二者在教育精准扶贫中的关系,有机结合共同确保2020年脱贫攻坚决胜。另外,各级各类学校深入开展"牢记使命、感恩奋进"主题教育,创新教育方式,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基础工程。几年来,学校党建思政工作取得成效。如2018年贵州普定县第四小学《崇德向善德润家庭》等12个项目入选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典型。在第二届全国高校大学生思政课艺术作品展及微电影展示活动中,贵州省获得2个特等奖、1个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的好成绩。目前全省有建立党组织的中小学幼儿园1万5千所,教师党员12万;高校党组织4千多个,师生党员5万多个[8].

  5.易地扶贫与教育保障

  易地搬迁脱贫一批作为"五个一批"脱贫举措之一,既要解决"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的生存性制约,更要解决好住房、医疗、教育条件差的发展性约束,是一项涉及因素众多的系统性、长期性工作。"十三五"期间,贵州省计划实施易地扶贫搬迁188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50万,规划集中建设安置点946个,是全国易地扶贫搬迁规模最大、唯一实行城镇化集中安置的省份[9].通过出台安置点教育发展实施意见,组织编制安置点配套学校建设规划,统筹资金保障安置点配套学校建设;以及针对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师资力量存在总量不足、质量不高、队伍不稳和结构素养有待优化提升等问题,提出"领办"学校模式,为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发挥应尽责任和功能。"十三五"以来,贵州省先后统筹安置点现有1669所中小学、幼儿园办学资源,解决搬迁适龄儿童就学13万余人,同时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333所,完成投资近62亿元,有力保障搬迁子女的就学需求[9].

  (二)特点成效

  1.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举全省之力办大教育

  长期以来,因自然环境、交通信息、经济发展等因素,贵州教育发展整体滞后,难以满足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贵州省高度认识到办好教育是改变贵州、挖掉穷根的根本之策,把教育扶贫摆在优先发展战略上,举全省之力发展教育事业。"十三五"期间,全省教育投入总计5339多亿元,投入比重高于国家平均水平,做到穷省办大教育[10].大投入迎来大发展,贵州教育各项发展水平大幅度提升,有些超过国家平均水平。如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5%,高于国家平均水平;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7%,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全省大学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0.89%,高于全国水平。近5年来,贵州累计减少488万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降到4.29%[8].通过抓均衡、促公平、补短板,全省各级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根本改善,城乡各类教育资源显著扩增,教育有效供给能力明显提升,穷省办大教育成效凸显。

  2.用活教育政策文件,争取优质教育资源

  十八大以来,贵州省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扶贫开发系列政策文件,用活用足国家政策为教育扶贫工程争取了大量的国家经费和资源。如贯彻执行国家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实施两期来,每年新建扩建公办幼儿园1000所,实现全省所有乡镇至少1所公办幼儿园全覆盖;新建、改扩建薄弱学校5573所,新增农村寄宿制中心学校3000余所;新建、改扩建普通高中学校266所和中职100余所;基本建成花溪大学城、遵义新蒲大学城和清镇职教城等,大大改善教育办学条件,逐步倾向均衡发展[8].在教师队伍建设中,用足国家特岗计划、国培计划政策,招聘9.7万名特岗教师,实现全省农村中小学幼儿园特岗教师全覆盖,有力缓解农村学校师资严重短缺和结构不合理问题;争取国家资金[3]亿,建设农村学校教师周转房、公租房14余万套,惠及20多万农村教师;按照[3,10]元/月/人标准对全省乡村教师进行生活补助,全面改善教师住房条件,提高获得感[4].按照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贵州设立10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9个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中心,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756项,大大提升毕业生实践运用能力,为大学生就业通道打通"最后一公里".

  3.构建学生资助体系,精准资助贫困学生

  贵州省在精准资助贫困学生方面,有多项方式方法走在全国前列。一是率先实施农村建档立卡贫困生教育精准扶贫资助,从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失学到不让一户贫困户因学致贫。如自2015年精准扶贫农村建档立卡贫困学生资助,累计发放资助金21.27亿,资助学生69.43万人次。二是率先实行三年免费中职教育、率先实现农村中小学"校校有食堂、人人吃午餐"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率先启动农村学前教育儿童营养改善计划。如从2013年以来贵州全省中职学校累计免除学费22.96亿元,受助学生197.45万。营养改善计划实施以来,学生身高明显增长,身体素质整体提高,受到刘延东副总理高度认可,要求全国农村推广。三是实施教育"9+3"计划,在全国率先实施不分专业、不分城乡、不分户籍的免费中职教育,圆了许多农村贫困孩子的读书梦[4].

  4.拓宽扶贫视野思维,扎实推进对口帮扶

  从2000年国家实施东西对口帮扶以来,贵州省得到广东、浙江、上海、厦门等东部省市开展的以职业教育和师资培养等为主要内容的"一对一"帮扶,有力提升了学校办学水平、教师专业发展和脱贫工作能力;同时动员全省高校对口帮扶贫困县,深化省属高校百村帮扶行动,助推20个极贫乡镇教育脱贫攻坚。另外,通过"校农结合"新模式,将全省各级各类学校1.7万个食堂,500多万学生与贫困县、贫困户生产农产品精准对接起来,既保障了学生食品安全,又确实解决贫困户农产品销路问题,把需求导向与产业扶持、生产基地与销售平台、扶贫与扶智慧精准对接,做到教育自我扶贫和脱贫[4].创新开展"校农结合"已成为贵州省深入推进全省教育精准扶贫的重要举措和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的重要突破口,是一款可复制可推广的新时代教育精准扶贫模式。

  5.创新高校"领办"模式,助推易地扶贫工作

  高校"领办"教育模式是新时期高校开展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创新之举,以高校为牵头,依托高校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先进的教育思想理念,协同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社区共同办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学校。2019年9月份以来,贵州高校已经和13个县、区人民政府及教育局签订了领办协议,领办了20所中小学幼儿园;同时从高校遴选了19名教学管理骨干任领办学校副校长,领办幼儿园副园长,共派出78名优秀教师和274名优秀大学生担任安置点学校音乐、美术、体育和英语等学科急缺教师[11].高校"领办"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学校,有力化解安置点学校师资力量总量不足、质量不高、队伍不稳等迫切问题,并能同时提供先进教育理念和优质教育资源,真正让易地扶贫搬迁子女享有公平又有质量的教育,达到高校与安置点学校"双赢"的效应。

  二、贵州教育扶贫的实践反思

  十八大以来,贵州教育扶贫工作取得突破性、跨越性发展,体现为学前教育发展更加普惠、义务教育发展更加均衡公平、职业教育发展更有特色亮点、高等教育发展更重内涵建设,总体各级各类教育呈现健康发展良好态势。随着教育扶贫工作持续推进和纵深发展,也逐步出现发展困境和问题,需加以分析思考,以保障教育扶贫在脱贫攻坚中的根本作用。

  (一)学前教育资源总量供不应求,师资队伍建设面临挑战

  目前贵州学前教育虽取得跨越式发展,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5%,实现全省乡镇公办幼儿园一所目标;但由于发展基础薄弱,入园难、教师短缺、办学条件不充分依然是当前学前教育发展困境。在入园难方面:城区由于未出台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与管理办法和城镇化建设未同步规划幼儿园,导致大班额现象,无法完全满足入园需求;而农村由于未能一村一园,绝大部分只能在村小附属学前班就读村,接受一年学前教育。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随着国家实施"二孩政策""三孩政策"和实现学前三年教育基本普及,缺额将继续加大。在办学条件方面:贵州近十年来投入经费达90多亿元,但由于主要用于园舍基础建设和教师招聘,未能完善教学和办公条件,使得幼儿园办学运转困难,难以保障教育教学。如调研的贵定县良田乡公办幼儿园有58个幼儿,[10]个教师(其中两个是临聘的)和三个临聘保教员,其办学经费只够支付临聘教师和保教员工资,无剩余经费购买纸张、画笔、颜料等基本教学材料和游戏玩具。

  (二)内涵发展理念未完全树立,教育难有高质量发展

  自2015年贵州实施"新两基"以来,通过新建、改扩建、美化校园等方式,使得中小学幼儿园办学硬件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学校和幼儿园成为城镇乡村最美的风景和名片;但软件建设仍然滞后,内涵发展理念未完成树立,维持在形式上的均衡发展,未突破内涵上的高质量发展,特别是农村小学因撤并之风引发一些负面影响,难以保障内涵式发展。主要体现在教师担心撤并而不能安心工作,家长因担心没有好教师,不惜成本送孩子进城读书,进一步导致农村生源稀少,而城镇学校则人满为患,大班额现象严重,难以保障高质量发展;撤并后的学校场地和教室等资源相当一部分是搁置的或被村级政府征用,存在教育资源浪费和挤占现象。如调研贵定县小寨小学只有一名53岁教师和17名1-2年级学生,和平校点只有一名教师和[10]名1-2年级学生。一个教师要同时包揽1-2年级教学任务和吃住问题,根本无力钻研教学,难以提升教育质量;农村寄宿制学校教师也一样,要承担寄宿学生衣食住行所有事务,未有更多时间进行教学改革研究,只能应付式教学,难以保障教学质量。很多农村教师因职称评审制度一刀切,名额结构不均衡,很难晋升更高职称,最高一般在八级,而且年龄一般都到50多岁,整体农村教师老龄化严重,教师内生发展动力不足,职业倦怠明显等问题。如贵定云雾铁厂小学,有11名教师,最小的是38岁,平均年龄49岁,大多数教师都安于现状,就等着退休,专业发展动力缺乏,都是应付完成教学任务。

  (三)职业教育内生发展不足,农村职教发展总体薄弱

  职教扶贫不仅是人力资源开发,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最直接最有效途径,也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求,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发展职业教育助推精准扶贫脱贫已成为贵州拔穷根的重要实践路径,初步形成贵州特色的职业教育扶贫脱贫发展之路。但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职教人才培养面临着多样化多优质职业教育需求与职业教育资源供给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既要满足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所需,又能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生个性发展与终生成长需要,整体发展体现内生动力不足,还需解决职教理念的深化认识、走内生发展之路,大力发展农村职教等三大问题。目前社会对职业教育认可度不高,依然视为"二流教育",是学习不好的标签;一些地方也存在重普教轻职教,导致资源不足,质量不高;另外贵州职教发展借鉴的成分多,自身发展优势特色体现不足,如贵州自然风光"大公园"和民族文化"大观园"教育资源特色与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紧密结合不够,难以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贵州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整体滞后,部分县域职业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基本处在一县一职,且生均经费、校舍和仪器设备等办学条件整体较落后。

  (四)教育信息技术人才短缺,出现"建用分离"浪费现象

  教育信息技术扶贫教育主要有针对农村学校开展的"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工程,能有效解决农村学校(教学点)因师资严重不足、教学设备落后导致教育资源匮乏、教学质量不高等发展困境。通过利用大数据资源拓宽教育内容视野,更新教育理念更新,改革教育教学模式,能全面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和学生培养质量[5].但由于前期建设速度较快,对教育信息技术人才培养不足、教师使用培训未及时跟进,导致"建用分离"现象严重,设备使用率偏低,存在教育信息资源浪费;特别是一些边远地区,由于网络覆盖率较低,导致使用不通畅,不少学校只好搁置不用。通过调研发现,一些教学点虽都配有"班班通",但能熟练使用的教师除电教主任外,其他教师使用频率很低,主要原因是培训不足,技术支持跟进不够,加上农村教师平均年龄偏大,学懂弄通较困难,还是习惯于传统的"粉笔+黑板"方便快捷模式。

  (五)高校扶贫方式创新不够,呈现扶贫"三化"普遍现象

  服务社会是高校三大职能之一,高校在开展教育扶贫中最具有资源优势,能开展人才扶贫、智力扶贫、科技扶贫、产业扶贫等。在当前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特殊时期,高校都能参与到教育扶贫的大潮中。但高校扶贫的数量和质量参差不齐,还存在认识上盲目化、方式上同质化、动机上功利化等问题,对贫困大学生帮扶缺乏能力扶贫[12].具体在扶贫认识上,不很清楚自己能做什么,扶贫对象最需要什么,更多的是基于经验开展扶贫活动。在扶贫方式上,大多数高校还是采用传统的方式,服从上级安排,未能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对接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需求和扶贫对象实际需求。在扶贫动机上,高校往往倾向于周期短、易操作的扶贫方式,主要通过捐款捐物来达到扶贫目标,而科技产业扶贫因周期长、成本高而难以实质开展,未形成长效机制;也有高校把扶贫当作争"政绩"的手段,强行要求师生捐款捐物,把师生的评优与参与"三下乡、三支一扶"活动相挂钩,存在明显的功利动机。高校在帮扶贫困大学生上,主要采用"奖、贷、助、补、免、勤"等方式进行经济物质帮扶,对其进行感恩教育,但对于能力帮扶体现不明显,还会出现贫困大学生毕业后"脱贫返贫"现象,未能建立贫困大学生预防返贫再教育机制。

  总之,贵州教育扶贫实践还存在扶贫理念系统性不够,对教育扶贫在脱贫攻坚中的根本价值认识不全,把教育扶贫当作一项政治任务和形象工程来完成,存在一些简单化、短期化、形式化、政绩化的不良现象;由于缺乏系统思考,在扶贫思维上体现粗放式思路,出现"大水漫灌"现象,造成教育资源浪费;另外制度设计缺乏协调衔接性,设计与执行之间存在背离现象,帮扶内容与帮扶对象需求脱节,导致帮扶效果不理想;还有教育扶贫主体总体上缺乏多元性,未能激发调动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扶贫模式主体上体现"救助式",导致自我发展能力不足,易出现返贫现象[13].

  三、贵州教育扶贫的改进路径

  (一)深化教育扶贫理念

  脱贫的关键取决于人的综合素质提高。扶贫的对象是人,脱贫的关键也是人,脱贫致富的根本是自力更生,核心是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扶贫归根到底是人的扶贫,而教育扶贫是改变人的贫困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越穷的地方越难办教育,但越穷的地方越需要办教育,越不办教育越穷,这种教育上的马太效应,实际上也是一个"穷"和"愚"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而教育发达---人才兴盛---科技进步---经济振兴---国家强盛是一个相辅相成、循序递进的统一过程,其基础在于教育。扶贫开发需以共享为基础,发展为目标,落实在精准;需坚持问题导向,优化资源配置,因对象而筛定项目,因项目而选择人员,因人员而落实责任,完善精准扶贫信息化管理平台,统筹教育扶贫共享机制,落实教育扶贫评价机制、创新社会力量参与教育精准扶贫机制。目前,教育扶贫进入历史最好的时期,各种资源不断输入,应整合各级各类教育资源,统筹协调,实现跨部门、跨年度、跨层级统筹,实行结果导向的评价标准,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推进的教育精准扶贫开发格局,鼓励和引导各类组织机构多方参与教育扶贫开发,形成多元主体各尽其责、协同共进的社会教育扶贫长效机制。

  (二)创新扶贫教育路径

  创新是第一发展动力。在扶贫教育发展路径上,需抓住经费投入、精准内涵、智志双扶等思路方式创新。首先在经费投入方面,可以创新政策文件和筹措经费方式,如出台更多相关助推教育发展政策文件和持续压缩党政机关行政经费的[10]%用于教育事业发展[8].其次深化和细化教育精准扶贫内涵,全力推进职教领域"四个精准"扶贫系统工程。一是"精准招生",扩大贫困家庭孩子进职教比例;二是"精准资助",真正让贫困生读得起书,学得起技能;三是"精准培养",促进贫困生多样化成才;最后是"精准就业",确实发挥职教扶贫脱贫的直接效应。其三创新贫困生扶贫思想和模式,从"输血式"经济物质帮扶向"造血式"知识能力帮扶转变。通过搭建专门平台,主动融入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以产教融合、科教融合、校企合作为突破口,提供贫困生学习实践机会,锻炼自我,改善自我,从而提高贫困生的综合素养[14].其四要发挥教育自我扶贫功能,推进和改进"结对子""对口帮扶""集团化办学"等帮扶方式,实现教育资源教育内部共享。如"集团化办学"等帮扶模式已取得较大成效,可进一步深化推进;贵州高校通过与东部高校结对子,进行全方位对口帮扶,发展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特别是博士教育发展;继续推进"城市学校教师帮扶农村薄弱学校一年以上作为城市教师职称晋升的必备条件之一"政策,深化教师流动机制,共享教师资源。

  (三)拓宽教育扶贫内涵

  教育具有先天的人才、科技资源优势,要最大限度利用好教育的人才科技资源,需进一步拓宽教育扶贫内涵,真正发挥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先导性、基础性、根本性作用,可从人才培养对接、技能培训等方面拓宽。首先在人才培养上应结合贵州大数据、大健康、大旅游、山地农业、新型建筑、民族医药等特色优势优化专业结构,确实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急需人才;其次在技能培训方面,需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进一步统筹区域内外有利资源,为片区培养大批技术技能人才和掌握实用技术的农民[15].其三在高校扶贫方面,要进一步做好"顶天"设计,落实"立地"责任,加强农村扶贫的科研支持力度,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高校与贫困地区政府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干部锻炼、教师培训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如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与贵州平塘县开展的"校农结合"扶贫模式就是一个成功典范,其得到省委领导充分肯定和推广,具体通过建立实用技术技能培训基地、科研实验实践基地、文化讲习演展基地、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等路径,确实有效扶贫到位,出成效。

  (四)建构后扶贫时代新路径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实现了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16].

  在我国进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脱贫地区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新时期,教育扶贫也进入后扶贫时代。进一步最大限度地引入社会资本是后扶贫时代教育扶贫的主要行动路径,社会资本最大的价值在于能够为当代最迫切的问题提供多学科和跨学科的方法探讨可靠起点,为后扶贫时代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分析工具和方法[17].在后扶贫时代,需要进一步优化人力资本存量,聚焦教育扶贫资源;扩大社会关系规模,提高教育扶贫效率;凝聚社会信任,塑造教育扶贫共同体;大力培育公共精神,增强教育扶贫新动力,以此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脱贫攻坚新路径[17].

  教育扶贫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不论是扶贫教育发展,还是通过教育扶贫促进经济社会发展,都要充分看到这项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要发挥好政府、社会、高校、科研机构、媒体、企业等参与主体的作用,统筹教育部门和其他部门,在全面脱贫后做好后扶贫时代大文章。转变教育扶贫理念思维,强化顶层设计,完善教育扶贫机制和治理机制,构筑多元主体参与的大教育扶贫格局,共同巩固教育脱贫攻坚成果,推进脱贫地区乡村振兴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EB/OL].(2021-02-21)[2021-04. -24]. ht://www. gov. cn/xinwen/2021-02/21/content_ _5588098. htm.

  [2]刘世清。目标悬浮、技术化治理与可持续性缺失---后 扶贫时代教育精准扶贫如何继续前行?[J] .南京社会科学, 2021(5):146-153.

  [3] 2018年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9-04-09)[2020-06-11]. htt://www. gzxw. gov. cn/szyw/snyw/312915. html.

  [4]景应忠。教育扶贫是最有效最直接的精准扶贫[J] .贵州教育, 2018(1):9-12.

  [5]姜宏。利用大数据资源推进教育精准扶贫[J] .贵州教育,2017(24):9-14.

  [6]孟凡华,等。教育拔穷根职教先冲刺一一-职业教 育精准扶贫的贵州实践[J] .职业技术教育, 2016(12):18-21.

  [7]王宇。统筹扶志与扶智在精准扶贫中的关系[J] .人民论坛, 2019(7)。 66-67.

  [8]优先发展书写贵州教育"奋进之笔"一--贵州省 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成就综述(上)EB/OL](2018-12-13)[2020-06-07]. htp://www. chnlib. com/gov/2018-12/875587. html.

  [9]肖菊,梁恒贵。贵州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教育保障研究[J] .贵州社会科学, 2019(7):102-107.

  [10] 2016- 2020年 贵州省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快报[EB/OL][2021-06- 11]. htp:/i/t. guizhou. gov. cn/zwgk/xxgkm/tjxx/ .

  [11]邓海。彰显特色带动示范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学校提质发展[J] .贵州教育, 2020(1):3-7.

  [12]熊文渊。高校教育扶贫:问题与路径[J].当代教育科学 , 2014(23):43-46.

  [13]代蕾华,等。教育精准扶贫困境与治理路径[J]教育发展研究, 2017(7):9-15.

  [14]贵州省"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EB/OL](2017-12-26)[2020-06-12]. htp://gzsjyt. bohoog. com/xxgk/xxgkmlghjs/jhzj/201712/t20171226_2944925. html.

  [15]程华东。高校教育精准扶贫模式探究--以华中农业大学精准扶贫建始县为例[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7(3):17-22.

  [15]程华东。高校教育精准扶贫模式探究一一-以华中农业大学精准扶 贫建始县为例[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7(3):17-22.

  [1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表彰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的决定[EB/OL](2021-02 -25)[2021-04-21]. htp://ww. gov. cn/zhengce/2021-02/25/content_ 55888 64. htm.

  [17]袁利平,姜嘉伟。社会资本:后扶贫时代民族地区教育扶贫的行动逻辑[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20(6):219-226.

作者单位: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斯德歌尔摩大学社会科学院
原文出处:辛均庚,沈心一.共享发展理念下贵州教育扶贫的实践、反思与改进[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1,41(03):76-83.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