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大学论文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审美教育体系构建研究

来源:淮阴师范学院学报 作者:李迅,杨颖
发布于:2021-01-19 共5754字
    摘要: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审美教育体系构建应紧密围绕目标如何设定、实现以及评价而展开。培养目标以“一个基础,两个核心”为设定原则,遵循中文专业学生的基本审美素养培养要求,并强调“语言审美”和“文化审美”的职业能力。课程体系以“内部优化,外部联动”为改革方向,课程内部遵循“大类培养,专业导向”的审美教育思路,并按照审美教育功能构建逻辑严密、功能互补的“课程模块联动”体系。实践环节以“三种能力、多维平台”为强化路径,充分利用校内校外、国内国外的专业特色平台,提高学生的“审美解读能力”“审美传播能力”“审美创造能力”。评价机制以“多元评价、强调成果”为实施导向,评价标准层次化、具体化;评价方式多元化、实效化;评价体系科学化、动态化,强调成果导向,激励学生主动提升审美能力的积极性。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审美教育,体系构建,实践


汉语国际教育毕业论文

   
    近年来,党和国家对“审美教育”越来越重视。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明确提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2019年教育部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学校美育是培根铸魂的工作,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全面加强和改进美育是高等教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审美教育将在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环节中体现出举足轻重的作用。
   
    加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审美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在注重专业知识和能力培养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教育,将会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和审美能力,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是增强学生职业能力。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承载了中华文化传播使命,加强审美教育可以深化学生对祖国优秀文化的解读,强化其对祖国文化的认同,同时也可对多元文化形成更大的包容度,能够更好地对外传播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解决异文化的冲突问题。
   
    三是完善课程质量建设。以审美能力的培养为抓手,以相关课程内容和环节为支撑,有利于优化课程教学环节,完善课程体系结构,提高课程体系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审美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从课程内部到课程之间,从理论教学到实践环节,从目标设定到产出评价,都应纳入“体系”的总体设计之中,该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应紧紧围绕三个问题展开:
   
    首先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审美教育的目标如何设定,即如何在教学理念上创新,突破专业上审美教育目标体系零散、目标模糊、形式单一的困境。
   
    其次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审美教育的目标如何实现,即如何在教学路径上创新,改变审美教育手段单一、路径狭窄的局面。
   
    再次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审美教育的效果如何评价,即如何在评价机制上创新,让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审美教育的目标有达成度参照、审美教育的过程有抓手。
   
    1 培养目标的设定:“一个基础,两个核心”
   
    汉语国际教育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下位分支,在审美教育培养目标的设定上,既要遵循“一个基础”,即中文专业学生的基本审美素养,又要强调专业属性,集中体现在“两个核心”,即“语言审美”和“文化审美”的职业能力。
   
    “一个基础”,强调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符合一级学科的培养规格,不能过分强调专业属性而忽视基本素养。新时代的大学生,应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中文专业的学生还应该具备较为深厚的文史素养和人文精神,有扎实的文学文化知识和功底,能够进行包括审美解读、审美创造以及审美传播等方面的审美实践活动。
   
    “两个核心”,强调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职业能力导向。“两个核心”可以设定为“语言审美”和“文化审美”。该专业相对于中文其他专业来说,对语言能力的要求更高,除了一般的语言学理论之外,该专业应更加强调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度,“不仅要欣赏语言传达出的美感,更要关注语言的搭配使用、语言的手法运用、语言的文化蕴含等”[1],能够发掘和解读语言现象中的美学意蕴,比如韵律美学、修辞美学、话语蕴含等,即对语言要素的审美能力;另一方面,该专业承载了中华文化传播的使命,要学生能够理解中华文化中的美学精髓,在跨文化教学语境下正确解读和传播中华文化,面对跨文化的理念冲突和交际冲突时,在文化融合和求同存异的基础上,解决文化冲突。
   
    2 课程方案的改革:“内部优化,外部联动”
   
    首先,“内部优化”强调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内部围绕“大类培养,专业导向”的审美教育思路,根据课程特点,确定各自开展审美教育的重心。
   
    从大类培养的角度来说,文学类课程显然要在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塑造健康人格方面承担更多的责任。中文专业一般都具有较为完备的文学类课程体系,包括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外国文学等等,在审美教育方面应充分考虑“史”和“选”的有机结合,通过“文学史”课程培养学生的历史感和现实性的互动、互鉴思维,充分理解中国文学中的思想精髓和现实意识,通过“作品选”课程推动学生阅读经典、体验经典,在经典学习中掌握审美鉴赏和分析的路径和方法,提高审美解读的能力,在经典中提高共情意识,锻炼审美表达、审美创造的能力。
   
    从专业导向的角度来说,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应更重视“外向型”“国际化”的审美视角,培养学生对文化精神差异、跨文化阈思想交流的审美意识,让学生形成宽广的人文情怀和坚定的文化自信。
   
    文学、文化类课程着眼于专业属性,应立足汉语言和中国文化的本体地位,更加注重介绍中国作家、作品,加强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推介、传播以及影响,更加突出中国文学文化的对外交流史,厘清中国文学文化对外交流的发展和演变。无论是“史”还是“选”,都要更加强化作家、作品中深刻的文化内涵,特别是能够体现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典型性的那些部分或环节。学生只有客观、深入地理解本体性,才能更好地进行跨文化的审美实践活动。
   
    其次,“外部联动”强调课程以审美教育功能划分模块,模块之间形成逻辑严密、各项功能互补的“课程模块联动”体系。
   
    具体来说,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各门课程按照审美能力培养的功能特点,可以分为如下四个模块:中国文学文化模块、外国文学文化模块、汉语模块以及教学模块。
   
    中国文学文化模块课程,注重本体审美知识教学的基础性和全面性,通过文学文化内容的解读重点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自信,培养学生建立语言敏感,把文学文化教学和审美鉴赏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学生在感受美的过程中,学会鉴赏美的方法,并能够学以致用,实践到将来的汉语以及汉文化教学推广中。
   
    外国文学文化模块,以西方文学文化知识教学为主体,根据各高校的地域特点、校情特征,发挥各自的优势,辅以如东亚、东南亚、拉美等地区文学文化的特色教学,兼顾普及性和特色性。注重培养跨文化审美意识、审美包容以及客观、健康的心态,提升学生的审美解读和审美传播能力。
   
    汉语模块支撑国际汉语教师的基本知识素养。通常来说,语言理论较为抽象,似乎和审美教育关系不大,实则不然。向世界推广汉语的过程中,兴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兴趣是保证汉语教学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之一。语言类课程应充分重视学生对“汉语美”的感知能力和表达能力,语音、汉字、词汇、语法等语言要素中都要贯穿汉语审美教育的渗透。声调的乐感、音节的韵律、造字法的精妙、构词的形象性和理据性,以及语法结构的意合性、经济性、灵活性,修辞中的各种手法,都是汉语审美教育的有效手段。
   
    教学模块支撑国际汉语教师的基本职业能力。汉语国际教育不同于一般的中小学语文教育,面对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教育背景、不同学习动机、不同学习习惯的外国学生,教学过程的艺术性、教学设计的生动性、教学管理的包容性、文化活动的丰富性以及中文沉浸式课堂文化的构建,都非常考验教师审美素养水平和审美创造能力。教学模块除了讲授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特点、原则、过程、方法等基本知识以外,应突出审美维度的技能养成,比如配乐、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教学素材的选取,精美课件的制作方法,主题文化节的策划,教室环境的中国元素设计,课堂教学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教师体态语的训练,等等。总的来说,就是要培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在教学中表达美、传播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
   
    3 实践环节的强化:“三种能力,多维平台”
   
    张立勇对地方本科院校的调查显示:“超过80%的大学生很少或是没有参观过艺术展览,90%以上的学生很少或是根本就没参加过艺术表演。”[2]审美教育“学而不受”的现象还比较普遍,根本原因在于缺乏足够的实践环节支撑。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要着重提高学生在审美维度上的“三种能力”,即“审美解读能力”“审美传播能力”“审美创造能力”,强化审美教育在实践环节中的渗透,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充分利用现有实践平台,如全国大赛平台、在线教育平台、校外基地平台、海外实践平台等,并进一步发掘校内校外、国内国外的资源,开拓新的实践平台,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来不断检验和提升这三种审美能力。
   
    “审美解读能力”“审美传播能力”“审美创造能力”的实践培养不是孤立的,三种能力的综合交叉培养,体现在如下三种模式中:
   
    一是审美解读能力和审美传播能力的结合。理论课程中应突出必要的实践环节,坚持案例教学、主题研讨等问题导向型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审美元素类主题解读的基础上分析案例,开展研讨,阐释对中国语言文化中美学意蕴的理解以及如何在汉语国际教育中进行推广和传播活动。邀请校内外专家为学生开设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讲座,让学生走进文化、热爱文化,增强传承历史文化的使命感。充分利用校外实践基地,开展文化体验类专业实践活动。像“运河之旅”“唐诗之路”等游学活动,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是审美解读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的结合。中华才艺训练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必要环节。尤其是在海外担任汉语教师,除了扎实的汉语教学功底之外,汉文化的教学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国际汉语教师标准》以及国家汉办海外汉语教师选拔,都将中华才艺作为一个重点内容。因此应为学生开设专门的书法、国画、剪纸、中国结、武术、太极拳等中华传统才艺的技能课程。但应注意的是,“对于中华文化教育通常有一个偏失,就是大多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同于动态感强的文化样态,尤其重视短、平、快的快餐式样式,而不重视内涵深厚的静态感悟的文化形态”[3]。才艺课程的目标不能仅仅停留在掌握简单的展示方法,而应把中华才艺的鉴赏、领悟、演示、创造紧密结合起来。以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为抓手,鼓励学生开展汉语言和汉文化的审美主题项目,比如关于传统曲艺情感认知调查、留学生对汉文化接受情况调查、地域文化认同调查分析、文学经典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性分析、各类汉语教材中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项目编写设计情况分析等等。通过摄影作品大赛、原创微视频大赛、诗词创作大赛、写作大赛、读书笔记大赛等形式,鼓励学生开展作品创作,在此基础上,强化专业特色的创作,比如“汉教天下”微信公众号的设计和创意文案,在读书笔记大赛中开辟语言艺术赏析的专项竞赛等等。淮阴师院多年来实行“十百千”工程:十次讲台(舞台)经验;百篇优秀诗文背诵、百篇优秀短文写作;千篇(卷、部)经典文学作品阅读。实践证明,这些举措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解读和审美创造能力行之有效。
   
    三是审美传播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的结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应定位于培养实用性、应用型国际汉语教师师资,在培养过程中应贯穿“实战”化环节,让学生能够把内化的审美素养通过实践展示出来。具体的环节主要包括:
   
    举办国际文化交流活动。“面对不同的受众,必须注意不同文化编码体系的沟通”[4],以跨文化意识培养为目标,围绕校内和校际活动、中国传统节日、西方重要节日,定期举办不同主题的文化活动,让学生策划、组织并举办活动,在活动中展示自己的审美创作作品。
   
    推动海外实习实践活动。通过海外合作项目,创造机会让学生到海外汉语教学一线体验汉语教师工作,让学生承担汉语、汉文化课程教学,全方位锻炼审美的综合能力。在海外教学实践以外,还可以组织、辅导外国学生参加该国的中文演讲、中文话剧表演比赛。在剧本打磨、排练设计、语言指导等各个环节都能够充分检验自身的审美创造能力。
   
    开展专业综合技能大赛。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全员参与校级专业技能大赛,遴选学生参加全国大赛,目标就是引导学生提高审美创造能力。技能大赛项目的设置应突出专业审美能力的考察,比如中英文演讲、教学课件制作、板书设计、文化解读与推介、跨文化交际案例处理艺术和技巧等等,紧紧围绕培养目标中的“语言审美”和“文化审美”。
   
    4 评价机制的建立:“多元评价,强调成果”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审美教育的评价机制应落到实处,应符合全面、合理且具有可操作性的要求,具体来说就是:评价标准层次化、具体化;评价方式多元化、实效化;评价体系科学化、动态化。以审美成果为导向,提高学生参与审美实践的积极性。
   
    首先是要以成果评价激励审美实践的积极性。举办有专业特色的审美作品评比,展示优秀作品,并在综合测评、实践学分认定中提高奖励的比重,让学生更加重视审美素养的提高,投入到审美实践活动中。
   
    其次是要以项目评价引导审美团队的精品化。鼓励并帮助学生申报有专业特色的审美实践活动类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在同类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的评选中,优先推荐创意性强、质量高、价值大的项目入选高级别项目,打造一批精品团队和精品项目,并逐渐形成“品牌”效应。
   
    再次是要以竞赛评价检验审美教育的成效性。以赛代练,以赛促练,全员参与校内大赛、全国大赛,突出审美输出能力导向,把各级大赛的成绩纳入学生评奖、评优考核体系中,按照大赛成绩遴选海外实习、留学生助教、国家级竞赛、游学计划、校企合作项目的人选,让学生高度重视技能大赛,努力展示自我。
   
    通过不同层面、不同环节的具体活动检验审美教育成果,可以高度凝练为“四个一”:即“上一堂中国文化审美鉴赏课”“做一个精致的教学PPT”“展示一门中华传统才艺”“办一次中国文化节”,切实把审美教育落到实处,用成果来检验教育成效。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审美教育体系应紧密围绕“目标———路径———评价”的逻辑进行构建,以人才培养方案、“国际汉语教师标准”为依据,通过“基础目标”和“专业目标”的层层细化,建构完整的目标体系。围绕目标体系,梳理分析课程,建立功能模块,确定模块内部审美教育功能和模块之间的联动方式,并完善实践环节的审美教育元素。通过对评价标准、评价方式、评价体系的构建,强化成果导向,提高评价机制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王慧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探索[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16(5):7-9.  
    [2]张立勇,刘沫.地方本科院校审美教育的困惑与出路[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112-115.
作者单位: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
原文出处:李迅,杨颖.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审美教育体系构建刍议[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19(04):360-363.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