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儿童文学论文

留守儿童文学中“成人化”特点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4-07-19 共4296字
论文摘要

  留守儿童小说主要叙述的是农村留守儿童在特殊背景下的成长过程,因此成长是其主要母题,属于成长小说的范围。此类小说反映了农村留守儿童在环境闭塞,生存条件艰苦,又没有父母的庇佑和监护下,他们的成长呈现出“自由化”发展趋势,这一成长阶段是由童年向少年以至成年的过渡阶段,由于留守的特殊背景,留守儿童的成长又呈现出“异化”现象,这就决定了留守儿童小说这一题材的特殊性质。
  少年儿童是人生发展的特殊时期,由幼年到少年再到成年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成长是必然的,这一成长阶段,从广义上讲仍属于儿童时代,因而具有儿童性。但是由于环境的影响和个人性格发展的不平衡性因素导致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儿童性与成人性融合的现象,即早熟现象,有些留守儿童表面看来不仅早熟,而且异常成熟,但这种成熟并不是真正的成熟,它只是一种“伪成熟”,因此作品中的留守儿童表现出了普通少年儿童未有的心理特征。早熟就会涉及到“成人意识”,因而作品主人公也会显现出“成人化”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承担与其年龄不相符的责任

  留守儿童小说中的主人公,由于父母不在身边,长辈们又年老体弱,他们小小年纪不得不承担起家庭的重任。姚岚的小说《留守》里的龚月,才十三岁就承受着繁重的劳动,还要照顾弟弟妹妹;《水边的仙茅村》中的一群孩子都会主动承担起各自家的农活,个个身经百战,连从城里来的何虹老师都比不过他们,何老师挑担子都不如小小年纪的菊妹。虽说父母进城务工,将孩子留给老人照料,但是老人体弱多病,有时还得让孩子照顾他们。《穿过忧伤的花季》里的陆星儿,与奶奶相依为命,奶奶病了,她不得不送奶奶去医院,还要照顾好奶奶,幸好有同学陈军的帮助,才得以渡过难关。
  《当着落叶纷飞》中的沙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操持家务了,每天起床、打水、烙饼、熬粥,是沙莎一天的开始。龚月、陆星儿和沙莎,还有《水边的仙茅村》中的孩子们还只是中小学生,家庭的重任不应该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们承担的,他们也想像城里的孩子一样,衣食无忧,快乐成长,但是在特殊条件下,他们别无选择,只能肩负起与自己年龄不相称的家庭责任。留守儿童小说中的孩子大多处于 10 到15 岁这个年龄段,这一时期在心理学上称为少年期,少年期是儿童期到青春期的一个过渡时期。“少年期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
  就是说他们的身体和心理都处于一个成长阶段,还没有成熟,家庭的重任不得不使他们提前使自己成熟起来,但是这种“成熟”并不是真正的成熟,因为他们“成熟”的道路是非正常的,留守儿童的成长道路与正常儿童是不一样的,他们在不该成熟的阶段成熟了,可以说是“早熟”,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伪成熟”,“他们似乎懂事,但是又不很懂事,他们的精力旺盛,能够参加更多的劳动,但是还不能算作一个完全的社会劳动力。”作品中的留守儿童就是在身体和心智成长都不成熟的条件下肩负家庭重任,而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又是很脆弱的,这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是很不利的。

  二、性意识的提早萌发

  “‘儿童反儿童化’是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心理欲求。”儿童在“反儿童化”的过程中表现为叛逆、任性等性格特征,性意识的萌发也是表现之一。留守儿童长期处于自由发展的状态,很少有人压制他们,所以从某方面来说,他们“反儿童化”的道路似乎还顺利些,所以性意识也出现了提早萌发的状况。留守儿童小说中出现了儿童文学领域极少涉足的性描写,当然这在儿童文学作品中还需要慎重处理。性意识的萌发是少年向成年的过渡的标志,只是农村留守儿童在无人引导的前提下,出现了性意识提早觉醒的尴尬现象。早恋现象在留守儿童小说中经常出现,但是作品中的早恋现象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单纯,例如小说《留守》中的晓峰和龚月,《空巢》中的郝凯、闷墩儿,《穿过忧伤的花季》中的向华萍、罗大勇等等可以说他们都是性意识提早觉醒的代表人物,当然也有像《穿过忧伤的花季》中陆星儿与陈军那种纯美的情感体现。
  《留守》中龚月的父母都在外打工,留下弟妹由她照顾。晓峰是个初中生,父亲外出务工,母亲是乡村代课教师,由于母亲除了上班就是打麻将,无暇顾及儿子的成长,晓峰正处于从少年向青年过渡的时期,情窦初开,又受到网吧环境的不良影响,加上母亲的出轨行为,使晓峰对性充满了好奇心,由于没有成人的正确引导,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最后终于酿成大错: 在一个周末,晓峰去龚月家里玩,龚月的弟妹龚星和龚云,还有表妹林霞也在家,于是他们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当晓峰和龚月一起躲进楼上的卧室时,晓峰对龚月产生了非分之想,龚月对晓峰的“非礼”行为也没反抗,而就在两人偷吃禁果之时,惨剧发生了,柴屋失火,龚月的弟妹龚星、龚月、表妹林霞都在火灾中失去了生命,龚月因救弟妹也受了伤,面对这样的灾难,小小年纪的龚月无法承受这样的心理压力,加上父母的责怪,龚月曾一度想到轻生,这样的打击让一个小小年纪的女孩该如何承受? 《穿过忧伤的花季》中的向华萍和罗大勇,都只是初中生,因酒后失控,发生关系,因为对性知识缺乏了解,向华萍不幸怀孕了,小小年纪,忍受着身体的痛苦做流产,向华萍的妈妈碍于面子,将她带到城里生活,而罗大勇也意外地失去了年轻的生命。《空巢》中的郝凯和闷墩儿已经是高中生,对性的渴望和了解就更多了。
  朱自强在其理论着作《儿童文学的本质》中称性意识的觉醒,是少年成长中的“成年仪式”,“少年人有生理上的性行为冲动需要发泄,但少年一般不把自己的这一欲求付之于实际行动,而是采取代偿的方式。”我们看到,作品中的留守少年似乎对性的渴望更强烈些,“特别是山区,又特别是正在发育的旺盛期的少年时代。山区使男孩从成年男女在田间地头开的粗鲁玩笑中,过早地培养了对性的兴趣,而年轻人生理和心理的发育又使他们对异性的关注达到人生的第一次高峰。”这也是留守少年性意识提早觉醒的重要原因之一。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尤其是高中生,他们的“身体发育已经逐渐近与成人水平……性机能的发育已经成熟,因而进一步意识到两性关系问题。”
  但是小说中的少年多是初中生,还处于少年期,他们的身体、心理发展水平都不成熟,自我控制能力也不强,因此在对待性这一敏感问题上就更加迷茫和无知。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在成长过程中自由发展,性意识也在发展中慢慢觉醒,由于无人引导,加上农村地区性教育的缺乏甚至空白,留守儿童在对待性问题上,只能自己去理解、发挥自己的想象。在疏于看管的前提下,留守儿童比非留守儿童要大胆许多,他们在性知识匮乏,身心发展还不健全的条件下,踏入这一尴尬领域,无疑会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小说中的故事也让我们看到了,他们性意识的提早萌发带来的严重后果。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尤其是少年期,关于性的话题,我们也不需要一味地避讳,但是必须考虑到孩子的心理接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委婉地让他们了解性,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更是如此。

  三、自我意识的超前觉醒

  由于留守儿童亲情的缺失、内心的孤独和充满坎坷的人生道路,使得他们不得不感慨自己的命运,有的甚至力图去改变自己的命运。处于成长过程中的少年儿童,自我意识也在不断地发展着,很多研究指出这一时期的孩子,“开始表现出对人的精神世界和个性品质发生兴趣,正是从这个时期开始,他们要求了解自己……”
  就是说这一时期的孩子已经开始发现自我,对自己的人生已经开始有了思考,而处于留守背景下的少年儿童亦是如此,但是由于他们成长道路并不那么顺利,因此他们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与普通孩子也存在很大的差异,他们对人生的思考会更多、更复杂些、更深入一些。
  《空巢》中的郝凯,小小年纪就对人生有非常深刻的思考; 《留守》中的晓峰,在龚月家失火后,感叹道“唉,我的责任重啊!”当然,这些留守少年,不仅仅只是思考,他们还付出了行动。《空巢》中的黑儿为了自力更生,改变命运,想独自一人闯出一番事业而离开学校,只身一人来到外地,谁料到刚踏上那片陌生的土地就被坏人盯上了,最后在好心人和警察的帮助下安全返校,小说中也写道“像黑儿这样的空巢家庭,在孩子遇到问题时能得以圆满解决,算是幸运的。”但这只是小说中的人物,现实生活中的孩子并没有这么幸运。《当着落叶纷飞》中的沙莎,是个敏感有思想的女孩子,却有着男孩子一样性格,由于意外伤人事故,沙莎被送进了少管所,在周干警和潘记者的帮助下,沙莎终于打开了心门,但是处于青春期的沙莎还是一个任性的孩子,很有自己的想法。《水边的仙茅村》中的鳡鱼也是如此,为了能和父母一起外出打工,他离校出走,在城里被人伤害。可以说他们的这些行为举动都是自我意识觉醒的表现,但是结果很是令人担忧。其实他们只是想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是他们却选错了方向,他们在发现自我的过程中并没有全面的审视自己,更没有深入了解自己所处的环境,以至于做出了错误的选择,使自己陷入另一个困境。儿童是渴望成长的,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的自我意识能力会慢慢觉醒。留守儿童由于缺乏成人的管教,他们自我意识的觉醒可能会更早更快。
  作品中的这些留守儿童自我认为自己已经长大,可以独自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但是事实告诉我们,他们是很不成熟的,由于生长环境的影响,留守儿童本身就带有自卑、孤僻、悲观、怯懦等不良情绪,这就使得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容易走弯路。虽然他们的自觉性和自我意识能力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的水平,但是他们的智力、身心发展都还不完备,还摆脱不了少年儿童特有的稚气,所以作品中的留守儿童的行为表现出儿童性与成人性结合的特征。
  其实在一般的儿童文学理论中,儿童性与成人性是对立的,他们要求儿童文学是独立存在的,儿童文学只能是适合儿童的“纯文学”,但是少年小说即成长小说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局限。人们开始认同并接受成长小说主体的深刻性,以及小说中悲剧叙事的震撼力。留守儿童小说正是以留守儿童的成长为大背景,“既有对儿童天性的关注,又有对成人心理的关注,具有儿童化与成人化的双重倾向,既有对儿童天真稚气的再现,也有对成熟心理的描写,两者可以达到有机的融合。”
  留守儿童小说这一特殊题材并不是横空出世的。在中国社会转型和城市化过程中,随着人口流动,中国农村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而这一群体在成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少年儿童的成长一直都备受关注,而在留守这种特殊背景下成长的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性格、心理特征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异性,他们另类的成长过程更是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很多文学创作者,从现实背景出发,用文学这一独特的反映社会生活的方式,叙写了留守儿童特殊的成长道路。

  参考文献:
  [1]朱智贤.儿童心理学[M]. 北 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2]朱自强. 儿童文学的本质[M]. 上海: 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
  [3]黄云生. 少年儿童文学[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1.
相关标签:留守儿童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