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雕塑论文

探索袁晓岑在雕塑民族化

来源:美术大观 作者:张仲夏
发布于:2020-04-23 共4399字

城市雕塑论文研究热点10篇之第三篇:探索袁晓岑在雕塑民族化

  摘要:著名雕塑家、国画家袁晓岑的民族人物题材雕塑创作立足云南本土,以最动人心的历史事件为创作内容,形式上注重整体构图美感,体现了袁晓岑在雕塑民族化的探索过程中,对中西方传统文化、造型语言的传承、融合与创新,彰显老一辈艺术家坚定民族自信,以弘扬爱国主义为己任的责任担当。

  关键词:袁晓岑; 雕塑; 构图; 爱国主义;

  袁晓岑创作的民族人物题材雕塑作品在主题上注重表现民族意识觉醒和家国情怀,寄托对人类正义情感的讴歌与对革命者的缅怀与敬仰之情。在创作实践中继承"拟容取心""充实为美""经营位置"等中国传统美学精神的同时,积极吸收西方雕塑造型语言和艺术理论,使作品与民族时代精神相匹配,对新时期主题性雕塑创作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性作用。

人物雕塑

  一、拟容取心

  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篇提出文艺创作主体应运用"拟容取心"的创作方法与原则,"诗人比兴,触物圆览;物虽胡越,合则肝胆;拟容取心,断辞必敢".即诗人运用"比""兴"的艺术手法,在全面观察事物得到正确认知的基础上,以认同彼此处境为前提,按照双方相同处来进行类比,在心理机制调动下换位思考,以彼物比此物,使二者契合无间,产生全新的审美意象。"兴"引起情感,探赜索隐,触发作者的思想波澜,造成"心理堵塞",加强了对悲剧人物的同情。无论取其形貌为"比",还是引发感情以"兴",都通过能表达精神实质意义的形貌,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袁晓岑创作的《苦难年华--砂丁》正是运用"拟容取心"的创作方法与美学原理,表现旧社会矿工悲惨命运的雕塑作品。此作品具有罗丹雕塑的艺术风格,成为80年代初中国法派写实雕塑的高峰。袁晓岑对砂丁给予深刻的同情与人道主义的关怀,极具民族性和时代性,寄托了作者对光明的渴望与对人的尊严与民族觉醒意识的呼唤与歌颂。

  袁晓岑创作的雕塑《苦难年华--砂丁》塑造了在微光映照下,砂丁右手前伸抓地,左脚用力向后蹬地,在高度仅为胳膊长度的洞中,手脚并用艰难爬行,背挎的两袋褡裢沉重地垂挂在胸前与人体融为一体,犹如拖拽两包沉重的"毒瘤".砂丁肩胛高耸,左手拄地、右脚蹬地堆积成倾斜的大三角形影像:一面绷紧双臂、背部、双膝、双踝肢体形成的转折围合成坚实体块;另一面右臂前伸牵引出敞开的大平面,三角形的顶点汇聚于耸起的肩峰。正如黑格尔所说:"能把个人的性格、思想和目的最清楚地表现出来的是动作,人的最深刻方面只有通过动作才见诸现实。"砂丁赤裸的疲惫得近乎痉挛的躯体裹挟着腥臭汗液与泥浆,连同膝下被塑造成翻滚扭动的岩石表面,都随着砂丁的爬行而颤动。在砂丁僵硬的、机械般的缓滞爬行中,头、胸、腹和四肢形体在弯曲与拉伸、下俯与上挺的前行联动中,肢体肌肉时而拉伸为条束、时而曲缩成团块,整个充满张力的体块最外凸起的部位是低垂的头颅、高耸的肩峰、双肘、双腿、双脚构成凸起的高点群,"在强烈的集中和悲剧的夸大之一刻",形成金属气质的抖动和闪烁,犹如裸露的白骨附着的幽灵在黑暗中爬行,呈现出形状各异的、流动着的闪烁与晃动的亮块,砂丁卑微的身躯被移动的光斑照亮,亮块随着身体的颤动时大时小、时聚时散,爬行的躯体幻化出永无休止的运动符号,"它给人的印象是事物显现为一些小块面,仿佛突然之间所有一切都给某种神秘的运动赋予了生命".砂丁在人的"劳动本能"中异化,丧失了人的尊严,成为时代的"怪物".

  袁晓岑心怀愤懑,塑造了砂丁所遭受的非人境遇、濒死前的残喘与卑微生命的消逝抑或再生,在"同情是人类本来的构造"原发性伦理中,产生了与砂丁同呼吸、共命运的心灵"共鸣".唤起观者对砂丁强烈的同情心,感到"一种力量仿佛从地心直透整个身躯的万千血脉",体会着强烈激荡的情感冲击。《苦难年华--砂丁》歌颂历史和现实的人性美与人道主义情感,唤起民族的自觉,构成现实主义美学的基本特征,饱含情感的将"本身是人道的有力量的东西"通过砂丁"具有生气并且表现为实在事物的那种丰富的强有力的个性揭示出来",将"这些孤立的人物巍然屹立于他们的单纯的伟大里",成为人类苦难的缩影与纪念碑。

  金沙水暖 (石膏)  

  二、充实为美

  《孟子·尽心下篇》提出"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的著名美学命题。认为美的人必须具有仁义道德的内在品质,并表现充盈于外的形式。引申为创作具有艺术美感的人物形象应以人格美充实作品的内在品质,配以作品充实的外在形式,在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下焕发出弸中而彪外的艺术魅力。袁晓岑雕塑《翻身奴隶》《土族女民兵》塑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少数民族人民翻身做主、革命理想信念坚定的民兵持枪站岗、守护家园的英武形象,呈现"充实为美"的审美特征。作品中民兵形象威严庄重、秀润挺劲,在沉雄静穆与浑厚朗润中蕴含伟大人格力量,个体精神充满人性觉醒的盛大生机,在机敏、自信、乐观、刚毅中饱含强劲的生命力。

  雕塑《翻身奴隶》《土族女民兵》塑造手法采用大弧度、圆润、柔和大的转折概括体面塑造形体,对头、围腰、"查尔瓦"、裙摆由小到大逐级放大的夸张处理,影像曲度流畅,极具重量感和体积感,人物形体如彭实的钟鼓,量感迸发欲出。《土族女民兵》背枪站立的姿势,使衣袍呈现瀑布般光滑的质感,经腰巾扎束后裙摆放射外放,内外衣裙形成阶梯状叠列。为了加强节奏感,将包头的头巾、衣袖、腰巾、内外裙摆、雕塑的基座自上而下缠绕、扎束、刻画成疏密有致的横向线条,与光滑整体的衣袍形成横竖相间的对比,娇小中蕴含挺健、顺滑中镶嵌亘纹、轻盈中孕育浑厚,构成富有节奏感的韵律变化。女民兵右手轻轻插在腰巾中的细节,使左右手有了变化中的对称,突出了人物的整体性,从而整体形象在紧张中有了轻松的情趣。雕塑《土族女民兵》的秀美属性在于其形象的姿态安详、动作的舒缓、放松所带来的安静的外部特征的内敛,即生命的自由与放松。《翻身奴隶》拄枪而立,面部五官采用传统石刻手法,犹如金刚力士,不怒自威。厚重粗犷的羊毛毡如钟鼓一样遮罩在彝族青年的身上,与内裙形成阶梯状叠列,浑厚伟岸。"查尔瓦"在脖颈部系束,对襟自上而下形成三角形的开裂,与身前双手上下紧握着的步枪形呈强烈对比,使人物威武矗立。"查尔瓦"的流苏采用线刻手法,古拙密集的竖纹加强了人物升腾气息,在动静结合中构成高大威猛、凝重庄严的仪式气象。雕塑《翻身奴隶》的壮美属性,在于形象特征的孔武有力,其迫人的气概、坚强意志足以使人类认识并超越自身进入亢奋的认知与赞叹的颂扬,使作品升华为中华民族崇尚的浩然正气与不屈的民族精神,在历史长河之中升腾不息。

  雕塑《土族女民兵》《翻身奴隶》中人物形象在静穆中蕴含激情,充满自信、希望和向往,所具有的强烈的内在冲动,外化为钟鼓般充实的"最富于孕育性的那一顷刻",奏鸣出用人物形象去表现精神,"使精神实现于一种占空间的整体"的民族意志的觉醒。艺术风格继承了中国传统石像生的艺术特色,刚柔相济,庄严大气,体现了"高贵的单纯"与"静穆的伟大"."只有在静穆中人体和面孔才能成为观念的镜子,才能表现出永恒的世界精神,因而才能显示出充实的美来。"雕塑《土族女民兵》《翻身奴隶》具有超越时空的纪念性,纪念是历史赋予人类独有的美好品德,是在实体物质基础上,人类精神和文化上传承和延续的行为,是对于一个时代的怀念、对于一个群体的记忆,具有"永恒之美".

  三、经营位置

  "经营位置"今称构图,是"谢赫六法"中的造型法则,指画中形象的位置安排、调度等立意的物化过程。顾恺之称"置陈布势""临见妙裁",古人亦称为章法或布局,张彦远誉之为"画之总要".袁晓岑雕塑《送儿当红军》《金沙水暖》善于在庞杂的历史事件中分析、剪裁取舍,凝练最动人心的历史瞬间、彰显人类情感的典型性情景为创作内容,形式上注重人物主次组合的疏密与层次关系,整体构图在"理念的感性显现"过程中具有金字塔构图的美感,构成磅礴气势,使观者在直觉上产生震撼。

  雕塑《送儿当红军》中红军首长和彝族父子构成稳定坚实的金字塔形构图。塑造了父亲右手坚定地紧握矛枪,左手充满关爱地搂住儿子送到红军首长身前,首长左腿向前跨出一步,充满使命的双眸放射出灼热的目光,从父亲殷殷重托的双目转向少年倔强却坚定的脸庞,右手紧紧握住少年踏步向前而伸来的左臂,整尊雕塑挺拔伟岸,从红军的右脚到矛枪再到少年的左脚构成统摄全局构图的大的三角形。雕塑《送儿当红军》中红军、父亲、少年的高点连线分别组成多个三角形包含在其中,格式塔("完形")理论认为视知觉具有把物体进行抽象、分离、整合的重新纯化、创造秩序或结构的"构造形状"的构形功能,"造成表现性的基础是一种力的结构",多个三角形形成互相并置、嵌套、包裹、推升的力,具有一定的方向和量度,构成主次、虚实、层次分明、乱与不乱的对比关系,达成力的运动与结构平衡。红军紧握少年的臂腕,饱含信赖、期望、责任的目光在三人之间流动,形成情感的圆形回流与两人紧握的臂腕构成画面的中心,凝结艺术形式与情感,达到情感的高峰体验。

  雕塑作品《金沙水暖》依然采用金字塔形构图法则,塑造了船工送红军上岸后相互道别的典型情景:红军首长站在岸边,身体稍微前倾,伸出有力的双手与老船工的双手紧紧相握,船工一脚跨在江岸,上身前倾以臂弯夹紧船桨,头部仰起充满期盼的目光与首长坚毅的目光碰撞。阿恩海姆说过"任何一种构图成分,不管它是一件可见物体,还是隐蔽结构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拥有的重力都要吸引它周围的物体,并对周围物体的方向产生影响".雕塑《金沙水暖》中红军、船工、基座地面构成共有三角形的底边,使若干三角形底边形成平行和并列关系,促使多个三角形有序嵌套,鲜明的三角形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依存,使"表现性就在于结构之中",多个三角形尖挺向上的力重新组织、相互作用,在主导力的引领下,在相似性、临近性、封闭性中将复杂的人物组合关系予以简化融合,各种力处在一个有机结构的统一体中,在静止与运动中组成矛盾对立的整体形成高耸的力拔地而起,具有辩证统一的哲学意味。红军与船工形象在重力与平衡中构成清晰统一的整体结构,寓动于静,犹如金沙江畔耸立的山峰,见证着历史烽烟,述说着红军和滇西北各族人民同舟共济的革命情谊。

  结语

  袁晓岑创作的民族人物题材雕塑作品忠于史实、立意精深、构图庄严、制作精良、沉稳大气,在雕塑民族化的探索过程中,对中西方传统文化、造型语言的传承、融合与创新。袁晓岑创作的民族人物题材雕塑作品,融艺术性与政治性为一体,彰显对人性自由之美、尊严之美和英雄之美的追求,散发浓郁的家国情怀,用"妙手"重塑中华民族觉醒的英雄史诗,在弘扬爱国主义、铸就中国梦主旋律、构建多民族和谐社会的今天值得我们重新认识和学习。

  参考文献
  [1].袁晓岑。袁晓岑雕塑选集。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
  [2] .史实。金沙江的记忆。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
  [3] .休谟。人性论。商务印书馆,2015
  [4] .黑格尔。美学。商务印书馆,2017
  [5] .张仲夏。雕塑家的责任与担当。美术大观,2016.11
  [6] .张仲夏。铁肩担道义妙手铸忠魂。文艺评论,2016.12
  [7] .阿纳海姆。视觉思维。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8] .H·沃尔夫林。艺术风格学。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点击查看>>人物雕塑论文(推荐10篇)其他文章
作者单位:云南艺术学院
原文出处:张仲夏.袁晓岑民族人物雕塑研究[J].美术大观,2019(07):58-59.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