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多元化现已经成为世界发展的主流趋势,不同民族、地域间的文化正在相互融合。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进步的标志。文化多元化背景下,儿童文学为儿童读者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认知可能,以文学教育的方式使儿童认知世界。儿童文学不是一个封闭的世界,是交互流动的文化世界。儿童文学多元化是儿童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隐含着儿童文学发展由单一模式转向多元化的发展方向。儿童文学多元化的核心价值在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儿童文学都是儿童教育的丰富资源,不同地域、民族、历史经验等文化差异都应当给予尊重和认同。[1]充分发挥儿童文学在多元文化传播方面的作用,为儿童对文化的了解和尊重,审美情趣的培养奠定基础,为构建全面的高质量的儿童教育体系增添活力。
一、儿童文学的多元文化价值
在当前世界全球化发展背景下,多元化文化已经深入世界每个角落,也渗透到儿童文学世界。儿童文学包含了本国文化和异国文化,是儿童保持本民族特色、学习异族文化的载体,能够实现不同文化在儿童世界的平等对话,推动多元文化的互动交流。
再现多元化社会生活。儿童文学是“时代的精神和风俗”的产物,自然而然地与国家、民族的社会生活历史紧密相连,展示着不同国家的社会生活现实。儿童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生活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折射出历史发展进程,是社会的浓缩和概括。例如,日本的儿童文学作品中几乎周期性出现妖怪题材的作品。今年来香月日轮所作的《妖怪公寓》中出现的桥姬、人鱼、水獭等形象都是与水有关的妖怪。日本儿童文学作品中山里的妖怪形象也很多,如龙猫、狐狸、雪女等。日本处在亚洲大陆板块以东的海域,湿润多雨,原始森林植被丰富,海洋气候对日本人的生活方式有很大影响,形成了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的态度,孕育了对自然浓郁细腻的情感,是日本儿童文学中产生很多与山、水有关的妖怪形象的原因。英国在十九世纪的时候,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田园牧歌的乡村生活被吞没,人民普遍的怀旧和感伤情绪体现在儿童文学作品中,如《爱丽丝梦游仙境》中无法抵达的美丽花园代表重寻“失去村舍”回到田园生活的自我追寻。同一时期自然科学的普及使儿童文学作品也带上了科学色彩,《爱丽丝梦游仙境》中关于逻辑的故事是来自作家对数学的兴趣和对科学创造活动的理解。由此可见,世界儿童文学作品中展示了丰富的多元化社会生活场景,呈现出儿童文学特殊的文化价值。
蕴涵东西方文化精神。人类在世界上有着共同的生存经验,但是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和历史经验的不同形成了各自的精神体系。而这些文化精神潜在于儿童故事中,渗透在各国儿童文学的深层。所以东西方文化蕴涵在儿童文学中。儿童文学中各种不同的文学元素从不同角度显示了各个国家不同的社会生活现实的特殊性,显示了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价值。如德国的格林童话,像白雪公主、小红帽、灰姑娘等不同的童话形象,从各个不同侧面反映了德国的社会环境、民族观念、社会历史、价值观及文学传统等。中国儿童文学也显示出中国特有的民族风貌。中国早期的儿童文学更多呈现出中国作为农业大国的农耕文化色彩,与西方儿童文学中呈现的狩猎文化迥异,如《格林童话》发生的地点大多是在狩猎的森林或者冒险的远方,表现出西方狩猎文化的冒险精神和勇往直前;中国作家叶圣陶、张天翼童话中故事发生地点一般在离家不远处,主人公是农民和道教的神仙形象,表现出中国深厚的农耕文化和民众的农民意识。
二、儿童文学多元文化价值的作用
满足多元化的儿童审美需求。审美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儿童文学的第一属性。儿童文学作为文学的重要分支,具有审美的重要特质。儿童文学只有回归儿童读者视野,其审美价值才能得到实现。虽然儿童的生活阅历不如成年人,但是其审美情感的敏锐度不逊于成年人,并由其引发儿童审美需求。
首先,儿童对审美对象的偏爱。儿童的审美经验多半带有主观性,儿童的喜好完全是个人爱好的表现。儿童审美总是从个人感性情感出发,熟悉和美好的事物总是他们所喜爱的对象。其次,儿童的审美具有感性特征。具有丰富情感的作品都是儿童审美的优先选择对象。情感是儿童审美活动的基础,作品的情感是否丰富是审美活动有效进行的关键。儿童文学作品感情基调温柔细腻就能引起儿童的审美情感触发。再次,儿童审美情感的发展性决定了儿童文学作品的培育作用。儿童是不断发展成长的个体,审美情感体验获取途径也是多元化的。儿童在成长阶段的开放心理决定了其审美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对儿童文学作品的多层次感知,不断积累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探索未知的世界,搜寻自身所需要的主观情感资源,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因此,儿童文学能够满足儿童多元化的审美需求,在儿童教育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带动课程文化的多元化。“不同地域产生不同的地域文化,从而造就了文化的多样性。”[2]文化多样性往往受到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因素的影响。多样选择也造就了文化的多元化。涉及到教育领域则体现为文化多元化的对接诠释。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就应当充分考虑到多元文化的诠释问题,要让儿童认识和接受文化的差异性,带动课程文化的多元化发展。课程文化多元化必须辅之以相应的载体,而“儿童文学正是建立在在尊重不同文化,推动多元文化互动,文化平等对话的平台之上的文学形式”,[2]能够培养儿童以积极的心态对待他国文化,能使儿童学习其他民族文化精髓,而又保持本民族核心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课程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促进儿童教育的发展。儿童文学多元化是实现其教育功能多级化的前提和基础。儿童文学多元化交流是促进儿童教育发展的基本动力。不同文化的儿童文学在儿童教育领域的融合有利于文化的创新,有利于文化教育的取长补短。单一的儿童文学会丧失活力和动力。儿童教育领域的文学元素越多,文化多元性就越丰富,儿童文学的选择范围就越广,就越能引发儿童主体的创造性,儿童自身的发展可能性就越大,儿童文学也就具有了广泛的生命力。
二者相辅相成。儿童文学教育功能的发挥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儿童文学为载体的多元文化教育与一般授课式教育有很大区别。一般课程教育与学生个体意识存在一定差距,而以儿童文学为载体的教育则是另辟蹊径。不是文化的生吞活剥,而是将教育与儿童所喜爱的文学形式融为一体。儿童文学为教育改进提供发展动力和支持基础,教育过程又促进了儿童文学的传播和发展。儿童文学以多元化的人文魅力激活我国儿童的文化情怀,促进儿童形成健全心智。[3]承载多元文化的儿童文学融汇教育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渐入融合,是一种关联性教育,可以避免不同民族国家差异影响到教育的狭隘和误解,构建起发展和通达的人文教育。培养儿童审美情趣。儿童文学是儿童成长的重要养分,儿童文学的多元化会让儿童终身受益。多元化的儿童文学让儿童在感动、理解状态下达成与世界的沟通,培育儿童审美情趣,与儿童成长相伴。
首先,文学多元化有助于实现其愉悦功能。儿童文学提供给儿童读者乐趣和快乐。儿童在阅读中产生愉悦感,体验快乐的同时提升了审美情趣,无形中实现了作品的教育意义。“高尔基说过,‘西方的儿童文学,两三百年磨练,很成熟地确信,把一个故事、一样东西放在孩子面前,有趣在前,含义在后;觉得好玩了,才会跟了往意思里走,去触摸写作人的主题目标’。”[4]西方儿童文学在幽默和快乐中达到对儿童的启示,东方儿童文学将社会现实教育意义放在首位。郑春华的《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就明确了每节故事的教育意义,东西方儿童文学交互融合有助于儿童的精神成长。其次,儿童文学多元化有助于儿童自我意识和情感的培养。儿童在阅读欣赏儿童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对社会生活、生命意识、人生价值、道德标准有初步接融,多元化儿童文学能让儿童多层面了解社会,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正面价值和行为的赞叹,对儿童形成积极的引导。多元化儿童文学向儿童开启了通向未来旅程的多扇窗户。作品带给他们精神享受的同时,也带来审美情感的激发,儿童从中汲取成长的养分和智慧,这种审美情趣的培养是任何其他艺术形式都无法代替的。
发展儿童跨文化适应能力。世界各国多元文化教育的本质是通过长期教育逐步发展儿童的跨文化适应能力,为儿童能够从其他文化视角审视自己民族的文化提供条件。《格林童话》中王子与公主的故事家喻户晓,这种英雄救美的故事模式来源于欧洲中世纪的骑士传奇,赞美的是骑士的牺牲精神。《格林童话》在我国的流传使我国儿童了解欧洲中世纪的文化,认识了悠久的德意志民族精神。不同的观念、文化精神在儿童文学世界集结,儿童会跨越国界的藩篱,达到对异国文化的认知,并形成多元文化的适应能力。美国作家弗兰克·鲍姆《奥兹国的魔术师》是一个优秀的幻想故事,女主人公多萝西被龙卷风刮到神奇的奥兹国。为了找到回家的路,小女孩开始了冒险历程。故事表现了美国多民族迁徙和文化融合的态度,处处印证了好奇和冒险的美国民族精神。儿童文学作为文化教育的桥梁,实际上是一种开放的文化姿态,通过文学教育的方式塑造儿童思维,将直接影响跨文化的适应力。儿童文学能够帮助儿童发展完整的多元文化观,培养开阔的世界观,从而达到一种对自我的的认同,树立坚定的民族自信心。
文化多元化背景下文化相互沟通成为儿童教育的难点。[5]借助儿童文学,使儿童学会了解、认知不同的文化。在复杂的文化生态背景之中,儿童教育重点在于选择文化价值,并保持文化多元与文化本体之间的必要适度距离。以儿童文学的多元文化价值为载体实现对儿童的开放教育,以便培育我们民族下一代的优秀品质。
参考文献:
[1]叶小红.论多元文化教育的内涵和价值[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6).
[2]吴亚娟.多元文化视域下的外国文学教学研究[J].文学教育(上),2014(4).
[3]余敏.儿童文学活动教育功能的实现[J].文学教育(中),2014(1).
[4]周智慧.多元文化背景下幼儿园课程文化适宜性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
[5]陈艳宇.多元文化教育的历史发展与价值取向[D].重庆:西南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