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凝聚着人类的历史和记忆, 表达了民众的爱憎和情感,反映了传统道德和审美取向。 许多民间故事通过世代传承, 经过无数人的遴选和再创作, 累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浓缩了人类的共同情感, 具备了雅俗共赏、 超越时空的恒久魅力。 因此, 将民间故事转化成影视艺术作品, 无疑是一件既有现实价值也有历史意义的大事, 它不仅能为当下的影视创作提供丰厚的创作资源, 而且还能让传统文化得到更加生动鲜活的延续发展。 所以, 深入研究民间故事的影像化创作规律, 让更多的传统文化以更加曼妙的身姿呈现在影视作品当中, 已成为一项极有价值的课题。
一、 民间故事影像化的现状
民间故事中散落着大量的传奇性人物, 他们的故事有的传奇曲折, 有的缠绵悱恻, 有的幽默诙谐, 这些都是影视剧创作的灵感源泉。 我国影视艺术在走向成熟的过程中, 不仅从积淀千年的民间故事中汲取了大量营养, 而且还多次将这些故事影像化, 并赢得了大众的由衷喜爱。
(一) 不同类型民间故事的影像化
自20 世纪以来, 源于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 《孟姜女》 《梁山伯与祝英台》 《白蛇传》的影视剧已多达数十部, 可谓各具风姿, 经久不衰。
其中, 改编自 《牛郎织女》 的影视剧有: 1926年大中国影片公司拍摄的 《牛郎织女鹊桥会》,1963 年拍摄的戏曲片 《牛郎织女》, 2003 年香港古装爱情电视剧 《牛郎织女》 和 2008 年中国内地电视剧 《牛郎织女》。 改编自 《孟姜女》 的影视剧有:1926 年天一影片公司拍摄的 《孟姜女》, 1986 年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戏曲电影 《孟姜女》,1939 年周璇、 白燕主演的古装爱情电影 《孟姜女》以及 2004 年的电视剧 《孟姜女》。 改编自 《梁山伯与祝英台》 的影视剧, 以 1926 年天一影片公司拍摄的 《梁祝痛史》 为开端, 至今已有近 20 部作品,其中还有一部是 2004 年制作的动画片 《蝴蝶梦:梁山伯与祝英台》。 四大民间传说故事中, 改编自《白蛇传》 的影视剧最多, 已达 20 余部, 其中最知名的是台湾戏曲电视剧 《新白娘子传奇》 和徐克导演的电影 《青蛇》。
大量的民间故事是以神话的形式被人们口耳相传的, 如 《盘古开天地》 《女娲造人》 《后羿射日》 《精卫填海》 《黄帝大战蚩尤》 等, 它们有的成了影视剧的主要内容, 有的成了影视剧的重要情节。
民间故事中有一些是儿童题材的故事, 他们大多被拍摄成了动画片, 如 《宝莲灯》 《猴子捞月》《曹冲称象》 《狐狸打猎人》 《人参娃娃》 《老鼠嫁女》 《马兰花》。 这些动画片大多是 20 世纪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的动画短片, 只有 1999 年的《宝莲灯》 和 2006 年的 《马兰花》 是动画长片。
民间故事在传播过程中, 有些会被文人加工整理成小说或戏曲。 四大名着中就有两部源于民间故事: 《西游记》 是吴承恩对民间西游故事的演绎,《水浒传》 是施耐庵对宋江起义故事的编撰。 后来这两者又被转化成很多舞台剧、 影视剧、 游戏和动画作品, 其中最经典的是 1997 年播出的电视剧《水浒传》, 这部电视剧是对原着最忠实、 最全面的影像描写, 播出时达到了万人空巷的程度。 《西游记》 的影像作品更加繁多, 如杨洁导演的电视剧《西游记》, 周星驰主演的 《大话西游之大圣娶亲》和 《大话西游之月光宝盒》, 周星驰导演的 《西游降魔篇》, 甄子丹、 周润发主演的 《西游记之大闹天宫》 等。
“三笑姻缘” 是一个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故事 ,主要描述了江南四大才子之首的唐伯虎与无锡华鸿山太师婢女秋香的恋爱故事。 初登银幕的三笑故事是 1926 年上海天一公司的 《唐伯虎点秋香》。 最为经典的是 1993 年 7 月在香港首映的喜剧电影 《唐伯虎点秋香》, 由周星驰、 巩俐主演。 该片为周星驰的港式无厘头喜剧经典作品之一, 因其幽默的对白与夸张的剧情, 成为重播率极高的电影。“济公传说” 源于南宋禅宗高僧道济的故事 。
明清以来, 济公传说广泛流传于全国各地, 成为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 济公才华横溢、 乐善好施, 却又貌似疯癫、 嗜酒好肉, 他的故事被演绎成了 20多部影视剧。 其中以 1986 年播出的电视连续剧《济公》 最为受到广大电视观众, 特别是青少年的欢迎, 里面的插曲更是广为传唱。
“白毛仙姑” 是 20 世纪 30 年代末流传于晋察冀一带的故事, 它于 1940 年被改编成歌剧 《白毛女》, 在红色根据地产生了广泛影响, 有效地配合了 “减租减息” 和 “土改” 运动。 1951 年, 白毛女的故事被水华和王滨改编成了电影 《白毛女》。
“文革” 期间, 该故事又被改编成芭蕾舞剧并拍成了电影。“ 木兰从军 ” 的传奇更是一个妇孺皆知的故事, 据此改编的影视剧多达十余部, 如 1939 年卜万苍导演、 欧阳予倩编剧的 《木兰从军》, 迪斯尼动画电影 《木兰》 以及 2009 年马楚成导演, 赵薇、陈坤主演的新版电影 《花木兰》。
少数民族也有为数众多的民间故事, 有些也被拍摄成了影视作品, 如 《阿诗玛》 《刘三姐》 《阿凡提》 《孔雀公主》 等。
(二) 民间故事影像化的差异性
经典民间故事常常被影视作品反复演绎, 在不同的时空、 文化和媒介里, 经过艺术家的个性化阐释, 民间故事在影像化后呈现出了异彩纷呈、 各具特色的风采。
《白蛇传》 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 讲述了许仙和白娘子的爱情故事, 被列入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最早流传于唐代, 明代文人冯梦龙将其收录在短篇小说集 《警世通言》 中, 改名 《白娘子永镇雷峰塔》。 以此为原型拍摄的影视剧和动画片数目繁多。 最早是 1926 年由上海天一电影公司出品的 《义妖白蛇传》, 胡蝶扮演白娘子,吴素馨扮演小青。 之后明星公司、 邵氏公司也纷纷拍摄了 《白蛇传》。
1992 年, 台湾戏曲电视剧 《新白娘子传奇》 播出, 赵雅芝扮演的白娘子端庄、 美丽、 善良, 陈美琪扮演的小青正义、 勇敢, 叶童反串的许仙也深入人心, 《新白娘子传奇》 成为重播最多、 最受观众欢迎的 《白蛇传》 版本。 1993 年, 香港导演徐克拍摄了电影 《青蛇》, 王祖贤饰演白蛇, 张曼玉饰演青蛇。
影片选择了不一样的视角, 深入地挖掘了女配角青蛇的内心世界, 并加入了多处武打场面, 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其经久不衰。 2010 年程小东导演的 《白蛇传说》 以现代人性的视角和电影特技, 将民间故事以魔幻巨制的形式加以重现。
《白蛇传》 的民间故事也多次被其他国家拍摄成影视剧。 1956 年, 日本导演丰田四郎根据中国民间传说 《白蛇传》 拍摄了电影 《白夫人的妖恋》,1958 年, 日本东映动画制作了动画电影 《白蛇传》。
电影与原作之间, 电影的不同版本之间都会有一些差异, 这种差异关系到每一部电影的品位、 质量, 凸显了不同时代、 不同地域的审美趣味, 反映了不同国度的不同文化背景和受众审美心理。
《木兰从军》 把 “孤岛” 的独特历史语境融入民间叙事文本中, 通过对人物和情节的设置, 将木兰从军变成了一种社会性象征行为, 影片在历史与现实的互动中, 成就了一部具有丰碑意义的经典之作。 迪斯尼版 《木兰》 采用了好莱坞经典叙事模式, 影片把大量中国文化符号拼贴在一起, 凸显了“中国式” 背景。 影片以西方视角出发 , 对朴素的1孝“ 精神, 又注入了美国个人英雄主义和女性主义精神, 这种文化融合的方式获得了全球观众的认可。 马楚成导演的新版 《花木兰》 则加入了现代反战意识, 将花木兰塑造成平凡的个体, 展现了她艰难的成长经历。
在以民间故事为原型的影视作品中, 每位创作者的影像化都是对于民间故事的一次重构, 他们借用故事的原有素材, 以当时的背景和价值取向为土壤进行加工改造, 完成了具有社会意义和影响力的作品。 这些作品的叙事内容相互间并不具有矛盾性或批判性, 而是挖掘或延伸了故事原型的诸多内涵, 借此各个作品之间呈现出 ”互文本“ 关系, 极大地拓展了故事的原初意义, 渗透着更加多元的社会问题和思想意味。
二、 民间故事影像化的优势
民间故事源于大众生活, 它不仅能给人们带来娱乐, 还能给人以思想的启迪、 智慧的点拨, 这些特点决定了民间故事影像化具有天然的票房号召力。 同时, 民间故事在世代传承中, 必然会不断被改写、 扩充, 从而具备了可复制性和再生能力。 由是, 民间故事便会不断推陈出新, 那么相关作品的影像化也就有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资源。
(一) 自身的魅力与受众的熟知
迷恋故事是人类的天性。 ”听故事的愿望在人类身上, 同财产观念一样根深蒂固。 自古以来, 人们就聚集在篝火旁或市井处听讲故事。“[1]人们喜欢听故事不仅是因为它有趣, 同时还在于 ”故事是人类理解世界的基础“[2]。 事实上, 很多故事当中都或多或少包含着一些宗教情怀、 哲学理念和科学常识, 如 《伊索寓言》 《今古奇观》 《天方夜谭》等; 反之, 宗教、 哲学和科学也经常通过故事来传播其思想或成就, 如 《圣经》 《古兰经》 中就有大量故事, 而科学成就也经常会通过各种探险、 科幻故事呈现在读者面前。
饱经磨砺的民间故事凝结着人类的智慧、 民族的情感, 是人类知识的宝库, “是生成和维护传统文化的重要因素, 那些传说中寻常的场景、 人物、故事, 当它们随风而逝, 永不再来时, 在记忆中,仍然会使我们感到曾经的激动或眷恋。 而重述民间传说, 不仅能够让我们重温集体历史记忆和个人情感经验, 还让人们重新思考现代人当下的情感困境和幸福追求”[3]。
就像花木兰的故事, 不论在纸质媒介还是影像媒介, 不论经历了怎样的时代和社会变迁, 木兰的故事都有着近似的象征意义, 主题和性格特征相似, 所有故事的讲述模式都是一个女孩 “出走—成长—回归”。 故事中都有一个或显性或隐性的反面力量, 反面力量使她出走、 成长, 反面力量的消灭使她回归秩序。 虽然故事的外在形式各异, 但故事的主题大致都是围绕着 “女扮男装” 和 “忠孝两不渝”, 木兰也成了一个受儒家伦理文化推崇, 勤劳善良、 尊礼敬德、 柔中带刚的巾帼英雄形象, 她的身上彰显着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 木兰作为原型被人们反复使用, 感知和证明了人类的共同体验, 一次次表达着人们对于和平的追求, 对幸福的向往。
(二) 故事的可复制性和再生能力
民间故事的叙事往往具有跨越时代、 地域的传奇色彩, 如木兰故事中的 “将军百战死, 壮士十年归”, 沉香的 “劈山救母”, 孟姜女“哭倒长城”等, 这种传奇性恰恰正是受众理解和接受的基础,也为其叙事主体提供了展现视觉奇观的广阔空间。
民间故事大多还充满了神奇瑰丽的想象和幻想, 如“梁祝化蝶” “精卫填海” “水漫金山”等 , 而电影是声画艺术和现代科技的结晶, 可以把故事中抽象模糊的意义表达变为生动清晰的图像符号, 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想象空间。
由于叙述者的差异和流传的久远, 民间故事往往会产生变异, 不同历史时代、 社会层面的创作者在影像化的过程中, 往往会从不同角度阐释人物和故事, 这就为故事的复制和再生提供了基础。 比如,有人将孙悟空刻画为具有超自然力量的神奇形象,也有人将其塑造成追求真爱而不得的凡人, 还有人将他描绘成狡诈易怒的小人。 实际上由于对象、 时空、 观点的不同, 大多数故事讲述者都会对故事的元文本加以改编。
随着民间故事的影像化, 故事本身的大量叙事空白逐渐被填补, 有了清晰的结构和生动的情节,人物也变得越来越丰满、 富有个性, 并具备了明确的行为动机和性格特点。
纵观民间故事影像化的演变过程, 无论是黑白影像时期鼓舞抗战情绪的 《木兰从军》, 还是香港制造的诡谲迷离的 《青蛇》, 或是明星云集且有着后现代性意味的 《西游记之大闹天宫》, 无不表现出繁复的民族文化内涵。 在这些被重新诠释过的民间故事中, 沉淀着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性格特征, 以世俗化和人情化的外在形态, 寄托着大众的无限遐想和情思, 成为影视创作题材的源泉。
三、 民间故事影像化的方法和规律
民间故事的影像化作品虽然俯拾皆是, 但精彩之作却并不太多, 这或许与有些作品的创作方法不太科学有关。 一般而言, 这类影片要想获得观众的欣赏, 至少应当满足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
(一) 当代生活和价值观念的展现
民间故事的影像化是一个有章可循的过程, 纵观影史案例可以发现, 每部成功的影片中都蕴涵了当时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每部影视剧的创作者都无法脱离现实处境的需要或影响, 去单纯地讲述一个完全属于 “过往” 的故事, 正所谓: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因此, 在所有改编自民间故事的影视作品中, 都会或多或少地体现出当下社会的情怀。
比如, 许多民间故事原本都以古代男性视角为主, 男主人公已有妻室后还与女主人公产生真挚的感情, 但这样的人物设计显然不符合现代的 “一夫一妻制”, 更无法赢得观众特别是女性观众的认同,因此, 在影像化的过程中, 男主人公的妻室往往就会被去掉。
影片 《白蛇传说》 在许仙与白蛇 “人妖恋”的基础上, 增加了法海徒弟能忍与青蛇之间的感情戏, 相比之前的 《白蛇传》 版本, 《白蛇传说》的魔幻世界更为完整, 也突出了当代社会 “爱情超越一切” 的价值观。 在影片中许仙也不再懦弱无能, 而是变得勇敢有担当, 这也迎合了当代观众对于男人的要求。 李连杰所饰演的法海更是一改传统的邪恶形象, 颠覆了20 世纪观众对于善恶“非黑即白” 的道德判断, 变得宽容、 豁达 , 更有人性光辉了。
再如, 木兰故事在不少影视版本中生活背景和时代背景均被虚化处理, 木兰没有明确的姓氏、 国籍和居住地, 她不是作为一个现实人物的个人实体, 而是一个民族在当时的道德规范、 精神气质的体现。 不同时期的木兰故事的影像化转换中, 都被赋予了不同时代人们的价值标准和社会氛围。
《木兰从军》 曾在 “孤岛” 时期的上海引起过强烈反响, 一方面有赖于它成熟的营销机制、 强大的明星阵容和高超的视听技巧, 另外一方面是影片当中包含的战争背景得到了观众的认同。 动画片《木兰》 虽然是西方语境下的中国故事 , 体现着中西交融后的文化, 但是影片中反映出来的积极向上的个人奋斗精神以及现代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对于女性身份的尊重, 也被全世界的观众所理解和支持。
新版 《花木兰》 把故事的重点从对父母单方面的“孝道”, 转到了对国家的责任上, 而这同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点, 爱国主义是具有世界性和现代性的主题, 同时也是恒久的主题。
(二) 符合受众的期待视野和审美心理
观众在观看一部电影之前, 心里并非一张白纸, 而是已经具有某种倾向性和要求。 汉斯·罗伯特·姚斯在 《文学史作为向文学理论的挑战》 中,将这种观赏前就已经存在的意识定义为 “期待视野”。 任何一个电影观众, 都是主动的、 能动的,具有丰富心灵经验的鉴赏家, 当他们走进影院时,他们已经带着特定的期待视野, 以自身的 “惯例经验” 来理解影视作品。 只有符合受众思维模式和倾向要求的作品, 才能进入受众的审美视野, 获得好评和成功。
电影的独特运作模式使它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 需要更加尊重受众的欣赏习惯和审美心理, 电影创作者在生产过程中要揣摩观众的欣赏水平, 研究他们的审美趣味, 从而尽可能地迎合和引导他们的心理期待。
每种类型的影片都有其特征和创作规律, 影片的美学风格和叙事手段对观众的接受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民间故事虽然在影视化的过程中经历了多次的演绎和流变, 但是始终都保持着曲折的情节、 鲜明的人物性格、 相对封闭的结构、 照应的首尾, 这些也都是人们在最初聆听民间故事时的审美习惯,这种审美习惯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也是在下一次选择影片时的心理基础。
故事片一般人物众多, 情节曲折复杂, 剧情以人物作为因果关系的中心而展开。 特别是现代的视听大片, 更寻求人物关系的复杂化、 场景的多元化、情节的刺激化, 新版 《白蛇传说》 遵循标准的商业片套路, 起承转合间的过渡也都安排了热闹的动作戏进行辅助, 整体上做到了一波未平, 一波又起。
从雪域幻境大战千年雪妖, 到竹林怒战妖媚狐妖,再到空中缠身恶战蝙蝠妖, 功夫和特效配合得天衣无缝, 使打斗更为华丽、 更为震撼。 影片的人物关系增加了法海的徒弟能忍、 白蛇的伙伴老鼠、 红装素裹的雪妖等形象, 使魔幻的世界更加立体生动。
动画片有着独特的接受群体, 他们的期待视野和审美心理, 赋予了动画片独特的美学风格和叙事方式: 简单明确的情节, 往往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包含着本民族的主流价值观; 叙事模式相对封闭传统, 不常见到后现代化的叙事模式; 人物造型简洁生动, 善恶分明; 有着与众不同的幻想性, 有时是符合儿童心理的与现实世界违背的逻辑。
(三) 影像特征带来的意义拓展
电影作为声音和画面的综合艺术, 以直观的视觉画面为基础来进行叙事, 画面构图、 场面调度、光线表现、 色彩调配成为电影叙事中的重要元素。
声音是电影叙事中的重要元素, 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可以营造出或抒情、 或紧张、 或恐怖的影片气氛, 也可以装饰角色、 辅助剧情, 为影像带来了重要的意义的拓展。
迪斯尼动画一直注重声音和歌曲的运用, 每一部动画片中都有好几首量身定做的动听的歌曲, 它们不仅充分发挥了视听语言的特点, 还能很好地和剧情配合, 甚至成为情节的一部分。 载歌载舞的场面营造了梦幻唯美的气氛, 使观众沉醉于虚拟的梦幻之中。 动画片 《木兰》 中, 当木兰去相亲时, 影片以独唱、 重唱、 女生合唱的形式唱出 Honor to UsAll (《荣誉》), 音乐节奏明快。 相亲失败后, 木兰的内心独白同样以歌声 Reflection (《沉思》) 表现,歌曲舒缓悠长。 征兵之前, 鼓乐伴随, 令人激昂奋进。 木兰在军中度过的艰苦训练岁月, 用一首 Be AMan (《男子汉》) 的豪情壮志加以烘托, 歌曲斩钉截铁, 节奏快慢结合。 为配合剧情, 《木兰》 的作曲运用了中国传统的民间小调, 并使用笛、 古筝、二胡、 锣鼓等中国乐器。
视觉奇观是现代电影的图像叙事运行与制作的重要原则。 动画片 《木兰》 中, 黑压压的匈奴人,配上乌鸦、 黑风, 给人一种恐怖、 凶险之感。 木兰急中生智战胜匈奴,雪崩的时候那铺天盖地的白雪配上速度很快的背景音乐, 也带给观众极其震撼的视听冲击。 影片结局的欢庆段落, 更是运用了多种视听手段加以浓墨重彩地渲染。
影视技术的发展不断丰富着视听艺术的表现力, 影像技术也为民间故事带来了新的意义拓展。
航拍技术、 环绕立体声、 3D 技术的出现和应用,都是对影像艺术的新的挑战, 就如 “看惯了彩色片的观众自然不会对黑白影像有太多期待” 的道理一样, 影像化的过程不仅需要在内容上花心思, 还要在技术手段上下工夫。
《白蛇传说》 打出东方魔幻巨片的旗号, 水陆空全方位立体拍摄, 运用超高速摄像机与模型工程再现重大场面, 并重金聘请美国与韩国顶尖特效团队倾力打造视听效果, 即便在最细微处也不乏完美的细节呈现。 全片后期制作周期长达 1 年, 仅特技镜头就多达 1400 个以上, 制作出金山寺众僧做法、雷峰塔群魔乱舞、 水漫金山、 千年雪妖制造的雪域幻境等魔幻动作大场面, 极具视觉冲击力。
影片 《西游记之大闹天宫》 采用 IMAX 大银幕呈现, 斥资数亿元, 动用了 8 部 3D 摄像机完成拍摄。 全片共计 2400 多个镜头, 历时 3 年时间, 花费 4000 万美元, 几乎每个镜头都有 3D 特效运用,展现了故事中 “水帘洞的世外桃源” “东海龙宫的迷幻水世界” “南天门的晶石矩阵” “火焰山的烈焰魔宫” “天庭的奇幻辉煌” “御花园的蟠桃盛景” 等奇幻场景和 “腾云驾雾的筋斗云” “炼就火眼金睛的炼丹炉” “嬉斗东海龙王取神兵”“怒放天马戏天神” “偷吃蟠桃逗仙女” 等经典桥段。
四、 结 语
我国民间故事源远流长, 在影像化方面有着极大的可挖掘潜力, 而 CG 技术、 3D 技术的日新月异, 无疑为民间故事的影像化创作提供了无限的可能。 当然, 技术只是为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要想让我国民间故事真正走上国际影坛, 那就必须在思想内涵和人文情怀上下工夫, 同时还要在故事的意蕴上与普世价值接轨, 只有这样, 我们的民间故事影像化之路才能越走越宽广。
[参考文献]
[1] [英 ]毛姆.巨匠与杰作 [M].孔海立 ,王晓明,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2] [美]大卫·波德维尔,克莉斯汀·汤普森.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M].彭吉象,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 乐 黛云 ,杨乃乔 ,主编.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