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基础医学论文 > 预防医学论文

亚健康与中医治未病的关系

来源: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作者:杨化利.
发布于:2021-09-07 共6136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第1-2篇】关于亚健康的论文(经典范文6篇)
【第3篇】 亚健康与中医治未病的关系
【第4篇】观察和分析亚健康状态患者应用针灸治疗的效果
【第5篇】国内对亚健康评估技术的应用
【第6篇】导致亚健康的原因、表现及治疗

关于亚健康的论文范文第三篇:亚健康与中医治未病的关系

  摘要:由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改变,我国亚健康人群越来越庞大,中医治未病的思想、体质、证候与亚健康理论有众多联系,对于临床相关领域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目前对于相关概念的关系仍存在较多的混淆,故笔者将其中某些概念及关系进行梳理与整合,为临床工作提供理论基础,为中医药干预亚健康人群治疗提供新的方式,以期减少亚健康的发生。

  关键词:亚健康;治未病;体质;证候;

  Abstract:Due to the change of social environment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China's sub-health population is growing larger and larger.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study the clinical related fields. However, there is still much confusion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lated concepts. Therefore, the author combs and integrates some of them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clinical work and provide a new way for Chinese medicine to intervene in the treatment of sub-health population, so as to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sub-health.

  Keyword:sub-health;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 constitution; syndromes;

亚健康.png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近年来国家和社会对全民养生和全民健身的提倡,人们对生活质量和自身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然而学习、就业压力的不断增高和社会老龄化现象的日益加剧,使人们承受的精神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再加上人们在饮食及作息等方面的不注意,使我国亚健康人群越来越庞大。据WHO的调查显示,全世界约有5%的人处于健康状态,20%的人处于疾病状态,剩余75%的人则处于亚健康状态,若不及时治疗,则可能发展为多种疾病[1].然而因其无法确诊为某一疾病,故无法对其进行针对性的治疗。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因与亚健康理论有密切联系,很多学者根据中医体质[2]及中医证型[3]将亚健康人群进行了分类,以便根据个体不同的特点进行治疗。研究表明,对亚健康人群进行体质和证型的分类,有针对性的治疗或调理,有助于亚健康人群更快地恢复到健康状态[4,5].

  《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定义亚健康为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涉及生理、精神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3个方面。处于亚健康状态者,不能达到健康的标准,表现为一定时间内的活力降低、功能和适应能力减退的症状,但不符合现代医学有关疾病的临床或亚临床诊断标准。亚健康与中医学"未病"的关系尚存争议。

  1 亚健康与中医治未病的关系

  《千金要方》曰:"善为医者,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孙思邈首次提出了"欲病""未病"的概念。赵艳青等[6]将中医学的"治未病"划分为"平人""未病之病""欲病之病"和"他病未发".林德云等[7]则划分为"平人""未病之病""欲病之病".二者对"未病之病""欲病之病"的概念存在争议。宋为民等[8]提出了较为现代的说法,即健康未病态、潜病未病态、前病未病态和转变未病态。

  中医所说的平人所处的状态与健康未病态相对应,即阴阳平和之人,不仅没有疾病的任何表现,并且内脏气血阴阳平衡,心身功能调和,人体与自然社会环境和谐统一,即理想的健康状态。林德云等[7]认为未病之病,一为养生,主要针对不良习惯和心理问题;二为治法。欲病之病与前病未病态和潜病未病态相对应,是机体潜在的、无明显征兆,且未能或不易被发现的病理信息。现在随着检测手段的提高,已可对其中的一些进行识别、诊断和治疗。赵艳青等[6]认为的未病之病与潜病未病态相对应,欲病之病与前病未病态相对应,而他病未发与转并未病态相对应,是指在人体患病之后,疾病已经存在,但未诱发出更严重的疾病或转移到其他部位。故目前对于亚健康与中医学未病的关系大致分为2种,即亚健康对应欲病之病和未病之病,或只对应欲病之病。

  另外,有学者[9]认为,作为指导临床治疗的理论,亚健康是相对于健康标准而定义的次状态,研究的侧重点应在更接近健康的范围,应从前病未病态向潜病未病态发展。而后来出现的亚疾病的概念,研究的侧重点更接近疾病的范围,应从未病潜病未病态向前病未病态发展。

  2 亚健康、体质、证候的关系

  近年来,相关研究发现:亚健康状态与体质类型具有显著相关性,较平和体质而言,偏颇体质更容易发展为亚健康状态,通过矫正偏颇体质等手段,可改善亚健康状态[10].证候与亚健康的关系则主要体现在亚健康临床表现的分类上[11],便于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思想干预亚健康。

  体质的形成主要与先天因素关系密切,证候与亚健康的形成主要责之于后天因素,《黄帝内经》认为不同体质的人对不同致病因子的易感性和对相同致病因子的耐受性不同,某种形体的人易患某些病;感邪以后,因体质不同也会为病各异。因此,因人施养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对不同体质施以不同的养生方法,纠正体质偏颇,降低其向疾病发展的趋势,或加快身体康复。

  亚健康的时相性介于证候与体质之间,因此,亚健康对干预措施的反应效果也是介于两者之间,经过足够长的一段时间,亚健康可以在正确的干预措施下恢复至健康状态[12].

  2.1 体质与亚健康的关系

  根据《中医基础理论》的定义,体质是指人体生命进程中,在先天因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可分为平和质(又称健康体质)和偏颇体质(又称病理体质,包括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血瘀质、气郁质、湿热质、特禀质)[13].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出自《素问·刺法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出自《素问·评热病论》,两句话简练地概括了人体的发病机制[14].体质反映了机体内部生理范围内寒热阴阳的盛衰偏颇,这种偏颇性导致了个体机能状态的差异,从而对外界刺激的亲和性、反应性、耐受性有所区别,正所谓"同气相求".所以说体质决定着个体对某些病邪的易感性、耐受性以及发病的倾向性。平和质的人对各种邪气的易感性弱、耐受性强,发病多为实证,病程较短,但不意味着不会发病,只是这类人比偏颇体质的人所能够耐受更强悍的邪气或某些情志刺激,但当受邪或情志刺激的程度超过了自身的承受范围时也会表现为亚健康状态或出现疾病。

  亚健康不等于偏颇体质。陈洁瑜等[15]对广东地区体检报告及亚健康评定量表显示健康、亚健康或疾病状态者,使用中医体质量表进行体质判定。结果显示,偏颇体质在亚健康状态和疾病状态中所占的比例较高,而平和质在健康人群中所占的比例最高,多元回归分析显示,中医体质对健康状态有显著影响,与偏颇体质比较,平和质与亚健康危险降低显著相关,偏颇体质与亚健康状态危险增加显著相关。罗菡子等[15]在某院体检的人群中,将1576例亚健康状态人群分为心理、躯体及社会适应亚健康3种形态。并观察不同形态的亚健康与中医体质类型之间的关联度。结果显示,9种体质类型在不同形态的亚健康之间分布状况不同,但整体而言,偏颇体质的总和总是大于平和质。

  汤军等[17]研究认为,阴虚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4种偏颇体质未来发展为亚健康状态的风险较高。以上调查显示,亚健康人群中偏颇体质明显高于平和质,换句话说,偏颇体质的人,更易发生亚健康,但不是所有的偏颇体质都会发生亚健康,不是所有的亚健康人群都有偏颇体质。笔者认为无论是平和质还是偏颇体质,都可以贯穿在健康-亚健康-疾病之始终。同时,罗菡子等[16]的研究表明,一种偏颇体质可以引发多种亚健康状态,不同的偏颇体质也可以引发同一种亚健康状态。

  此外,陈晶等[18]对大学生中亚健康群体的中医体质类型进行了调查统计。其中所有大学生均为经过体检和诊断没有疾病或有疾病但对机体没有影响且与当前症状没有直接关系,通过亚健康自评量表显示亚健康者。通过中医体质量表判定其体质,结果显示:亚健康大学生,平和体质占52.33%;偏颇体质占47.67%.这可能与大学生遗传因素、生活条件较优,年龄正当体质状况最优之时,因此平和体质较偏颇体质多,但由于学习压力等情志刺激,不良的饮食、行为、作息习惯等因素导致了亚健康。同时,这也证明偏颇体质不等于亚健康。

  简而言之,亚健康状态与体质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是这种联系并不是简单的因果和等同[17].体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机体亚健康状态发生和恢复的难易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亚健康类型。体质辨识就是从人的"体质"入手,通过辨别体质的偏颇及类型,把握其偏离健康的方向等个性特点,制定个性化的防治原则,实施"因人制宜"的干预方案,弥补了西医在亚健康诊治上的不足[4].

  2.2 体质与证候的关系

  根据《中医基础理论》的定义,证候一般由一组较为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邢玉瑞等[19]认为偏颇体质与证候的区别即程度和时间长短的差异,笔者认为这种观点首先是建立在偏颇体质是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的基础上的,即健康者不会出现偏颇体质,这与前面例举出的调查结果相违背。

  2.2.1 区别

  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体质和证候加以区别,如王琦等[20]从界定前提、形成因素等9个角度进行归纳。王谦等[21]则从研究主体、界定前提、演变过程等进行区别。李英帅[22]则主要从界定前提、形成因素、时相性等5个角度来区别。笔者认为,最为重要的是明确二者所处的维度不同,体质贯穿在"健康-亚健康-疾病"的始终,而证候则是在疾病阶段的病理概括,二者不是单纯的因果关系或只是程度的不同。

  2.2.2 联系

  体质决定机体在一定病邪的侵袭下疾病是否发生、发生之倾向性、发生后的转化和转归。

  对于不同体质的个体,即便遭受同一种病邪,由于体质的不同,发病之后证候的转化结果常常不同,也就是同病异证;相反,遭受的病邪不同,由于体质类型相同,证候转化之结果常常相同,即异病同证。这就是证候的从化[20].比如,素体阴虚阳盛之人,感邪大多从阳化热,疾病大多向实热或虚热方向演化;素体阴盛阳虚之人,感邪大多从阴化寒,疾病大多向实寒或虚寒方向演化。

  中医注重辨证论治和辨体论治,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是辨证论治的具体体现,也是辨体论治的间接体现。

  此外,临床中会发现有的人重病、久病之后,原本的体质出现了改变。说明体质在一定范围内也会受证候的影响,但这种影响是有限的[22].

  2.3 证候与亚健康的关系

  2.3.1 联系

  亚健康是疾病与健康之间的第三种状态,显然用证候来描述亚健康不够准确,但如今采用中医证候名称对亚健康分类也较常见,如张兆泉等[11]将亚健康分为肝郁脾虚型、气血亏虚型、肝郁气滞型、脾肾阳虚型、经络瘀阻型、肺卫不固型、痰浊中阻等。原因在于亚健康的临床体征常常能与中医某一或多种证候相对应,如于春泉等[23]对亚健康常见中医证型进行描述性分析,累计常见证候84类,其中前19类累计百分数达到60.1%.

  2.3.2 差异

  笔者认为,亚健康与中医证候的主要区别在于程度和时相的差异。

  2.3.2. 1 程度

  亚健康虽是非疾病状态,但其体内的病机已启动,即在病邪或情志刺激下产生了阴阳的失调、邪正的盛衰、精气血精夜的失常等病理变化。只是这一系列病理变化尚不明显,尚"未达到现代医学与疾病有关的亚临床或临床诊断标准",即亚健康病理变化的程度低于证候。

  2.3.2.2时相

  刘保延等[24]对亚健康进行了定义,即3个月以上持续出现的不适或适应能力明显降低却不能明确诊断为某疾病……,说明亚健康的产生是持续的不良因素作用于机体逐渐积累而产生的,其来去皆慢。证候的出现和消失伴随着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化、消失。一般相对而言持续时间较短。体质的形成受先天因素影响较大,证候和亚健康的形成则与后天因素密切相关。显然,就时相而言,一般体质相对最长,亚健康其次,证候一般相对较短,干预手段对亚健康的治疗效果也在两者之间,在正确干预手段的调理和治疗下,可以从亚健康状态恢复至健康状态[12].

  3 小结

  在生命活动过程中健康、体质、亚健康、疾病、证候等状态是一个不间断的交叉变化的过程:体质贯穿全局;以体质为基础机体可以由健康状态演化至亚健康状态;亚健康处于非疾病状态,但机体的生理病理过程是连续的渐进的过程,因此亚健康阶段与疾病和健康之间的界限是较为模糊的[5].由于亚健康各生理指标或临床指征尚不能达到疾病的诊断标准,对于西医而言,治疗手段缺乏针对性,因此见效缓慢。根据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可从体质和证候入手,结合中医辨证论治、辨体论治的思想进行防治,以达到从根本上帮助人们摆脱亚健康状态,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的目的。笔者在文献参考过程中发现,存在较多相关概念的混淆,理清概念之间的关系实为众多工作进行之必要前提,故笔者结合自己的理解将某些概念进行了梳理,可能会有理解上的偏差,若有不足还望指正。

  参考文献

  [1]宋艳丽,解颖健康管理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 2014,30(3):548-549 ,564.

  [2]杨娇,芬,李文瑶,等阳虚质亚健康流行病学调查及发生机制研究进展[J]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6,28(10):1371-1373.

  [3]朱嵘。《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解读[0]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09,7(2):79-80.

  [4]周柏宇,陈柏书,廖瑞芬,等中医体质辨识在亚健康分类及健康指导干预中的价值[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8,29(14):2208-22

  [5]郭蕾,玉亭,赵雨薇。"亚健康体质证候'"关系轴应用思路初探[J]中医杂志,2017 ,58(6):533-534.

  [6]赵艳青,滕晶亚健康与中医"治未病"[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30(3):548-549.

  [7]林德云,熊玉芳未病、欲病及亚健康探析[J]河北中医, 2012,34(9):1407-1408,1414.

  [8]宋为民"未病'现代观[J].南京中医学院学报, 1995,11(1):4-5.

  [9]王红梅"治未病'理论的临床研究与应用探微[J]中医药学刊, 2004(9):1671-1672.

  [10]徐平,王琦。体质与亚健康状态关系的研究现状[J].河南中医,2017,37(12)-2233-2237.

  [11]张兆泉关于《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中医分类补充之拙见[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2,5(16):143-144.

  [12]郭蕾,赵雨薇证候、体质与亚健康的关系探析[J]中医杂志, 2017 ,58(3):190-192.

  [13]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 ZYYXH/T157 -2009 ) [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4(4):303-304.

  [14]黄满玉,郭艳幸 ,高图,等。《黄帝内经》中的体质学说及临床价值[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32(2)。72-75.

  [15]陈洁瑜,韩双双,颜文凯,等广东地区亚健康状态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9,39(11):1-5.

  [16]罗子亚健康状态分型与中医体质类型之间的对应关系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8,16(24):55-57.

  [17]汤军,陈海涛亚健康与偏颇体质关系探讨[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25(6):619-621.

  [18]陈晶,魏敏,戴红芳,等。亚健康大学生中医体质现状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11,27(11):1488- 1489.

  [19]邢玉瑞,苗彦霞病理体质与证候区别的逻辑分析[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1,23(1):4-6.

  [20]王琦,高京宏体质与证候的关系及临床创新思维[J].中医药学刊, 2005(3):389-392.

  [21]王谦,吴承玉阳虚体质与阳虚证的区别与联系[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27(3):333-334.

  [22]李英帅体质与证候关系解析[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9 ,32(3):156- 159.

  [23]于春泉,王秀莲,张炳立,等亚健康状态常见证候特征的判别分析[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6(5):129- 131.

  [24]刘保延,何丽云,谢雁鸣亚健康状态的概念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6(11):801-802.

作者单位:山东省新泰市青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
原文出处:杨化利.亚健康与中医未病、体质、证候关系探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1,19(09):73-76.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