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发展转型的背景与实现路径(3)
来源:学术堂 作者:朱老师
发布于:2016-10-27 共5929字
三、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途径
解决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中面临的紧迫问题,关键在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根据经济增长的逻辑主线,在要素投入方式上,由依靠资源消耗向依靠提升科技水平、提升人力素质、创新管理职能;由发展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企业转变到多要素密集型企业协调发展;在需求结构上,由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消费、投资、出口多渠道协调拉动转变;在产业结构上,由依靠第二产业拉动向依靠三大产业协同拉动转变;在企业结构上,由依靠大企业转变到发展中小企业,增加就业,促进消费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体可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推进自主创新,提高科技水平
经济学研究表明,现代经济的增长与早期经济增长最大区别在于,立足科学基础上的先进技术的广泛应用或人力资源在生产中的作用提高。我国经济在持续高速发展的同时,突出地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而影响结构优化的关键因素是自主创新能力薄弱,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关键在于提高科技应用,提高经济发展的效率和内涵,用信息化改造整个国民经济。从国家层面上讲,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对于提高国家的核心竞争力,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其他矛盾具有重要意义。从企业层面上讲,注重企业的自主创新,加快科技成果向生产转化,革新科技体制,培养创新型科技队伍,形成长期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技术支撑。据统计,我国95﹪以上的企业没有自己的专利,只有万分之三的企业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90﹪的出口商品是低利润的贴牌产品。我国既少专利,更缺专利制度,而美国建国之初就把专利制度写进了宪法,专利成为国家意识。我国已是WTO成员国,一定要加快自主创新,抢占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制高点,打造中国品牌,才能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其他矛盾。
(二)发展中小企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就业和缩小贫富分化
促进中小企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是采用新型产业化路径、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竞争力和经济运行效率,创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中小企业形成的巨大消费需求平衡了大工业产生的供给,增加中等收入人口,解决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加经济的创业、创新和竞争活力,缩小收入差距。我国每一千人口拥有的小企业在13个左右,比发达国家少35个左右,比一般的发展中国家少20个左右。
我国中小企业现阶段发展特点有:一是小微企业占主体。企业规模小、机制灵活、决策快,但在获取技术、信息、人才、资金方面,存在劣势。二是传统产业中的小微企业较多。随着生产要素成本提高;这些企业不创新就难以生存。三是小微企业主要分布在县域,可寻求的公共资源不足。这些特点决定了发展面向小微企业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必要性。因为政府作用的局限性,必须转变工作方式,构建社会服务网络,发展面向小微企业的生产性服务业,解决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我国生产性服务业近年来在较快发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总体供给不足,服务质量和产业层次有待提高;基础性服务供给不足,高端服务领域严重滞后;现代服务业增加值与制造业增加值的比率低;区域发展不平衡,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的关联度比较低;面向小微企业的生产性服务业供给短缺,面向小微企业的公共科技创新平台和融 资平台功能发挥不够,与小微企业和产业集群的需求有很大差距[7].
因此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既是促进中小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举措,又是解决劳动力充分就业、调整社会收入分配结构、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
(三)加快经济结构调整
经济结构调整就是要不断适应生产力发展。首先,调整消费结构,扩大居民消费需求。为此,通过包括财政政策在内的各种政策措施,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形成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劳动报酬增长与经济增长相协调的长效机制,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的消费能力,引导消费结构升级。
其次,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淘汰低附加值、高能耗高污染、粗放型企业。按照技术水平高、资源利用率高、投入产出率高、产品附加值高的要求,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改造。积极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大力推进节能减排,推动绿色环保低碳的发展。
另外,调整产业结构。巩固第一产业,改造第二产业,促进发展第三产业和新兴产业。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优化工业结构,增强企业竞争力,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业层次和技术水平升级,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大力发展服务业,提 高服务业 在 国民经济 中 的比重。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加快西部大开发步伐,促进中部地区的崛起,同时充分发挥东部沿海地区的示范带动作用,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优化城乡经济结构,进一步完善各种所有制参与国民经济结构战略调整,促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四、结论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经济结构也进行了有效的调整,但社会问题越聚越多,社会矛盾出现尖锐化的趋势。中国社会人数众多,城乡差距、贫富差距、文化和教育的差距,都是客观存在,平稳地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系统工程,是一个逐渐发展的动态过程。首先要对社会分配制度改革;其次,要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在教育上下功夫;第三,在制度安排上鼓励创业和就业,缩小贫富差距,使社会良性运转。这些转变,将对于实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发展目标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梁 小 民。西 方 经 济 学 教 程[M].北 京:中 国 统 计 出 版社,1995.
[2]Pure Kerr.Adam Smith's Theory of Growth and Tech-nological Change Revisited[J].Contributions to Politi-cal Economy,1993,12(1)。
[3] 贾根泉。报酬递增经济学:回顾与展望(一)[J].南 开经济研究,1998(6)。
[4] 韩保江。中国发展的忧患之思[J].了望周刊,2004(7)。
[5] 袁春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新表述的背景与原因分析[J].现代商业,2011(10)。
[6] 麦克 思 研 究 院。2010年 中 国 大 学 生 就 业 报 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7] 周天勇。中小企业和服务业发展不足与就业困难[J].理论学刊,2009(11)。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