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中医学论文 > 耳鼻咽喉科论文

唐为勇诊治小儿咽源性咳嗽的方法总结

来源:学术堂 作者:王老师
发布于:2014-07-04 共2405字
论文摘要

  唐为勇教授是上海市名中医,从事儿科医疗、教学、科研工作近50年,擅用古方治疗小儿咽喉疾病,在儿科呼吸系统、心理疾病、消化系统及儿科杂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笔者有幸随师侍诊,现将其诊治小儿咽源性咳嗽的经验总结介绍如下。
  
  1 小儿咽源性咳嗽特点
  
  咽源性咳嗽临床较为多见,是指咽喉部疾病如咽炎长期刺激所造成的经久不愈的单声咳嗽,其主要症状以咽痒如蚁行及异物痰阻咽喉之不适感而致的咳嗽为主。该病临床表现特殊,唐教授多年经验总结发现,该病多见于学龄前后儿童,患儿生活如常,可成日出现短促、连续不畅的咳嗽,很少间断,无痰,咳声限于咽间,短促连续不剧。患儿闲暇时咳嗽增多,一旦入睡或思想高度集中时则咳嗽停止,如若家长过于关注或患儿情绪不畅时则症状加重,用抗生素、激素治疗效果不佳,久久不愈,常引起家长不安。尤其作为特征,亦是诊断特点的是,入睡则咳平。病程可漫长达数月之久,甚则连年;绝大部分见有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色红或淡红或暗红,扁桃体肿大等。肺部听诊无病理性干湿啰音,胸部X线检查无异常。
  
  该病目前中西医书著中病名不一,鉴于其临床表现,唐教授等临床医家称其为咽源性咳嗽。
  
  2 病因病机
  
  唐教授认为,本病病位始于咽喉,究其病因,病前多有咽炎等上呼吸道感染史。风邪为患,每兼夹寒、热、燥等异气袭咽熏喉,致肺卫不调,肺失宣肃,肺气上逆而咳。咽为肺之门户,风邪上受首犯于咽,咽痒咽痛,肺脏娇嫩,肺气失宣不能输布津液,津不上润咽喉,风燥合病,肺气不畅而干咳。正如《素问》所载“风者,百病之始也”,“风者,百病之长也”,“伤于风者,上先受之”。小儿形气未充,肌肤柔弱,卫外功能差,加之小儿寒温不能自调,以及气候干燥、空气污染等刺激咽喉,易发为咳嗽。久咳累及心肝,唐教授指出肝主疏泄,肝主内风,病儿终日连咳不断,亲人过于“关注”,患儿抑郁寡欢,若肝气郁结,气机不畅,累及情志;或肝郁化火,肝火犯肺,肺气肃降无能,终日咳成习惯。故本病病机为肺气壅遏,肝失条达。
  
  3 用药遣方
  
  根据上述病机,本病起病早期多由风邪袭于咽部所致,也因空气污染致发病率升高。唐教授在诊治小儿咽源性咳嗽时,初期以清利咽喉为本病的首要治则。咽喉乃气道之门户,肺之关口,外邪除由皮毛侵入,也可从口鼻通过咽喉直接犯肺。因此,唐教授认为,风邪上受,邪客咽喉,疏风必先宣肺,故本病初期应以疏风宣肺、清利咽喉为主,取方:荆芥、防风、蝉蜕、金银花、菊花、生地黄、紫花地丁、牛蒡子、赤芍、牡丹皮等品。方中荆芥为风家之圣药,辛而不烈,温而不燥,辛散疏风,具有解痉作用;防风为风中润药,疏风而不伤阴;蝉蜕祛风止痒利咽;金银花、紫花地丁清热解毒;菊花、牛蒡子引风外达,更加疏风利咽之效;赤芍、牡丹皮活血散瘀,血行则气行,气顺则咳止;生地黄清润咽喉,诸药同用使风散而痒止,痒止则咳停。
  
  咽喉红肿甚者加夏枯草、板蓝根;偏风寒者加紫苏叶;偏风热者加射干、薄荷。后期因咳嗽日久,反复刺激咳嗽中枢,形成兴奋灶,累及情志,导致心理性习惯性咳嗽。
  
  唐教授认为,咽源性咳嗽与脏腑阴阳偏盛密切相关,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肝常有余而肺脏娇嫩,日间阳气偏盛,结合体内肝阳之气,循经上扰易发为咳嗽,夜间阴气偏盛,以阴含阳,阴阳相对平衡,咽源性咳嗽减少甚至不咳。《知医必辨》有云:“肺为气之主,肝气上逆,清金降肺以平之。”《静香楼医案》有云:“干咳少痰,是肝气冲肺,非肺本病,仍宜治肝,兼滋肺气也。”故唐教授后期治疗以平肝熄风为主,佐以养阴润燥,当取丹栀逍遥散、钩藤饮化裁,药用牡丹皮、栀子、柴胡、全蝎、天麻、钩藤、白术、当归、茯苓、玄参、生地黄、甘草为组方。方中牡丹皮、栀子清肝平肝;柴胡为疏肝之要药,只有肝气条达,才能达到咽喉清利之功;全蝎为虫类祛风之品,可搜风剔络,引风外达。“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结则血瘀,故后期治疗之中,除疏肝理气外,可佐以桃仁、红花、当归等活血药,活血以行气,血行气自顺,而咳嗽自止。
  
  唐教授认为,“咽喜润恶燥”,治病必求其本,清咽不养阴非其治也,液不养咽,津不濡喉,故令咽喉不利;唐教授重取胖大海、西青果(藏青果)等润喉清火养阴之品。咽源性咳嗽日久,痰阻经络,此痰为无形之痰,可用胆南星、白附子祛痰止咳。另外,肝失疏泄与小儿情志变化亦有密切关系,唐教授认为“心肝一体”,疏肝不忘养心宁神,兼以甘麦大枣汤调之,并且在药物治疗的同时改善患儿易躁、易怒等不良情绪,关心呵护,可助恢复。在日常调护方面,唐教授指出随时代变迁,小儿咽源性咳嗽与风邪异气袭咽、环境大气污染、保养等密切相关,在注重适四时、应阴阳,注重天人合一的同时也要认识PM2.5(细颗粒物)的影响。
  
  4 病案举例
  
  戴某,女,12岁,2012年3月初诊。
  
  单声咳2周,咳声短促,连续难以自制,无痰,下午时分咽痛咽痒,胃纳一般,大便偏稀,舌红、苔薄白,扁桃体无肿大,咽红,后壁滤泡增生,心肺无殊,脉弦数。
  
  胸片示:双肺无明显异常。
  
  自服止咳糖浆、头孢类抗生素无明显改善。
  
  治以疏风利咽,养阴润肺止咳。
  
  拟方:丹栀逍遥散合沙参麦冬汤加减。
  
  处方:柴胡、牡丹皮、栀子、赤芍、沙参、玄参、射干、当归、茯苓、白术各9g,麦冬18g,淮小麦15g,薄荷3g,甘草6g,共7剂,每天1剂,水煎2次,早晚各服2次。
  
  二诊:咽痛咽痒消失,偶尔干咳,大便正常。守方去白术、茯苓、栀子,加桔梗、蝉蜕各3g,予4剂巩固,诸症皆愈。
  
  按:咽源性咳嗽者疾多,知之者少。该病始于咽,入于心,郁于肝,症在肺,咳单声。唐教授喜集古方治今病,并推崇古方联合运用整体治疗和调理小儿疾病。本例选丹栀逍遥散合沙参麦冬汤加减,意以疏风利咽、养阴润肺为治。方用牡丹皮、栀子、赤芍、柴胡、薄荷清肝疏肝;沙参、玄参、射干、麦冬养阴利咽;淮小麦宁心安神;当归益气养血活血;茯苓、白术健脾利湿。二诊中患儿大便正常,去茯苓、白术,咽痛消失减栀子削弱清热之功,入桔梗化痰通络,蝉蜕清肺利咽。本案例集利咽、清心、平肝、宁神于一体,组合经典古方治顽疾,树古方疗今病之例,以启后学。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