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电影论文

电影中“黑马”现象及其特征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4-07-21 共3633字
论文摘要

  一、中国电影现状

  自从 2002 年,国家实施电影产业化改革以来,我国电影票房实现了持续十年的上涨。票房成绩由 2002 年的 9. 2 亿,涨至 2012 年的170. 73 亿元,涨幅高达 18. 5 倍。至 2013 年上半年,根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公布的数据,我国电影票房已达 109. 94 亿元,有 5 部国产电影突破 5 亿元票房大关。
  随着电影产业的繁荣发展,中国电影市场出现的作品良莠不齐,如同类题材扎堆,利用明星效应串场表演,商业化倾向严重等现象。从《无极》《夜宴》开始,这些影片从拍摄设备到投资金额、技术手段及宣传攻势都堪比欧美电影,然而却形成了“叫座不叫好”的局面。投资达 1. 5 亿元的《战国》竟然只有不到 8 000万元的票房; 《孔子》投资了 1. 5 亿,国内票房也不到 6 000 万元。这些入不敷出的电影票房成绩,预示着中国电影新格局、新时代的到来。
  那些为了商业利益忽视了电影的艺术价值,题材上模仿抄袭国外影片、追求大场面,无视影视传播规律、忽略观众的审美感受的低质电影,必将被观众抛弃。而与大投入小产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批中小投资电影,如《西游:降魔篇》《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国合伙人》《北京遇上西雅图》和《小时代》等影片,票房成绩均在 5 亿以上,一大批国产中小成本电影赢得了口碑与票房的双丰收。
  自从让观众眼前一亮的《疯狂的石头》开始,到后来的《人在囧途之泰囧》《夜店》《失恋33 天》《将爱情进行到底》等几部影片成为小投资赚取高票房的经典案例,中小型成本电影成为中国电影票房“黑马”,影响不断扩大,促进了电影行业的发展,宣示着中国电影“黑马”时代的到来。

  二、电影中“黑马”现象

  “黑马”一词,通常是指出人意料的优胜者。在当代文化传播艺术领域,受众的审美与艺术欣赏品味的波动变化较大,正如一些电影研究学者所说“每个人都知道人们想看好的电影,但是却没人知道什么样的电影才能被足够多的人认为是好的电影并因此盈利”。
  电影行业由于是高投资、高风险的产业,“黑马”出现的几率本应很低。但是反观电影市场,近年来,“黑马”现象是层出不穷,如 2012 年,国产电影《人在囧途之泰囧》显然就是匹典型的“黑马”电影。最初观众根本不看好这部电影,人们更看好的是同档期的着名导演冯小刚执导的《一九四二》。然而,该片刚刚上映 5 天,票房就高达 3. 1 亿,打破了《画皮 2》华语片首周的2. 99 亿的最高纪录。随后《泰囧》仍以每天 5000 万左右的势头增长,最终创造了 12. 6 亿的票房神话。泰国总理英拉在接见导演徐铮时对其电影赞不绝口,而《人民日报》在评论《泰囧》时指出该片“在屌丝搞笑的背后释放的是温暖、真诚和人性、宽容的心态”。可见,影片的影响力是非同凡响的。这几年,类似的“黑马”电影还真不少。“黑马”电影的开始可以追溯到 2006 年,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导演执导的一部影片《疯狂的石头》,投资 300 万,总票房却超过 2 300 万。
  导演宁浩一炮而红。2008 年,台湾导演魏德圣的《海角七号》投资只有 5 000 多万新台币,而台湾地区总票房则超过 5. 3 亿新台币( 约合1. 1 亿人民币) 。男主角范逸臣作为普通歌手借电影翻红,身价倍增。一干配角如茂伯、马如龙等人也被炒红,主题曲《国境之南》亦风靡一时成为街歌。2011 年,滕华涛导演的《失恋 33天》,投资只有890 万,首日票房便突破了2 000万,总票房超 3. 5 亿。同年,台湾作家九把刀自编自导影片《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投资约 1 000 多万人民币,在台湾创下了“四天破亿”的最高影史票房纪录。该片在香港也以6 000万港币的成绩进入了华语票房榜的前十,在内地以八天突破 5 000 万的成绩成为最卖座台湾电影,最终总票房突破 2 亿元成为一匹不折不扣的“黑马”。2013 年,两位女导演执导的电影也获得不俗的票房成绩。薛晓路的《北京遇上西雅图》,投资2 800 万元,票房收入达5. 1亿元。赵薇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票房轻松迈过 7 亿元大关,成为迄今为止国产电影票房最高的导演处女作,赵薇因此成为中国票房最高的女导演。

  三、“黑马”电影特征

  尽管上述“黑马”电影有许多差异性,但是,我们总能从这些影片中寻找到相对一致的共同特征。

  ( 一) 题材新颖

  在题材上,“黑马”电影基本都以当代青年为主,反映他们的生活、爱情、友情、精神面貌,如《海角七号》《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失恋 33 天》《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等。这类题材的电影吸引了一大批目前具有一定院线观影能力的人群,其主要是以 80 后为主的庞大受众群体,电影内容勾起了他们对属于自己的那个时代的鲜活记忆,触动观众内心最柔软的深处,实现了与观众的近距离对话。电影中那些或青春洋溢、或放荡不羁、或屌丝逆袭、或情深似海都是对青春的缅怀和抚慰,唤起了主体观众对青春的回忆,似曾相识的经历或感受,使观众自然而然地融入到对影片的解读中,既可以在影片中发现曾经的自己,又可以用自己的经历去解读电影。“黑马”电影的内容题材,是取胜的一个重要因素。

  ( 二) 导演资浅

  “黑马”电影大多是导演处女作或是非常接近处女作。例如,宁浩导演在《疯狂的石头》之前,只用 DV 拍摄了《香火》和《绿草地》两部联系之作,影片质量无法和《疯狂的石头》相比,更不可能进入院线上映。因此从严格意义上来说,《疯狂的石头》是宁浩的处女作。魏德圣在拍《海角七号》前只拍过几个短片,《海角七号》是他第一部长片。九把刀在拍《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之前是一个作家,只为电影做过编剧。
  《泰囧》就更明显了,徐峥在拍《泰囧》之前,是一个喜剧演员,表演功力有目共睹。然而拍电影当导演,对他来说也是头一次。赵薇作为国内一线女星,出演过大量的影视作品。从当年家喻户晓的《还珠格格》中俏皮可人的小燕子,到《京华烟云》中坚毅大气的姚木兰,赵薇的表演越来越炉火纯青,塑造了不同的荧屏形象,让观众看到了一代影后的蜕变成长。《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是她作为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研究生的毕业作品。可见,“黑马”电影导演的“资历比较浅”。

  ( 三) 喜剧风格

  “黑马”电影,要么是纯粹的喜剧片,要么富含了大量喜剧元素以塑造“小人物”的艺术形象。《疯狂的石头》和《泰囧》很明显是实实在在的喜剧片。《海角七号》是以励志为主题的影片,但它的人物角色扮演、对白交流都让人忍俊不禁,人物之间的情感刻画也充满喜剧色彩。《失恋 33 天》《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北京爱上西雅图》虽然是爱情片,但电影中故事情节至少有一半以上的篇幅会让观众捧腹发笑。我们可以称其“爱情轻喜剧”。

  ( 四) 本土特色

  “黑马”影片在情节上叙事结构完整紧凑、戏剧冲突明显、脉络清晰。故事情节大量运用中国本土元素,与当下社会的热点问题和网络文化信息相吻合。影片情节设置与人物对白特别是方言的运用、地域特色的场景、独特的民间风俗等都符合中国人特有的生活状态和社会语言,让许多对好莱坞电影水土不服的中老年观众对“黑马”格外青睐。本土特色明显的情节故事,也为“黑马”电影争取了不少票房。

  ( 五) 小投资、新演员

  “黑马”电影还有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就是高投资回报率,这些“黑马”没有一部大投资,连较大都算不上。除了小投资以外,“黑马”电影也很少请到大明星,但它可以制造明星。《疯狂的石头》的 300 万投资全用来请明星,估计也请不到一个一线明星,反而是这部电影创造了郭涛、黄渤等一批大红大紫的明星。《海角七号》增加了日本女星田中千绘在中国的知名度。《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则捧红了女主角陈妍希和男主角柯震东。《失恋 33 天》里除了文章以外,白百合的知名度并不高,反倒是因为此片人气上升不少。《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的主要演员除了稍有名气的韩庚、赵又廷外,其他演员基本都是影视学院的新人。

  四、“黑马”电影的发展前景

  近几年,中国电影产业高速发展,电影的创作理念和技术手段越来越向商业化、全球化方向发展,电影票房屡次突破百亿元大关。进口影片的数量受到限制,这对我们国产电影创作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但是,国产电影市场仍然面临很严峻的挑战。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中国电影的创作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相当大的差距。在好莱坞影片的冲击下,“黑马”电影的频繁出现似乎是给国产电影带来蓬勃生机。
  但是“黑马”电影的出现,也引起了大量的国产电影的复制,观众看多了这种小清新、青春片类型、喜剧风格的电影,很可能出现审美疲劳。在批量复制的过程中,影片的质量也难以保证。因此,“黑马”电影应以此为戒,打破目前题材相对狭窄,类型相对单一,制作相对简单的困境。中国电影还需完善产业结构,提高制作水平和专业艺术能力。“黑马”电影的产生体现了我国年轻一代导演的才华和扎实的基本功。在未来的中国电影发展之路,希望他们能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土壤,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拍摄出更加成熟的具有艺术表现力和文化内涵的电影巨制。

  [参 考 文 献]
  [1]D. Prindle. Risky Business: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Hollywood[M]. Boulder,Co: Westview,1993.
    [2]杨晓华. 2012 文化领域理论热点回眸[N]. 中国文化报,2013 -01 -11.
  [3]姚源,王雪. 小人物折射大时代,小电影带来大震撼———评电影《钢的琴》[J]. 哈尔滨学院学报,2012,( 10) .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