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生物学论文 > 动物学论文

厦门近岸海域底栖次级生产力的变化(2)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1-16 共4399字

  2. 2 次级生产力的分布格局。

  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年均总次级生产力 P 值为 4. 6 ±10. 1 g AFDW·m- 2·a- 1( 分布范围在 0. 3~ 74. 4 g AFDW·m- 2·a- 1) .其中,同安湾的 P 值最高,为 12. 3 ±20. 0 g AFDW·m- 2·a- 1,与其他 4个海域有显着性差异( P < 0. 05) ,大嶝海域次之( 4. 9 ±7. 4 g AFDW·m- 2·a- 1) ,九龙江口( 2. 6 ±2. 3 g AFDW·m- 2·a- 1) 、厦门外海域( 2. 0 ± 0. 5g AFDW·m- 2·a- 1) 和围头湾( 1.5 ±0.9 g AFDW·m- 2·a- 1) 的 P 值均不高,后 4 个海域的次级生产力均无显着性差异; 就季节而言,该海域春、秋 2 季的 P 值无显着性差异,分别为4. 3 ±10. 4 g AFDW·m- 2·a- 1和 5. 0 ±18. 4 g AFDW·m- 2·a- 1.详见表 1 与图 3a、b.

  P / B 均值为 1. 0 ± 0. 4 a- 1,5 个海域的 P/B 均值介于 0. 7 ~1. 3,春秋 2 季的 P/B 均值分别为 1. 2± 0. 4 和 1. 1 ± 0. 5 a- 1.详见表 1 与图 3c、d.

  2. 3 次级生产力的组成。

  在次级生产力的组成中,软体动物( 2. 5 ± 10. 1g AFDW·m- 2·a- 1) 和多毛类( 1. 2 ±1. 0 g AFDW·m- 2·a- 1) 为该海域的主要贡献类群,二者占年均总次级生产力的 80. 7%,其中软体动物和多毛类分别在 11 和 31 个站位中的次级生产力占比超过50% .但厦门近岸各海域的次级生产力组成略有不同,同安湾和大嶝海域以软体动物为最主要优势类群,其 P 值占总次级生产力的比值分别达 66. 9% 和63. 6% ,而围头湾、九龙江口和厦门外海域则以多毛类为主要优势类群,其 P 值占总次级生产力的比值分别为 35. 3%、45. 5%和 60. 2%( 图 4) .

  2. 4 次级生产力与生物及环境因子的关系。

  一般而言,物种多样性和数量较高的区域其对应的次级生产力也较高,Pearson 相关性分析显示,厦门近岸海域次级生产力与大型底栖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 P < 0. 01) ,与种数呈现显着正相关关系( P < 0. 05) ; 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显示,该海域次级生产力与沉积物有机质含量呈显着负相关( r = - 0. 30,P < 0. 05) ,与水体底温呈显着正相关( r =0. 34,P <0. 05) ,而与水深、水体叶绿素 a、底盐、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以及沉积物硫化物含量无显着相关性。

  3 讨 论。

  3. 1 次级生产力分布格局。

  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中,软体动物和多毛类为其主要贡献类群,秋季 P 值略高于春季,但二者之间无显着性差异。同安湾 P 值( 12. 3± 20. 0 g AFDW·m- 2·a- 1) 明显高于大嶝、九龙江口、厦门外海域和围头湾等 4 个海域,均具有显着性差异( P <0. 05) ,造成该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应与底质环境及人类干扰密切相关。同安湾以泥沙底质为主,大个体的软体动物如菲律宾蛤仔等在该海域具有较高的栖息密度,对该海域的次级生产力贡献较大; 其余 4 个海域以泥或沙底为主,以小个体的多毛类为主要优势类群; 另外九龙江口和厦门外海域受人类采砂、航道清淤及水流冲刷的影响,栖息环境极其不稳定,底栖群落以个体较小、生命周期较短的多毛类为主。

  3. 2 次级生产力与其他海域的比较。

  对比我国其他海域( 表4) ,本次调查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 P 值的排序为深沪湾( 0. 6 g AFDW·m- 2·a- 1) < 东海 < 三都澳 < 长江口 < 象山港 < 厦门近岸海域( 4. 6 g AFDW·m- 2·a- 1) < 桑沟湾 <南黄海 < 莱州湾 < 渤海 < 大亚湾 < 海坛海峡 < 胶州湾( 47. 3 g AFDW·m- 2·a- 1) ,处于中等偏低的水平,于子山等( 2001) 对渤海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研究时发现,出现高次级生产力水平的原因是由于出现了生物量较大的个体,而本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组成中,生活史较短、个体较小的多毛类平均密度占总平均密度的39.5%,位居第一。与周细平等( 2008) 在厦门海域所得的历史资料相比,本次调查该海域的大型底栖动物 P 值有明显降低,这可能与采样站位的不同以及近年来厦门周边海域所进行的航道清淤、采砂、过渡捕捞和环境污染等人类活动干扰有关。

  对比同安湾的历史资料发现( 表 3) ,1992-2013 年,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平均生物量和次级生产力呈现先急剧减少后缓慢回升的趋势,如1992 /1993 年 该 海 域 的 次 级 生 产 力 可 达 22. 9g AFDW·m- 2·a- 1,2004 年减少到 5. 2 g AFDW·m- 2·a- 1( 周细平等,2008) ,而本次调查又增加到12. 3 g AFDW·m- 2·a- 1,这与厦门近年来加大海域生态环境整治力度有关,同安湾是半封闭海湾,受陆源营养盐影响较大,高集海堤又严重阻碍了东、西海域的水体交换,造成海域面积和纳潮量大幅减少,是易发赤潮海区( 庄宏儒,2006) ,2010 年开始同安湾海域清除了大量的海上水产养殖设施,尤其是高集海堤开口改造工程,改善了该海域的水动力条件,打开了厦门东、西海域的生态通道( 陆荣华等,2011) .

  3. 3 次级生产力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次级生产力受水体和沉积物质量的影响,但各因子对次级生产力及其组成的影响程度不尽相同,加之不同环境因子间的相互作用( Waters,1977) ,使得次级生产力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

  Walther 等( 2011) 研究表明,大型底栖动物的次级生产力与沉积物有机质有密切关系; Ponti 等( 2007) 认为,在寡营养状态下,丰富的外源性有机质的输入有利于提高大型底栖动物的次级生产力; 但当有机质过于丰富时效果却适得其反,因过量的有机质会造成底质环境的缺氧,使底栖动物生产力下降( 龚志军等,2001) .在本研究中,该海域的次级生产力与沉积物有机质含量呈显着负相关,这表明沉积物中的有机质含量已经对该海域的次级生产力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控制陆源有机物的输入是维持该海域生态平衡的重要措施。此外,由于本次调查缺乏底质粒径等其他环境因子,该海域的次级生产力分布是否与其有密切关系也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陈 峰,刘维坤,陈瑞祥,等。 1993. 中国海湾志( 第 8 分册) ·福建省南部海湾。 北京: 海洋出版社。

  方平福,章书声,鲍毅新,等。 2013. 温州天河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次级生产力。 生态学杂志,32( 1) : 106 -113.

  龚志军,谢 平,阎云君。 2001. 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湖泊科学,13( 1) : 79 -88.

  李少文,李 凡,张 莹,等。 2014. 莱州湾大型底栖动物的次级生产力。 生态学杂志,33( 1) : 190 -197.

  李新正,王洪法,张宝琳。 2005. 胶州湾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初探。 海洋与湖沼,36( 6) : 527 -533.

  李新正,于子山,王金宝,等。 2005. 南黄海大型底栖生物次级生产力研究。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11( 6) : 702 -705.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