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强教授在这套丛书的序言中,引用了德国着名儿童文学作家凯斯特纳的话:“幻想力的枯竭,使社会以及个人的生活失去根基。”确实,人如果失去了幻想能力,就等于折断了思维的翅膀,就如同扼杀了创造力的萌芽,人的本性就会异化,人之所以为人的特质就会流失。这将是人所面临的最大不幸,人类的未来也将失去希望。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应该是儿童文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为了完成这个任务,“绿色中国丛书”对幻想能力做了“硬性”的要求。
朱自强教授在序言中说:“如果说有相对硬性的要求,那就是本丛书收入的应该是幻想文学,在文体上,采用幻想小说或童话的创作手法”。这个“硬性要求”体现出朱自强教授对未来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某种企盼与希冀。
在这套丛书中,采用童话创作手法的作品有6本:《风之国》《失忆精灵》《隐在城市中的学校》《献给松汐岛的花》《水界传奇》和《太空飞鱼》;采用幻想小说创作手法的有2本:《戴胜鸟日记》和《白星星》;兼有幻想小说和童话文体特点的作品有2本:《绿房子》和《手心里的女孩》。童话和幻想小说都在建构一个幻想世界,但是二者还是有区别的。
在童话里面,现实世界和幻想世界处于相同的艺术逻辑层次中,读者只要想到这是童话,就会毫无条件地接受作品中现实和幻想的转换,儿童文学理论家称之为“一次元”的艺术世界;而幻想小说则不同,当现实世界和幻想世界转换时,作者会提醒读者注意,譬如,哈利·波特,只有在他拿起魔杖,念起咒语的时候,他才是一个巫师,否则,他就是一个普通的男孩。儿童文学理论家把幻想小说的艺术世界称之为“二次元”世界。“一次元世界的”童话想象,可以更为自由、更为大胆;而“二次元世界”的幻想小说想象,则要受到特定情境的制约,并要考虑到与现实世界的关联。
童话与幻想小说想象的不同,从上面提到的6本童话和2本幻想小说的题目中,也可以看出:《风之国》《太空飞鱼》《水界传奇》等显然要比《戴胜鸟日记》《白星星》所提供的想象更加大胆、更加奇特。
《绿房子》和《手心里的女孩》两本作品所建构的艺术世界则颇有特色,它不仅由人类与精灵共同组建,而且两者还有交叉,人就是精灵,精灵亦是人。
从人类世界的角度看,像是幻想小说;从精灵世界的角度看,像是童话。因此我认为,这两部作品兼有幻想小说和童话两种文体的特点。当然,我这样说,仅仅是从一个评论者干巴巴的理论抽象角度出发,我相信对于两位女作家孙昱和蒲灵娟来说,她们在创作时根本没有考虑到什么文体特点问题,她们的创作冲动来自于对整个人类、对大自然、对纯真童年的由衷热爱,来自于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希冀与期盼。基于此,她们充分调动了女性特有的柔情与细腻,尽情描绘自己心中世界的图景。两部作品情节曲折,亦真亦幻,灵气四溢。笔者以为,把这两部作品放到当代同类作品中加以比较,也会毫不逊色地处于佳作之列。
这套丛书的另一大主题是生态意识。莎士比亚在着名悲剧《哈姆雷特》中曾对人类有过一段激情洋溢的赞颂之词:“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这段台词曾被认为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时代精神的最佳演绎。它曾鼓舞无数新兴资产阶级精神界之战士,挺身奋起,与没落的封建势力展开殊死搏斗,抛头颅、洒热血而在所不惜。但是,当站在21世纪新的生命至高点上,回视16至17世纪文艺复兴俊杰们的精神世界时,我们发现这种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是有局限的,它过分夸大了人的主体力量,从而导致了人类欲望的极度膨胀,和对大自然过分地利用与索取,其结果则是我们现在所面临地诸多生态问题。放弃人类中心主义,树立生态文明观,已经成为21世纪人类社会主导的价值取向与生存观念,人们已经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人类只是大自然生命圈中的一环,大自然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世间万物的母亲,人们应该对其怀有感激之心、敬畏之情。
翻阅“绿色中国丛书”,一片生命的绿色涌入眼帘,一股大自然的勃勃生气扑面而来。宇宙、星空、大海、森林、山脉、河流、沼泽、岛屿,大自然的图景次第展开,活跃于其中的生命物象接踵而至。何卫青《献给松汐岛的歌》呈现出一幅海岛生命图,松汐岛是大自然精神品质的象征,她的美丽与和谐昭示着生命的精致与尊严。这部作品是一首赞颂大自然美丽与和谐的抒情曲,是发自作者心灵深处的颂歌。顾鹰的《风之国》所描绘的海岛,则是另一番景象。
生活在岛上的尨族巨人生性好斗,自恃身高力大,盲目开采岛上的岩石,并且蔑视魔猊族矮人,由此引发岛屿自然环境的破坏和两个种族之间的争斗不断,平静的岛屿变为纷乱的战场。一场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改变了尨族巨人的观念,他们的国王“风”决定和魔猊族人和解。其间,三个花精灵让国王“风”感受到了爱的巨大力量。作品的结尾,两个对立的族群化干戈为玉帛,国王“风”则放弃王位,身体缩小,成为人类社会的一员,并得到了幸福的爱情。这部作品用童话的艺术表现手法生动地表明,生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生命的和谐相处,是自然最本质的生存之道。这部作品的主题意蕴,对于人类反思自身行为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生态、幻想,把这两个主题放在一起,构成一个带有理想色彩的浪漫和弦,这样的和弦对现代社会生活的都市人,具有莫大吸引力。我们生活在一个过分人工化的环境中,离大自然越来越远,大自然成为我们心中的一种召唤,幻化为我们意念中向往的北斗。歌颂大自然,歌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就是歌颂人类社会最美好的理想。我们有必要让孩子了解大自然,爱护大自然,这样人类社会的发展才能持久。放飞孩子们的绿色幻想,是每个成人的职责,更是儿童文学神圣的使命。
生态、幻想这个带有理想色彩的浪漫和弦,与当下中国儿童的生活构成交响乐的时候,却流露出些许的蓝调情感。
大自然的生态环境面临着许多问题,甚至是面临着不少危机,如何让天空变蓝,让河水变绿,让草木茁壮成长,是中国社会现代化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当下的中国儿童来说,除了自然生态问题,还有一个自身生存的社会生态问题。中国儿童——尤其是城市儿童,他们很多自然生存的权利被剥夺了,他们的身上承载着长辈们过多的期待;学校的应试教育更是极大地扭曲了童年的本真,学生沦为考场的奴隶。这样的儿童生态让每一个有责任感的成人都感到忧虑,更让儿童文学作家、理论家痛心疾首。朱自强教授多次提出儿童文学对儿童生态状况的关注,并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率先垂范,做了很多教材改革方面的有益探索。我们完全可以把“绿色中国丛书”,看做是朱自强教授儿童生态观念的一种延续。
这套丛书的另一个特点是作家团队的构成。丛书的十位作家既有多次荣获全国大奖的知名作家,也有暂露头角的儿童文学新人,其中不乏博士、硕士等高学历人才。这样的作家团队,保证了这套丛书艺术上的高水准和主题意蕴的超越性,因此,我相信,这套丛书不仅适合儿童读者阅读,也适合成人阅读,尤其是从事幼儿教育和中小学教育的教师,他们读后会有更深的感悟。
“绿色中国丛书”是一套体现出时代精神的书,是一套有追求、有内蕴的书。她把绿色幻想奉献给社会,她在为中国未来社会培育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