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东方哲学论文

孔子儒家理论与意境关系探析(3)

来源: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许丙泉
发布于:2017-07-01 共7653字
  孔子本人还是一位多才多艺、水平高超的艺术家,在自己的艺术活动中创造意境。如他精通音乐,有很高的音乐欣赏水平。孔子在齐国听到《韶》乐,被深深吸引,“三月不知肉味”( 《论语·述而》) .他评《韶》乐“尽美矣,又尽善也”,《武》乐则“尽美矣,未尽善也。”( 《论语·八佾》)《史记·孔子世家》记载:“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孔子的教学过程中常伴随琴声,给人以美的熏陶。孔子也借助音乐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 《论语·宪问》)通过音乐,孔子传达出丰富的思想情感。
  
  这是他勤学苦练,不断体会深远意境的结果。《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曾向音乐家师襄子学琴,精益求精,从技艺娴熟到理解内在思想情感,层层深入、丰富,直到“得其为人”,和作者心心相印。这表明音乐的意境,也表明孔子对意境创造的心领神会。
  
  四、孔子对意境理论的开创。
  
  孔子在意境理论方面也卓有贡献,有哲学方面的阐发,又有对艺术作品的具体解说,这分别表现在对《周易》的解释和对《诗经》的评论上。
  
  《周易》是卜筮经验的总结,后来成为儒家经典文献。在商、周时期,卜筮盛行,人们借助龟甲、兽骨或筮草等求问神灵,预知吉凶祸福。传说文王作卦辞,周公作爻辞,孔子作十翼。也有人提出疑问,认为“十翼”不是孔子所作。尽管如此,作为儒家思想的源头,可以说《周易》体现了孔子儒家思想。孔子“述而不作”,以传承和阐发古代文化为己任。孔子喜欢《周易》,《史记》中记载孔子读《周易》“韦编三绝”.他说:“加我以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论语·述而》)。
  
  《周易》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地位崇高,造就中国人特有的传统思维方式,由此创造文化,也创造意境。《周易》中的世界观、生命观以及对人生的理解,决定了中国艺术创造意境的发展方向。《周易》认为世界是一个生生不息的创化过程,如《系辞上》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序卦》中说:“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唯万物。”世界是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创造过程,天地万物呈现在人们眼前,多姿多彩,千变万化,处处生机盎然,“生生之谓易”,“生生之谓大德”.( 《周易·系辞上》)。
  
  面对这样的世界,“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周易·系辞上》) 这是中国人特有的观照世界的思维方式,把自己的思想情感与外部世界统一起来,与天地万物、神灵相通。如此,中国人把自己的身心奉献给这个世界,在其中努力奋斗,创造自己的生活,也创造审美的意境。
  
  在《周易》中,许多文字就是意境优美的诗歌,如《明夷》初九:“明夷于飞,垂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中孚》九二:“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高亨说:“我们如果说《周易》中的短歌是《诗经》民歌的先驱,似乎也接近事实。”[4]124.
  
  《诗经》中有更显着、多样的意境,奠定中国文学写景抒情创造意境的基础。《诗经》与孔子关系密切,他删定《诗经》,以《诗经》作教材,认为“不学诗,无以言。”( 《论语·季氏》)孔子多次评论《诗经》,帮助人们理解意境的特征。如孔子“放郑声”,因为“郑声淫”.( 《论语·卫灵公》)孔子认为《诗经》表现真诚纯正的心灵:“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为政》) 孔子赞赏《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论语·里仁》) ,可以陶冶性情,使身心和谐。孔子鼓励学习《诗经》:“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论语·阳货》)从《诗经》中可以认识外部世界,可以兴观群怨,使思想情感得到充分表达,和周围的世界关系融洽,有助于“事父”、“事君”的各种社会现实生活。
  
  从以上孔子的论述中,可以看出意境的本质在于表现心灵,景物、环境实际都是心灵的表现,传达内心思想情感。意境中心灵的特点是中庸和谐,真挚纯净,温柔敦厚,不激烈狂热,不萎靡消沉,也不邪僻乖张。由此也可以看出艺术意境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意境源于现实的“鸟兽草木”和人们的生活,让心灵在“兴观群怨”中得到自由抒发。意境还作用于现实生活,使人增长知识,提高水平,促进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这些论述涉及意境的精神内涵、表现方法、艺术魅力和社会现实意义等诸多方面,对后世的意境理论和意境创造影响深远。
  
  [参考文献]
  
  [1] 聂振斌。 中国艺术精神的现代转化[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2] 柳诒徵。 中国文化要义[M]. 长沙: 岳麓书社,2010. 
  [3] 钱穆。 现代中国学术论衡[M]. 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2005. 
  [4] 高亨。 高亨《周易》九讲[M]. 北京: 中华书局,2011.
原文出处:许丙泉. 论意境与孔子儒家思想[J].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1):10-14.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