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法学论文 > 法制史论文

美国两党制对其宪法的塑造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7-03-13 共9195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美国两党制的演变探讨
【第一章】美国政党制度的发展历程研究引言
【第二章】美国政党制度产生的背景
【第三章】美国政党制度的演变
【第四章】美英两国两党制的比较
【第五章】 美国两党制对其宪法的塑造
【结语/参考文献】美国两党制度形成发展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5 美国两党制对其宪法的塑造

  5.1 完善宪法中民主选举制度。

  5.1.1 对普选推动。

  1787 年制定的美国宪法并没有详细规定选民资格的问题,而是将这项权力赋予给了美国各州,这就使得人民的选举权处于不安全的境地,因为国家立法者随时可能通过法律的形式限制和剥夺人民的选举权。在当初,美国宪法批准时,依照各州的法律规定,具备纳税人条件或者一定的财产条件的白人成年人才能依法享有选举权,这就导致了当时大部分的人是不能通过选举的形式参与到美国的政治活动中的。

  到 20 世纪 70 年代以后,在美国国内可以说已经完全实现了选举权的普及,只要符合年满 18 周岁的公民的条件,那么就可以依法享有选举权。这项制度的最终变革可以说是美国人民长期斗争的结果,但是不可忽略的是在这过程中,美国政党政治体制不断完善的重要作用。

  在两党制出现以后,各党为了在大选和国会中期选举中获胜,都会尽其所能吸引选民,以求获得最广泛的民众的支持。因此,为了现实选举活动的需要,出于充实自身选举队伍的考虑,自两党制出现以来,各党都无不在倡议和要求各州政府能够在条件上降低甚至解除对于人民选举资格的限制,以期获得更多公民的支持,这种政党倡议和要求本身就是对于选举权普及的一种非常有影响力的推动。最终,在掌握美国政坛政权的两大政党的极力要求以及广大人民坚持不懈的斗争下,美国国内的选举权的享有主体逐渐扩大到全体白人成年男子,并逐步取消了性别和种族的限制,使得妇女、黑人、哥伦比亚特区的选民等公民群体也能平等的享有选举权。随着选举权的不断普及,与之相对应的就是相关选举制度的不断完善,通过选举制度的规范化、制度化,反过来可以进一步的保证享有选举权的公民可以平等、充分的行使自身的正当权利。事实上,在美国建国之初,国会两院的议员、各州的州长包括总统选举人在内的政治人物都是由州立法机关推举产生的。但是后来由于美国两党制的政治体制逐步确立,由于两党的组织机制不断完善,迫切要求国家选举制度正规化、制度化,通过两党制的不断推动,到了 19 世纪 30 年代以后,众议院议员、州长和总统选举人的选举产生的方式发生了变化,不再由州立法机关推举产生了,而是同样由依法享有选举权的选民选举产生。随后在 1913 年批准的宪法第 17 条修正案,再一次将参议员的选举方式由州立法机关推举而变更为各州选民选举产生。除了上述政治人物的选举由普选来完成以外,各政党参与总统职位竞选的总统候选人的确定,从两党形成至今,也经过了国会党团会议提名制、全国党代表大会提名制、直接预选制的不断变迁。可以看出,自美国两党制形成以后,包括总统选举在内的各种选举制度不断完善,相较之前,选举制度一次比一次民主、公开,选举制度的一次次的改进和完善是和美国政党的推动分不开的。

  如果说选举权的普及为公民广泛参与政治生活提供了权利保障,那么选举制度的不断完善就为整个国家政治体制的良性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制度支撑。

  5.1.2 规范民意的聚集和表达。

  政党代表的是一定阶级、阶层、集团的群体性利益,反映的不同阶层的利益诉求和愿望。

  关于政党的形象,有人曾经做出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他将政党作为了国家政治活动中的一座桥,桥的一头连接着国家,另外一头则连接这社会,社会公众可以通过政党这一政治组织将想要表达的民意传递到国家层面,甚至是形成国家意志,这是国家政治活动中从下而上表达民意的一种方式。除此之外,国家政策、方针等内容还需要一个从上而下的传达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也是依赖于政党在政治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来实现的。一个社会中,不同人的利益和观点是多元的,如何实现对于多元化的利益和观点的有序、平和的自我表达呢?政党作为这样的一个角色为这一目的的实现提供了条件。可以说,政党通过这样的形式,极大的促进了社会上民意的表达和凝聚,并通过收集到的民意信息对自身的执政政策进行相应的调整,政党制度正是为政党充分发挥这种传递和凝集的作用提供了制度上的依托和条件。

  在美国,民众表达政治意愿的方式是通过选举的方式来实现的。每次大选之前,美国政坛的两大政党为了更广泛吸引选民,了解他们的利益诉求,一般都会利用机构收集民众意愿,根据民调显示并结合对民众意愿的分析,来进一步制定本党的政策纲领,然后在广大选民之间加以宣传。选民根据两党各自宣传的政纲来判断哪一方的政策更符合自己的利益诉求,然后利用自己手中的选票来做出选择和决定。

  假如当初选择的执政党在其任期内没有兑现选举前的承诺,那么民众还可以利用"报复权"的方式去对该党进行"惩罚",即在下一任期的选举中利用手中的选票将执掌政权的政党拉下马来。整个选举活动的进行,不仅是政党向下拉拢选民,向上谋求执政地位的过程,对于广大选民来说,这更是一个民意的向上表达和聚集集中的过程,通过自己手中选票来实现自身利益诉求的一种"交易".在两党政治较量的过程中,为民意的表达和聚集搭建了一个在宪法约束下的制度性框架,这种框架在充分保障民众意愿得以表达的同时,还对社会中可能存在的不良情绪和潜在负面民意进行了有效的疏导和化解,从而实现了社会的安定团结。

  此外,民众有了表达自身意愿的平台,就会广泛的参与到国家政治活动中去,这也是现实主义政治的一种体现。政党通过不断完善的竞选制度设计,充分发挥动员号召的作用,帮助选民参与到国家的政治活动中来,通过这种民间政治参与意识的不断提高,进一步增进民众对于国家政治生活的知情和了解,民众在不断的政治实践中逐渐培养了自身的政治意识和政治参与的技能,这无论是对民众本身还是对于民主国家政权的构建都是非常有益的。为了能够最大限度的获取选民的支持,两大政党在选举中一般都会通过媒体连篇累牍的报道,大肆宣扬自己,同时无情的揭露对方政党在执政时的弱点。两党为了选举的需要通常需要把政治氛围营造得非常浓烈,就像有的美国学者指出的那样:"选举的竞争是那样激动人心,它使政治看来像一场职业拳击大赛,或全美年度冠军棒球联赛,吸引了千百万人投入论战".

  在这种政治氛围下迫使广大选民不由自主的就卷入这场政治漩涡之中,促使选民在这种政治狂欢中作出符合自己利益的选择和判断,在激发自身政治热情的同时,尽量发挥手中选票的价值。这种积极的狂欢式的政党竞争在激发人们参与热情的同时,还感染了周围对社会漠不关心的人群;除此之外,政党使"系统反抗的导火索卸去",使"对立的角色制度化",使得国家政权的更替更加平和,从而推动了社会的稳定发展。

  5.2 对国家政治体制运行的价值。

  5.2.1 协调不同派别的利益。

  自美国两党制确定以后,美国政坛大部分时期实行都是两党轮流执政,交替掌握政权的政治制度。一方执掌国家政权以后,另一政党则利用在野党的身份对其进行监督、制约。这种相互监督的机制对美国政局的稳定起到了很好的制度支撑作用。

  作为执政党的党派,极力追求对于政权的长期把持,因此在制定决策和施政过程中会尽量避免失误,以防止落入在野党的"穷追猛打"的困境中。同时为了能够实现对于总统之位的连任,每个新上任的总统都会根据新政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并结合现实情况中的国内外形势,提出与上任总统相异的政治、经济政,倾尽全力对社会经济进行改革,意图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作为在野党的党派,出于对于重新掌握国家政权的需要,就会费尽心思的去寻找执政党在施政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和纰漏,于此同时,在野党派也会围绕着当前国计民生中出现的社会经济问题进行研究,继而提出能够吸引公众意愿的政策纲领,从而为重新执掌政权创造条件。

  这种在两党之间存在的互相监督机制,既能避免因一方的错误政策得不到及时纠正而造成的长期危害,还能对社会中出现的新的问题及时有效地提出新的改革举措,对社会关系进行调整,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消除社会上出现的各种矛盾。另外,虽然美国两党都是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在原则性的问题上没有太大分歧,但是在资产阶级内部也存在着不同的利益纷争,多元化的利益促使两大党派分别承担了各自利益代言人的角色。一党由于代表了特定集团的利益,很明显,代表不同集团利益的不同的党派在掌握政权之后所采取的政策和政治主张往往会偏向其所代表的利益集团,这也就意味着没有掌握政权1以后,又会在制定政策的时候倾向于本党派代表的集团利益。在政权掌握上,美国实行两党轮流执政,而这种轮流执政的好处就是可以缓和来自于资产阶级内部的不同阶层的利益冲突。不管是美国的共和党还是民主党,这两者中的任何一个党派都希望自己可以掌握政权,并且可以长时间的掌握政权,不使大权旁落他人之手,所以两党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量,一般情况下,他们都不希望不可调和的巨大的矛盾出现,而且还尽全力避免这些矛盾和问题,在制定内外政策的时候大多采取中间的立场。这种折中的做法防止了两大党分裂局面的出,能够最大程度的维持国家政局的稳定。而对于掌握美国经济命脉的资产阶级阶级在和广大的劳动人民产生利益冲突之时,一般是通过制定国家政策的形式将资产阶级的部分利益出让给劳动人民,以此来换取二者矛盾的缓和。英国作为内阁制国家,其两党轮流执政是两党通过竞选下议院的席位,哪个政党获得的席位数多,哪个政党就成为执政党,政党的领袖就担任内阁首相。虽然同为两党轮流执政的国家,美国总统的选举方式与英国相比就有很大不同,美国通过四年举行一次的总统选举,由选民投票选举产生总统。这也就决定了,由选民选举出来的总统负责的对象应该是选民而非议会,而英国的政府对议会负责而不对总统负责,与英国的内阁制相比较,美国这种由选民选举总统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出现如果议会通过表决对政府的不信任案来让内阁垮台,而这会在很大程度长保障政治局面的平稳。一般情况下,美国总统都能顺利完成其任期,但是不排除总统因特殊情况离开总统之位,所以,1947年通过的《美国总统继任法案》中明确表示,美国总统一旦离开职务,将由副总统、参众议会长及内阁成员依照顺序接替其职位。这就使得美国总统之位在空缺之时因有了法律上的保障而不会让国家陷入不安定的局势中。

  5.2.2 推动美国宪政体制的运行。

  美国政党政治与分权制衡的联邦制宪政体制相互影响,共同促进的。一方面,从历史上来看,美国政党组织体制和运行机制的不断完善深受宪政体制的影响;另一方面,美国宪政体制得以顺利运行还要依赖于两党在政权参与过程中的积极推动。

  可以说,政党体制作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实情况中不仅没有对宪法的实施没有造成任何形式的阻碍,反而通过政党参与政治生活的形式增强了宪法实施的合理性,极大的推动了宪法、宪政活动在社会中的开展。美国作为典型的总统制国家,其宪政体制的基础就是三权分立原则,而美国两大政党正是在这一原则的前提下参加国家政治活动的。

  美国的政党通过选举的形式进入国会,依照法定程序,将符合本党代表集团利益的政治纲领和政党意志通过立法的形式上升为国家意志。由美国宪法的规定可以知道,美国国会有权行使联邦立法权。而且,美国的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美国两党共同把持着美国国会,也就掌握对于国家事务进行立法的权力,一般情况下,多数党出任众议院议长职位,立法权的实现经由两党分别在参议院与众议院中的领导人和机构,如此一来,通过议长职权的行使来控制立法进程,两党在国会两院中的党派领袖,负责制订符合本党利益的立法计划。

  执政党间接影响国家司法权力,维护政党的统治利益。通过行使行政权和立法权,政党可以通过多种途径间接地影响司法权。

  其次,美国两党都以获得总统职位为目标,不断向总统职位发起冲击。因为在美国,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行政首脑,获得的总统职位也就获得了国家最高的权力,因此要想控制国家权力中心,也势必要求两党始终将总统选举作为两党竞争的重中之重。因此,两大党都竭尽所能对总统的职位展开争夺,以实现对于国家最高权力的控制。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会通过很多种方式来左右竞选,例如经过严格的总统预选召开全国代表大会确定总统候选人;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对本党的主张等进行传播;利用政策吸引公众选票等。总统竞选尘埃落定之后,赢得竞选的一方政党入主白宫,进而开始组织自己的政府,并且制定有利于本党派的各种内外政策,进一步实现对于国家政治事务的掌控,并最终全面控制国家的政治生活。

  最后,民主党和共和党还通过法官任命制,将司法权也掌握在自己手中。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法官不是人民选出的,二是由参议院提名和同意后,总统对其进行任命。美国是联邦制国家,依据三权分立的原则,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拥有司法权。然而,虽然美国将三权分立当作基本政治制度的建制原则,不让司法部门受到立法与行政部门的影响,希望最终达到司法独立,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和法院中的法官很难做到与党派没有任何瓜葛,这从联邦大法官的政党背景就可以看出,一般情况下最高大法官背后都有两党的政治色彩,所代表的利益也是与政党利益相一致的。此外,即使法官个人做到了与党派毫无联系,但当总统在任命法官时还会考虑所任命的法官是否对总统所在党派有益。所以,总统所在的政党会通过选任有利于自己的法官来影响司法。通过对法官候选人的综合考察,总统一般会任命有利于自己统治的法官。如果某一法官的政治立场违背了总统所在政党的利益的要求,那么,总统就会对其施加压力,或者使其尽早地退休后体面地辞职,或者通过两党操纵的国会对该法官进行弹劾,然后再根据党派利益的需要任命一位能表达自己意愿的新法官,通过这些手段两党控制着司法权,以体现两党的意志和利益。

  5.3 评价美国两党制。

  5.3.1 经济、政治和文化传统综合作用的产物。

  美国两党制从其出现、形成到最终确立并非是偶然的,而是社会发展过程中政治、经济、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来看,北美在其早前的殖民地时期,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就已经随着那些来自于其属国和欧洲别国的移民被带到了此处,北美洲的土地上没有存在过封建的王权统治,与欧洲国家相比,北美洲没有受到的封建统治的束缚,因此这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得以在北美大陆顺利的发展起来,可以说,美国自一建立,其生产关系就是先进的。正如因此,美国作为一个新兴国家,在建国之初就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基础之上的。后来,在资本比较发达的美国东北部地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获得快速发展。然而,中部、南部地区由于经济结构多为农业生产方式,三个地区之间存在三种不同的经济结构,这就使美国的社会阶级更加分化,更使得矛盾重重。这种发展也必然会引起资本主义与北美大陆先前存在的农业生产关系以及资本家之间内部的激烈竞争。为了使自身的利益不受到损失,拥有相同利益需求的阶层选择了政治联合,其中政党作为最能保障集团利益的政治组织开始出现在美国政治舞台上。通过政党参与选举的方式来实现对于国家政权的掌握,只有掌握了国家政权才能为自己的政党享受更大的利益空间。基于此,不得不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美国两党制产生的经济基础,两党制的出现也是美国国内生产方式变革的必然结果。

  以政治发展的角度来看,美国的两党制是在美国资产阶级所建立的宪政制度、民主制度相辅相成共同作用的结果。在美国,政党的出现,两党制的形成都离不开美国所处的大环境,而且有赖于美国的总统共和制政体和人民主权的原则。代表各种政治势力和利益集团的政党可以依据宪法的规定通过民主程序进行角逐权力的斗争,进而参与到国家治理的政治活动中来。不得不承认,社会中的各阶层为了自己的利益得到最大的实现,倒向能为其争取更大利益的组织,当该组织掌握国家政权后,他们的愿望就能得以实现,所以说美国的两党制的温床是政治、经济等。

  5.3.2 资产阶级实现其统治的手段。

  两党制作为美国资本主义政治的重要内容,它所代表的是不同集团的利益,在这些集团的支持下,两党作为政治代言人通过选举的形式参与到争夺国家政权的斗争中,在执掌政权以后,行使国家权力,维护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虽然两党制虽然起着维护资产阶级统治、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的重要作用,但其实质应该是美国资产阶级特别是垄断大资产阶级实现其统治社会的方法和手段。

  从意识形态上看,美国两大政党都具有浓厚的资产阶级色彩,均把私有财产制度、自由竞争原则、三权分立等资产阶级的经济政治思想奉为经典。从两党具体政策上看,虽然两者在涉及到美国内政外交政策上时存在了一系列的分歧和冲突,但两党之间的分歧也只是维护资本主义统治目的下方法和策略上的分歧,在本质上并没有太大差别,保护和发展资产阶级的利益才是其根本目的,以求获得最大程度的利益。此外,从历届美国两党的领袖集团的组成上来看,几乎都是由垄断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组成的,即使政党领袖其本人并非垄断资本家,也是被垄断资产阶级承认和接受的政客或军人。例如,美国前总统约翰·肯尼迪,其家族位列美国极少数最为富有的家族之一,其三兄弟也都曾经出任过美国政府的重要职位,都是当代美国政治中煊赫一时的风云人物,在民主党的内部有着非常重要的话语权。再如前总统艾森豪威尔,他虽然出身于贫苦的农民家庭,但凭借其在二战中获得举世瞩目的军事成就,他最终被美国的垄断资产阶级的看中与支持,由其担任资产阶级在美国政坛上的代言人,并在 1953 年入主白宫,出任美国第三十四任总统。可以发现,具有浓烈资本主义色彩的美国两大政党之所以参与美国政治活动中来,其最根本的目的也是为垄断资产阶级的国家政权服务的。

  从民主政治的角度分析,美国两党制是美国宪政制度以及民主制度确立以后的产物,而两党制通过参与美国政治生活也进一步促进了美国民主制度的发展和完善。从资产阶级的角度出发,两党制的出现和确立不仅将美国的选举制度日益完善并最终形成制度化,而且还通过参与国家政权的形式调节和平衡着资产阶级内部以及各方之间的利益。然而,如果从广大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的角度出发,美国两党制并没有切实的代表这一群体的利益,它只不过是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一种装饰,正是这种制度化的装饰性的民主使得广大的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对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了错误的认识。一方面,垄断资产阶级通过支持其利益代言人以竞选的方式来轮流主持政府和掌握国会,造成了一种竞争的假象,转移了群众的政治视线。事实上两党在基本政治纲领上别无二致,只是实现目的的策略和方式不同;另一方面,两党竞选的方式还可以使劳动群众相信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民主权利以实现对两党的候选人和他们的纲领发表意见,事实证明这完全是不可能的。此外,两党还将一些出身下层的人包装成为"平民政治家",以获取下层民众的支持和好感,这使得民众们相信在现有的制度下,如果努力奋斗,提高自己的社会和政治地位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然而,两党制装饰性的民主制度背后,事实证明了,无论其表现的多么美好,都只能是资产阶级专政下的民主制度。

  5.3.3 国家政治稳定和发展的前提。

  从世界的政治发展潮流来看,各国政党之间的的交往日益密切,政党之间关于治国理政的观念和思想成为彼此交往的重要议题,彼此都希望能够通过政治上的这种交流机制,互相借鉴对自身党建有益的内容,这也是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所决定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越来越多的问题出现在各国统治者的面前,例如环境问题、贫富差距问题、反恐问题、粮食问题等,面对着这些问题,各政党之前的一些政策和理念已经不足以去解决目前所面临的困境,这时候通过政党之间的互通有无,就为自身的政党制度的完善提供了有益借鉴。

  通过政党间的互相交流,在面对世界上多变的复杂局势时,国家管理者就有了更广阔的思路,更开放的理念以及更灵活的政策,不同政党之间对于国家的内政外交政策也不再是始终对立的一面,而是开始"求同存异",逐渐在一些基本政治理念以及具体的政见问题上趋于同化,一些立场上的利益和原则开始淡化,意识形态问题也不再是影响政党间交流的阻碍。

  以美国为例,民主党和共和党在目前应对国家所面临的一些问题时,已经开始重视政治认同的重要性,并将这种认同性放在政党交流的实践中来,之前两党在内政外交事务上的分歧和对立已经得到了有效的缓解。而且,由于两党都属于资产阶级政党,本身在政党意识和观念上就存在共同点,例如在对美国宪法的遵守上,两党都将各自的政治活动限定在宪法条文的框架中,在处理国内外问题时,始终将国家利益放在政党活动的首位,始终尽力维护国家现行的各项政治制度。此外,为了解决国内的各种问题的出现,维护国家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两党在发展资本主义的各项政策上,都鼓励自由企业经济的发展、鼓励个人自由不受限制,都主张私有财产的合法性,并在劳工待遇、国民的生活保障制度等方面制定相关政策,这都是在两党交往中相互借鉴的结果。虽然这些政党政策调整的本质是为了稳固该党的政治地位,以满足更多选民的要求,但是这些调整也确实在客观上维护了国家政治的稳定,促进了国内经济的发展,保障了国民的各项权益。例如,上世纪 90 年代,美国民主党人克林顿政府上台执政以后,在实行民主党传统左翼温和政策的基础上,根据国内外的政治局势,在经济上开始借鉴共和党一些自由主义的政策内容,促进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并因此实现了相当长时期里美国经济大繁荣的局面,在对外政策上,吸收了共和党传统的保守主义的部分主张,不断挑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宗教、种族和社会矛盾等,以维持美国在国际政治格局中作为唯一超级国家的地位,这就是历史上所提到的克林顿政府的"第三条道路"政策。后来,身为共和党人的小布什上台执政以后,同样采取了对其他政党政策借鉴的思路,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在执行激进的右翼政策的同时,借鉴民主党传统的平等的理念,在维护大资本家利益的同时,注意保护位于社会底层公众的合法权益,并完善了劳工的福利保障制度。

  两党之间的观念的趋同性,使得在一些重大的、具体的国家政策上有了一致性的选择,既保证了国家政治制度的稳定,也使得美国的对内对外政策保持了一定的延续性。

  在对我国现行政党制度考察中,目前的党建理论不断完善,对我国的政党建设提供了新的理论和理念。众所周知,我国的政党制度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一党执政,多党参政议政"的制度,并且这种制度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将继续存在。为了能够更好的发挥这种制度的优势,以及保证这种制度稳定、长期具有活力的需要,我们可以在合理借鉴国外政党制度党建内容的基础上,吸收符合我国具体国情的机制,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以政治协商为合作方式、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共同政治基础上,以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为前提条件,并在我国的宪法所制定的范围内进行必要的完善。对美国两党制进行客观分析与总结的基础上,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现有政治格局,坚持现行政党制度架构的前提下,归纳出若干对我国政党制度建设的积极因素,同时借鉴他国政党制度的合理因素,集他国之长为我所用,以使我国的政党制度更加完善,更好的发挥我国的政治体制优势和政党制度优势,更好的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不断发展。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