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德语论文

顺应理论下中文流行的德译策略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4-10-28 共4830字
论文摘要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和网络等媒体的快速传播,新词新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流行语的出现和推广主要来源于社会生活和网络文化的特殊性,以及得益于网络的快速传播。网络流行语的出现往往源于某种社会新事物或社会生活,比如 2010 年网络流行语“算你狠”是对物价上涨现象的形象描述。 而 2011 年的“伤不起”则来自于流行歌曲和娱乐节目对大众情绪的感染。另外,网络流行语还具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批判性,如“屌丝”一词。 在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屌丝”们面临的社会生活问题日趋凸显,比如住房、工作、婚姻等现实生活压力。 之所以“屌丝”这一类词一夜爆红,主要是因为它与“当代的现实特征实现了完美的合拍”。

  一、语用顺应论与语境顺应

  语用顺应论是由比利时语用学家维索尔伦(Ver-schueren) 于 1999 年在其出版的 《语用学新解》(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中首次提出的。 维索尔伦认为语言的使用“是一个连续不断的选择过程,它可以是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 也可以是出于语言内部或语言外部的原因”。一个人使用语言的过程就是对语言进行选择的过程。 而其中顺应性是指语言能够使其使用者从其所提供的可选项目的范围之内作出协商性的语言的选择和灵活的变通,从而满足交际的需要的特性。

  顺应性概念还为语言现象的语用描述和语用解释提供了四个研究角度,即语境关系顺应、语言结构顺应、动态顺应和顺应过程中的意识凸显程度。另外,维索尔伦还将语境分为了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交际语境是由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和心理世界组成。 三者融为一体并动态发展着。维索尔伦所提出的语境关系的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其动态性,它会顺应着交际过程而不断发展和不断更新,并在话语理解过程中不断选择结果。

  翻译的过程实际上是译者对原文和译文不断进行动态顺应的过程。由于通常情况下目的语与源语在语言和文化上必然存在着差异,因此译者在翻译时还要考虑到语言语境顺应、 交际环境顺应和文化顺应。

  语言语境是指语言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关系,以及所有符号对参与者所产生的影响。 即选择合适得体的词,符合语言语境在语音、语义、语法上的要求,准确传达讲话人的意图和话语信息。交际语境指的是语言交流的外部语境,包括所处社交场合、社会环境和交际规范、交际者的认知因素、情感因素和心理因素等。文化语境指一个社会所累积的所有知识。因此译者在掌握一门外语的同时,还必须掌握与这门语言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 只有灵活运用已有的语言和文化背景知识,才能正确了解词语的含义。 对于中文流行语的翻译同样也是如此,译者只有了解中文流行语背后的文化语境,以及目的语表达习惯、翻译目的等进行动态顺应后,才能使中文流行语的文化内涵以及表达效果在目的语中重现。

  二、流行语的定义及其特点

  流行语作为一种词汇现象, 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一个时期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和事物。流行语的本质特征就是“流行”。 除此之外,流行语还具有时间性、阶段性、高频性、新型性等特点。 时间性说明了流行语都有一个从流行到不流行的过程。流行语就是一种动态现象:要么今后消失;要么是被接纳,被收录到各大权威字典里。阶段性则表明流行语的“流行”过程是比较短暂的。 之前很流行的“给力”、“算你狠”等已经慢慢淡出了人们的使用范围。流行语的高频性指的是它的使用频率要比一般词语高,在一段时间内是人们所喜欢用的。 当然,高频性还具有一定的相对性,不同文化程度、不同修养、不同语言习惯的人对使用流行语的态度也不相同。新型性指的是流行语必然都是新词新语。

  另外, 如今流行语的使用也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比如现今耳熟能详的流行语如“累觉不爱”、“说多了都是泪”、“十动然拒”等都是源于年轻人的口头禅,特别是大学生一族。加之借助网络的快速传播性的特点,流行语一夜爆红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目前流行语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是心理情绪词语,如“累觉不爱”;二是网络词语,如“给力”;三是来自影视作品中的台词,如“元芳你怎么看”;四是来源于年轻人生活,如“点名”、“特困生”;五是人际交往词,如“白富美”、“土豪”。

  三、流行语的翻译方法

  中文流行语翻译的困难之处在于一些流行语是中国特有的,难以找到与之相对应的德语表达。 目前流行语德译方面的研究并不多,主要集中在英语的翻译。北京外经济贸易大学商务英语系教授丁衡祁教授就总结了一条十分重要的 A-B-C 模式 (Adopt-Bor-row-Create),即模仿—借用—创新。 其实这与美国著名语言学家奈达提出的“动态对等”理论如出一辙。奈达指出, 为了准确地再现源语文化和消除文化差异,翻译有三个步骤:第一, 努力创造出既符合原文语义又体现原文文化特色的译作。 第二,如果意义和文化不能同时兼顾,译者只有舍弃形式对等, 通过在译文中改变原文的形式达到再现原文语义和文化的目的。

  第三,如果形式的改变仍然不足以表达原文的语义和文化信息,可以采用“重创”这一翻译技巧来解决文化差异,使源语和目的语达到意义上的对等。 中文流行语的德语翻译可以基本依据此模式来进行,即如果德语中有现成对等表达的话, 就可以直接采用对等词,即对应翻译;没有直接对等表达的,参考德语中的相似表达,改造性地进行翻译,即意译和释译;如果德语中完全没有对等表达的,可创造性地进行翻译,如音译和构词译。但是,单单考虑翻译形式是不够的,还需要顺应论的支持。 总而言之,译语应该既能够准确表达中文流行语的确切含义, 又能被目标语读者所接受。

  (一)对等译

  对任何题材作品翻译的首选之法是找到目的语种语义对等、内涵相当的词,这样就能使译文更传神和地道,并能为目的语读者所理解和接受。 在翻译中文流行词汇时,就要求译者不仅要准确把握中文流行词汇的背景知识和内涵,而且还要精通目的语的文化背景,并且找到对等的译词。 比如说前一阶段经常提到的流行语“富二代”,在翻译成德语时可以直接翻译成 “Der/Die Reiche der zweiten Generation”,这样的翻译是完全可以被德语国家读者所接受的,因为在德国也同样有“拼爹”的现象,所以这个翻译无论在语意上,还是在语言的顺应上都对等。 这种根据字面意思直译的方法,译者必须做到顺应目的语的语序和语法表达习惯。

  (二)改造性翻译

  中文流行词汇产生于中国独特的语言、文化环境中,具有鲜明的民族和地方特色,有时很难从德语中找到直接对等的德语词,这时就需要译者参考德语中的表达习惯,在结合中文流行语的内涵和产生的背景后进行翻译。 改造性翻译包括意译和释译。 意译主要针对的是不能直接在德语中找到对等意思的中文流行语,但可以在德语中找到类似的对等文化及其表达方式,再根据中文流行语的确切含义进行相应的德语翻译。 如“驴友”是对户外运动、自助自主旅行爱好者的称呼,他们通常带着帐篷和睡袋宿营户外,倡导低成本旅行,所以“驴友”应该翻译成 “觟konomische undabenteuerlustige Reisende”,而不是 “Eselfreund”。释译主要针对的是带有民族文化色彩的流行语,通过解释性的语言将中文流行语的内涵及背景翻译出来,让目的语读者理解新词的确切含义。比如“偷菜”的翻译是“Vegestehlen”,单单这样翻译德语读者可能还是无法理解该词的含义,这时就应该进行如下补充:“ein In-ternetspiel, dass man gegenseitig die Gemüseniman-deren Feld stehlen kann.”

  (三)创造性翻译

  中文流行语是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产物,有时很难从德语中找到直接或间接的对等表达,所以翻译时要有所创新,根据德语语言的特点创造新词,充实德语词汇。 常用的创造性翻译的方法主要有音译。 音译是指直接用汉语拼音来表达中文流行词, 如 Kongfu(中国功夫)、Tai Chi(太极)。

  四、中文流行语实例分析

  (一)屌丝

  “屌丝”一词源于网络 ,一般用于自称 ,充满着自嘲的意味,指出生卑微、生活平庸、又穷又矮又多挫折、非常渴望得到社会的认可但又不知道该如何去生活、没有目标、缺乏生活热情的一个群体。针对“屌丝”这个词 , 目前市面上的翻译有这么几种 :Plebs,Knaller,diors 和 diaosi。

  “Plebs”来 自于英语 ,由于德语同样受到英语的影响, 所以德语已经接受了这个英语词。 “Plebs”在《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 里的释义是:“ an insultingword meaning someone who is from a low socialclass——— often used humorously.”“Plebs”源 于古罗马时期, 那时指的是罗马时期的普通民 众 。 如今 ,“Plebs”多指处于社会底层的人 ,他们大都出身低下 、平凡无奇,且被轻视的社会阶层,此处的意思与“屌丝”的中文意思不谋而合,基本可以采用对等译的方法。 但是由于“屌丝”一词使用范围不断扩大化,在很多场合下,其意思已经不单单指其表面的意思,还含有进一步的隐含意思。 因此,在翻译时要特别注意视具体情况而定,在必要时可以加上释译。

  “Knaller”则是一个纯地道的德语词汇。 “Knaller”之所以被视作为“屌丝”德语翻译的另外一种方法是因为德国喜剧“Knallerfrauen”在中国的一夜爆红。 在喜剧中女主演 Martina Hill 各种无厘头的行为, 为她赢得了“屌丝女”的称号。但是,就其词本身来说,中文“屌丝”并不符合“Knaller”的德语语境。 “Knaller”的原意是爆竹声或疯狂的意思,而且在德语语境下形容的是一群坚强、挺胸抬头闯世界的人。 虽然他们有时候会有一些无厘头,做出一些夸张搞笑的事,但是他们拥有强大的个性,且并不软弱,他们并不是社会上的弱者。由此看来,“Knaller”与“屌丝”的意思相去甚远,所以“Knaller”并不是“屌丝”的正确德语翻译。

  至于之后的“diorsi”和“diaosi”这两个音译翻译,作者更偏向于后者。 因为前者很容易会与法国著名奢侈品品牌“Dior”混为一谈。 而后者可以视作目前对“屌丝”最好的翻译方法。 虽然“Plebs”作为一个蛮恰当的对应译,但是随着“屌丝”语意的扩大,单单一个词已经不能满足其在语言语境上顺应, 因此不如视具体情况对音译进行释译, 即音译和释译两种方法结合起来翻译。

  (二)女汉子

  流行语“女汉子”是指一般行为和性格向男性靠拢的女性,形容女性个性豪放、独立、有男子气概等大众不认为女性不应该拥有的特质。 针对这个流行语,目前市面上的翻译有这么几种:der Frau,der Frau-mann,die M覿nnin 和 das Mannweib。

  首先,“der Frau”这个翻译非常形象和传神,只要学过德语的人都非常清楚,德语词分为阴、阳、中三性, 词本身的词性并没有什么特殊的规则和意思。“Frau”这个词的词性原本是阴性,即“die Frau”。 虽然词性冠词本身并没有任何意思, 但是作为德语学习者,特别是德语初学者来说,将词性冠词变为“der ”意味着本义上的变化。 从原本的“女人”变为“具有男人特性的女人”。 这种不变化单词结构的以流行语式的翻译堪称杰作。 与此相类似的翻译还有“der Frau-mann”。 和 “der Frau”相 比 ,单词的结构发生了变化 ,虽然表达意思相同,但是前者更为生动活泼。 这两种翻译整体都符合了语意上和结构上的顺应,但是还欠缺交际语境。

  最后两个翻译“die M覿nnin”和“das Mannweib”则是正统的德语翻译,“die M覿nnin” 指的是有男子气概的女人,而“das Mannweib”却带有一丝贬义,指(外貌、行为举止、性格)像男人的女人。 在文学作品或者是正式书面翻译时,“der Frau” 虽然满足了语言的语境,但是却不满足交际语境,所以这时还是推荐使用“die M覿nnin”或“das Mannweib”这两种翻译。

  五、总结

  从以上所举的例子就不难看出,由于中德文化的差异巨大,要找到完全一一对应的翻译非常困难。 当无法进行对应译时,最好的办法就是音译与释译的结合。通过直接用拼音翻译中文流行语的这种做法是中国流行文化, 甚至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一个好办法。流行语作为一种主要流行于年轻人之间地特殊用语, 虽然有时过多地使用会影响人际间的正常交流,但是它却丰富了中文的表达方式,所以我们不应该排斥它。 除此之外,要做好中文流行语的翻译就要不断了解流行前线的信息,包括其背后的流行文化。 地道的翻译来源于对词汇语义及语境的正确理解,只有透彻理解流行词语的内涵及词语产生的背景才能选用适当的方法译成德语读者能接受的德语词语,这才算是成功的翻译。

  参考文献:
  [1] 毕加伟.对网络热词“屌丝 ”所做的一般性分析[J].学 术探讨,2012(3):367.
  [2] 蔡 少芬.中文流行词汇英译法探析[J].出 国与就业 ( 就 业版),2011(14).
  [3] 龚龙生.顺应论与口译研究[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1.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