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法学论文 > 法制教育论文

高职法治文化建设的问题与构建措施

来源:法制博览 作者:邹明
发布于:2021-02-02 共3302字

  摘    要: 本文从目前高职院校法治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构建高职院校法治文化的主要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提出构建新时代高职院校法治文化建设的新思路、新途径,以不断推进高职院校依法治校工作,提高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实效性。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法治文化;

  随着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深入贯彻实施,很多高职院校通过依法治校实践,深深地认识到营造和谐、理性的校园法治文化氛围,有利于传播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养学生自主践行法治理念能力,深化依法治校的人才培养功能,落实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育目标。

  一、目前高职院校法治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治理文化”研究滞后使学校在与学生冲突的解决中陷于被动

  目前高职院校法治文化建设的研究侧重于“制度文化”层面,在院校各种制度的制定、如何向学生普及法律知识等方面研究较为深入;而忽略了“治理文化”层面,在学校制度的制定程序是否合法、学生受到处分后如何进行申诉权利救济等方面研究不够深入。这就有可能使高职院校在处置与学生冲突中陷于不利局面。

  互联网的发展,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的最大化,使人们搜索、查询各类资料变得精准、便捷。因此,当学生及其监护人对学校的教育管理有异议时,会按图索骥地在互联网上查询,寻求权利救济手段。若学校制定的教育管理制度不符合国家法律规范要求,或者对学生违纪处分的程序存在瑕疵,或者学生在校期间合法权益得不到维护等,学生及其监护人就有可能运用法律武器,宣告学校行为无效;若再利用微信、QQ、MSN、微博、贴吧等网络传播载体,寻求社会舆论救济,在极短时间内被快速的传播和扩散,势必会给学校教育管理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和舆情危机,使学校陷于被动、不利的局面。2012年3月的《学生情侣教室接吻被开除粗暴教育吻丢了学籍》事件,以及近年来网上屡爆校园欺凌事件都是很好的例证。
 

高职法治文化建设的问题与构建措施
 

  (二)法制教育流于形式导致学生法律意识淡薄

  通过调查发现,学校是高职生接受法律知识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是高职院校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主渠道。可是,目前高职院校大多重视专业课而忽视基础课,对基础课程进行课时限制。此外,法律基础部分仅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知识》教材的1/3,且内容十分宽泛,也只是对宪法、刑法、民法、国际法等法律制度的简单概念罗列,根本没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法治精神、法治价值等法律基础知识的学习。因此,在紧张的教学计划内实施这种法制教育徒有其表,只具有法制教育的表面形式,没有法制教育的实质内容,也就不可能培养高职生具有扎实的法律基础知识和坚定的法治信仰。

  二、构建高职院校法治文化的主要措施

  (一)完善校园规章制度,奠定依法治校基础

  法治是建立在“良法”基础上的。良性的校园规章制度体系是校园法治理念的静态载体,是依法治校的前提和基础。不过,当前高职院校的制度建设存在着合法不合理与合理不合法相冲突、学校内部规章制度与国家教育法律法规相冲突等问题,这些都会影响依法治校工作的推进。

  因此,高职院校在制定和修改学校规章制度时,应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会和学校信息网络平台的作用,尽可能地让大多数师生员工参与进来,进行充分讨论,广泛征求意见,吸纳师生建议,以“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为基本原则,制定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并对不符合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国家教育法律法规,以及其他损害师生合法利益的校园规章制度,进行及时审查、修正和废除,建立完善的良性校园规章制度体系,为依法治校工作奠定基础。

  (二)规范学校教育管理,确保治校程序公正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价值追求,是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和特征。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是法治公正的两个方面,实体公正是程序公正的价值目标,程序公正是实现实体公正的重要保证。只注重实体公正而不重视程序公正,也就是说只注意处理的结果,而忽视处理的过程,有可能使争议纠纷当事人虽然嘴上接受了处理结果,但其内心深处也不会认同法治的公正。因此,必须严格按照规范进行学校教育管理,实现治校程序公正。

  对高职院校而言,程序公正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完善师生权利救济机制。建立教职工调解和申诉工作机制、学生听证和申诉工作机制,推行校内纠纷调解、听证、申诉制度,让师生参与到权利救济中来,做到校内各类纠纷的处置的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这样既保障受处分师生享有充分的辩护权,使其权益得到合法救济;又锻炼参与调解、听证、申诉过程的师生维权能力,申诉的事例也是对其他师生进行法治教育的素材,让学生对学校各项管理制度和执行程序有更清楚的了解,培养学生公平正义精神和正当程序观念。二是推进实施校务透明化管理。对学校发展规划、教育教学改革方面的重大事项,以及财务收支、职称评聘、福利待遇、收费项目标准、学校招生、基本建设和大型设备等教职工普遍关心的重要事项,依法予以公开,接受广大师生的监督,听取师生的意见和建议,使学校决策更加科学、有效,体现师生的共同意志。三是处置问题要及时。出现了问题,学校就要按照既定的程序,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小的成本投入、最低的资源消耗来处理和解决问题。如若拖沓,极易让师生认为学校是想以“拖”的方式使问题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那么处置结果的公正性也就势必让他们怀疑。这对培养师生的依法办事意识是极为不利的。因此,迟来的正义成为非正义,及时、高效才是公平正义得以实现的重要标尺。

  (三)创建网络信息平台,拓展法制教育模式

  当前,网络课程所表现出的教师与学生的即时、便捷的交流与沟通,实现各类信息、资源共享、共用的优点愈发明显。因而,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网络信息平台的强大交互作用,建立师生交互信息网络平台,将信息技术与普法教育有效整合,让教师通过交互平台引导学生对社会法律热点问题开展讨论,提升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目的性、自主性和吸引力,同时教师通过网络及时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产生的疑难问题进行答疑解惑。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动态地了解高职生的法律意识状况,也有利于吸引学生参与网络法治文化学习,减轻学生在一般性网络学习中被其他信息所蛊惑的影响。

  此外,手机作为即时信息载体,其微信、QQ群功能,成为公众及时获得各类社会信息最为便捷手段。因而,高职院校要有效利用这一信息传播载体,建立相应的微信、QQ群,每天将近期社会上发生的法律事件、法律信息,以及这些法律事件、法律信息所涉及的相关法律知识和法治理念像天气预报一样发送给全校师生员工,引导师生对法律事件做出正确法律评价和社会评价,帮助师生养成社会主义法治思维,强化对师生进行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教育。

  网络游戏是当前高职生比较喜欢的一种娱乐方式。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可以创造一些游戏,寓教于乐,让法治文化充分溶于游戏中,让师生在游戏娱乐中进行法律知识学习,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高职生的法律意识、法律情感、法律修养的形成。

  (四)强化思想道德培养,发挥道德支撑作用

  现代法治观念认为,法和道德是规范社会成员行为的两种基本行为准则,二者相互区别又相辅相成。法是最低限度的道德,是传播道德的有效手段,以其外在国家强制力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道德是法的推动力量,是法的有益补充,以其内在的良知认同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从司法实践上来看,道德素养高的人,即使缺乏一些法律知识,但其仍能坚守自己的内心良知和道德底线,不会轻易突破道德防线,在生活中违法犯罪的概率较低;反之,道德素养低的人,则较易突破道德底线,而实施违法犯罪行为。因此,高职院校应加强和改善自身思想政治建设工作,强化思想道德宣传教育,将法和道德所蕴含的求真、向善、尚美、守规等朴素理念,内化为师生心中牢固的价值理念,由此广大师生能够自觉的评价、规范和约束自身行为,以道德自律实现校园平安、和谐秩序的形成,推进校园法治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尹欢,谷松岭.新时代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的五重向度[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8)1:9-11.
  [2]王虹玉.高校法治文化建设与道德培养关系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7,38(2):218-221.
  [3]谭秀森,等.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法律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4]张文显.法治中国名家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5] 孙霄兵.教育法制建设新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作者单位:江苏安全技术职业学院
原文出处:邹明.新时代高职院校法治文化建构探析[J].法制博览,2020(35):150-151.
相关标签:文化建设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