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儿童文学论文

对于李凤杰儿童文学作品的反思

来源:学术堂 作者:朱老师
发布于:2016-05-18 共4147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李凤杰儿童文学作品探究
  【绪论】李凤杰西北儿童文学特征分析绪论
  【第一章】李凤杰儿童文学创作发展概述
  【2.1  2.2】小说人物形象丰富多彩
  【2.3】童心童趣的美好展露
  【2.4】精心打磨的个性化语言
  【第三章】李凤杰童话作品分析
  【第四章】李凤杰儿童报告文学分析
  【第五章】对于李凤杰儿童文学作品的反思
  【结语/参考文献】李凤杰文学特点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五章 对于李凤杰儿童文学作品的反思
  
  第一节 儿童文学与儿童教育理应紧密结合
  
  人类大部分的知识和信息的收集都是通过阅读来获取的,阅读能力从儿童时代早期就应培养。因而早期阅读堪称基础教育之魂和终身学习之基。198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出“走向阅读社会”的召唤,一些发达国家早已将培养儿童阅读能力定为早期教育的焦点。儿童文学作品是儿童早期阅读的主要材料,它的特点与儿童心理年龄相对合拍,能够适应儿童的接受心理和接受方式,不仅具有教育认知功能,还有审美娱乐功能。童年阶段的阅读能够有力地培养美好人生以及审美童趣,还能开发儿童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与此同时,还能在阅读过程中获得一定的启示。儿童文学阅读与儿童语言教育、身心发展、写作能力培养方面密不可分。儿童文学不仅会对儿童健康人格的形成产生重大的影响,而且能够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
  
  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十分重视在小学母语课程中融入儿童阅读内容,主要以儿童文学为主要内容,在母语教育的初级阶段--小学教育,儿童文学阅读更是重中之重。不仅小学母语课程有大量儿童文学作品的纳入,很多儿童文学作家更是参与到教材的编写和校园读书交流会中。国外的小学母语教师都受到充分的儿童文学教育,具有优良的阅读经验及素养。然而我国的儿童文学阅读教学则起步较晚,建国以来,许多专家学者已经开始关注这方面的研究,学校、老师也渐渐加大小学阅读教学方面的改革,在增加学习阅读量方面开始做出努力。但总体来说,小学语文教育界与儿童文学界还是长期缺少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儿童文学的视野极度缺失。
  
  在之前推行的应试教育面前,儿童文学与被看作与应试毫无关联的课外闲书是不被提倡阅读的,之后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培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被越来越重视,儿童文学这样的课外读物开始被鼓励和支持。素质教育能够促进儿童文学阅读,儿童文学又能反作用于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和儿童文学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伦理意识在我国神话时代就已初步形成,经过数千年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伦理意识更加深入的根植在我国文化与民众的思想中,至今仍影响着我国文化的发展、社会生活的进程。因此,伦理意识也深深影响着我国儿童文学的发展,要求儿童文学作品应引导儿童树立理想的人格,使儿童继承先人的道德模范,成为一个遵循伦理道德的良好公民。在我国,一直流传着许多歌颂先人伦理道德的故事,如尊老爱幼、助人为乐、谦虚谨慎、甘于奉献等,受其影响儿童文学在创作中也延续了这一文风,在构思故事与塑造人物时也尽可能的突显伦理道德精神。这种儿童文学创作风格能够为儿童树立良好的榜样,使儿童尽早树立道德规范意识,以抵制各种有违伦理道德的思想、欲望和行为,进而净化儿童的心灵。”①
  
  儿童文学立足儿童心理需要,源于为儿童服务的宗旨,结合儿童阅读、思维以及审美特征,近宜儿童日常生活,贴切其内在需要。以一种变幻、纯真、欢乐、温淑、俏皮可爱的多元风格吸引着广大少年儿童的眼球。儿童成长阶段正是其施展天性、感悟灵性的重要时期,此时此刻的少年儿童极需儿童文学这类精神食粮的滋养。儿童文学不仅能开拓孩子们的视野,还能滋养他们的心灵。儿童文学深入人心,不仅拥有数量众多的儿童读者,还吸引着广大教师和家长们的眼球。现如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教师、家长开始意识到儿童文学作品的重要性,在语文教学改革的促进下,教师们开始大量触及儿童文学作品,他们充分意识到儿童文学与儿童教育的有机结合,尤其是与语文教育有机结合,儿童文学的发展将有力地推动起儿童教育的发展。
  
  第二节 李凤杰儿童文学作品之不足
  
  一、童年经验的印记过深
  
  “中国现当代的大多数作家,都过早地承担磨难和不幸,或拥有孤独悲凄、充满苦难的童年体验,或者是从小生长于单亲结构的家庭。由此造成的精神创伤,无意识中被压抑在内心深处,造成他们独异的个性心理气质,成为他们后来创作的重要心理背景,不仅制约着他们题材的选择、主题意蕴的表现以及创作风格的形成,而且还成为他们一生创作中永不衰竭的创作资源。”①
  
  作家的童年经验对自身的创作有很大的联系,几乎每位作家都会将自己童年时期的生活体验放置于自己的文学作品中,童年经验也被他们视作自己创作的源头之水。童年经验并非仅指童年生活的真实记录,童年经历中的心理印象及心理感受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童年经验基本上是一种心理效应,它是随人的年龄的增长和环境的变化而流动着、改变着,一个人在青年还是老年回顾自己的童年经历,其感受和印象可以是很不一样的,这也就是说,童年经验的这种性质对作家至关重要,它意味着一个作家可以在他的一生的全部创作中不断地吸收他的童年经验的永不枯竭的资源”②
  
  如果作家的童年生活在精神和物质两方面都没有得到最起码的满足,反而处于一种极度缺失的状态。那将会造成其不同程度的心理创伤,相反,也让作家养成了其应具的敏锐个性,也为其个性心理模式创造了一定的条件。李凤杰出生在陕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里,他的童年生活就是在饥寒交迫之中慢慢熬过,十岁那年李凤杰的母亲因病去世,父亲为了维持一家的生计便开始卖锅盔,做着小本生意。由于家境困难,李凤杰辍学在家,喂牲口、磨米面、操家务。小小年纪的他对于读书仍抱着巨大的渴望,贫寒的家境让其连零星的学费都无法支付。他整个童年都处在一种物质极度缺乏,精神饱受摧残的沉重、压抑的生活状态。可以说,这些令人无法忘却的苦痛经历,极度被压制的生活体验对李凤杰的创作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他把自己的童年经验作为文学创作的素材,写出了《水祥和他的三只耳朵》、《针眼里逃出的生命》等,塑造了一个个同样苦难和贫困的儿童形象,但是他们的身上都具有与作家同样坚韧不拔的特质,都敢于同生命做抗争,最终都成为了对社会有用的人。
  
  如果说童年经验中的一些事件对一位作家的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那么这种影响可能还停留在一种较浅的层次。李凤杰笔下反映出来的生活格调、文化作风都与其童年时期的经历息息相关。然而这样的经历对于作家的创作,往往也是一种约束,使得作家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无法突破原本内容的格局。这也使得李凤杰在创作的过程中,时常将自己的关注点聚焦于贫困地区的孩子、社会生活中的弱势群体等。报告文学《还你一片蓝天》中的失足少年们、《针眼里逃出的生命》中的主人公“我”、童话《公鸡和母鸡的故事》中的底旮儿等都是处境困窘不堪的弱势群体。他笔下的儿童形象、父老乡亲形象、父亲母亲形象、教师形象始终都是局限在贫困地域的框架之中,李凤杰一直没有突破这些人物形象的定式,也没有尝试多元化人物形象的体察。
  
  二、地域界限的无法突破
  
  李凤杰出生于陕西省岐山县马江乡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对于这片黄土的乡俗风物、历史传统,李凤杰自小便耳濡目染。乡土情结是每一位作家难以摆脱的依恋,作家的成长也是在故乡的地域文化之中完成的。由此,作家的创作与其地域文化心理素质有着紧密的联系,李凤杰就是这样的一位作家,他的儿童文学作品具有很浓厚的西北地域文化风味。他的儿童小说无处不表露着陕北的民风民俗,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风情,都传承着独到的西秦文化。
  
  例如《水祥和他的三只耳朵》中,李凤杰给读者们描绘了一幅又一幅展示陕北风俗生活的画卷,水祥参加生产队出工劳作的情景;水祥和乡里安葬录怀的场景;水祥母亲担心水祥娶不了媳妇便给他“镇邪”的情形;水祥获得刊大录取通知时邻里乡亲前来报喜的世相……这一系列的陈述,将西秦大地的民风民情叙写得淋漓尽致。
  
  《针眼里逃出的生命》中写到弟弟出生,为防止传说中的“偷尸鬼”来勾魂摄魄,人们在弟弟的身边放上铡面刀、布老虎、石狮子等,产房门口放块石头,石头上放置一顶犁铧,门上挂着一绺红布条和麻丝。这一系列“镇物”的描述,将西秦人民的生育风俗刻画地通俗细致。
  
  《月儿》中描写到主人公“我”和月儿童年时期玩耍的过家家游戏,月儿在头上盖了一块红方巾,假装啼哭不肯出嫁。“我”着急揭开盖头看看新娘子,她又抹干眼泪呵呵大笑。这便是孩童之间对于陕北乡村婚礼风俗的模扮。
  
  如此等等,无一不是李凤杰儿童文学作品对于陕北地域文化的极力推介。正面来说,李凤杰特别注重展露自己的文化之根,但是另一方面,作家的创作却一直很难拔高,仿佛一直被生养他的母地紧紧粘连,很难跨越地域文化的界限形成思维定式,从而难以达到另一层次的超越和升华。作家应该跨越地域局限,多多发现外部世界,挖掘出更为宽广丰富的世情风俗,给予读者更大的想象空间。
  
  三、英雄主义形象的概念化
  
  儿童文学在不断创作、稳步前进的同时也要敢于创新、勇于突破旧式的文学观念,善于从儿童心灵建构的角度去探索新领域。然而李凤杰前期的儿童文学作品受到当时的创作氛围以及时代的局限,一直将塑造英雄主义形象的观念作为自己的创作中心。由此,他笔下的一些儿童形象也被沾染上了一种刻意拔高的观念化问题。
  
  《铁道小卫士》中的少年“铁雄”,《社娃》中的儿童“社娃”,《小管赶集》中的少年“小管”,他们都是乡村中热爱祖国、热爱集体,崇尚科学积极劳动的优秀少年儿童。他们身上传递的是新时期少年儿童优良的道德风范,散发出积极向上的时代风尚。其中《铁道小卫士》中“铁雄”勇于维护国家铁路,坚守铁道岗位的精神一直被传颂悠远,李凤杰塑造出来的形象就是“铁道小卫士”,他爱护铁路、在那个社会管理失控的时期,他尽职尽责,担当社会道德模范,充分发挥着作为一名小公民的义务。这部作品是李凤杰以邓小平同志的维护铁路交通安全的典型素材创作而成的,在当时引起了相当大的反响。《在那美丽的乡村》中,“小峰”和“憨憨”是李凤杰笔下塑造出的典型英雄少年,文中所抒写的是“四人帮”横行之时,孩子们直面极左的政治大潮,挺身而出、维护正义。从孩子们的视角来表达对于“四人帮”的痛恨,并描绘出了一幅历史转折时期的真实社会图景。
  
  这一时期,李凤杰无论是人物塑造还是主题内容、语言风格都受到了时代风气不同程度的影响,作品中的时代印痕也是无处不在。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