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文章以岭南地区佛山祖庙的砖雕“牛皋守房州”为研究个案,通过对砖雕的发展溯源、文化内涵、表达形式等方面的分析,探求砖雕“牛皋守房州”的文化与装饰艺术,阐释佛山祖庙砖雕艺术的造物思想和文化,为研究岭南地区的砖雕文化和装饰艺术提供参考。
关键词: 佛山祖庙; 砖雕; 装饰; 形式; 文化;
一、佛山祖庙砖雕的发展概述
岭南地区的砖雕历史悠久,始于秦汉,发展于唐宋,盛于明清。根据1995年考古记载从南越国时期的一处砌石水池中发现带有“万岁”字样的板瓦,经过研究证实岭南地区最早的砖雕的雏形,产生于西汉时期。明清时期砖雕融入民间,由于工商业发荣发展,富甲商人盛行构建巨宅,砖雕行业发展的同时也带动砖雕技艺的提升,成为岭南地区砖雕发展的兴盛时期,砖雕是当时寺庙、祠堂、民居建筑中最常见的建筑装饰之一。佛山祖庙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又称北帝庙、灵应祠,佛山地处珠江三角洲,四周都是水乡,经常有水患之灾,祖庙主要供奉北帝神,能治水,具有赈灾避险的作用。祖庙是当地人的精神场所,在平民百姓心中占据一定地位,人们通过祖庙祭祀祈福,以获得心理安慰,一些乡绅名仕依靠祖庙的文化和地位笼络和人心,稳定局势。清朝末年,佛山的富人商贾集资重修祖庙,当地匠人拿出最好的手艺装饰祖庙。祖庙内的砖雕分别分布在牌坊、照壁、墀头、漏窗墙、房墙、墙檐等位置,其中镶嵌在佛山祖庙端肃门南侧的砖雕壁龛“海瑞大红袍”和崇敬门南侧围墙的“牛皋守房州”最为突出。清朝末年砖雕在造型、表现形式上更加精致细腻,题材也更加广泛,并在西学东渐的影响下,砖雕的装饰图案更加多元化,又在民国时期,建筑材料的变化和升级,纷乱的战争导致国民可支付能力的下降,砖雕逐步淡出历史舞台。
二、佛山祖庙砖雕的文化内涵
1.创作题材的选取
岭南地区的砖雕创作题材一般可分为戏剧人物故事和山水花鸟动物两大类。戏曲人物故事除了中国经典题材外,也有粤剧等特色题材;山水花鸟动物类除了蝙蝠、麒麟等祥瑞图案外,也有荔枝、红棉等岭南地方风物题材,此外,还有岭南书法诗词砖雕。佛山祖庙的这幅砖雕“牛皋守防州”又名“牛皋守房州”,砖雕面面的正上方刻有一块“防州”的牌匾,为南宋岳飞手下名将牛皋,带领宋兵抗金,战守防州的历史故事提供文字依据。由于中国自古就崇尚儒家思想文化,所以很多戏曲、历史故事的创作都有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和名留青史的愿想。所以在英国通过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国门,清朝政府软弱无能,对外不能反抗列强,对内增加赋税的时代背景下,砖雕匠人欲借牛皋守房州的历史题材激励世人,像牛皋等爱国将领一样奋起敌军,为国家兴亡而战;另方面警醒世人,暗喻清朝政府这般昏庸无道,将赴南宋的后路。由此可以看出砖雕历史题材的选取是根据当时的社会背景,为激励国人反抗欧洲列强侵华战争,表达民众的精神需求而进行创作的,反映人民大众的呼声。
在砖雕画面两侧相饰分别镶嵌有石榴、花瓶、寿桃、如意,中国自古的传统文化就比较含蓄,但寓意都比较吉祥,比如“石榴”寓意多子,牡丹富贵吉祥,石榴与牡丹搭配则为富贵多子,“寿桃”有延年益寿的寓意,“花瓶”表示平平安安,四季花和花瓶组合寓意四季平安,“如意”寓意生活顺心如意。从创作题材的选取看来,作者不仅通过历史故事激励和警醒世人,另外还通过花鸟动物题材表达人们祈求生活平安幸福,吉祥如意的美好愿望。
2.砖雕与中国绘画艺术的融合
砖雕与中国画绘画艺术的融合主要体现在构图和图案上。早在四川出土的汉代画像砖就发现其构图采用中国画的散点构图画法,首先,在此砖雕是典型的中国水墨画的画法,构图中也体现与中国画同样的散点构图法,砖雕主画面的两侧分别贴有两幅奇花秀石的砖雕,匠人将中国画的绘画艺术融入砖雕中,并通过青砖将中国画画面定格在砖雕艺术作品中。其次,中国绘画艺术忠于对客观形态的表现,具有鲜明的形象特征,从画面中可以看出两侧的奇花秀石体现了中国绘画艺术中图案的通俗性和识别性的艺术特点,根据左侧画面上的花型可分析得出,花卉为梅花和菊花,在菊花的上方,站立着一只喜鹊,石头底部的是水仙花和水仙的叶子,这些图形具体且形象,具有实物本身所具有的特征,观看者可肉眼识别。同时,又通过具体的图案来表达想要传达的寓意,诗人屈原曾在诗词《离骚》中以饮露餐花来表达自己的高尚纯洁的品格,在中国文化中具有一定象征意义的“梅兰竹菊”四君子,象征高尚纯洁的品质,受历代文人喜爱,清代文人画家肖云从的“梅石水仙图”中可以看出(详见图1),在梅花的枝头和奇石上分别雕刻一只喜鹊,喜鹊与梅花寓意为:“喜上眉梢”。而右侧画面表现的是象征富贵吉祥的牡丹图案,牡丹和桃花、寿石相组合,寓意“长命富贵,具体画面详见图2。
图1 肖云从(清)梅石水仙图
广东省博物馆藏来源:百度网页
图2 砖雕两侧的奇花秀石(清)
来源:作者自自摄
3.体现东西文化的交融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中国各地通商口岸的开通,西方的各种事物涌向中国,包括哲学文化、建筑、艺术、医学等各个方面,对中国当时的社会经济和文化产生重大影响,砖雕图案装饰题材也呈现交融之象。第一表现在檐饰上,在鸦片战争之前,檐饰图案大都是花瓣、圆柱体、铜币、花卉瓜果装饰等,或是砖雕斗拱,而鸦片战争后,西方人在跑马圈地的同时,也把西式建筑带到了中国,从砖雕“牛皋守防州”上的檐饰来看,采用了国外常见的科斯林柱式上的装饰纹样,檐饰中用茛苕叶作为装饰图案,并通过砖雕表现出来,是东西文化交融的例证。第二表现在连拱廊上,广州陈家祠1988年始建,1894年建成,在此期间建造的名为“刘庆伏狼驹”的砖雕(图3),虽然也是采用传统对称的构图,其建筑结构是中国传统的亭台楼阁,而佛山祖庙在1899年建成的砖雕“牛皋守防州”则已经融入国外建筑连拱廊的结构,与画面中心的中国传统的雕龙花柱并存。由于西方文化的慢慢的涌入,导致佛山的砖雕匠人长期以来习惯于创作的传统装饰图案的现象逐渐被打破,中西文化相互渗透,这些装饰成为西学东渐文化影响下的重要依据,呈现出东西文化相互渗透又共同发展的特点,体现当时的文化交融下佛山砖雕艺术的包容性。
图3 陈家祠 砖雕“刘庆伏狼驹”
来源:百度网页
三、佛山祖庙砖雕的表达形式
1.佛山祖庙砖雕的雕刻手法
佛山作为明清年间四大名镇之一,手工业发达,砖雕制作工艺达到史上最高水平。并通过运用单层雕、多层雕、阴刻、深浮雕、浅浮雕、透雕、减地平雕、圆雕等制作工艺,表现其砖雕造型精美,层次分明的特点。在砖雕“牛皋守防州”中多采用圆雕、透雕、单层雕、多层雕来塑造主要画面,画面中戏曲人物为35个,通过雕刻技法放大主角将领牛皋和身侧两个将士的形象,后排和二楼的戏曲人物则比例稍微缩小,体现了多层雕和圆雕等技法刻画出来的画面景深大和强烈对比的特点。然后四周镶嵌瓜果花卉等装饰。单层雕主要体现在浅浮雕或透雕上,在单一平面上进行雕刻,依照浅浮雕的手法进行立体感,空间感塑造。多层雕则分为贴砖法与堆砖法,即在单层砖的平面进行局部雕刻装饰,或在有需要的地方多加几层砖进行雕刻装饰,以达到空间立体感和纵深感。从图1中可看出,镶嵌在神龛边框上的瓜果花卉装饰采用的是单层雕,单层雕通常使用单块砖雕,突出体现瓜果花卉、如意花瓶等装饰的立体感,而亭台楼阁与人物的穿插采用多层雕,以达到更好的景深效果。
图4 砖雕“牛皋守防州” 地点:佛山祖庙
作者自摄
2.融入粤剧的表现手法
佛山祖庙的砖雕作品“牛皋守防州”将历史故事作为文化载体,参照粤剧舞台的表现手法。粤剧发源于佛山,流行于珠江三角洲,粤西等地,在融合其他剧种的基础上发展,自成风格,富有岭南文化特色。戏曲唱本在百姓生活中喜闻乐见,题材贴近生活,观看者接受度高,砖雕选取了戏剧人物与场景作为基本的表现元素,人物塑造基本按照传统戏剧人物造型特点,不同的身份匹配不同的脸谱与服饰。通过粤剧的表演艺术包括手势、台步、走位、眼神等肢体语言,舞水袖、摆弄扇子、舞刀弄棒等象征性的肢体动作,充分表现粤剧中各个形象的感情和性格,比如中心画面右侧一楼的亭台内小生的丁字步(图4),气宇轩昂的姿势表现。比如头戴头盔,穿着厚底靴子的武生(图4),身形优美,矫健,挂单脚的动作将大将的风采雕刻十分到位,体现砖雕刻画人物严谨细腻,精巧细致的特点,无论是服装、肢体语言、还是面部表情,皆将粤剧的精髓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总结
佛山祖庙砖雕“牛皋守防州”是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产物,是岭南地区的手艺匠人在生产劳动中造物思想的体现。除了有山水花鸟题材,还有富有岭南特色的粤剧题材,其丰富多彩的创作题材和纯熟细腻的雕刻技法,体现出岭南地区砖雕匠人的爱国情怀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外国列强发动侵华战争的政治背景、动乱的经济,和东风西渐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艺术结晶。砖雕“牛皋守防州”中融入粤剧的表现手法,与国画的绘画艺术的融合,以及在西学东渐文化背景下装饰图案的融合,体现了岭南砖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对外来文化的包容,砖雕之所以能在明清时期繁荣发展,推至顶峰,与砖雕匠人精益求精,不断创新的精神是离不开的,也体现出特定时期下政治、文化、经济对砖雕艺术的影响深远。
参考文献
[1]薛颖.广府地域性的砖雕艺术[J].南方建筑,2013(03):46-49.
[2]蓝之锋.浅谈佛山传统建筑砖雕的美学运用——以祖庙建筑砖雕为例[J].大众文艺,2018(06):70-71.
[3]郑军.西风东渐与晚清城市社会生活方式的西俗化——以近代中国人的衣食住行变化为个案研究[J].北方论丛,2003(05):81-85.
[4]尚洁着.中国砖雕[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
[5]廖宸.岭南砖雕艺术纹样研究——以陈家祠砖雕作品为例[J].设计,2016(15):99-101.
[6]李自若,赖洁怡,李晓雪.广府砖雕匠作传承与行业生态的反思[J].广东园林,2017,39(06):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