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东方文学论文

“鳖谋猴肝”故事及其流传特点分析

来源:牡丹江大学学报 作者:焦茜茜
发布于:2019-12-21 共7896字

  摘    要: “鳖谋猴肝”这个词语收录于佛学大词典,其源头可追溯到公元前三世纪印度的佛教寓言故事集《本生经》。《六度集经》中亦有“猕猴与鳖”的故事;最早记录朝鲜半岛历史的《三国史记》中有与之类似的“龟取兔肝”的叙述;在北欧,世界经典《安徒生童话》中也出现了“猴子与鳄鱼”的故事,在中国,《中国动物故事集》中收录的《猴子和青蛙》明显是这个故事的改编版。本文将梳理此故事流传中的变形故事并以其中的三个故事为主体,分析“鳖谋猴肝”故事流传中的变与不变,小的方面可见故事发生地的气候、物候、故事作者的性情,大的方面可窥见故事发生国家的文化背景及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关键词: 鳖谋猴肝; 猕猴与鳖; 龟取兔肝; 故事流传中的变与不变;

  Abstract: The term "turtle seek monkey's liver" is included in the Buddhist dictionary. Its origin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Buddhist fable collection Bensheng Sutra in India in the third century BC. There are also stories of "macaque and turtle" in the Six Degrees Collection; similar stories of "turtle seek rabbit's liver" in the Records of the History of the Three Kingdoms, which first recorded the history of the Korean Peninsula; and in Nordic Europe, the story of "monkey and crocodile" appeared in the world classic Andersen Fairy Tales. In China, the story of "monkey and frog" included in the Chinese Animal Tales Collection is obviously the story adapted version. This article will sort out the deformation stories in this story and take three stories as the main body to analyze the change and invariance in the spreading story. In a small way, we can see the climate, phenology and the character of the story author. In a big way, we can see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of the country where the story happened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s.

  Keyword: turtle seek monkey's liver; macaque and turtle; turtle seek rabbit's liver; the change and invariance in the spreading story;

  “鳖谋猴肝”这个词语收录于佛学大词典,是佛教经典文化中的重要语汇和故事,其源头可追溯到公元前三世纪印度的佛教寓言故事集《本生经》。佛教另一瑰宝《六度集经》中亦有“猕猴与鳖”的故事,其故事情节与前者如出一辙;最早记录朝鲜半岛历史的《三国史记》中有与之类似的“龟取兔肝”的叙述,此外韩国还出现了《兔公传》《兔子传》《海龟和兔子肝》等故事;在日本,出现了《水母为什么没有骨头》《水母没有骨头》等变形故事;1在北欧,世界经典《安徒生童话》中也出现了“猴子与鳄鱼”的故事,在中国,上海文艺出版社1978年出版的《中国动物故事集》中收录的《猴子和青蛙》明显是这个故事的改编版;1992年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十二生肖文化丛书猴》中也收录了“猴子和青蛙”的故事。此外,1987年Houghton出版的图书《猴子和鳄鱼的故事》也是此故事的延长,讲述了小猴子和小鳄鱼斗智斗勇的故事。2000年,吉林美术出版社出版了《世界童话名着经典猴子和鳄鱼》,更是直接用收录的篇目《猴子和鳄鱼》作为封面书名。此外,各国民间故事和儿童读物中也或多或少流传着这个故事,故事情节基本不变,无非是换了人物,如将主人公鳄鱼换成青蛙,鳄鱼妈妈换成鳄鱼爸爸,将鳄鱼儿子换成鳄鱼丈夫等等;或者是加入细致细节以丰富故事情节,如鳖妻妒忌丈夫跟猕猴要好而佯卧病索求猕猴肝,又如日本同源故事中的结局是水母因泄密被拔掉了骨头,乌龟壳则被摔出了很多裂缝。2下面笔者将摘录两个故事的原文,再简要概述五个同类型故事,并以其中三个故事为主体着重分析流传中故事的变化及其原因。
 

“鳖谋猴肝”故事及其流传特点分析
 

  一、几个“鳖谋猴肝”类型的故事

  《六度集经》是印度佛教文化经典经书,三国时代吴·康僧会在太元元年至天纪四年间(251-280)译出,里面收录了多种本生经及各种本生故事,其中就收录有一则“猕猴与鳖”的故事;《三国史记》是一部记述朝鲜半岛三国新罗、百济、高句丽的官方正史,1145年(高丽仁宗二十三年)金富轼等以汉文编撰,采纪传体,共50卷。其中第四十一卷《金庾信传(上)》中叙述了“龟取兔肝”的故事。这两则故事是“鳖谋猴肝”类型故事的重要代表,笔者现将其摘录下来供下文分析。

  其一

  猕猴与鳖

  昔者菩萨,无数劫时,兄弟资货求利养亲。

  之于异国,令弟以珠现其国王。王睹弟颜华,欣然可之,以女许焉,求珠千万。弟还告兄,兄追之王所,王又睹兄容貌堂堂,言辄圣典,雅相难齐。王重嘉焉,转女许之。

  女情泆豫,兄心存曰:‘婿伯即父,叔妻即子,斯有父子之亲,岂有嫁娶之道乎?斯王处人君之尊,而为禽兽之行。’即引弟退。

  女登台望曰:‘吾为蛊,食兄肝可乎?’

  展转生死,兄为猕猴,女与弟俱为鳖。鳖妻有疾,思食猕猴肝,雄行求焉。

  睹猕猴下饮,鳖曰:‘尔尝睹乐乎?’答曰:‘未也。’

  曰:‘吾舍有妙乐,尔欲观乎?’曰:‘然。’

  鳖曰:‘尔升吾背,将尔观矣。’升背随焉。

  半溪,鳖曰:‘吾妻思食尔肝。水中何乐之有乎?’

  猕猴心恧然曰:‘夫戒守善之常也,权济难之大矣。’曰:‘尔不早云?吾以肝悬彼树上。’鳖信而还。

  猕猴上岸曰:‘死鳖虫,岂有腹中肝而当悬树者乎?’”

  佛告诸比丘:“兄者,即吾身是也,常执贞净,终不犯淫乱,毕宿余殃堕猕猴中。弟及王女俱受鳖身,雄者调达是,雌者调达妻是。菩萨执志度无极行持戒如是。”

  ——大正藏第03[No.0152

  《六度集经卷第四[戒度无极章第二》

  其二:

  龟取兔肝

  “子亦尝闻龟兔之说乎?昔东海龙女病心,医言:得兔肝合药则可疗也。然海中无兔,不奈之何。有一龟白龙王言:‘吾能得之。’遂登陆见兔,言海中有一岛,清泉白石,茂林佳果,寒暑不能到,鹰隼不能侵。尔若得至,可以安居无患。因负兔背上,游行二三里许,龟顾谓兔曰:‘今龙女被病,须兔肝为药,故不惮劳,负尔来耳。’兔曰:‘噫!吾神明之后,能出五藏,洗而纳之。日者小觉心烦,遂出肝心洗之,暂置岩石之底。闻尔甘言径来,肝尚在彼,何不回归取肝,则汝得所求;吾虽无肝尚活,岂不两相宜哉!’龟信之而还。才上岸,兔脱入草中,谓龟曰:‘愚哉!汝也。岂有无肝而生者乎!’龟悯默而退。”

  ——《三国史记[金庾信传(上)》

  此外,《本生经》中也收录有《鳄鱼本生》的故事,《本生经》是印度的一部佛教寓言故事集,大约产生于公元前三世纪。它是用古印度的一种方言——巴利语撰写的,主要讲述佛陀释迦牟尼前生的故事。按照佛教的说法,释迦牟尼在成佛以前,只是一个菩萨,还逃不出轮回。他必须经过无数次转生,才能最后成佛。这样,在佛教传说中就出现了一大批佛本生故事。实际上,这些故事绝大部分是长期流传于印度民间的寓言、故事、神话、传奇,佛教徒只是采集来,按照固定的格式,给每个故事加上头尾,指出其中的一个人、一个神仙或一个动物是佛陀的前身,借以颂扬佛陀,宣传佛教教义。它被称为是古印度“民间寓言故事大集”,是可与希腊伊索寓言并称的古代世界寓言文学的宝典。里面收录的《鳄鱼本生》可以说是“鳖谋猴肝”类型故事的源头,其它相似故事都可看作其在流传过程中的变异。其故事梗概如下:

  当时佛陀听闻提婆达多意欲加害自己,然而佛并没有感到丝毫恐惧,并说出了此事产生的缘由。

  很久以前,菩萨是住在雪山地方再生的猿猴。当时恒伽河中住有一条鳄鱼,鳄鱼之妻见菩萨的身体,对他心脏,非常想得到。便希望她的丈夫用计策谋得猿猴的心。随后,雄鳄鱼便骗猿猴说河对岸有庵罗及波罗蜜树,它的果实大而味道美。猿猴上了当,鳄鱼背着猿猴行了不远告诉了它真相,聪明的猿猴告知鳄鱼自己的心并没有带,垂挂在来时的污昙跋罗树下,鳄鱼只好背它回去,最终猿猴逃离险境并讥笑鳄鱼说它可以获取大量的果物,但是身体庞大而智慧缺少,不能成功。

  佛述说完此法语后,即作本生今昔之结语:“那个时候的鳄鱼是提婆达多,鳄之妻是栴阇女,猿就是我。”

  除此之外,《本生经》中还记录有另一版本的“鳖谋猴肝”故事。在这个故事中,鳖与林间一猕猴很亲近,鳖的妻子有了嫉恨之心,想要杀死猕猴。她装病并告诉丈夫自己病得很重,需要他取来猕猴的肝才能活命。鳖不得已便骗猕猴到家里吃饭,行至中途告知了猕猴真相,猕猴灵机一动说自己的肝挂在树上,鳖只好任其返回。猕猴还树上之后与昔日好友决裂:“共为亲友而反相图,欲危我命,自今以往,各自别处。”

  再有,佛学大词典中收录了“鳖谋猴肝”这个词条,对这个故事也有一定的介绍,故事主人公及情节与上述故事基本一致,可以说是《鳄鱼本生》与适才所述“鳖谋猴肝”故事的融合,这里不再赘述;此外,亦有中国版“鳖谋猴肝”故事——猴子和青蛙,故事基本情节没有变化,只是主人公由鳄鱼/鳖变成了青蛙,这里也不再多述。需要提一下的是另一个“鳖谋猴肝”类型故事——《安徒生童话》中的《猴子与鳄鱼》,故事情节是一致的,这里也暂且不表,因后文需要对其做进一步分析,这里引用80年代英语课本中结尾段落供下文分析:

  "My mother wants to eat your heart."The little monkey was clever."Why didn't you tell me earlier?"He asked."My heart isn't here with me.I left it in that tree over there."

  The crocodile waited for the monkey to come down again.As he was waiting,he suddenly heard a voice from above:"Hey,Crocodile!"The crocodile looked up.The monkey was hanging from the tree by his tail and laughing."Here's my heart.Come up and get it.Don't keep your mother waiting…You can't come up?Well,catch!"

  With these words,he threw the big stone at the crocodile.

  以上是笔者整理出的七个“鳖谋猴肝”类型故事。通过读这几个故事我们可以发现基本故事情节是没有变化的,都是施害者想要取潜在受害者身体的重要器官肝或者心最终失败的故事。细节方面,故事都发生在有水的地方,施害者(鳖/龟/鳄鱼)都熟悉水性,潜在受害者(猴子/兔子)都是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不懂水性。三个故事都是施害者因为种种原因想取到肝/心,巧言令色抛出诱饵骗潜在受害者上当后,将潜在被害者背在自己的背上,至水中深处告知潜在被害者真相。此外,潜在受害者在知道真相和逃脱困境之后都说了一番话。在这一故事流传过程中不变的地方是较显而易见的,至于为何不变也是可以追究其原因的,与流入国文化背景、受众接受心理、再创作作者性情等都有关系,在本文中笔者不将其作为重点,而着重分析这一故事流传中的“变”。

  二、“鳖谋猴肝”故事流传中的“变”

  流传学是比较文学学科中“影响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某个作品在国外的声誉、成就和影响是流传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关于“鳖谋猴肝”故事在流传中发生的变化自然就离不开与流传学有关的研究模式。笔者试图从放送者(起点)出发,寻找其流传终点(接受者)及其接受影响与变异创新。

  不过,在流传学研究模式中,对一国文学在他国际遇的分析是非常复杂的,因为文学影响常常超越了文学的领域而涉及习俗、观念、思潮等种种方面。3鉴于此,笔者以上述所举出故事中的三个为主体,试图从几个方面阐述“鳖谋猴肝”故事在流传过程中发生的“变”。表格形式较为清晰,故采用此法,列表如下:

  下面笔者从以下四方面阐述表格内容:

  (一)从施害者和潜在受害者看文化背景

  三个故事的施害者和潜在受害者分别是鳖——龟——鳄鱼、猕猴——兔子——猴子,《本生经》里提到过“鳄鱼”和“鳖”,至于“龟”是流传中发生了变异。朝鲜半岛境内多山,山地和高原占全境总面积的80%,大部属温带季风气候,气温年较差大,寒暑变化剧烈,冬季寒冷干燥,多暗天,夏季炎热,多阴雨天。而鳄鱼多栖息在淡水中(湾鳄则可生活于海水中)。鳄鱼除少数生活在温带地区外,大多生活在热带、亚热带地区的河流,湖泊和多水的沼泽,也有的生活在靠近海岸的浅滩中。另外,鳖也喜生活在江河、湖泊、池塘中。朝鲜半岛这样的气候特点与鳄鱼或鳖的生长环境不符,故《三国史记》的作者将原来故事中的“鳄鱼”“鳖”换成常见的“龟”,熟悉的事物使得人们更易亲近,潜在受害者由猴换成兔子应该也有这方面的原因。关于这一点,韩国学者成耆说已经作了很具说服力的分析。他认为:“因为在韩国猴子不能生存,对一般民众而言,猴子是非常陌生的动物。被带到龙宫并能安全逃脱的聪明的动物,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大概只有兔子能够做到。日本民间故事中的登场动物猴子也像韩国的兔子一样被描写为机智而敏捷的动物。”4这也反映出作者金富轼的写作特点之一,更愿意描写自己见过的东西,同时也体现了文学创作者渴望对原素材进行加工、改编进而成为自己劳动成果的一种内在创作心理。此外,笔者想补充一点:兔肝,可入药,主要作用是补肝,明目,治肝虚眩晕、目暗昏糊,目翳,目痛;兔心,也是中药材之一,有镇静、止痛的功效,用于气喘,心刺痛、心闷、心神不安、失眠等。《三国史记》中写:“东海龙王病心,得兔肝得药可疗。”,既然是“病心”,从上面介绍的功效来看,不如改“得兔肝”为“得兔心”更符合“兔心医病心”的功效。想必金富轼是直接改编流传下来的故事中的“取肝”,并未考虑太多。《安徒生童话》中《猴子与鳄鱼》的故事几乎与《本生经》中《鳄鱼本生》的故事一模一样,不仅故事情节像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就连故事的两个主人公也丝毫没有改变。丹麦属温带海洋性气候,与朝鲜半岛一样,并不符合鳄鱼生长的环境条件,也就是说安徒生在本国基本是见不到鳄鱼的,鳄鱼和猴子的故事从公元前三世纪一直流传到19世纪的欧洲,其间各种与之类似的故事版本层出不穷,到安徒生这里仍能写成与《鳄鱼本生》几乎一样的故事,可以推断,安徒生应该是读过《鳄鱼本生》原文,至少是按原佛经故事流传下来的没有经过大变化的故事。也可以看出安徒生并不太看重故事的主人公是否是自己熟知的事物,他仿佛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去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生物,他用单纯的童心把新奇、有趣的东西写成童话故事带给天真无邪的孩童和大人。关于潜在受害者“猴”,更细致地说,经过了猿猴——猕猴——猴子的演变,具体可从上文摘录出的《猕猴与鳖》故事原文以及《鳄鱼本生》《猴子和鳄鱼》的故事简介中察看。不论是猿猴、猕猴还是猴子,从上文引述的故事原文中,我们可以看出“猴”在佛教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机智之猴王则为佛之过去身”“猿就是我”更直接说出猴子便是佛祖的化身。我国古典名着《西游记》中记载有“四大灵猴”,分别为灵明石猴、赤尻马猴、通臂猿猴和六耳猕猴,它们各有各的本领与神通。第一是灵明石猴,通变化,识天时,知地利,移星换斗。第二是赤尻马猴,晓阴阳,会人事,善出入,避死延生。第三是通臂猿猴,拿日月,缩千山,辨休咎,乾坤摩弄。第四是六耳猕猴,善聆音,能察理,知前后,万物皆明。这说明,“猴”在有佛教背景的典籍中是一种灵物的代表,具有重要的文化含义。

  (二)中印文化相似性及影响关系浅探

  “鳖谋猴肝”是佛经《六度集经》中的故事,三国时代吴康僧会翻译了此经。许是译者译笔缘故,一句“鳖妻有疾”使笔者想到了《世说新语》中的故事:“荀奉倩与妇至笃,冬月妇病热,乃出中庭自取冷,还以身熨之。妇亡,奉倩后少时亦卒。”从中可见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有相似的文化传统。印度文化影响中国文化是有其依据的,老少皆知的就有唐朝玄奘法师一路西行,不辞辛劳到印度取得经文的事迹。此外,印度寓言故事对中国的影响比较明显,这是因为大量的印度寓言故事曾经随同佛教文化一起传入中国。各种中国寓言故事集里面都或多或少、自觉不自觉地收进了一些汉译佛经故事。巴利文《本生经》虽然未曾由古代和尚译成汉语,但通过口传和其他少数民族文字的渠道也传入了中国。例如,上海文艺出版社1978年出版的《中国动物故事集》中的《螃蟹和鹭鸶》(傣族)、《猴子和青蛙》(藏族)、《咕咚》(藏族)、《绿豆雀和象》(傣族),就是《本生经》中的《苍鹭本生》《鳄鱼本生》《哒哒本生》《鹌鹑本生》。其中,《猴子和青蛙》《鳄鱼本生》笔者在前文已摘录详细文本,可做参考。

  (三)从取肝/心原因及行骗诱饵看东西方文化差异

  再看取肝/心的原因,佛经和《三国史记》中的皆为某人有病,需要肝/心,而安徒生童话中则直言某人想要美餐一顿,从这里便可以看出东西方文化的差异。金富轼生活的朝鲜半岛在当时是受中国文化影响很大的,《三国史记》这一官方正史便是用汉文编撰的。某人生病需要神奇草药、动物内脏、灵丹妙药经常出现在我国那时的文学作品中,“东海龙王病心,得兔肝得药可疗”明显是受我国文学传统的影响,从中我们又可发现中印两大文明古国文化的相似性。此外,从“行骗时所用诱饵”也可看出东西方之差异。从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三个故事中“行骗时所用诱饵”分别为:妙乐——佳岛——香蕉。妙乐即美妙的音乐,至于佳岛,原文是这样说的:海中有一岛,清泉白石,茂林佳果,寒暑不能到,鹰隼不能侵。尔若得至,可以安居无患。东西方学者、作家当然都注重其他艺术形式如美术、音乐对个人的熏陶,但东方学者更倾向于将此种生活方式融入于文学作品之中,甚至寄托于动物身上,反映了一种清心寡欲、淡泊恬静的佛教思想。同时,也映象出东方学者向往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方式,正如刘禹锡《陋室铭》中所言:“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四)从真相公开及逃脱后言语、行为看东西方文化差异

  从潜在受害者知道真相后所言及其逃脱困境后言语和行为中也可看出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六度集经》和《三国史记》中的猴子和兔子知道真相后似有一种大义凛然、济难天下的气魄,言“夫戒守善之常也,权济难之大矣。”“吾神明之后……吾虽无肝尚活,岂不两相宜哉!”为善去恶、情愿牺牲自身利益而去扶济他人的佛教、儒教思想跃然纸上。隐约还有一种训诫、寓教于乐的成分在里面,看来印度的寓言故事中有时也会用这种方法。我国像《聊斋志异》《三言二拍》等作品中经常会在文末稍加笔墨以规劝世人。而与此对照,《安徒生童话》中则简单明了多了,其它多余的话都没有说,只是告诉鳄鱼“心没有带”。此外,猴子和兔子逃脱之后的做法也是不一样的,东方的猴子上岸后骂了句“死鳖虫”,朝鲜的兔子脱入草中说了句“愚哉!汝也”,也没有多说什么了,这时候倒是直接干脆;而北欧的猴子则尽显调皮捣蛋之能事,于气人的神态、语言、动作中展现计策胜利后的喜悦和得意。倒挂在树上笑,还朝鳄鱼扔大石头。东西文风之差异在此细节中可见一斑,当然这里可能跟文体类型即这里的原文是童话故事有一定关系,但从中我们还是能发现一些有意思的东西。

  结语

  以上笔者只是对“鳖谋猴肝”这一佛传故事母体及其变异故事做了简单分析,选取的只是其中的三个个例,只能提供几个视角,从而发现故事流传中的一些问题,虽说小的方面可见故事发生地的气候、物候、故事作者的性情,大的方面可窥见故事发生国家的文化背景及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但其实也只是泛泛而谈,实际上需要做更加仔细和大量的分析工作。学者左江在其论文《对中韩日三国龟猴题材民间故事的再考察》中对与此有渊源关系的十二个故事做了详细考证和分析,可供大家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1](三国)康僧会,译撰.六度集经[M].陈引驰,编.广州:花城出版社,1998.
  [2](西晋)三藏竺法护,译.佛说本生经[M].吕有祥,译注.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
  [3] 金富轼.三国史记[M].汉城:景仁文化社,1977.
  [4] 左江.对中韩日三国龟猴题材民间故事的再考察[J].民族文学研究,2005(2).
  [5] 关敬吾.日本昔话大成[M].东京:东京角川书店,1979.
  [6]李伟昉.简明比较文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7]曾大兴.文学地理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8]曾大兴.气候、物候与文学--以文学家生命意识为路径[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注释

  1左江:《对中韩日三国龟猴题材民间故事的再考察》,载《民族文学研究》2005年第2期,第70页。
  2左江:《对中韩日三国龟猴题材民间故事的再考察》,第70页。
  3李伟昉:《简明比较文学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第50页。
  4左江:《对中韩日三国龟猴题材民间故事的再考察》,第74页。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文学院
原文出处:焦茜茜.“鳖谋猴肝”故事流传中的变与不变[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9,28(11):99-103+136.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