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发展经济学论文

发达及发展中国家城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4)

来源:学术堂 作者:朱老师
发布于:2017-01-11 共7808字
  (一)产业升级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成为中国政府启动新型城镇化的主要手段
  
  如果没有可以凝聚资金、劳动力、技术的现代化产业升级,就不可能建立新型的现代化城镇,产业升级作为城镇化发展的拉动力,是启动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基础。从世界经验来看,促进产业升级特别是高科技产业发展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干预城镇发展的主要手段,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产业升级重新启动城市建设的活力、增长的动力和发展的张力,从而吸引人口聚集因此,中国启动新型城镇化的主要手段应该是产业升级。目前,在中国城乡发展差距难以在短期内弭平的情况下,城镇人口的迅速增长还将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必须依靠产业升级不断提升城市就业吸纳能力和综合承载力,以消化新进城劳动力。同时,由于中国现阶段已有的城镇化发展空间已然有限,在促进产业发展时应扭转传统资源集中投入的老模式,将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与产业升级进行有机整合,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要素利用的综合效益,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此外,从世界城镇化的发展路径来看,大周期产业,尤其是传统基础产业的现代化,是重新启动城镇化的最佳契机。我国现阶段不断强调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推动“产城互动”应该说遵循了这一规律,未来应结合各地区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特征,制定适合本地区的产业升级方案。
  
  (二)以城镇消费需求增长为基准控制新型城镇化的速度和规模
  
  有效的持续消费需求增长是城镇化的根本推动力,也是城镇化得以持续长久发展的内生基石。在没有有效的消费需求增长的情况下,不能盲目加快城镇化速度和扩大城镇化规模。
  
  中国现有的城镇化实践中,大多依靠政府主导和个别产业(如房地产)的强力拉动。这种方式存在着先天的内生性不足问题,一旦遇到经济波动或衰退,容易形成“空城”,导致城镇化倒退。国际经验表明,许多城市也曾面临严重的城市衰退问题,但是借助引导外来需求和刺激本地需求等方式,以及启动乡村中小城镇的发展挖潜新的消费需求,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衰退问题。中国城镇化率虽超过 50%,但由于大型城市无序蔓延,城市发展的后备空间有限,城市需求的增长后继乏力。因此,未来中国在刺激内需的同时,推动乡村地区中小型城镇“就地城镇化”将成为继续推动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出路,这就需要通过转移支付、产业转移、就地创新创业等方式,发挥中心城镇对乡村的辐射带动作用,提升中小城镇的内生消费水平,为中国城镇“再增长”奠定基础。
  
  (三)农民工生存条件和城镇环境的改善是新型城镇化的工作重点
  
  我国城镇底层人群主要是进城农民工,这是利益敏感性最强的阶层,在遇到产业波动或发展动力不足时将首先遭遇冲击,如短期内不能解决,则会迅速产生大量贫民阶层,进而导致城镇消费水平的下降和治安的恶化。中国新型城镇化战略提出的“生态宜居、和谐发展”要求就强调了生态环境和社会公平性改善对城镇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在这一要求指导下,需要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来进行相应的规划与调整,重点解决城市底层人群的市民化和城市环境的花园化问题。根据国际经验,建立完善城镇财富再分配机制,解决农民工市民化问题,是确保城镇社会稳定和维持城镇经济长期可持续增长的“播种”工作;同时,不断进行公共管理创新、加强环境建设、完善城市交通等公共服务配置水平,引导文明和绿色城市消费方式,在人口高度城镇化的同时,实现城镇环境花园化,是实现城镇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
  
  综上,产业升级、城镇消费需求增长、农民工生存条件和城镇环境的改善应该是未来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政策着力点,实质就是解决“人-地-业”协调发展问题,其规模和质量的匹配方案应作为政府促进城镇发展的重心,这些将在未来的研究中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BERRY. B. L Comparative Urbanization: Di-vergent Path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London:The British Library Press, 2003.
  [2]Kozulj R. People, Cities, Growth and Techno-logical Change from the Golden Age to Global-ization.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 SocialChange, 2003, (70):pp.199~230.
  [3]Northam, RM. Urban Geography,New York:John Wiley & Sons, 1979.
  [4]仇保兴:《我国城镇化中后期的若干挑战与机遇---城市规划变革的新动向》,《城市规划》2010 年第1 期,第 15~23 页
  [5]单卓然 黄亚平:《“新型城镇化”概念内涵、目标内容、规划策略及认知误区解析》,《城市规划学刊》2013 年第2 期,第 16~22 页
  [6]张颢瀚: 《世界城镇化的启示与中国城镇化的多种形式》,《金融纵横》2013 年第7 期,第 8~11 页
  [7]张占斌:《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意义和改革难题》,《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3 年第1 期,第 48~54 页
相关标签:新型城镇化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