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东方哲学论文

强化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的路径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12-22 共6349字
论文摘要

  2013 年 8 月 20 日,***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这是对加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简称“话语体系建设”——笔者注)提出的更明确、更高的要求。我们要充分认识加强话语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及艰巨性,扎扎实实地做好这方面的基础工作,正确处理三个重要关系,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推向新的阶段。

  一、加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及艰巨性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做好加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工作,首先对它的重要性要有深刻的认识。我们可以从国内和国外两个维度来认识这个问题。首先,加强我国话语体系建设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和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共同思想基础(简称“两个巩固”——笔者注)的必然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国共产党章程》都以明确条文规定了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但这并不表示,在“两个巩固”方面,我们就不需要做工作或者说就没有问题了。其中很重要的,是如何使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因为“两个巩固”的对象都是人,特别是青年、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要让马克思主义内化于人心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需要有个过程和恰当的方法。所以,加强话语体系建设既是重要的,又是紧迫的。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马克思主义包括两大部分。一是经典马克思主义,主要是指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并由列宁发展了的学说体系。二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我们还应该看到,由于经典马克思主义有一套成熟的话语体系,所以它在世界各国的传播和发展过程中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和吸引力。这可以从十月革命胜利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了中国,并对中国先进分子产生的巨大影响和吸引中清楚地看出来。马克思曾经说过:“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

  那什么样的理论才是彻底的理论?理论又是怎样掌握群众的?众所周知,理论所揭示的规律是通过话语体系来说服人的、来掌握群众的。这就启示我们:话语体系表面上似乎只是一个“说什么、怎么说”的问题,实际上涉及价值表达、思想影响和真理传播等重大问题。因此,话语体系建设对于我们党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掌握群众是极其重要的。实事求是地说,目前我们的话语体系对于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 80 后、90 后青年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是不足的。

  其次,加强话语体系建设是增强我国国际话语权的迫切需要。当今世界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我们应该实事求是地看到,当前国际话语权较量的总体态势仍然是“西强我弱”。

  160 多年前,《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那时,马克思主义或科学社会主义还只是一种思潮、流派,但欧洲反动势力就已经把它当作可怕的“幽灵”加以坚决反对。今天,马克思主义早已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特别是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社会主义中国的指导思想。在某些势力、某些人看来,马克思主义已经不止是“幽灵”,而是“洪水猛兽”了。从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苏东剧变后西方一些反共势力的弹冠相庆中,可以清楚地看出这种表现。今天,社会主义在历经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强大冲击后已经稳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在不断发展,影响力正在不断扩大。但是我们应清醒地看到,在当前国际意识形态的交锋中,“西强我弱”态势并没有根本改变。在这样背景下,我们往往是有理说不出,或者说了传不开。

  这种状况,与我们缺乏一套比较成熟的话语体系有密切关系。

  问题的重要性往往决定了解决这个问题的艰巨性。正因为加强话语体系建设关系“两个巩固”,关系增强我国国际话语权,关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关系提高“三个自信”;而且话语体系建设是有其自身规律的,所以我们必须并且有可能做好话语体系建设工作。在这方面,可以研究的内容很多。比如,如何实现我们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与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之间的融通转化;如何通过多学科、跨领域的协同研究,为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学理支撑等。这些问题并未解决,或者说才刚刚破题。

  如上所述,我们从国内国外这两个维度论述了加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及艰巨性,惟其重要、惟其艰巨,才需要我们付出巨大的努力去完成。

  二、加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的基础工作

  虽然加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不是现在才提出来的,但是,加强话语体系建设的最佳时期在当前。理论创新往往来源于实践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了世界上少有的发展奇迹。这些成功实践和伟大成就,是加强我国话语体系建设,并在世界上赢得话语权优势的丰富源泉。因此,对现有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尤其1理和提炼是非常必要的。这不仅是加强我国话语体系建设的基础工作,其工作本身,也具有创新性。我们需要下大力气,扎扎实实地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当然,我们目前已经着手做了一些工作,但还只是初步的,与时代和事业发展的要求,还有差距。要注意有效整合资源,要形成强大的合力,要将这些工作不断推向前进。

  改革开放以来,与不断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变革相适应,许多原创性的特色话语先后涌现。“不管白猫黑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摸着石头过河”,“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发展才是硬道理”等语句,不仅通俗易懂、生动鲜活,而且表达简练、富有哲理。可以说,它们是加强创新现有话语体系的宝贵资源。

  “经济特区”、“一国两制”、“共同富裕”等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的特定话语,也为加强我国话语体系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党的十八大后,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奋斗目标。实现中国梦,是当代中国实践的生动写照。围绕什么是中国梦、怎样实现中国梦,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已经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点、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原创新话语。如,“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面向未来的”,“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要把中国梦的内涵聚焦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上来”,等等。

  从这个意义上说,提出“中国梦”本身也正是话语体系的重大创新。

  在梳理和提炼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把这些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原创话语划分为两类。

  一类是党的文献语言与学科语言有机结合的话语。如“以人为本”、“经济特区”、“一国两制”、“协商民主”、“共同富裕”等。这些话语既是党的文献的关键词,又是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话语。如“以人为本”,是西方人本主义哲学家一百多年前就提出的话语,但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实践尤其是改革开放的实践中,逐步赋予了它全新的内涵,成为表达中国共产党性质和宗旨的文献语言。类似的,还有“为人民服务”,“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等等。我们完全可以把这类话语作为学科语言,甚至是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范畴。

  另一类是“接地气”的话语。除了前面提到的“不管白猫黑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等人民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说法外,在***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十八大以来党的文献中,又出现了不少类似话语。比如,***总书记常用“要有天下为公的宽阔胸襟,摒弃私心杂念,夙夜在公、勤勉工作”来表达领导干部要有勠力复兴的历史担当;用“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来表述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根本要求;用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来表示有腐必反、有贪必肃的决心。再比如,用“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来表示三农问题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目标的重中之重;用“不能政府一换届、规划就换届”来形象而又准确地指出以往我们在规划工作中的弊病和教训等。列宁曾经说过:真理是很朴实的。因此,我们决不能将这类“接地气”的朴实话语,简单地同无学理性划等号,而应该把包含在其中的哲理内涵揭示出来。

  需要指出的是,当前的工作重点是要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为核心思想和关键话语进行解读和运用,并把它有机地结合到相关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中去。在这个过程中,既要揭示中国梦的丰富内涵和时代要求,又要运用相关学科的理论内容为中国梦的话语体系提供有力的学理支撑。这既是基础工作,也是艰巨的任务,需要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团结合作、一以贯之、久久为功,浮躁不得。

  1 建设需要正确处理三个关系

  加强我国话语体系建设既是重要而紧迫的时代课题,又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这篇大文章虽然已经破题,但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总结以往经验,我们认为正确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对于加强话语体系建设而言是十分重要的。

  一是打造硬实力与提升软实力的关系。当今世界各国的发展历史,特别是世纪之交一些大党大国的教训告诉我们:只有硬实力而缺少软实力,或硬实力与软实力不相匹配都是不行的。新中国成立 60 多年,尤其是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我国经济实力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从原先经济基础十分落后,发展成为今天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力是硬实力的基础,在我国硬实力得到巨大发展的同时,我们也要不断提升与之相匹配的软实力。美国学者约瑟夫·奈认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有三个来源:文化、政治价值和对外政策,文化是软实力来源的第一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对文化的重要作用和巨大影响的认识越来越深化。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也就是要不断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加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则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的内容。

  二是扩大话语体系的国内影响力与增强国际话语权的关系。加强我国话语体系建设,对扩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亲和力、吸引力,使它走进群众、凝心聚力,发挥思想引领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在这方面,我们有成功的经验。改革开放以来在人民群众中涌现出的鲜活的名句,就是党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创新理论具有亲和力与吸引力的有力证明。近十年来,在深入调研和精心编写的基础上,每年都有一批以《理论热点面对面》为代表的通俗理论读物推出,深受群众欢迎。这是因为在这些通俗理论读物中有人民群众关注的现实问题解答,也有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话语。因此,要进一步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尤其是要倡导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和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现实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才能不断推进我国话语体系建设,不断扩大这个话语体系在群众中的亲和力和影响力。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在世界上的影响也在不断增强。但也应该承认,我国话语体系的世界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还相对较弱。这种状况与我国在当今世界上的经济政治的大国地位很不相称。话语体系与国际话语权是紧密联系、相得益彰的。加强我国话语体系建设有利于增强我们的国际话语权。所以,要善于运用国外受众易于理解、接受的形式和手段,努力做到“中国立场、国际表达”,讲好讲活讲透中国故事,不断增强我国话语体系在国际上的穿透力、感染力和影响力。这是提高我们国际话语权的迫切要求。

  三是克服“外来教条主义”与克服“新复古主义”的关系。加强我国话语体系建设属于意识形态建设的范畴。意识形态建设要注意克服错误倾向。长期以来,我们主要是反对和批判自己队伍内部的教条主义,它的特点是“言必称希腊”。随着对外交往的不断扩大,外来文化越来越多地涌入。这其中当然包含很多需要我们认真吸收和借鉴的人类文明成果,但也有一些人简单地套用西方的范畴、理念和结论来解读我国丰富多彩的实践。这就是“外来教条主义”,它的特点是“言必称西方”。这种现象也必须加以克服。

  “语言”与“话语权”不同。马克思主义认为,语言是人类长期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形成的,不属于上层建筑。因此,语言作为人们交往工具,同其他生产工具一样是没有阶级性的。但是,由语言构成的话语权则有阶级性,或者说带有阶级色彩。话语权的创立者法国学者米歇尔·福柯指出,话语是权力,人通过话语赋予自己权力。英国现实主义者卡尔则把国际权力划分为三种:军事权、经济权和话语权。所以,话语权反映的是某种政治经济权利,体现了人在社会中的角色或国家在世界格局中的政治经济地位。

  因此,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对西方话语既不能一概拒之门外,又不能简单照搬。要在全面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态度。

  一种态度是,借西方话语的“外壳”为我所用。比如,宪法是西方资产阶级先搞起来的,法治是他们的常用话语。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也要有宪法,也要实行社会主义法治,尽管其内涵与西方有根本区别。在使用西方话语的过程中,可以赋予它们某些新的涵义。比如,人权是资产阶级在反封建斗争中提出来的。然而,二战结束后,一些西方国家以此为幌子干涉别国内政。我们坚决反对这种干涉内政的行为,但并不反对人权本身或人权的提法。在实践基础上,我们还赋予了它新的内涵。我们党强调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人权首先是指生存权和发展权。

  今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国共产党章程》中都有关于保障人权的规定。

  另一种态度是,既要指出西方话语的实质,又不能加以采用。一些西方话语有其特定的语境和涵义,与我们通常的理解是截然不同的。比如“私有化”,它是从新自由主义的核心观点中引申出的概念,主张全部资产私人所有。这与我们通常说的进行国有资产经营“民营化”改革,普遍实行股份制和进一步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等,根本不是一回事。还有“文明冲突”,虽然它反映了当今文明碰撞的现状,但这个提法包含了西方对文明类型划分的标准和理解上的固有范式。这种范式排斥我们一贯倡导的文明是多样的以及各种文明可以相互包容和共同发展的文明观。而且这种范式还有贬低其他类型的文明的意思。所以,如果不加甄别地简单搬用这些西方话语,只会引起语义和思想上的混乱。

  我们这里所说的“新复古主义”,是指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过分拔高传统文化或其中某些内容的主张和观点。如果不对此加以克服,会造成很消极的后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已经达到了一个新境界。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之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服务,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服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方针之一。但是,真理再向前跨一步,就是谬误。比如,有人主张把儒家思想上升为国家的指导思想,以取代马克思主义;还有人把“易经”和“八卦”视为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等等,这都是一种误导。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就提出,我们要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也就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2014 年 10 月,***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也指出:“我们要对传统文化进行科学分析,对有益的东西、好的东西予以继承和发扬,对负面的、不好的东西加以抵御和克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不能采取全盘接受或者全盘抛弃的绝对主义态度。”

  今天,我们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既不能片面地讲厚古薄今,也不能片面地讲厚今薄古。

  从认识论上看,倾向也就是片面性。而片面性往往又是相通的。“左”是右的影子,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因此,我们要坚持和倡导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两点论”。在意识形态领域坚持有“左”反“左”,有右反右,坚决克服“外来教条主义”和“新复古主义”。

  坚持意识形态领域马克思主义的一元化指导,是我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由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决定的。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不可动摇的根本原则。要在坚持这一点的基础上,处理好打造硬实力与提升软实力的关系、扩大话语体系的国内影响力与增强国际话语权的关系、克服“外来教条主义”与克服“新复古主义”的关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加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推向新的阶段。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