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东方哲学论文

高校学生责任感养成中知行合一哲学的运用

来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作者:荆潇
发布于:2021-03-16 共4592字

  摘要:大学生责任感培育与知行合一思想具有一定程度的内在关联。大学生责任感培育是"知"与"行"的有机结合,其中"知"是大学生责任感培育之基础,"行"是大学生责任感培育之归宿,"知行合一"是大学生责任感形成之确证。在社会环境日趋复杂的时代背景下,部分大学生在培育、巩固、强化自身责任感的过程中面临责任感认知的"知行背离"、责任感认同的"知行不一"、责任感践行的"知易行难"等问题。鉴于此,新时代大学生责任感培育必须坚持知行合一原则,以责任认知理念、责任担当精神、责任践履能力三个维度为着力点,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精准覆盖。

  关键词:知行合一; 新时代; 大学生; 责任感; 培育;

  大学生责任感培育是思想道德素质建设的重要环节,是高校德育工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新时代大学生本领和担当的重要体现,是新时代发展素质教育、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抓手。立足新时代培育大学生的责任感,能够进一步帮助大学生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使命,厚植家国情怀,将个人前景与国家、民族、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积极服务人民、奉献社会,同时在实践中明确责任内容,强化责任意识,主动承担责任,提高判断能力,形成责任品质。新时代大学生责任感培育要从"知"与"行"的理论逻辑出发,明确坚持知行合一原则,将大学生责任感培育落到实处。

南京医科大学学生工作处 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一、新时代大学生责任感培育以知行合一为基本原则的理论逻辑

  大学生责任感培育与知行合一思想具有一定程度的内在关联。大学生责任感培育是"知"与"行"的有机结合,其中"知"是大学生责任感培育之基础,"行"是大学生责任感培育之归宿,"知行合一"是大学生责任感形成之确证。

  1."知"是大学生责任感培育之基础。

  "知"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看,属于认识论范畴,是认识主体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以知统行是认识主体行为方式的基本特点,其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越深刻,对实践活动的指导意义也就越大。大学生责任感培育的先决条件是大学生对责任感"知"的程度。大学生对责任感的"知"是指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对责任对象的认知,其涵盖的范围相对而言是比较广泛的,既包括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也包括对家庭、自我、职业等的责任感,是诸多层面的统一。因此,在将责任感落实到行动之前对其内容进行整体把握,是培育大学生责任感的基础。

  2."行"是大学生责任感培育之归宿。

  "行"即诉诸实践,是认识主体以外在行为方式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培育大学生责任意识仅凭"知"是远远不够的,实践才是检验"知"的试金石。大学生要根据对责任感的已有认知,通过情感、意志和信念将外化的具体行为在实践中表现出来,并固化为日常行为习惯。因此,实践指向才是大学生责任感培育的最终目的和落脚点。

  3."知行合一"是大学生责任感形成之确证。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认识是行为产生的前提,实践是检验行为的手段。基于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同构性实现知行合一,是大学生责任感形成的关键所在。把认知转化为具体行为是获得真知的根本途径,大学生对责任感的认知通过具象的行为表现出来,外化为自觉行为,才是形成责任感的标志。由此可知,大学生责任感的生成是在实践与认识相统一的基础上,从知到行,以行得知,最终实现知行合一的过程。

  二、新时代大学生责任感培育中"知"与"行"的现实省察

  在社会环境日趋复杂的时代背景下,部分大学生在培育、巩固、强化自身责任感的过程中面临责任感认知的"知行背离"、责任感认同的"知行不一"、责任感践行的"知易行难"等问题。

  1. 责任感认知的"知行背离".

  责任感认知偏差是当代大学生责任感培育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行而不知,表现为对责任对象范围与责任具体内容的认知尚停留在表面,虽然在实践中履行了一定责任,但对"知"的理解不够深入到位,终将导致"行"的效果也微乎其微。二是知而不行,表现为对责任对象范围与责任具体内容仅做到"知"其以白纸黑字呈现的一个个条目,却忽视这些条目背后真正为责任感践行提供源动力的深层价值意蕴,从而使"行"或难以启动,或不可持续。三是知而错行,表现为既能对责任对象范围与责任具体内容进行正确把握,又能采取一定行动,但实际行动未能在正确认知的指导下进行,而是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情况。

  2. 责任感认同的"知行不一".

  对责任感的认同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大学生责任感培育的实际效果,当前部分大学生亟待提升责任感认同度。具体而言:一是对自我责任感的认同还不够。当代大学生拥有较强的个体意识,更加凸显自我中心,以至于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倾向于将积极主动承担责任与维护自身相关利益置于相互矛盾冲突的局面,只片面地看到践行责任或多或少以牺牲自我利益为代价,却忽视了责任感培育对个体发展的正面作用,从而导致自我责任感认同不到位,自我价值定位不清晰。二是对国家、民族、社会责任感的认同还不够。一些大学生认为诸如社会责任感等距离自己的日常学习工作生活还比较遥远,忽视了个人与社会的辩证统一;一些大学生尚未领悟责任意识之于国家、民族、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其履责行为往往迫于舆论压力而非发自内心,造成"知行不一"的后果。

  3. 责任感践行的"知易行难".

  责任感践行即个体自觉完成自身分内之事。责任感的形成经历了从认知认同到行为转化的阶段递进,"知易行难"则是指责任感知行转化的中断,一方面是由于部分大学生对责任感的认识缺乏深度,其责任意识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因而缺乏将责任感付诸实践的信念,自然也就无法上升到行为;另一方面是由于部分高校对责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从而未能达到预期目标。高校不仅是智力教育的主要场所,更是实施德育的主阵地,对大学生良好道德素质的养成具有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然而,在实际教育过程中,部分高校教师只注重对学生责任教育的理论灌输,停留在言传层次,而没有提供具体可行的实践路径,责任理论与责任行为的联系不够密切,造成部分大学生在责任践行方面的欠缺。

  三、新时代大学生责任感培育坚持知行合一基本原则的策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1].大学生责任感培育是知与行辩证统一的过程,必须坚持知行合一原则,以责任认知理念、责任担当精神、责任践履能力三个维度为着力点,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精准覆盖。

  1. 构筑大学生的责任认知理念。

  首先,学校要加强责任认知教育。学校教育是大学生获得系统性知识的主要途径,责任感培育属于价值观层面的教育,因而构筑大学生的责任认知理念离不开课堂教学,这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教师提出更高要求。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立足于课堂教学主渠道,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读知行观,从而使大学生在认知层面明确责任感培育的价值目标、具体内容和现实要求,以科学的知行观为出发点,把培育责任感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选择。另一方面,专业课教师要将专业教育与责任认知教育有机结合,挖掘专业课程中的责任认知教育资源,积极引导大学生将专业知识技能和社会发展联系起来,提升责任意识。

  其次,家庭要培养责任认知观念。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是大学生责任感培育的起点,要发挥家庭在大学生责任认知观念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对大学生进行正向引导。一是要转变传统的家庭教育理念与方式。家长既要关注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情况,又要重视其道德与人格的完善,有意识地培养其责任意识。二是要树立家庭榜样。家长应当首先具备责任意识,在日常生活中规范自我,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引导大学生自觉履行对个人、家庭、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深化大学生的责任认知。三是要注重家风建设。优良的家风对于大学生责任认知观念的塑造具有持久的积极影响,是对大学生进行责任感培育的重要途径。

  再次,个人要提升责任认知能力。这是实现大学生责任感培育的先决条件,强调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主体地位。一方面,大学生要继续强化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夯实基础,在这个过程逐渐明确自身职责所在,并锻造出履行相应职责的能力;另一方面,大学生要进行客观公正的自我评价,正确、充分地认识自身社会角色与对国家、集体的价值,增强责任意识,厚植家国情怀。

  2. 弘扬大学生的责任担当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担当就是责任"[2](P416)。弘扬责任担当精神可以勉励当代大学生毅然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使命,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前途命运更好地结合起来,坚定理想信念,找准人生定位,服务社会,实现自身价值。

  弘扬责任担当精神要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责任担当精神孕育于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进程,因其精神内核与文化基因于潜移默化之中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我们的民族性特征。要使大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下,自觉形成知行联动的作风,在实践中感悟践行责任担当。

  弘扬责任担当精神要考虑到作为"网络原住民"的当代大学生的信息接收习惯,充分利用各类互联网信息传播渠道,摸索出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传播手段与话语体系。一是要丰富责任担当精神的具体内容与表达方式,将其融入时代语境、生活语境,譬如宣扬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的事迹等,从而提升贴合度,加强宣传效果。二是要打造全媒体传播矩阵,建立资源共享平台,让大学生更加方便快捷地获取相关信息资讯,同时形成健康的互联网意识形态与正确的舆论导向。

  3. 提升大学生的责任践履能力。

  将责任意识付诸实践并形成行为自觉是新时代大学生责任感培育的落脚点,因此,要进一步提升大学生践行、履行责任的能力。一是要拓宽实践渠道。大学生责任感培育效果的直观呈现离不开具体实践行为。课内课外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是大学生脚踏实地履行责任的最佳渠道。一方面,要丰富课堂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以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为出发点,开展主题鲜明突出、形式丰富多样的课堂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基于亲身体验更好地认知、践行责任。另一方面,要打造好课外实践活动"第二课堂",将课外实践活动常态化、全员化,以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形式强化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号召他们积极履行责任,在实践中加深对社会的认知,从而更好地服务社会。

  二是要注重榜样教育。先进人物、榜样人物的示范教育作用,是鞭策大学生积极向上的直接动力,是引领大学生将责任感落到实处的重要方法。一方面,要树立先进典型,宣传各行各业的杰出人物、时代楷模与道德模范,引导大学生从先进典型的光辉事迹中领悟责任担当,产生思想情感共鸣,并在实践中学习效法。另一方面,要树立朋辈榜样,朋辈榜样贴近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更具感染力与号召力,更易产生强大的带头示范作用,让大学生于平凡细微之处体察责任,履行责任。

  综上所述,新时代大学生责任感既包括自我责任感,又涵盖广义的社会责任感。大学生责任感培育是一个基于对责任感的合理认知认同并最终回归到实践的完整过程,在"知"与"行"的相互作用中生成,与"知行合一"思想双向耦合。大学生责任感培育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系统性、长期性工程,一方面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的有机协同,形成强大合力,为培育大学生责任感营造良好氛围,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另一方面需要大学生主体自身的努力,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树立科学知行观、坚持知行合一原则的基础上切实践行责任,形成良好的责任风范,成为自觉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5月4日)[N].人民日报,2014-05-05(2)。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作者单位:南京医科大学学生工作处 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原文出处:荆潇,郑林芝.知行合一:新时代大学生责任感培育的基本原则[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02):33-35.
相关标签:知行合一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