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艺术设计论文

新时期设计师素养教育问题的评价标准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4-08-13 共4441字
论文摘要

  所谓评价标准,就是人们对事物的评判标准,教育背景和价值观不同,评价标准也会不同。这就要求评价标准需要具备科学性的特征,这也正是其评价客观性的重要依据。由于评价标准能够反映人们的价值观,表明其好恶,从而引导被评价者的努力方向,因此是一切评价活动的重中之重。艺术设计人才设计素养的评价标准对促进高校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内涵建设,完善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素质高、知识广、思维新、能力强是当今乃至未来对设计师的基本要求,也是新时代新型设计专业人才的基本素养。根据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和从事设计教育的实践,将新时期设计师素养教育问题的评价标准归纳为社会责任感、文化底蕴和团队精神。

  一、社会责任感

  现代设计不是单一的科学技术或者单一的艺术,而是把科学、技术、艺术、文化、经济等多种学科进行充分融合,而后进行多层面多角度重组的综合性学科,这对于现代设计人员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设计师对设计工作要具备充分的热情,不仅仅是为了谋生,应当把所从事的设计工作作为自己的一项事业,并为之努力奋斗终生。这样才能更好地将设计理念与实践相结合,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

  我国的设计师在当今时代应当把设计事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以赶超世界前沿设计水平为己任,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除此之外,现代设计师还需要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和伦理意识,对自己的设计作品所产生的社会反响担当起相应的责任。由于设计作品的独特之处在于其作为一种思想媒介,在设计理念、设计内涵,还有设计实践上都对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要迎合现代先进文化所需,不能弃社会责任感于不顾,纯粹为商业利益而设计只会干扰社会大众的视觉,误导人们的思想与价值观。归根结底就是设计要以人为本,致力于为人民大众服务,为便捷人们的生活、提升文化素养而设计。

  东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教学计划将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课程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放在了入学阶段,以培养思想观念为主,加重公共基础课比例,这阶段强调知识的整体性和统一性,旨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社会责任感,这类课程占总学时的13%,大学四年期间此类课程的具体分布情况集中在大一、大二和大三的上学期(表1)。

  论文摘要

  第二部分是随着学生进入各专业的基础课部分学习,逐渐深入掌握一定的专门知识,一直到以选题为中心,以解决(或模拟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系统学习并研究专业,最大限度地提高专业技能并以科研活动或科研选题为依存,具备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完成毕业设计选题及制作。艺术学院以往毕业生的选题范围涉及绿色环保设计、公益广告的社会效应及提升公德意识、广告情感诉求与消费心理、哈尔滨城市商业街广告牌的规划设计和独特的气候条件下室内设计研究、办公和居家等种种环境中的人性化设计。学生通过大学四年的艺术设计学习,毕业设计确实很好地将所学和设计以人为本联系起来,发掘出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并用设计的方式去解决问题,为提升生活品质而设计,为社会大众而设计。纵观大学期间培养学生社会责任

论文摘要

  感的三个阶段可通过折线图(图 1)表现。除此之外,学院通过组织多种类型讲座与座谈,拓宽学生的知识广度和文化视野,发掘出学生的兴趣爱好,这对丰富学生的知识领域、优化知识结构、提升综合素质,进而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文化底蕴

  艺术设计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民族、历史、经济、文化等。而设计作品是否具有永恒性,正是取决于作品当中的文化内涵。作为一个优秀的设计师,除了具备很强的专业技能与素养外,还要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样才会有取之不尽的设计源泉和设计灵感。现代设计如果缺少了具有民族性、多元性的丰厚的文化底蕴,注定是没有生命力的。

  通过开设通识教育、专业基础、专业限选课程,将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引入到教学当中(图2)。课程内容涉及史学、文学、美学和艺术多个领域的内容,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占总学时的比例为4%,专业限选课程因专业不同有所调整,控制在1%~4% 之间,旨在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激发创作源泉。培养文化底蕴的课程考核方式有两种:考试和考查,考试即以闭卷的形式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鉴定,学生的达标分数为80分,大于80%的学生达到标准,表示该课程成功;考查即通过论文或作品的形式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可通过非分数(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进行评价,大于80% 的学生达到良以上(包括良)的标准,表示该课程成功。此评价标准作为衡量学生文化底蕴高低的重要依据。

  当代艺术教育,除了提倡要向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学习之外,还要将外来文化合理引入,进而与本国文化有效融合。现代设计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这就对艺术设计

论文摘要

  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来说,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而且推荐学生拓展阅读哲学、美学、史学及艺术等多领域知识,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加强学习和补充相关的科学知识,加强自身的修养,为设计创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在课程设置方面,艺术专业的培养方案里将史学和美学设为必修课,旨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并针对各专业的特点加入工笔重彩、书法及民间装饰艺术等教学内容,以达到促进专业发展的作用。教学中注重以文化促进专业发展。以东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学生为调查对象,接近半数的在校大学生每天都会有阅读活动(43.20%),每星期3~4 天都有阅读活动的占 20.41%,每星期仅有1~2 天进行阅读活动的仅有 26.53%。这一结果说明在校大学生进行阅读活动的频率还是较高的。在每天的阅读时长的调查结果中发现在校大学生们每天进行阅读的总体时间为1~3 小时的占52.04%,3~5 小时占12.59%,而接近3 成的大学生每天进行阅读的时长不到 1 小时(28.23%)。在校大学生除去上课、正常休息以及其他日常活动的时间以外,至少还有8个小时的课外时间可供自由支配,而调查结果显示仅有不到 2成的学生将自己大部分课外时间分给了阅读。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阅读至少要包括哲学、美学、史学和艺术四大领域,一星期要有不少于5 天的阅读时间,每天的阅读时长不少于4 个小时(即除去上课、正常休息以及其他日常活动以外可供自由支配时间的一半),此标准是衡量学生文化底蕴高低的另一项重要依据。

  高校不仅注重学生的专业学习,同时也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方面进行了努力,如提供了讲座等学术活动。大学是培养人才的摇篮,而讲座在培养人才文化底蕴上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以东北农业大学学术讲座现状为调查对象,2012—2013年第2学期,学校提供的学术讲座次数平均有17场。调查显示,在这期间一次都没有听讲座的学生有10.6%;有37.8% 的学生听了1~2 次;听了3~4 次讲座的学生占34.9%;而听了5~6次和7次以上的学生分别为11.4% 和5.2%。初步可以推测出讲座的听取情况并不乐观,在调查者中一个月听一场讲座的学生大约只占 。大学对于人才文化底蕴的培养过程其实是大学环境对人才的熏陶过程。俗话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讲座文化繁荣了大学文化氛围,著名哲人涂又光教授曾提出一种“泡菜”理论。他指出,泡菜的味道主要取决于糖、盐、生姜、大蒜等构成的泡菜水的味道,而不仅是萝卜、白菜等本身的味道。所以,大学的教化影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的文化氛围。这就要求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每学期需要多听各种类型的讲座,从专业学者到文化名人、从商业精英到娱乐名人等所主持的讲座都可涉及,每学期所听讲座数量不少于 7 场,作为衡量学生文化底蕴高低的一项重要标准。

  三、团队精神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荣格曾列出一个公式:I+We=Fully I,其意为:只有把自己融入集体中,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个人价值。

  现代设计能充分体现出人类的创造性,是一门由多种学科交叉组成的综合学科,某一项设计项目的顺利完成,其实是需要调动多方面的人力、物力、智力和技能的。实践证明,集体的力量是强大的,那么运用集体的智力组成创作设计团队也是最有效的工作方式。当遇到某个设计方案时,运用集体的强大力量和智慧,可以使该设计获得成功的可能性大大提高。尤其对于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而言,从市场需求、就业趋势、专业特点等方面来说,团队协作能力是艺术设计专业学生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

  通过借助实践性教学课程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例如:艺术考察、艺术实践、毕业实习、职业培训课程等;在专业课的教学中通过要求学生合作完成一件设计作品来进行评价。以版式设计课为例,当我要求学生必须两人合作完成一件“版式设计两人作品集”作业时,学生们开始沉默,由初起时的兴奋渐而转为不知所措。有学生试探性地问“老师,能独立完成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过了几天后,又有学生抱怨:“老师,我的创意也不错呢,我不想放弃。”我答:“那你可以说服你的伙伴,这是你们两人的事情。”在课程进行到近一半时间的时候,只有50% 的学生找到了合作伙伴,这部分学生中也只有 在设计方案上达成统一。到最后,成功合作完成作品的人为数不多,只占12%,而这些成功合作的学生几乎无一例外地认为,分工合作的方法比一个人完成作业要轻松、愉快,而且效果要好。43% 的学生在课程结束时则认为这次的合作进行得并不顺利,认为作品效果没有达到自己的要求。14% 的学生觉得自己在合作时有困难,认为对方很难沟通。诚然,团队精神的培养、与人沟通能力的提高非一日之功。

  论文摘要

  据调查,虽然多数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均开设实践环节的课程,但从目前实践教学课程的开展情况看,对团队精神的强调仍是被普遍忽视的环节,它需要依托整个教育制度和体系的完善,需要每一位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更需要科学的教学理念的支持。

  结语

  文化创意产业要求创意人才除了掌握必备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之外,还得具备较好的文化素养。不仅要从专业知识和技术的角度出发,而且要从人类的价值观、文化、生存环境以及人类未来等方面全面考虑问题。因此,文化创意产业对人才要求的关键是人才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与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而对于培养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艺术设计教育事业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

  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要顺应文化创意产业化所指引的方向,充分考虑到市场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加快改革步伐,以培养高设计素养的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在改变传统的艺术设计教育观念的基础上,实现由技能型教育向创新型教育的转换,尤其要注重学生设计素养的培养。在培养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时,注重学生社会责任感、文化底蕴和团队精神等设计素养的整体发展,在文化创意产业的视阈下探寻一条符合中国社会、地区产业发展的特色艺术设计教育发展与创新之路,同时为推动高等艺术设计教育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建立一套能够适应该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教学、科研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评价标准,是培养艺术设计专业性人才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侯光明等.中国研究型大学—理论探索与发展创新.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曾江江.世界著名心理学家:荣格.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3.柳士发.创意中国宣言.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9.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