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普法小论文(期刊编辑推荐8篇)之第四篇
摘要: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 要加大全民普法力度,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坚持立德树人, 培养德法兼修的法治人才。《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中第一点就强调青少年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青少年宪法教育中, 坚持把以宪法教育为核心的法治教育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培养自觉遵法、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求从娃娃抓起、从课堂做起, 从小培育宪法精神, 种下法治的种子。
关键词:青少年,法制,途径
据广东省检察院近期公布2013-2015受理的校园犯罪案件中, 未成年人犯罪呈逐年上升、低龄化的趋势, 一方面未成年人犯罪比例逐年上升, 另一方面未成年人初始犯罪年龄越来越低, 其中10到13岁年龄段的犯罪占到百分之七十, 不难看出, 少年犯罪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 必须坚持厉行法治, 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而少年是国家未来的主人公, 坚持依法治国必须从小抓起, 从娃娃抓起, 抓好青少年法治教育, 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一课, 同样是构建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当中的重要环节。立足青少年法治教育现状, 创新青少年法治教育方法, 结合我国当前实际国情, 完善青少年法治教育体系, 这项工作已经迫在眉睫, 那么青少年法治教育有哪些途径?下面谈谈笔者的几点粗浅的建议:
一、依托社会资源, 搭建法治教育实践平台。
即建立法治教育基地、法律人士、专家学者进校园、学生实地参观法治教育场所, 如:少年法庭、监狱等。现在法治教育进校园最基本的形式还停留在每个学期结束后请司法、检察院的工作人员来学校简单地给同学们做个报告, 这样的法律知识、案例的渗透对于法治教育传播是远远不够的, 表现在力度不够, 形式单一, 效果甚微。建立法治教育基地, 首先要设一个法律法规知识展室, 里面定期更换有关的政策、法规、案例、警示, 每个月每个班分批次至少要去观摩一次, 抽取综合能力比较强的学生进行解说, 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能力还提升了学生对法治教育的关注力度, 中高年级观后要写下观后感, 低年级的可以在班会上谈观后感受, 普及国家的有关政策、法规应该从娃娃抓起;接着跟入司法、法院、检察院、看守所等有关单位取得联系, 抽带有关的班级去参观少管所、戒毒所、少年法庭, “百闻不如一见”, 让他们亲身去倾听、去参观比教师一百遍的描述更有力量;最后设立模拟法庭, 让同学们用自己所学到的法律知识来模拟判案, 增加同学的兴趣。
二、整合学校教育资源, 强化法治意识, 实现知行合一。
同学们把自己在平时学习生活中观察到的违反校纪校规的人和事以及违法行为, 编成故事、小品、相声、哑剧等进行表演, 让同学在观看过程中受到教育;通过定期的法治教育, 学校举行法律知识竞赛, 法律知识竞赛也是学生自我教育的好途径;主题班会是学校法治教育最直接最有效的平台, 学校组织有效的法治宣传教育班会, 让学生各抒己见, 认识法治的重要性;结合学校的实际充分发挥校报、板报、宣传栏、电子屏、学校网站的作用, 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法治宣传活动;利用节假日和寒暑假组织学生深入到社区进行宣传, 向居民宣传法治知识, 增强学生的法治宣传意识。
三、把法治教育摆上学校德育工作的首要位置。
切记纸上谈兵, 要把每一项工作落在实处, 把法治教育摆上学校德育工作的首要位置, 把每一项工作编排在学校工作计划中, 让每一项工作有据可查。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 使广大青少年学生从小树立法治观念, 养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 是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工程。长期以来, 各有关部门、学校通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教育, 广大青少年法律素质明显提高。但青少年法制教育仍存在着对其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不深刻、定位不够准确;法制教育缺乏整体规划, 方式方法有待创新;学校法制教育的评价体系不健全, 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学校、社会、家庭多元参与的青少年法治教育网络还没有形成;师资、教育资源的保障机制尚不健全等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伟目标, 对加强和改善青少年制教育提出了现实而迫切的要求。现阶段, 如何增强法治教育工作实效, 切实提高广大青少年的法律意识、依法维权意识, 普遍增强学法、用法、守法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对于减少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 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和维护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民族希望工程。
参考文献
[1]《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
[2] 十九大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