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电化教育论文

中医教育发展中“慕课”的作用与应用前景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6-01-15 共5234字

  “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MOOC) 是大规模网络公开课的简称,对传统教育模式带来了挑战,在国内外已成为了教育改革的一个热门话题。2012年被《纽约时报》命名为“MOOC”元年,2013年可被视为中国的MOOC启动年。同年,“慕课”的三巨头之一Coursera宣布其5门课程已进入美国教育委员会(ACE CREDIT)的学分推荐计划,学生选修的学分可获大学承认,“慕课”进入正规高等教育体系的通道由此开启[1].“慕课”浪潮席卷全球,使教育资源共享的同时参与全球竞争。这种打破大学围墙的在线教育新模式,将对传统的中医教育带来怎样的冲击?如何应用“慕课”促进中医教育发展,优化中医人才培养,推广中医以及传承中医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

  1 “慕课”浪潮

  互联网普及和信息技术运用对传统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教育行业也是如此,“慕课”是传统教育模式受到互联网影响的显着案例,当前“慕课”浪潮正席卷全球。“慕课”学生数量大,强调参与、分享,极具开放性。课程运用互联网技术,教学活动通过网络进行,不受时空限制,这些与传统教育模式差异显着。

  1.1 在全球发展 “慕课”这一术语由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大学网络传播和创新主任Bryan Alexander与国家人文教育技术应用研究院高级研究员Dave Cormier提出,后用于StephenDowns于2008年合作开设的一门大型网络课程[2].2011年秋,“慕课”开始快速发展,190个国家,16万人注册了《人工智能导论》(Introduction to Artificial Intelligence)这门免费课程[3].

  2012年,Coursera上线4个月,学生数便突破100万,到11月时,学生数已经突破1800万,呈现爆发式发展[4].因此,2012年被《纽约时报》命名为“MOOC”元年。2013年2月8日,Coursera的第一批五门网络课程的学分获得美国教育委员会(ACECREDIT)的官方认可,这具有里程碑意义,“慕课”发展进入新的阶段。2014年,由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联合创办的edX继续高速发展,至2014年7月,已有200多门课程在线开放,在线教职工400多人,共有超过10万的学员已经获得课程证书。

  从美国硅谷发端,再到全世界,正是Udacity、Coursera和edX三巨头奠定了“慕课”的基石[5].斯坦福大学创立的Cours-era是目前发展最大的“慕课”平台,旨在与世界顶尖大学合作提供网络课程,为世界顶尖大学合作提供网络课程,为世界各地的学生提供免费的优质学习机会。由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联合创办的edX,属于非营利性的教育机构,与全球顶级高校合作,旨在以突出的教学设计,为学生提供互动式在线学习,以及Udacity目标在于让学生有更好的职业发展[6],其成立最早,课程不多,练习较多,注重细节和实际运用。此外,还有Udemy、P2PU、可汗学院等“慕课”平台,“慕课”正成为传统教育模式的挑战者。

  1.2 在中国发展 纵观教学改革历程,“慕课”似曾相似,与我国远程在线教育非常接近,“慕课”某种意义上是在线教育的升级版。我国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的电视大学被称作在线教育“0.0时代”;21世纪伊始,网络公开课,远程教育被称为是“1.0时代”,尝试把传统课堂搬到了网上,当下风靡全球的“慕课”则代表着在线教育“2.0时代”[7].2012年被《纽约时报》命名为“MOOC”元年,那么2013年可被视为中国的MOOC启动年。

  “慕课”在当今教育界成为的热词,“翻转课堂”、“线上线下”频频被提及。2013年初,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加盟“慕课”与在线教育平台edX签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与Coursera签约。

  目前,国内多所高校正以建设和发展“慕课”为契机,牵头制订《大规模在线课程国家标准》,打造属于中国自己的“慕课”平台。2013年7月,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的在线教育发展(MOOCs)国际论坛上,上海交通大学等众多国内高校将携手打造“慕课”平台。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张杰认为,这场在美国发起的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其运行模式已开始触动传统高等教育的根基,它将改革大学教育,重塑高等教育版图,引起大学的重新洗牌,形成全新的大学格局。

  2013年10月,清华大学首个中文版MOOC平台---“学堂在线”正式推出。2014年3月,中国医学教育慕课联盟在北京成立,并宣布启动中国医学教育慕课平台建设。2014年5月8日,作为国家精品开放课程项目的共享系统---“爱课程”网,在集中展示视频公开课和资源共享课的基础上,开通了“中国大学MOOC”平台,面向全国高校进行MOOC课程建设和应用[8].中国大学MOOC平台与2014年5月20日上线第一批课程,截至2014年12月31日,29所大学共上线214门课程,已结课50门,成为国内第一大MOOC平台[9].

  2 “慕课”对中医教育影响

  “慕课”浪潮奔涌而来的时候,它究竟为我们带来些什么?对于相对传统的中医教育带来怎样的影响?当中医逐步走出国门,成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名片的时候,“慕课”又将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思考与启迪?

  2.1 形成中医教学“新生态” 当前主流中医教育模式,普遍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也就是“传递-接授”模式,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主导地位,教学以教师为主体,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通过口授、板书、演示,学生则主要通过耳听、眼看、手记,来完成知识与技能传授,并通过“组织教学-引入新课-讲授新课-复习巩固-布置作业”等五个环节组织课程,从而达到教学目标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与控制。通过这一模式,中医药知识、临床诊疗经验等知识得以传授,锻炼了学生的知识接纳、推断演绎等能力,但这种“接受式学习”难以形成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10].因此,中医教育需要改革和创新[11].

  就中医学学科特点而言,中医学是一门临床学科,中医学的生命力在于临床。而疾病的症候常常是复杂多变的,而教学过程中,特别是教材中,往往以典型现象作为教学模板、切入点乃至知识点,因此临证不像教课书阐述的如此虚实分明,清晰明了,正所谓“临证贵在知常达变”.可见,中医教学,“知常”是要达到的基本要求;“达变”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慕课”本身的注重师生互动及学生自身的学习体验。这与中医学科注重“悟”的特点相契合。“慕课”通过“翻转课堂”等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改变了原先教师主导的教学体系和模式,要求教师实现从讲授者和讲解者到学习的激励者和启发者的角色转换,颠覆了原有的教学生态。复旦大学副校长陆昉认为慕课的“翻转课堂”可以加快以教师为中心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新模式的转变,让学校教育更多从静态知识传授转为智能教育[1],这样慕课实际上成为学生对学习的认知、感受、领悟以及诠释和交流等的集合体[12],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也形成了区别于传统的教学“新生态”.因此,“慕课”将推动中医教学模式创新与改革。

  2.2 推动中医教育“走出去” 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13].因此,中医药走出去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而“慕课”可以视为“走出去”战略实现途径之一。在中国向全球推出的首批“慕课”中,中医因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受到了关注。在2013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最早亮相Coursera平台的两门课程中就有一门是《中医药与中华文化传统》;而2014年2月清华大学在edX平台上推出的《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中,也专门设计了章节介绍了针灸铜人、经络学说,探讨针灸对当今世界的影响。“上海高校课程中心”是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发起的建设的大型在线教学服务平台。其中,中医药课程包括《走进经络》、《杏林探宝---带你走进中药》、《中国功夫与经络》等。“上海高校课程中心”的学校共享、校际认证与大型规模,体现了“慕课”的1[14].另外,自2003年以来,教育部开始评选国家级精品课程,各高等中医药院校经过不懈努力,至2015年1月,中医学类共有251门课程。这些中医药精品课程学科特色鲜明、教学效果显着,注重现代教育理念,善于运用先进教学技术,具有表率作用和辐射效应,也具备“慕课”的些许特点。同时,更多的高校正着手推进“慕课”项目,例如南京中医药大学2014年遴选了中医内科学等6门课程作为建设项目,中医儿科学等3门课程作为培育项目,大力推进课程建设[15].

  中医文化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是传统文化思维、哲学思想、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体现,因此,中医“走出去”的主体就是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中医文化[16].高等学校更是承担着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及传承文化四大职能,更应成中医“走出去”过程中的先锋和生力军。中医药类“慕课”的推出和运用,将对中医药走出去起到推动作用,对于中医走出去,乃至中国文化推广具有重大意义。

  2.3 促进中医教育“接地气” 慕课是一场学习革命,其影响绝不限于大学,对推动继续教育发展,打造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构建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将具有积极意义[17].中医药领域同样如此。

  健康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中医药在佑护人类健康方面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且极具特色,所以日益受到群众的关注与喜爱。群众对健康的需求日益增加与中医养生健体的功能相契合,所以“中医热”、“养生热”正日渐式盛,成为健康教育领域的热点与亮点。但是,中医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根植的文化基因及丰富的干预手段,效如桴鼓的同时确有着缜密的逻辑推敲与个人体悟经验总结的凝练。因此,一名优秀的中医教育与推广者要求甚高,林林总总的冠以“中医”名号的诸多“养生热”实与中医相左。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事关中医的群众基础,因此借助“慕课”找到中医发声的重要途径,对中医健康教育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

  “慕课”灵活开放的形式为我国构建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和“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教育体系提供契机,为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结合,终身教育和个性化教育相配合做出了尝试。这将是一场学习的革命,其影响绝不限于大学,对推动继续教育发展,打造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构建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也将具有积极意义[17].随着慕课管理的日益制度化及中医课程数量的日益增加“,慕课”使中医教育更“接地气”.

  3 “慕课”展望

  2012年被称之为“慕课”元年,对于教育这一古老、讲究缜密而又略显保守的行业,那么“慕课”仍可认为是教育领域的一个新兴概念,势必有其不成熟之处,值得探究。

  3.1 泛信息化的低效率 信息技术是新教学工具,教师的重要性如同过往的工具书、粉笔、黑板擦。但是信息技术下的备课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同时,大量信息技术的运用稀释了授课过程中学生对教师的注意力聚焦。“慕课”潮流下,如不能处理好信息技术与教师之间的关联将降低教学效率。

  此外,“慕课”时代下,师生、生生之间交流都基于网络,传统教学质量检验手段例如随堂作业、课后作业以及课程考试等都采用无纸化模式。客观现实是对于海量的交互信息,特别是具有主观描述性质的交流,虽采用了计算机辅助分析检查评价和学生间互学互评等一系列方法和手段,但还远不足以保证每个学生的学习质量。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无纸化模式的原创性亦值得思考。

  如何保证拿到学分毕业证的学生就是在电脑前面学习知识的那个学生。如何杜绝替学或作弊现象,如何保证“证书”的可信度和含金量,成“慕课”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目前已尝试通过包括根据打字节奏判断学习者是否为其本人等方法,但从现阶段的科学技术水平来看这一问题在短时期仍无法解决。因此,泛信息化所带来的低效率值得进一步探讨和思考。

  3.2 后信息化的体验缺失 网络课程教学模式如果可以理解为信息化教学,那么“慕课”暂且称之为“后信息化”时代的教学模式。如今小班教学能提高教学质量是大家的普遍共识,小班化教学使得师生、师生之间能够充分交流的同时对于学生社会能力及素养的形成并未因为学生数量的减少而缺失,取得了较好地平衡,兼顾了多方面。而“慕课”刚好相反,学生规模极大,学生人数可达几十万,且独立为个体,师生、生生之间互动几乎全部以人机互动模式出现,缺乏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师资好固然重要,“慕课”很好地完成了传递知识的任务,专业知识的学习是大学生活的一部分,但是大学校园氛围,教师对学生的口传心授,生生之间的情感传递,各种能力的培养,校园氛围、社团活动、同学交流、住校生活、社交能力的培养和社会关系的建立,这是恰是“慕课”与传统教学模式比较处于劣势地位之处,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是“慕课”所缺乏的。校园生活经历校园文化的熏陶对于完全社会能力和素养的培养至关重要。因此,“慕课”若成为“宅课”,不失为“后信息化”时代“慕课”教学模式值得思考的问题之一。

  4 小 结

  面对“慕课”浪潮席卷全球之势,教育改革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正在“发酵”.当“慕课”与我国教育碰撞时,立刻迸发出绚烂火花,一时间“慕课”课程泉涌。“慕课”被誉为“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改革”和“未来教育曙光”[18],具有里程碑意义。但是,“慕课”在我国的发展才刚刚起步,对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也刚刚开始,因此通过“慕课”促进中医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是目前值得研究和思考的问题,也是中医教育、推广及传承的一次机遇。

  参考文献
  
  [1] 姜泓冰“.慕课”搅动大学课堂[N].人民日报,2013-07-15.
  [2] 樊文强。基于关联主义的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及其学习支持[J].远程教育杂志,2012(3):31-36.
  [3] Walsh K.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on health andmedicine: will they be sustainable [J]. J Med InternetRes,2014,16(8):197.
  [4] 张鸷远“.慕课”(MOOCs)发展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及其对策[EB/OL].(2014-03-15)[02].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