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雕塑论文

社会文化背景下公共雕塑艺术的文化价值

来源:雕塑 作者:万吉欣,张利胜
发布于:2021-05-10 共3634字

  摘    要: 新时期新语境下,公共雕塑艺术在城市建设及城市公共空间布局中的影响愈发重要。通过研究分析城市雕塑和公共艺术的关系,以及公共雕塑艺术的艺术语言和当代精神,进一步探讨公共雕塑艺术的时代性、文化性和艺术性,以及公共雕塑的时代精神,从社会文化的层面深入剖析公共雕塑艺术的文化价值。

  关键词: 新时期; 城市雕塑; 公共艺术; 当代精神;

  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及社会经济体系的逐步发展,城市雕塑或公共艺术的发展也相应受到了更大的重视。城市雕塑作为公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早期城市建设过程中常借助于城市雕塑来进行纪念性表达,比如采用城市重要人物的雕像来纪念城市发展重大事件等,以表达当时建设背景下的时代精神。如黎明创作的《橘子洲头》雕像,这件作品是为了纪念伟大的领导人毛主席116年华诞而创作,作品以毛主席的形象为原型,充分体现了毛主席青年时期的胸怀大志、意气奋发的气魄,承载了一代伟人敢为当先的革命精神;吴为山创作的群像《国家公祭纪念碑——南京大屠杀组雕》,通过艺术的手法记录了当年日军在华所做的残暴行为,让世人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惨痛历史教训,也从另一个角度让人们意识到和平年代的来之不易,启示人们珍惜当下。如今社会发展程度越来越高,公共艺术形式走向多样化,城市雕塑的概念也由单一化逐步发展为公共雕塑艺术,体现了更为复杂的时代精神。
 

社会文化背景下公共雕塑艺术的文化价值
 

  一、城市雕塑和公共艺术的概念更迭

  公共雕塑艺术因其更为宽泛的表现形式和更为深入的艺术语言体系,也已成为当下公共艺术最重要的艺术表现之一,如何朔本清源,构建和凸显公共雕塑艺术的时代精神和文化价值,也是业界探讨的重要话题。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公共艺术概念在我国出现,当时都习惯将城市雕塑和公共艺术划上等号,认为城市雕塑就是公共艺术的唯一表现形式。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城市建设大规模兴起,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城市雕塑和艺术形态都逐渐多样化,人们开始意识到公共艺术的多样性,同时艺术形势呈多元并且互补发展。我国城市公共艺术在发展之初,由于建设经验缺乏,审美形态单一,因此各个城市之间的公共艺术建设处于模仿和跟风的状态,很多公共艺术毫无艺术性,不仅文化性特别薄弱,而且还拉低了城市的整体建设质量,可以说在发展之初是产生了很多“城市垃圾”。随着城市化进程深入,建设经验和审美意识提升,更多的艺术家和城市规划管理人员进行有效介入,开始对城市雕塑和公共艺术加以区别,还相应出现了一些具备公共文化理念的优秀视觉艺术作品等,涵盖了更为全面、多元、复杂的时代意义。由此城市雕塑的概念发展为公共雕塑艺术,公共雕塑的概念外延和文化、艺术、哲学理念等内涵都有重要变化,涵盖或体现更为复杂的时代精神。

  《橘子洲头》黎明
《橘子洲头》黎明

  二、公共雕塑艺术语言的丰富性

  20世纪90年代之前,我国的城市雕塑更多是发挥一种纪念和教化作用,常是为了配合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和政治宣传的需要而建造,如天安门广场上的大型浮雕《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系列》,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广场的《人民公社万岁》,以及四川大邑县刘文彩庄园的群雕《收租院》等。直至90年代中期,随着公共艺术概念的引进以及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公共雕塑艺术在形式、材料、观念等方面都已经不再局限,它寻求对于传统审美和技艺的突破,摆脱先前只专注于纪念和说教的表象化倾向,更注重雕塑自身语言和材料的艺术表现力,注重作品和环境空间的内在关系,表达艺术家作为创作主体的自我思考。

  德国的社会学家哈贝马斯认为,公共空间是由发生在特定文化和政治空间里的对话来定义的,以此观念来看待20世纪90年代我国公共雕塑艺术所形成的多元化格局就不足为奇了。一方面是由于“公共艺术”概念的引进,人们逐渐意识到公共雕塑艺术为大众服务的公共性,另一方面社会价值系统的日趋多元,单一的艺术表现已不能满足公共空间复杂多变的情境需要,即固有的表现形式不能满足公共空间日趋复杂的对话。这都使得我国的公共雕塑艺术作品开始逐步适应社会公共文化交流和城市发展的需要,开始融入更多的人文内涵及社会文化建设内核,使该艺术形式无论从内涵、媒材、形式、技术等方面都更具有综合意味。

  《鄱阳日出》吕品昌
《鄱阳日出》吕品昌

  当前我国的公共雕塑艺术在形式语言、技术手法以及建造材料等使用上都有较大的突破。因此,如果说传统的公共雕塑艺术是借助所放置的公共空间来诠释公共性,那么新时期的公共雕塑艺术就是通过作品本身的开放性以及与公众的互动性来诠释当代意义上的公共性。

  三、公共雕塑艺术的当代精神

  (一)人文历史和现实环境之间的沟通

  如果将公共艺术和其它艺术形式进行比较,会发现其突出的发展特征就是有较强的实践性,即将公共文化的研究理论应用到艺术实践当中。公共雕塑艺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看作是一种个体意识的觉醒,公共艺术作为城市建设的一部分,由于其公共性特点,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也是一种对广大公民进行服务的艺术,艺术家在进行公共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既要体现自身思想,还要使其艺术作品能够切实满足城市建设发展需要。每一个城市的发展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和特色,因此需要借助公共雕塑艺术凸显城市自身的人文历史,加强和现实环境之间的沟通从而进一步体现当代精神。在艺术自律论指导下,公共艺术应该实现人文历史和现实环境之间的沟通,既凸显城市发展特色,同时也可以通过艺术反应出当前社会发展特征,并对当代精神加以展现。

  (二)凸显社会文化建设的内核

  公共雕塑艺术其本质也是一种艺术形式,而艺术本身又是一种精神文化,优秀的精神文化可以对社会的建设和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公共雕塑艺术中所蕴含的一些设计观念,既体现了当代精神,又凸显了社会文化建设的内核,对我国的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首先,在我国公共雕塑有助于建设美丽的乡村。当艺术家在艺术创作时,应该合理运用当代精神,在作品中反映出当下的人文历史、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等内容的设计理念,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公共雕塑艺术可以呈现出一个城市的建筑风貌,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进度,帮助当地人民脱贫致富,对经济建设产生积极影响。成功的案例就有福建漳州的火山岛,当地政府利用该地域的环境优势,充分利用大型的公共艺术建筑及公共艺术作品,把火山岛这片区域打造成了现今热门的网红打卡点,从而也促进了周边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当地各行业的经济的发展。

  其次,作为公共雕塑艺术,它不仅只是一件艺术作品,而且还是一种文化和历史的创造性利用和转化的产物。公共雕塑艺术坐落于人们生活的公共场域,必定要赋予它内在的意义,并在公共的空间承载某种作用,服务于大众,人们从对公共雕塑艺术的欣赏和互动之后,或多或少产生某种情感上的共鸣,也可以是对某种知识的一个学习或者某段历史记忆的回顾,甚至是一种精神上的沐浴。公共雕塑艺术作为文化传播的一部分,在整个社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重塑公共艺术的当代精神

  从公共艺术的表现来看,艺术家和普通民众之间可以称得上是精英审美与通俗审美的体现。而就艺术本身来说,它对于大众能够起到一种引领性作用,因此当代的艺术和文化也需要实现精英文化与通俗文化之间的互动,不能片面的进行二元对立,而是需要在互动的关系中实现当代艺术文化精神的建立。公共空间通过艺术的介入,赋予了其艺术精神,同时艺术通过借助公共空间得到了全新的展示。随着社会科技文化的发展,公共艺术的当代精神也发生了改变,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艺术的简单形体呈现,发展到如今艺术与多学科交叉运用的表现形式,这既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也是新时代新思想的艺术表现。如雕塑家吕品昌的作品《鄱阳日出》《三清映月》等,作为公共的景观雕塑,通过利用声光电等新技术,让作品给观众以一种视觉的享受,也使得他的作品的审美形式不断的发生着变化,形成了固态造型与动态流水与影像相互合一,使得作品的呈现形式多种多样,承载的内容也越来越多。

  结语

  我国公共雕塑艺术的发展,是基于公共意识的发展而得到进步的。要想发展一种新的文化类型,既需要以经济发展建设为基础,同时也需要人们的认可和传播,通过公共雕塑艺术对当代精神做出反应和探讨,由此这也可以说是全民社会发展的一种文化福利,从一定发展程度来说,这也是政府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措施,进一步增进文化认同和文化共享,也有效促进审美文化发展,并且彰显出文化发展特色,从而形成一种具备社会公共精神的艺术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对当代精神加以凸显。

  参考文献

  [1]宋伟光.城市雕塑与公共艺术的当代精神[J].建筑与文化,2015(10):14-15.
  [2] 王中.公共艺术概论:Introduction to public art.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3] 凝固的运动-2017北京体育美术(雕塑)作品展暨“绿色房山公共艺术实验”研讨会在北京智慧长阳美术馆成功开幕[J].雕塑,2017(5):14-15.
  [4]冉兴娟.当代城市雕塑在公共空间中的精神营造[J].设计,2017(11):140-141.
  [5] 肖俊杰.从城市雕塑角度浅析公共艺术的当代价值[J].文艺生活:下旬刊,2011(8):31-33.
  [6]邢玉翠.解析传统艺术在我国现代城市雕塑中的演绎[J].大众文艺,2009(22):119.

作者单位: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
原文出处:万吉欣,张利胜. 新时期公共雕塑艺术当代精神的初探[J]. 雕塑,2021,(02):86-87.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