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动漫设计论文

我国传统动画创作发展及特点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8-04 共7305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中国传统动画意象和审美内容的研究 
【绪论】中国传统动画的发展历程研究绪论 
【第一章】我国传统动画创作发展及特点分析 
【第二章】我国传统动画艺术发展现状评述 
【第三章】我国传统动画艺术创作的发展趋势 
【结论/参考文献】国内传统动画创作的发展与走向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一章 我国传统动画创作发展及特点分析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开始,中国就开始了传统动画的创作。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的传统动画创作进入了第一个高峰期[1].中国的动画创作的种类丰富多样,创作内容上取材多元,无论是艺术性,还是在创作性等方面,都与同时期其他国家的动画创作水平相当接近,甚至对周边国家早期的动画创作产生了一定的促进和影响。

  一、我国传统动画初期的形成和发展

  早在上世纪的二十年代,中国的动画艺术创作先驱者--万氏两兄弟开创了我国动画艺术创作的先河。自制动画片《大闹画室》的问世,标志着中国传统动画创作的开端。

  这是我国第一部独创的动画片,于 1926 年与观众见面。全片虽为无彩黑白片,只有十分钟,但对于我国的动画事业来说,无疑具有开辟先河的作用。自这部动画作品之后,我国的动画事业走上了漫长的发展之路。

  (一)我国传统动画的初期的形成

  1935 年,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在战火纷争的岁月,由于受到大环境的影响,各行业的发展都面对了很大的困境。但是,在中国动画人的努力下,众国的传统动画创作依然取得了一定成就。动画作品《骆驼献舞》的产生,标志着中国第一部有声动画的诞生,是中国传统动画发展史上的一大里程碑,具有标志性的意义。[2]

  《骆驼献舞》也是由万氏兄弟进行创作的,相对于第一步黑白动画《大闹画室》来说,创作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内容上也更加的丰富,画面上也更加的精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中国自创动画剧《铁扇公主》完成了制作,开始投入市场。

  《铁扇公主》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长篇大型自创、自制的动画作品,成为继《白雪公主》、《小人国》与《木偶奇遇记》之后的第四部大型动画片。这是中国传统动画发展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部动画巨作,标志着“中国动画”开启了新的纪元,逐步迈向全世界最先进的动画创作行列。《铁扇公主》的创作题材来源于我国着名的文学着作《西游记》,由中共联合影业公司在 1941 年制作而成,在创作题材上引人入胜,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因而一经播放就引起了观众的好评。

  中国经典巨作《大闹天宫》是我国一部优秀的动画作品,曾经伴随了几代人的成长,成为中国一大部分人童年时期最美好的记忆。该部作品完成于 1961 年--1964 年间,一经推出便风靡全国。以当时中国传统动画行业的整体制作水平来看,《大闹天宫》不论是在灯光、画面、声音,还是武术、动作等方面的展现效果,对于当时的动画创作技术水平来说,都可堪称一流。包括动画内容的人物角色设定和塑造,都十分拔尖。可以说,这部动画作品完全达到了当时动画创作的最高制作水平。[2]

  在这一阶段,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入,是动画创作的一大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尤其是一些民间艺术,如木偶、剪纸、折纸等传统艺术,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也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动画影像制作自漂洋过海传入中国之后,在不断的艺术融合及革新中,开始广泛的吸收传统艺术精髓,将木偶、剪纸、折纸、水墨等传统文化艺术的体裁,巧妙的应用到了动画艺术创作领域。这样一来,传统元素与新兴动画创作技术的完美结合,恰到好处的迎合了当时的社会审美需要,进一步的拓展了广阔的动画市场需求。

  这一时期诞生了很多具有中国特色,蕴含中国元素的优秀动画作品。这些动画代表性作品主要有:1947 年以木偶作为创作题材的动画片《皇帝梦》、1958 年以剪纸为创作题材的动画片《猪八戒吃西瓜》、1962 年以折纸为创作体裁的动画片《一颗大白菜》以及 1960 年中国制作的第一部水墨体裁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等等。可以说,当时每一部动画作品的诞生都堪称经典,引起一定的轰动。在此背景下,中国的传统动画创作也受到了很大的鼓励,更多有创作激情的动画创作者加入到动画艺术的创作行列当中。此后,中国的动画创作日益兴盛,动画作品的题材和内容也日益丰富,动画艺术的表现形式也更加的多元化。[4]

  (二)我国传统动画初期的发展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中国一直致力于将传统文化元素与当代新型制作手法相融合,并且持续实践着中国传统动画的开创性工作,这也使得中国的传统动画创作找到了适合自身发展的正确路径。这一时期是中国传统动画产业发展史上史无前例的高峰时期。中国的动画产业起初并不亚于日本,虽然日本早在 1963 年就创作出了《铁臂阿童木》等优秀的动画作品,但是与当时中国的优秀动画片《大闹天宫》等大型原创型动画片相比,在影响力和表现效果上不分上下,并不存在强弱的差距。[5]

  在当时,就传统元素与现代动画创作的融合方面来说,中国动画艺术与日本的动画作品各有特点。首先,中国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民族众多,拥有丰富的文化艺术形式和文化资源。日本的文化根基较浅,文化底蕴薄弱。因此,日本动画创作在传统元素的取材上较为单一,缺乏丰富性和多元性,不如中国的动画创作具有先天的优势。其次,中国文化讲求“继承中的创新”,非常重视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和艺术影响力,对运用传统元素的意识相对较强,日本文化更崇尚“科技”、“创新”等新兴元素,在理念上更加推广现代文化、科技元素。

  虽然中国传统动画开端兴盛,处于良好的发展局面之下,但是后期却未能取得长足的进步和较大水平的发展,重要的根本原因之一在于:动画创作中对传统艺术的融合,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而中国当时的社会发展经济水平远不能满足动画艺术创作者的创作需要和创作追求。[6]

  此外,受到经济基础、文化条件的限制,电视机当时在中国并未得到推广和普及,电视动画片的市场较窄;而电影院的消费层次水平较高,在当时仅属于少数富裕家庭的娱乐项目,市场也不广泛。受到经济条件以及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进入影院观看动画作品属于个别行为,在还不够富裕的中国属于“奢侈消费”,缺乏群众基础。因此,经济基础和观念发展也是导致中国动画事业发展受阻的一大重要原因。

  1966 到 1976 年是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化大革命对于中国是一场沉重的灾难和浩劫,对文化界、艺术界的影响也十分巨大。这一时期,中国传统动画发展遭受到巨大的破坏。[7]

  在中国文化大革命的十年间,中国的动画创作行业发展十分有限,几乎停滞不前。即使随后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文化艺术事业受到国家的大力推广,进入新的春天,但是文化艺术领域的灾难性创伤却再也难以抹平。改革开放之后,在国家有利政策的扶持下,市场经济得以复苏,传统动画创作在产量上也逐步恢复,甚至逐年提高,但是在开辟、创新的力度上却由于创作人才的损失惨重难以恢复。显然,文化大革命十年的文化发展断层,使得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传统动画创作之路异常艰辛,面临重重的困难。

  二、我国传统动画在当代的进程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传统动画事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局面。

  中国传统动画在当代发展历程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即文化大革命之后的平稳恢复阶段以及引入市场经济体制之后的发展阶段。

  (一)文革后的恢复性发展

  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的动画产业遭受了较大的打击,导致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动画艺术创作处于空窗期,广大动画艺术创作者的创作情绪进入了低迷期。中国传统动画产业创新性的丧失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由于文化大革命期间对动画创作人才的严重摧残,动画行业的创作热情和积极性都大不如前,动画创作人才缺乏对新的创作模式和艺术风格的尝试,动画创作内容和创作过程、技巧等都停留在之前的水平。[8]

  第二,由于动画制作的成本较高,当时的基本国情不足以满足动画创作的经济需求,动画创作缺乏经济支持,难以创新。当时中国传统动画较为擅长水墨画体裁,但是自从《小蝌蚪找妈妈》之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足足二十年的时间里,竟然再没有新的水墨动画作品被创作出来。可见经济保障作为传统动画创作的根基,对中国传统动画的创作影响是非常大的。第三,在大众的思想中,“动画就是幼稚片,针对的受众只是少儿”的传统思想根深蒂固。这是因为中国在动画创作的题材方面鲜有变动,在作用上也以教育幼儿为主,没有针对其他消费市场进行题材的创新、开拓和实质性地突破。第四,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的许多动画创作优秀人才由于被迫害或者不公正对待,造成动画创作人才大量流失,使中国传统动画发展过程中人才的严重缺乏。由于动画创作技能的专业性和实践性,动画创作人才的培养需要较长时间,老一辈的动画人才缺乏,新型的动画人才无法持续跟进,使中国传统动画发展缓慢不前。面对这样的局面,中国传统动画只能在休养生息中缓慢恢复,从人才、思想等各个方面逐渐培养改善,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动画艺术创作都处于缓冲发展的“休养”时期。[9]

  经过较长时间的恢复性发展,中国传统动画艺术创作得以在缓慢的步调中向前发展,这一时期出现了一系列的新生代作品。例如,1983 年创作的《天书奇谭》、1986年--1987 年间创作的《葫芦兄弟》、1979 年--1988 年创作的系列动画片《阿凡提的故事》、1989 年--1992 年间创作的《舒克和贝塔》以及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上期创作的《魔方大厦》等优秀的动画作品。在娱乐方式较为单一的改革开放初期,极大的丰富了大众的娱乐视野,引领了少儿观众的观片潮流,引发了新一轮的中国传统动画热潮。尤其是少年儿童,非常热衷于观看动画片,还喜欢根据动画片中的形象进行角色扮演或参与动画相关的小游戏,可以说,这一时期的动画片几乎占据了全部少儿类游戏题材和话题内容。

  在这一时期,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创作了动画长片《天书奇谭》。该部动画作品情节婉转曲折,充满悬疑色彩,非常符合儿童的猎奇心理。《天书奇谭》是中国的第三部动画长片,具有较强的原创性和民族性,在故事的情节内容构造和艺术之美的展现上都较为独到。动画剧情创作者采用传统的叙述手法,以主人公的命运形成故事的主要线索,脉络清晰、转折自然,非常符合传统审美观念。此外,《天书奇谭》的创作团队在动画人物的造型设计上别出心裁,吸收了许多中国传统装饰绘画的特点,使得整部作品构思巧妙、别具传统韵味。可以说,《天书奇谈》是中国传统动画恢复性发展后期较为经典的作品之一。

  但是,不容忽视的是,虽然这一时期中国传统动画产业发展速度并不如文化大革命之前,没有取得质的飞跃和突破性的发展,但是在国内娱乐市场的比重以及在广大群众中的受欢迎程度方面依然不可小觑,并已经向着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下去,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新发展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改革开放的政策进一步深化,中国的艺术创作也得到了更高层次、更为深入的实践,中国开始从海外引入优秀的动画作品。

  但是,由于西方元素的流行和渗入,给中国的传统动画创作带来了启示的同时,也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国外动画作品在中国市场的蔓延,使中国传统动画产业受到了严重的冲击性影响。这一时期里,在中国的动画市场上,百分之七十以上都是来自于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动画或漫画作品。[10]

  在此情况下,中国的动画创作者在吸取这些外来作品的优秀之处,学习国外的动画创作手法的同时,也开始了反思性工作,并进行了大胆的探索性创作。[11]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在众多动画创者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制作出了大型原创性动画片《宝莲灯》,这部优秀的动画作品,体现了新时期中国动画创作人员的集体智慧和伟大创新。作为国产动画片的优秀精品,《宝莲灯》的创作充分集合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素材和国外的先进性动画制作手法,吸取了国外动画创作的优秀经验,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民族化动画创作的新尝试,显然这是一部非常成功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动画作品。《宝莲灯》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在一九九九年获得了十九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美术片奖。

  与此同时,中国还在同年创作了长篇大型动画作品《西游记》、《我为歌狂》以及《封神榜传奇》等优秀的动画作品,充分体现了这一时期中国动画创作人才的发展,以及中国传统动画创作水平的提升,彰显了中国传统动画制作团队的优异智慧和突出才能。

  三、我国传统动画艺术的特点

  中国传统动画发展较晚,历经几多坎坷,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动画发展现状。

  由于具有特殊的国情和人文历史环境,中国的传统动画与其他国家相比,具有如下特点。[12]

  (一)具有连续性和长期性

  中国传统动画具备连续性和长期性特点。连续性是动画作品在相同人物、相同背景的条件下,策划制作连续的故事情节,形成动画式的电视连续剧。这使一个动画题材可以反复使用,以主要动画人物和故事情节为中心,衍生出多个连续的独立故事。这也使一个题材能够分成诸多故事情节,长期播出,具有长期性特点。如,动画片《喜洋洋和灰太狼》,就以连续剧集的形式播出,从 2005 年至今一直活跃在电视荧屏,还分别推出了若干部真人版及动画版大电影,几乎占据了 2005 年后中国动画的半壁江山。

  动画产品的连续性和长期性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该部作品的成功,同时象征着作品在受众中的被认可程度。但是,一味追求动画片的长期性易脱离了动画产品轻松、活泼、多样化的创作初衷。对于连续性动画来说,想要持续吸引观众的兴趣,必须在创作手法技巧以及展演特点等当面加入新鲜元素,创造新的话题和内容,才能使动画片长盛不衰。

  中国传统动画在打造连续性动画系列时,通常先设计动画中的主体形象,再根据每集剧集的主体设计不同的故事情节,在这种情况下,人物的设定具有明确的分工和代表性意义。例如,在《喜羊羊与灰太狼》中,喜羊羊是智慧的化身,是羊群的中心人物,它无所不知,总是能化解羊群中的各种生存危机,在狼的面前毫不示弱,是儿童们心中的英雄人物。[13]《喜羊羊与灰太狼》是由广电原创动力文化传播制作的,于 2005 年首次开播,通过羊与狼之间的斗智斗勇等一系列的小故事,通过持续性和长期性的联播展现了中国传统动画的艺术魅力。

  与其他国家的动画制作不同的是,日本在创作动画产品时,通常以投入市场运作后观众的反馈效果来确定该部作品的后续题材,而中国的创作环境倾向于尽可能地将动画片拉长、延续,沿袭电视连续剧的创作形势,这一方面源于中国传统动画制作机构较少,动画创作人员缺乏,中国传统动画只好在相同的人物设定和故事背景基础上反复变换故事情节,以量补质,填补中国动画市场的空缺。另一方面因为中国传统动画制作技术暂时无法比拟其他国家,不能制作使观众眼前一亮,在短时间内征服观众的作品,只好利用长期播放,反复影响的战术,来争夺国内动画市场。[14]

  (二)结合政策化与市场化

  政策化是指政府相关部门在动画产品行业具有话语权、控制力和影响力,市场化是指动画相关产品行业与经济市场的相结合,以市场为导向,决定动画产业的走向。市场是动画产品的最终交换场所,在多数资本主义国家,动画产品行业都以市场为主要导向。中国的动画产业等文化相关行业具有较强的政策性,这是区别于其他国家动画行业的重要特征之一。[15]

  国家的推动政策也是促进中国传统动画行业发展的有利因素之一。由于中国的政治国情和经济现状,国家政策对包括动画产品行业的一切文化行业起着方向性和引导性的作用,动画产品在市场上的流通也由国家相关部门进行监督监管。可以说,中国传统动画是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之下逐渐发展起来的。

  市场的需求是中国传统动画行业创作的源动力,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是中国传统动画生产的首要目标。任何产品市场都需要以消费者的需求和消费动机为创作基础,传统动画的制作也不例外,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是动画产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16]

  所以,中国传统动画的行业状态及特点是政策和市场调节综合作用的结果,具有政策化和市场化的双向特点,这也是由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三)蕴含了深刻的教育意义

  动画产品属于文化类产品,具有思想传播功能和社会价值观念导向作用。因此,许多动画创作团队会将部分关于教育的内容通过动画的银幕进行呈现,追求动画产品更高的核心文化价值。教育性内容在世界范围内的动画产品中均有体现,欧美以及日本的题材相对来说娱乐性更强,教化意义稍弱,尤其是以迪士尼为代表的美国动画产业,内容往往轻松幽默,趣味性较强,在故事的最后通过情感场景的塑造打动观众的内心,使观众们认识到世间的各种美好事物以及人类美好感情的力量。与其他国家动画作品相比,中国传统动画的教育意味更加浓厚。[17]

  中国传统动画针对的受众群体多为少年儿童,因此故事情节中与教育说服相关的内容占据了动画产品的绝大篇幅。中国的传统动画题材通常通过人物之间的故事情节,来传播孝敬长辈、爱护弱小等传统美德,或传播爱护环境、保护自然等品德修养。

  在动画片《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中,还有大头儿子拿棉被孵小鸡的故事情节设计,通过动画片对儿童进行了关于鸡蛋孵小鸡的科普教育。在动画片《海尔兄弟》中,讲述了海尔兄弟在地区探险的故事,其中讲述了许多有趣的自然现象和科学知识,起到十分积极的教育作用。

  (四)凸显了商业化特征

  虽然中国传统动画政策性较强,但是由于标准规定较为笼统,不够具体化,使部分不良动画产品制作商抓住这一体制漏洞,生产市场有需求但是内容不符合健康审美的不良动画产品。由于相关法规条例的不够健全,中国传统动画呈现出过于商业化的态势。[18]

  商业化本是中立的一项属性,但是中国动画产品行业无止境地追逐利润而忽视社会有机体的良性发展,没有充分意识到或者故意忽略不当动画产品的不良影响,将会阻碍中国动画产品的良性发展,并最终对社会整体造成难以挽回的严重后果。商业化现象是必然存在的一种客观现实,把握好商业化和社会整体效应的尺度,把商业化程度控制在合理的、可调控的范围之内,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和市场的密切配合。

  追逐扩大的商业化是中国传统动画行业的本能趋向,但是在追寻的过程中难免出现商业利益与社会公德、法律法规等因素的衡量和取舍,只有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之下,才可以遏制住商业化发展的不良倾向,使商业化仅仅作为中国传统动画的一项优势特征,传递积极健康的动画产品信号。[19]

相关标签:动画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