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东方哲学论文

先秦杨朱的价值取向与人生态度

时间:2017-06-12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 作者:吴彤 本文字数:5323字
  摘 要:依据先秦诸子的记载,我们大致能总结出杨朱思想中完整的价值取向与人生态度。在诸家材料中,尤以《列子·杨朱》对杨朱一派的思想作了立体化的阐释,也渗透出先秦时代各家各派思想对立统一的格局。杨朱思想在当时为显学,虽囿于时代原因及自身的局限性,其思想被社会淘汰,被统治阶级排斥,最终亡佚,但其本体思想中仍有许多值得研究之处。
  
  关键词:杨朱 价值取向 人生态度 思想 诸子。
  
  杨朱是先秦时期着名思想家,世称杨子或阳子,生卒年不详。由于《墨子》中无杨朱,而孟子时期“杨墨之言盈天下”[1](P.155),可推算杨朱为战国时期人,生活于墨子与孟子之间。从先秦相关典籍中可见,杨朱的学说在当时反响极大。由于当时的礼乐文化受到冲击,战争频繁,社会秩序十分混乱,有识之士纷纷开始宣扬自己的观点,遂成百家争鸣的盛况。各家各派着书立说,而杨子却无着述传世,其原本观点今已不可考。有关其思想的内容散见于《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中,共 16 处①。此外,《淮南子》及《说苑》中也有对其的评述。而《列子》一书单列一章叙述其思想,相对来说是最完备的材料。一直以来,杨朱以“贵己”“重生”的思想闻名于天下。
  
  一、杨朱的价值取向。
  
  杨朱思想的核心是“贵己”“重生”.在《列子·杨朱》篇中这样有一节:
  
  杨朱曰“:伯成子高不以一毫利物,舍国而隐耕。大禹不以一身自利,一体偏枯。古之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禽子问杨朱曰“:去子体之一毛以济一世,汝为之乎?”杨子曰“:世固非一毛之所济。”禽子曰“:假济,为之乎?”杨子弗应。禽子出语孟孙阳。孟孙阳曰:“子不达夫子之心,吾请言之。有侵苦肌肤获万金者,若为之乎?”曰“:为之。”孟孙阳曰“:有断若一节得一国,子为之乎?”禽子默然有间。
  
  孟孙阳曰:“一毛微于肌肤,肌肤微于一节,省矣。然则积一毛以成肌肤,积肌肤以成一节。一毛固一体万分中之一物,奈何轻之乎?”禽子曰:“吾不能所以答子。然则以子之言问老聃关尹,则子言当矣;以吾言问大禹、墨翟,则吾言当矣。”孟孙阳因顾与其徒说他事。[2]( P.220-221 )。
  
  这段话中,杨朱指出上古时期为人敬仰、隐居耕种的伯成子高和大禹,皆是不肯损一毫利天下的。如果每个人都不为这一毫的利益所动,天下大治便指日可待。下文中杨朱并未正面回答禽滑厘的话,而是借大弟子孟孙阳之口道出理由:一毛与一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这段话常被认为是杨朱“贵己”思想的依据,更多地体现出杨朱的价值取向。
  
  先秦诸子在当时和后世流传的每一套成熟的思想体系中,必体现着其价值取向。杨朱的价值观念就体现在“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中。那么,为什么“人人不损一毫”就能使天下大治呢?
  
  杨朱所处的是一个礼崩乐坏、战乱频发的时代,原本可以在精神上紧紧束缚百姓为国征战的礼义教化受到了挑战,百姓不再屈从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背景责任体系,面对大量的流血牺牲,他们开始思考生命与使命二者孰轻孰重的问题。杨朱率先看透这一社会心理现象并发声:如果上至君主,下至平民的每个人都具有“重生”的思想意识,不去为战争奉献自己的一丝一毫,甚至是生命,那么天下便无战乱,即为治世。
  
  然而这种“为我”的思想与禽滑厘所持的墨家“兼爱”思想相悖,在“端木叔散财”一篇中,禽滑厘对散尽家财邀众人同乐,死后甚至连买棺材的钱都没有留下的端木叔发出这样的评价“:端木叔,狂人也,辱其祖矣。”[2](P.219)他认为端木叔辱没了其祖子贡的名声。而段干生对这一评价所作的回应是“:卫之君子多以礼教自持,固未足以得此人之心也。”[2](P.219)可见杨朱学派与墨家所持态度截然不同。所以在此语境下,杨朱借孟孙阳之口的陈述是与墨家思想对比而产生的,是其治国思想的一部分,也是站在百姓的立场上所作的论述。
  
  李伯聪在《杨朱学派:两千年绝学及新诠释》中指出,杨朱主张个人本位论,而且站在老子一边,他还赞成自由主义的政治理论。②个人本位与自由主义不是相对的,而是在自由主义政治的基础上充分追求个人的最高理想和目标。杨朱从“治大者不治细”的思想出发,明确提出个人的理想不应为国家之利害而改变,是对个人本位的严正声明。
  
  除对个人来讲的“为我”外,杨朱的价值取向还有主要针对君主而讲的部分,即“治大者不治细”.杨朱接连举出牧羊、大鱼、鸿鹄及黄钟大吕的例子,进而得出“治大者不治细,成大功者不成小”[2](P.223)的结论,对梁惠王提出的“不能治家,何以治国”的质疑做出回应,告诫君主想要治理好国家就应从大处着眼,做好管理工作,不要在细节小事上浪费精力,否则就算尧、舜一样的君主,都不能赶好一只小羊。
  
  那么,杨朱针对不同对象提出的不同政治主张是否体现了其价值观的矛盾性呢?在“不以一毛济世”中,面对禽滑厘的提问,杨朱仅以一句“世故非一毛之所济”回应,世道本来就不是一根毫毛能拯救的,便不用拘泥于“一毛”这些细微之处。毕竟杨朱是“为我”而非“唯我所欲为而为之”,所以从总体上来讲,杨朱前后的价值取向非但没有矛盾,反而是围绕着君主宜悉心管理、百姓当安居乐业展开的。二者相辅相成,具有统一性。
  
  那么杨朱在价值观上表现出的取向会不会只是偶然或牵强附会呢?其实并非如此,他的人生态度就体现出了更多本质上的东西。
  
  二、杨朱的人生态度。
  
  《杨朱》篇中最常被引用以说明其“纵欲”思想的是“子产相郑”,所以杨朱的人生观被打上了“纵欲”“享乐”的标记。读这篇寓言我们确实需要承认他的人生观里包含着享乐的成分,如:
  
  而有兄曰公孙朝,有弟曰公孙穆。朝好酒,穆好色。朝之室也聚酒千锺,积麹成封,望门百步糟浆之气逆于人鼻。方其荒于酒也,不知世道之安危,人理之悔吝,室内之有亡,九族之亲疏,存亡之哀乐也。虽水火兵刃交于前,弗知也。
  
  穆之后庭比房数十,皆择稚齿婑媠者以盈之。方其耽于色也,屏亲昵,绝交游,逃于后庭,以昼足夜;三月一出,意犹未惬。乡有处子之娥姣者,必贿而招之,媒而挑之,弗获而后已。[2](PP.214-215)。
  
  在寓言中,作者将治国有方的子产与做法相对立的其兄弟公孙朝、公孙穆二人作了对比。公孙朝好酒,公孙穆好色,两人皆沉迷其中,对世事不闻不问,可以说是做到了贪图享乐的极致。那么杨朱所持的人生态度就是贪图享乐和纵欲这么简单吗?
  
  首先,公孙朝和公孙穆能够享受到的生活是极为奢华的,而杨朱在当时代表的是韩非子口中的“降北之民”,这些普通百姓“并不具有纵欲、享乐的条件,他们最为关心的是如何能在那个乱世生存下去”[3].可见,杨朱虽以此为例,他在生活中却并不能享受到这样的生活。所以,从现实的角度出发,杨朱没有必要宣扬他难以企及的生活模式,以此为例也不具有普遍性,而作为百姓的代言人,他也没有理由站在富可敌国的立场上对百姓颐指气使。他以朝、穆为例只是借这种“极致”充分表达自己的人生理想。
  
  其次,人生态度必然要与政治观点相契合。杨朱的政治观点十分立体,具有多面性,他不仅为百姓着想,而且为君王分忧,在价值观完整的情况下,其人生态度不会仅仅以享乐为目的,必然有其内涵。
  
  那么从本篇寓言中提炼出的杨朱思想就需要向后延展:
  
  朝穆曰“:吾知之久矣,择之亦久矣,岂待若言而后识之哉?凡生之难遇而死之易及。以难遇之生,俟易及之死,可孰念哉?而欲尊礼义以夸人,矫情性以招名,吾以此为弗若死矣。为欲尽一生之欢,穷当年之乐。唯患腹溢而不得恣口之饮,力惫而不得肆情于色;不遑忧名声之丑,性命之危也。且若以治国之能夸物,欲以说辞乱我之心,荣禄喜我之意,不亦鄙而可怜哉!
  
  ”我又欲与若别之。夫善治外者,物未必治,而身交苦;善治内者,物未必乱,而性交逸。以若之治外,其法可暂行于一国,未合于人心;以我之治内,可推之于天下,君臣之道息矣。吾常欲以此术而喻之,若反以彼术而教我哉?“[2](PP.215-216)。
  
  朝、穆并非只顾浑浑噩噩地享受身体的欢愉,由上文便可知此种在别人看来嗤之以鼻的生活是他们经认真考虑而选择的。他们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了道理:首先,生命短暂,大可无欲无求。死亡很快就会到来,与其忙碌地生活不如静候死亡的到来,这样便会了无牵挂,生活自然会快乐。但这并非消极地等待死亡,杨朱借与他人对话指出”:可在乐生,可在逸身。故善乐生者不窭,善逸身者不殖。“可见,在杨朱的观点中,如何使生命快乐,使身心安逸才最重要。其次,看透名实,不愿屈从礼义。杨朱借朝、穆之口表示,耽于名实之辩实乃浪费时间,浪费精力,损耗本该快乐的人生,人之所以不快乐是因为过分担忧名声与性命。在《杨朱》篇开篇一文”杨朱舍于孟氏“中,名实之辩首次被提出,即”实无名,名无实;名者,伪而已矣“[2](P.208)。杨朱认为虽得名而有益子孙的都是伪名、虚名,将名实关系看透,不再为寻求得名而违背内心,也不再刻意求实而使自己死而不得其所,这才是心之所向的无忧、快乐的生活。再次,治理内心,强于治理外物。子产虽然能治理一国,无非就是有治理外物的能力,这里再次体现了杨朱治理国家的思想,即治内相对治国更加有益。由于子产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杨朱在此是借助朝、穆之口挑明与儒家的对立,斥责儒家学派虽看似治国有方,实则不懂治内胜乎治外的道理。
  
  需补充的是,”子产相郑“为一篇寓言,具有文学性,目的在于说理。寓言以”美酒“”美色“为例不失为一种相对极端的表现手法,但如今看来,通过这种说理方式产生的负面理解要远远多于正面理解(其学说失传已是最好证明),可以说这并非一种可取的表达方式。
  
  由于杨朱的思想很久以前就被打上了”极端利己主义“的烙印,为人所不齿,所以其学说在后世逐渐消亡。杨朱的思想不为主流思想所接纳,被统治阶级质疑、排挤甚至”封杀“都是可预见的。
  
  三、杨朱思想之没落。
  
  先秦诸子材料中有十余处介绍杨朱,即使在后期的《淮南子》中也对其有三次提及,可知杨朱学说在当时影响极大,时至今日也的确有深挖其思想内涵的必要。
  
  但是,杨朱一派的学说虽然影响较大,却并非十分光鲜灿烂。在代表儒家的孟子眼中,杨朱为我,全然不顾礼义,十分不可取。孟子是推行”悉天下奉一身“的,他与杨朱完全对立,他只将杨朱的”利己“加以叙述,且全然不另加解释,这正是作为儒家学派代表人物的孟子的精明之处。③更进一步来说,孟子借此展现出儒家所宣扬的君子的气量,借”逃墨“”逃杨“之人可以为儒家所接纳,既点明了杨墨的不可取,又向犹豫不定的知识分子指出了方向。④同样,庄子也对杨朱进行了批判。在庄子眼中,杨朱与自己并非同类(杨朱在后世常被认为是道家学派,但实则杨朱与老、庄思想相距甚远),杨朱、墨翟的学说都是不可取的,要彻底摒弃。⑤”庄子可能认为,在杨朱的学说中,没什么有价值的东西,或根本不值得一提。“[4]甚至在战国末期”兼儒墨,合名法“的鸿篇巨制《吕氏春秋》也只对杨朱进行了四字评价:”杨朱贵己。“(《吕氏春秋·不二》) 杨朱的思想于是为正统儒家与道家所排挤,逐渐消失在历史洪流之中。
  
  在那个时期,百家争鸣而非百家共鸣,各家学说在努力壮大自己的同时难免互相排斥,当时的形势也远比我们今天系统学习先秦思想时所感受到的更加紧张残酷。从表面上来看,杨朱思想中充斥着”享乐“成分,若非系统分析,便难得其深意,故而那时期统治者不采纳其学说也实属情理之中---即使统治阶级深谙其思想内涵,推至百姓,在”为我“与”唯我“之间也难以权衡其度,难保不出现贪财、好色之事,也必定有人沉迷纵欲、享乐之中。何况此种思想并不能得到当时及后世的统治者支持,消亡原因也可推断”:对专制统治者来说,凡是有利于专制统治的思想就大力扶持,凡是危害专制统治的思想就大力铲除。“[5].
  
  反过来看,在《杨朱》中也有对儒家、墨家思想的批判,如上文举出的”子产相郑“.但也得益于那个时代,各家思想虽然相互对立却也相辅相成---我们今天见到的历史洪流是百家文化的融合,它毕竟会朝着更适合的方向发展。
  
  注释:  
  ①一说 14 处,详见:管宗昌。从《列子·杨朱》看杨朱的思想[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7,15(6)。  
  ②援引自《寻根》1998 年第 3 期,第 5-6 页。原文为:”杨朱的意图是以极而言之的方式表达一种以个人价值为最高目标和最终标准的理论取向。……杨朱学派的个人本位论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实在是石破天惊之论。“”杨朱的观点只能称之为古代朴素的只有主义政治理论。“③(1)”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吾为此惧,闲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孟子·滕文公下》);(2)”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孟子·尽心上》)。  
  ④”逃墨必归于杨,逃杨必归于儒,归斯受之而已矣。今之与杨墨辩者,如追放豚,既入其苙,又从而招之。“(《孟子·尽心下》)。  
  ⑤”削曾史之行,钳杨、墨之口,攘弃仁义,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彼曾、史、杨、墨、师旷、工倕、离朱,皆外立其德,而以爚乱天下者也,法之所无用也。“(《庄子·胠箧》)
       参考文献:  
  [1]杨伯峻。孟子译注(上)[M].北京:中华书局,1988.
  [2]杨伯峻。列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8.  
  [3]黄忠晶”.纵欲“”享乐“可能是杨朱的思想吗?[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6)。  
  [4]徐平。逆风而行:杨朱”为我“思想新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0(6)。  
  [5]姜伟文。论杨朱的人权思想[D].苏州:苏州大学,2008.  
  [6]管宗昌。从《列子·杨朱》看杨朱的思想[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J].2007,15(6)。  
  [7]权光镐《。列子·杨朱篇》对杨朱”为我“思想的深化[J].广西社会科学,2002(6)。
    吴彤. 杨朱本体思想考论[J]. 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7,(02):63-66.
      相关内容推荐
    相近分类:人生哲学论文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