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异次元杀阵》(CUBE)内容简介
Cube由一个巨大的立方体和罩于其外的一层外壳组成,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间。大立方体内部包含有许多小的立方体(总数高达一万多个,且在不断运动着),好似魔方一般,在每个小立方体的六面上都各有一扇通往相邻小立方体的门。Cube只有一个通往外界的出口,只有到了惟一的那个连接外壳与大立方体的小立方体内部(影片中称之为“桥”)才能走出Cube。在众多的小立方体中,有的内部是安全的,有的内部设有精密的杀人陷阱,而且陷阱的类型复杂多样,让人防不胜防。
影片中几个互不相识的人莫名其妙地被困于Cube之中,他们聚集到了一起,于是便展开了集体逃离Cube的惊险“旅程”。在他们不断付出死亡代价的同时,亦逐步突破了各种设置精密的杀人陷阱,最终,其中一人得以走出Cube,走向光明!
二、对《异次元杀阵》中关于世界自然生态环境危机隐喻的分析
《异次元杀阵》内容所蕴涵的巨大张力无疑是一脉富饶的矿藏,给观众提供了从多个视角进行解读的可能,而本文则仅从生态环保视角给予其相应的解读。
(一)自然生态环境危机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Cube中危机四伏,很多小立方体内部都设有极其精密的杀人陷阱,一旦进入就很难幸免于难。在影片开端,一个人就进入了设有陷阱的小立方体,转瞬之间就被机关切割成了若干碎块。这样一个危机重重的Cube,正象征着我们今天生活于其中的、充斥着严重的自然生态环境危机的世界。纵观世界,全球变暖持续加剧、土地荒漠化日益严重、水域污染不断扩大、大气污染愈演愈烈、森林资源快速减少、生物多样性加速丧失、核污染危机层出不穷、臭氧层损耗异常严重……这些都无一例外地严重威胁到全人类长期的生存与发展。
(二)正是人类自身造成了当前世界严重的自然生态环境危机
根据困于Cube中的建筑师的解释,他是Cube的设计与建造者之一,Cube的外壳设计正是出于他之手。只是他在参与设计的时候,并不知道Cube全貌如何,更不清楚Cube的真正用途到底是什么,他只是认真完成了他的设计工作。而其他参与者也都是仅仅只知道自己工作的那部分而已。众多盲目的参与者只是在完成自己的工作,以赚取收入满足个人消费需求,但却未认真想过自己的工作最终会导致何种结果。影片中对Cube来历的这一介绍无疑是一个极为巧妙而又异常重要的隐喻,揭示了正是人类自身的行为造成了当前世界严重的自然生态环境危机。
工业革命后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以及工业文明的发展理念直接引发了世界自然生态环境危机。工业文明社会的核心动力是追求经济规模的持续扩大,因为一旦出现经济萎缩,就极有可能导致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的崩溃。因此,为了实现社会经济规模的持续扩大就必然要求生产规模和消费规模保持不断扩张。同时,消费品的废弃数量也必然不断增长。而伴随着以上过程的,必定是自然资源的加速消耗、生产废弃物的持续增加以及消费品的大量废弃。由此,“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这一被阿兰·施耐伯格称为“苦役踏车”的维持工业社会经济得以顺利维系下去而不至于崩溃的连环圈便得以形成。尤其在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的推动下,这一连环圈还在不断加速其自身的进程。众多社会公众的生产与消费行为,以及伴随着“苦役踏车”而来的消费主义的泛滥,甚至是异化消费行为的出现在工业文明的发展理念下似乎也都被归于“主观为自己,客观为社会”的维系社会顺利运行而从事的行为。
但无论如何合乎众意,“苦役踏车”必然会导致世界自然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正是人类自身的行为即人类对发展理念的错误选择以及对科学技术不加节制的滥用造成了今日世界严重的自然生态环境危机。而反过来,自然生态环境危机也会逐步危及每个人的利益,因此可说:每个人都是受害者,也都是凶手。正如影片中的对白所言:“人类在毁灭世界,罪孽深重……谁能说自己完全清白?”“我们都是这怪系统的一部分,我设计,你看管”,“我们就是这样毁灭这个世界的”。
(三)只有全人类通力合作才能走出自然生态环境危机
弘扬与倡导理性是现代社会最为显著的标志之一。在科技理性和经济理性的导引下,人类社会飞速前行,呈现出以往一切时代均无法企及的繁荣景象。但正是这繁荣景象使人类对科技与经济理性的盲目笃信达到了近乎癫狂的程度,进而导致个人主义风行,集体主义式微,导致人类一步步走入危机。
影片中,困在Cube中的那位自顾自的越狱高手尽管拥有丰富的逃脱技术和越狱经验,但却最先命丧于杀人陷阱中,这一情节无疑喻示了技术理性的和个人主义的局限性。
技术显然不是解决生态危机的瓶颈,因为单纯从技术层面着眼,仅以当前人类所达到的科技水平就足以缓解甚至解除当前人类面临的大多数生态危机。但由于经济、政治、文化、历史、宗教、民族等复杂问题的干扰,人类未能适时通力合作,才导致世界自然生态环境呈现出局部地区略有好转、大部分地区加剧恶化的态势。片中,在越狱高手丧命后,众人开始利用各自特长合作,局势才出现好转。
这无疑是对人类只有紧密合作才能走出自然生态环境危机的最佳隐喻。尤其在自然生态环境问题普遍具有跨越国界的产生原因及实际影响的背景下,世界各国政府、人民的密切合作对于危机的最终解除就显得至关重要。
在经济理性的驱使下,经济活动的参与者始终在追逐着物质利益的最大化,因而“逐利”“利己”“占便宜”。
影片中,在众人合作试图走出Cube时,警察为了自己能顺利脱险而试图抛弃看似累赘的智障。警察的行为类似于经济理性,利己、自私而又短视,是对经济理性狭隘性的最好反映。当前世界,经济理性与地方保护主义(国家主义、民族主义)杂糅在一起,客观上导致了自然生态环境危机的不断加剧。由于西方国家的先发优势,其在对本国环境进行保护的同时,还在不断进行着诸如将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和将本国产生的垃圾输送到发展中国家等一系列损人利己的行为,这种类型的国家“经济人”“外部经济行为”的持续累积,加之以国家间法律合作的现实困难,必然会引起世界各国“集体的搭便车行为”的高发,“公地的悲剧”无疑就会在整个世界呈现出来。因此,西方国家的这种行为从短期来看是损人利己,但从长期看来则是损人不利己,最终将与发展中国家一道吞下自然生态环境危机带给全人类的苦果。片中,建筑师帮助医生保护智障、阻止警察对学生施暴,才保住了众人走出Cube的最后希望,这无疑是对只有以崇尚合作的集体主义超越狭隘的经济理性及个人主义(地方保护主义、国家主义、民族主义)才能使人类走出危机的最好隐喻。
现实中,随着近年来国际社会的密切合作,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空洞面积已开始逐渐缩小,这无疑是国家间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合作的最佳范例,它告诉我们:只有全人类通力合作,人类才能走出自然生态环境危机。
(四)影片中的警察是对现实世界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影射
影片中,警察自封为众人的“领袖”,软硬兼施地要求众人服从他的领导;为了确保自己能够走出Cube,有时他能暂时做到团结众人、鼓舞士气,但更多的时候则是想抛弃那些他认为于己无用之人,打击影响他“领袖”地位的人,除掉反对他的人……影片中警察这一隐喻的设置无疑是对当前世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真实面目的无情揭露。二战结束以来,虽然第三世界国家相继独立,但却依然无法摆脱西方国家构筑的不平等政治经济秩序的压迫。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率先完成了工业化过程,也最先品尝到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的苦果,因此也最先积累了对抗自然生态环境危机的经验与技术,本应全力帮助发展中国家以保护全人类共同的地球,但却以生态环境危机为契机,以自身的经验与技术为工具,以牺牲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环境为代价,来维持霸权和获取更多的政治与经济利益,转而通过逃避责任、转移生产等一系列手段将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的苦果转嫁到发展中国家,并进而危害了全世界。影片中,在警察害死医生后,众人终于看透了他伪善和丑恶的本性,毅然抛弃了他。这一情节无疑是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警告:如果不改变这种恶劣的行径,必将被全世界人民所抛弃。
(五)影片结局是对人类社会文明发展方向的深刻隐喻
在未知的Cube里,众人不断总结经验、寻找规律,不断取得暂时的成功,也不断付出失败的代价,最终对Cube的了解也愈来愈深,这与人类不断认识世界的过程如出一辙。当众人历经劫难终于到达了可以进入“桥”的小立方体时,学生踩到了眼镜的碎片,众人才知道这就是他们开始出发时所在的那个小立方体,原来:终点就是起点!本来只需待在这个小立方体中静待“桥”的下次到来就可以安全地走出Cube,不必在Cube中费尽周折、“损兵折将”。
影片这一情节在暗示,现实中我们选择的前进方向很可能与我们的向往和追求背道而驰。工业文明社会中,为了追求社会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张,要求消费者不断扩大自身消费,甚至不惜以异化消费来拉动经济增长,虽然一度带给人类充裕的物质生活,但也使人类逐步走入生存危机。影片结尾,智障走出了Cube,他的重生告诉我们:人类只有放弃过多的物质欲望才能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界,才能保持自身的长期生存与发展。而放弃过多的物质欲望,学会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无疑是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现实世界中,生态文明的曙光已经开始出现,智障在走出Cube时所面对的那一片炫目的白光,谁又能说那不是人类社会的生态文明之光呢?
三、结语
自诞生伊始,人类就不断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以满足自身需求。随着工业文明将世界拖入严重的自然生态环境危机之中,我们才又从科学、哲学、宗教等领域普遍而又深刻地反思我们的生活方式与行进方向。佛家说“回头是岸”,道家言“返璞归真”,笔者以为它们和影片中所暗含的主题都是相通的。希望人类的行为不要总是像Cube中的众人那样南辕北辙,也不要总是出现终点就是起点的悲剧,更不要总是付出那样惨痛的代价。
参考文献:
[1]李友梅,刘春燕.环境社会学[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
[2][美]艾伦·杜宁.多少算够———消费社会与地球的未来[M].毕聿,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3]杨光生.论“苦役踏车”蜕变的客观必然性———基于人类中心主义嬗变及GDP崇拜的反思[J].学术交流,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