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电影论文

国画艺术对影片审美价值的实现与提升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4-07-21 共4149字
论文摘要

  电影是一门视觉艺术。观众主要通过 “看”这一行为来进行审美活动。电影画面直接作用于人的视觉,不但能带给观众以美妙、酣畅的感性体验,也同时能够深入到观众的心灵世界当中,使其感受到更丰富和深刻的精神愉悦。电影画面的美术造型设计是实现这两个层面审美效果的关键一环。着名导演彼得·格林纳威曾说过: “无数在电影家之前的画家们对绝大部分问题已经提出并解决了,大批载着问题与答案的绘画作品构成了我们集体的记忆,是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
  国画这一传统且博大精深的艺术表现形式对于中国的电影创作者来说,是其美术造型设计中经常借鉴的重要素材和艺术表达方式。首先,国画元素在电影美术中的运用可以传达特定历史时代与民族文化,赋予独特和鲜明的叙事语境。其次,现代电影对传统国画艺术的借鉴可实现增强、丰富画面表现力和提高影片艺术效果。最后,两者的有机融合也可以很好诠释和深化影片的精神性内涵。本文在这三个向度上,探讨了国画艺术对影片审美价值的实现与提升作用。

  一、传达特定历史时代与民族文化,赋予独特和鲜明的叙事语境

  对国画艺术元素的借鉴与运用在中国电影艺术家的创作中是极为常见的。国画作为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具有其独特和鲜明的视觉风格,将其引入电影的造型设计,可以营造出风格凝练、统一而又富有特色的视觉风格,带给观众以难忘的审美体验。如,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的动画长片 《大闹天宫》,影片就带有明显的国画艺术风格。片中的花果山场景可谓是诸多场景中最重要的场景之一,国画风格在这里充分显现。花果山瀑布前的山峰如刀砍斧凿,以粗线条勾勒石块层次,不注意石块的细节,以浓重的墨色来产生立体感。山峰上探向瀑布的石崖也用类似的手段刻画石头,远处云雾缭绕的山峰和悬崖侧下方的迎客松是明显的写意的画法,也是国画典型的风格。影片的国画风格使习惯于国画的国内观众完全沉浸在中国山水的意境中,而国外的观众则因对这种风格的陌生而产生震撼。因此,《大闹天宫》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享有极高的评价,堪称中国动画史上的里程碑。
  电影总是要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与不同地域的现实生活与社会文化心理。影片通过画面作为主要的叙事手段,演员的演绎与场景的安排、选择,来反映主体与社会的关系、主体的精神世界以及主体对客观现实的理解和观念等。
  国画是我国历史文化的产物,它不仅是一种纯粹的艺术形式,也包含着丰富的社会与人文内容。国画与电影的艺术审美宗旨有着很多相通之处。因此,在现代电影中对国画元素的吸收与运用对于影片审美价值的实现与提升作用也是有着重要作用的。如,动画电影 《功夫熊猫》,其主打的“熊猫”和 “功夫”皆为中国元素,在场景安排中当然少不了国画的元素。玉皇宫是片中最重要的场景,无论是遴选神龙大侠还是大战反派主角太郎,都是在这个场景发生的,这一场景充满了国画的韵味。巨柱支撑的大殿,斗拱飞檐,大殿的屋顶覆盖着青色的琉璃瓦,与水光山色融为一体。在玉皇宫的周围,是云雾缭绕的群峰,写意的山水衬托出玉皇宫的雄壮威武之姿,也令观众充分感受到功夫熊猫故事的东方背景。
  电影对国画素材、色彩、构图等表达手段的借鉴可以与观众建立起天然的审美共识,令观众更加容易和积极介入到影片的艺术时空当中,参与影片的艺术再创造。因为国画这一艺术形式本身,其表现出的对客观事物观察与认识的角度以及相应的造型手法,是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哲学观念与审美取向的集中体现。同样以 《功夫熊猫》
  为例,片中对色彩的运用也非常具有东方特色。片中对红色的运用,一反西方文化中对红色代表暴力、牺牲、淫荡等负面意义的联系,而成为与喜气、吉祥、兴盛等意义相联系的中国式诠释方式。
  尤其是神龙大侠的遴选情节,红色的爆竹、红漆的柱子和山门,阿宝乘坐红色爆竹的火箭飞上天空等,红色带来了喜庆的气氛。
  此外,对于不熟悉中国传统文化的电影欣赏者来说,一方面,影片对国画元素的借用所形成的独特视觉风格,恰恰实现了一种 “陌生化”效果,能够带给观众以崭新的审美感受。另一方面,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容与精神意蕴在一定层面上超越了电影本身,对电影审美既是一种丰富,也包含了更多的审美内涵。

  二、丰富画面表现力、提高影片艺术效果

  对于电影来说,独特的视觉风格,鲜明的银幕形象是打动观众,使其与电影创作者获得审美共鸣的前提。电影创作中融入国画艺术成分,无论是视觉美感,还是画面中透射出的神韵,都能够使影片画面实现一种唯美而又不乏内涵特征的审美意境。
  首先,电影画面不但是一种重要的形式语言,也是主要的内容载体。因此,电影画面造型不但担任着实现视觉审美的人物,也需要具有很强的表意功能。因此,电影画面风格的营造,总是要与影片所要表现的内容和情绪相呼应和融合,着眼于其综合的艺术表现力。如,徐克执导的《青蛇》,对国画艺术的借鉴使影像风格更加飘逸、灵动,符合影片的奇幻风格。影片中盗仙草的桥段,当白蛇和青蛇在空中向昆仑山疾驰,法海在后面追得很紧,缥缈的云雾遮挡了阳光的照耀,群山的顶峰在虚无缥缈中若隐若现,透出仙山的神秘气质。灵芝仙草之所在,是一汪深潭中笔直的石柱之巅,山上不断倾泻而下的银色瀑布与碧幽幽的深潭形成绝美的图画,仿佛进入国画中一般。水漫金山寺的桥段,则是片中最壮观的场景。当青蛇、白蛇兴起滔天巨浪,法海的金山寺如同漂浮在海上的一叶孤舟。在白蛇动了胎气无法控制水浪后,大水将寻常百姓家宅冲毁,整个县界成为一片汪洋。那烟雾蒙蒙的水上,是几点漂浮的树木,背景中的金山笼罩在云气中,虚中有实,实中带虚。这种利用国画的手法造境的场景,丰富了画面的表现力,同时带给观众极大的视觉冲击,也让观众反思造成这场浩劫的真正原因。
  其次,电影来源于生活,展现客观世界和人们的喜怒哀乐,但其最终表现在银幕上的成品总是对现实的抽离、浓缩或变形处理,以此来深入生活的本质。观众对影片的审美需求最重要的一点便是其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电影画面对绘画艺术的借鉴还可以增强影片的艺术气质,令观众体悟到生活的本真与实质。电影 《牧笛》里,导演巧妙融合充满中国格调的画风,使影片的艺术气质得到明显提升。影片的故事非常简单,初夏的江南,牧童因睡觉而走丢了牛,后想方设法找到了牛。故事虽简单,却因画面格调的高雅,使影片展现出田园诗般的气质。片中的小桥流水、竹径通幽等景色带有明显的中国南方韵味,而牧童寻牛过程中所见的飞瀑直下和崇山峻岭也是国画中最常见的题材,其中竹林和老水牛更是充满了水墨味道。尤其是片尾部分,牧童通过自己削的竹笛吸引老水牛归来,吹着竹笛的牧童骑在牛背上,从绿柳丛中穿过,如同一幅淡雅的归牧图。牧童骑牛走过稻田,水中倒映出他们的身影,牧童与牛成为自然景色的一部分,这种情景交融的意境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 “天人合一”不谋而合。
  可见,观众看电影不但是为了获得审美享受,也是认识现实生活与生命本质的一种重要途径。电影画面作为一种形式和内容并没有分明的界限,而是作为一种综合效应,对观众的感受与认知起作用。对传统绘画艺术的运用也要同时着眼于这两方面。

  三、诠释和深化影片的精神性内涵

  电影主要是通过画面进行传情达意,以表达对现实认知与态度的艺术。如何通过画面更充分阐释事件与人物形象,使观众不但能够体验到影片所具有的视觉审美价值,也能进一步介入到影片的内容与精神实质中,是电影创作者所必须考虑的问题。否则即使画面再炫目华丽,也只是一些无意义的、转瞬即逝的符号堆砌而已。
  电影画面造型不仅要体现为细节美和形式上的协调美,写意与传神的审美效果也是影片审美目标中的重要一环。张艺谋执导的 《英雄》中,影片充分发挥了具有中国文化的色彩和神韵,将国画的创作技法融入了影像的创作,从而达到了画面写意、传神的境界。片中,棋馆之战,先是长空与秦宫侍卫打斗中古筝演奏出传统的五声调式,之后的无名与长空打斗时的呐喊亦采用京剧中的唱腔,都体现出中国文化的深厚内涵。而画面则体现出国画的技法,无名、长空二人如同画面上的两点墨迹,在上下翻飞状如舞蹈的打斗中,古筝的琴声再次响起,二人意念中的打斗充满了写意的境界。类似的,无名与残剑的湖中之战,二人如同翩翩惊鸿在山水画中跃动,而飞雪与如月的黄叶林之战,同样是美轮美奂的国画风格。当若干年后再想起这部影片,“你会记住在漫天的黄叶中有两个红衣女子曼舞; 你会记住在水平如镜的湖面上,有两个男人在以武功交流,在水面上像蜻蜓一样地腾跃。”
  对国画的借鉴成就了 《英雄》被人交口称赞的视觉美感。国画艺术恰重视写意,强调在艺术形象的塑造中传达其神态情韵,表达画家的艺术理念与情操。在这方面,许多电影艺术家都将其向电影进行过有意识的移植。
  李安执导的 《卧虎藏龙》,片中恰当运用国画的技法来取景构图,使李安的江湖具有独特的内涵。李慕白追逐玉娇龙打斗的一段,最能体现李安对画面的把握。在灰白墙壁、灰黑瓦顶的低矮房屋的映衬下,二人如惊鸿飘过水面,踏着竹叶在竹林上空穿梭。在一棵竹子的梢头,二人对峙,玉娇龙透出一种涉世不深的冲动,而反观李慕白,则是一切了然于胸的成熟与儒雅。打斗中李慕白见招拆招,点到为止,一点也没有江湖豪侠好勇斗狠的锐气,而是带着深沉的内敛和慑人的气魄。在青山翠竹之间,流水深潭之旁,李慕白不是要打败玉娇龙,而是要收服这颗桀骜不驯的心。李安通过国画般的山水圣境,带给观众心灵澄澈的感觉,也引领观众思考江湖的别样人文内涵,从而使影片达到了艺术性和观赏性的统一。
  综上,电影是引发 20 世纪初先锋派艺术运动的重要因素之一。电影在当时作为一种新的视觉媒介受到许多绘画艺术家的青睐。从前那些静态的视觉符号,通过电影再现后被赋予了动感、节奏感与各种丰富变化的可能性。这不但使艺术家们获得更加广泛的艺术创作空间和表达手段,也同时带给欣赏者以崭新的视觉体验。反之亦然,电影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吸收绘画艺术的美学理念和表达技巧,从而丰富了其自身的视觉语言表现力。

  [参考文献]
  [1]陈安健,张国辉. 美术与电影的艺术交融[J]. 电影文学,2011( 05) .
  [2]李联明. 跨文化英汉颜色喻义对比试析———从红谈起[J].连云港职业大学学报,1995( 01) .
  [3]林邵峰. 视觉英雄张艺谋[M]. 北京: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4]陈晓伟.“十七年”电影: 中国传统绘画美学向电影的有意识移植[J]. 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7( 03)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