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发展经济学论文

制约河南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因素与破解策略(3)

来源:学术堂 作者:朱老师
发布于:2017-01-11 共7063字
  城市群一体化进程缓慢。近年来,河南省在不断推动中原城市群协调发展,期间,一方面强调城镇之间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强调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河南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在济源、巩义、新郑、舞钢、偃师等中原城市群城市开展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并要求各城市区分定位,协同发展。但由于受行政区划、地方利益驱动等等因素的影响,中原城市群的城市职能雷同,同质化现象比较明显,这制约了城市群的协调发展。如在主导产业的选择和重点产业发展方面,中原城市群基本都把装备制造业作为重点发展产业,其中就有8个城市把生物医药产业、新材料作为产业发展重点,还有7个城市把食品工业、化工工业、电子信息产业、新能源产业作为重点发展方向,有6个城市把汽车及零配件产业作为产业发展重点,有5个城市把节能环保产业作为发展重点,有4个城市把纺织服装产业作为产业发展重点。这些相似的产业发展规划,使得各城市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城市间很容易产生资源争夺、恶性竞争,破坏了区域一体化进程,影响中原城市群整体协调发展[9].
  
  城市间协调发展机制不健全。近年,中原城市群相继建立了九市与省直有关部门联席会议、九市市长论坛、九市政协主席联席会议等议事机构和制度,但总体上讲,这种制度相对松散,缺乏约束力,很难真正实现城市群的协调发展。
  
  2.5 产业发展对新型城镇化的贡献能力不强
  
  当前,河南新型城镇化发展较快,全省有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向城市转移,但总体来说,河南省城镇的第二、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仍较低,人口集聚能力还不太强,影响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如在河南省的现有工业中,原材料产业和能源产业的比重较高,而新技术产业所占比重较低。其中重化工产业所占的比重更高,占到河南省工业的70%左右,这类工业属于资金密集型产业,对吸纳就业人口贡献很小。同时,第三产业的发展滞后。第三产业多属于劳动密集型,对吸纳就业人口贡献比较大,另外,第三产业对新型城镇化具有很强的后续推动作用。但目前,河南省第三产业的发展仍很滞后,对城市发展的带动能力不强。2014年,河南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占其GDP的37.1%,较全国平均水平低7个百分点,在全国(大陆)31个省级行政区域中居26位(表2)。
  
  3 河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对策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以“提高城镇化质量”为战略目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等重要要求。按照中央的要求,结合河南省发展的实际,未来推进新型城镇化需要采取如下对策。
  
  3.1 加快中原城市群发展
  
  经过近些年的持续发展,中原城市群在全国15个城市群中,综合竞争力位居第七,在中西部居首位,已成为中原崛起的重要支撑和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板块。特别是2013年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规划获得国务院批准以后,新批准的415km2的实验区引进了大量高端项目与比较充裕的资金,建设与发展速度非常快,开放型经济发展突飞猛进,成为开放高地,增长极的虹吸效应和墨渍效应也将进一步呈现,因此进一步加快中原城市群的建设,能更有效地提升整体城镇化水平。
  
  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努力推动以郑州为核心以及环围8个地级市的融合发展,促使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加强,进一步增强该区域辐射带动能力。建设城际快速交通走廊,促成“米”字形高铁及其轴节点城市的联动,从而提高该区域整体实力。进一步开放市场,促使城际开放与合作,加强集聚功能,促进西北部城市(安阳、鹤壁、濮阳)不断提升发展水平,推动黄淮四市(周口、商丘、信阳、驻马店)等广大的豫东、豫南城市(南阳)的发展。
  
  作为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的洛阳市,应在完善洛阳老城区功能的基础上开展新区建设,进一步强化洛阳“九朝古都”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影响力,重振其制造业的基础地位。对于中原城市群其他中心城市,首先应在合理完善老城区的功能布局上下功夫,再通过有侧重点地进行开发区建设,不断加强与周边县城及县级市的经济联系,从而实现高、低级城市的自然融合或同等级城市的组团发展。
  
  3.2 积极推进小城镇发展,兼顾新农村建设
  
  2014年底河南省小城镇个数为1 103个,居全国第六位,占全国小城镇的5.4%.小城镇是城市与农村文明交流、工业和农业对接的桥梁,同时,它也是城镇化过程中农村人口就近转移、城市工业辐射的空间载体。河南省小城镇的建设,在城镇规划设计上既要因地制宜,又要深度挖潜,本着低碳、循环发展的理念,着力发展特色和优势产业或项目,另外,在加快小城镇基础设施改造中,也需突出地域特征,打造出各有特点的河南小城镇。
  
  河南省新农村的建设,是基础设施提升和先进公共服务体系向农村延伸的结果。这一做法一方面可以促进土地的集约利用,另一方面,因农业从业人员的减少而增加了人均农业资源拥有量,从而能够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利用率和资源产出率,为全省城镇化建设推进打下一定基础。兼顾新农村建设,要用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思路,去解决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规划滞后、资金短缺、土地管理粗放、农民就业等难题。
  
  3.3 增加城镇建设融资渠道
  
  首先要进一步放开政策,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河南省已经出台的各种政策,鼓励、引导民资和外资加入到城镇化建设中来,要出台完善的城市供热、供水、供气、垃圾处理、公共客运等行业的特许经营政策,规范行业准入门槛及资本进入的途径,不断完善具体的配套措施,探索公益性基础设施和商业性基础设施开发相结合之路,建立“公商协同、以商补公”的长效机制。要建立项目分类融资机制,按照产品的社会属性,把城镇基础建设项目分为纯公益性项目、准公益性项目和有稳定收益的经营项目,要按照各个项目属性分别制定不同的政策。对于纯公益性项目,要明确政府的投资主体地位,纳入财政预算体系,用政府财政性资金支持。对于准公益性项目,要明确市场投资主体地位,政府加强规划管理,在项目初期加强资金投入,后期要有适当的财政补贴、价格补助。其中,有稳定收益的经营项目,要逐渐把市场资金进入的限制放宽,并积极完善运营机制、管理体制,引导市场资金有序投入。要不断提高各融资平台的融资能力,壮大综合性融资平台,并整合各个市县的专业融资平台公司,依照各市县的财政能力及城镇建设需要,成立中心城市及大县城融资平台,同时,要整合地方政府的优质资源进入这些平台,确保融资平台有良好的资产配置及稳定的运营。
  
  3.4 提高城镇产业发展水平
  
  要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产业集聚区在经济结构调整和加快产业转型中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在不断壮大传统产业以及优势产业的同时,拓展上下游产业,创造出更多的农民工就业岗位,不断增强中心城市以及县城的承载能力。对于就业门槛低、再就业周期短、劳动密集型的生活服务型产业,要进行大力扶持。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限制,落实用水、用电、用气等优惠政策。要围绕资源优势,发挥自然资源优势,积极引进项目,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在扩大规模的同时,努力实现“一镇一业”、“一村一品”.要因地制宜地发展商业综合体,鼓励现代物流、服务外包、电子商务等生产服务业的发展,扶持餐饮、商贸、文化、旅游、社区服务等与生活紧密相关的服务型产业,不断扩大就业容量。
  
  参考文献:
  
  [1] 张占仓。中国新型城镇化的理论困惑与创新方向[J].管理学刊,2014(1):27-33.
  [2] 仇保兴。中国的新型城镇化之路[J].中国发展观察,2013(4):56-58.
  [3] 张占仓。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战略研究[J].经济地理,2010,30(9):1 462-1 467.
  [4] 王小刚,鲁荣东。库兹涅茨产业结构理论的缺陷与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判断[J].经济体制改革,2012(3):7-10.
  [5] 胡际权。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D].重庆:西南农业大学,2005.
  [6] 张占仓。我国“十三五”规划与发展的国际环境与战略预期[J].中州学刊,2015(11):5-11.
  [7] 辜胜阻。新型城镇化要实现六个转型[J].了望东方周刊,2013-03-25.
  [8] 张占仓,蔡建霞。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战略实施的亮点研究[J].经济地理,2013,33(7):53-58.
  [9] 谷建全,王建国。河南城市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相关标签:新型城镇化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