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
冯小刚导演的灾难电影特点研究
【绪论 第一章】
历史事件:真实性的基础
【第二章】
电影《唐山大地震》和《一九四二》中两个历史事件的再现
【第三章】
《唐山大地震》《一九四二》这两部灾难电影的价值和意义
【第四章】关于文化影响力和艺术再现力的反思
【结语/参考文献】
冯导灾难电影的艺术再现价值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4章关于文化影响力和艺术再现力的反思
文化影响力需要站在历史的角度,具有其历史的意义,达到历史的影响。文化过程本身是吸纳并淘汰的过程。文化是积淀而成的产物,代表着人类的选择。艺术再现力是最原初的艺术目的,其根基甚至存在于潜意识中,所以再现是艺术的一个最主要功能。灾难电影其独特的意义就在于电影作为一门综合艺术的独特性以及再现艺术的独特性两方面。冯小刚导演的匠心化为了对生命的仁慈,道德本身即已经超越艺术的作用,同时也是达到了艺术的本质。对于灾难电影而言,只有反复地、高频率地并且保持新鲜地不断出现在人群面前,才能达到其渴望的影响力,不仅仅是供人娱乐消遣,更多地是决定着人类社会今后乃至于永久的选择。这就是电影的舆论导向作用,这是“传媒即隐喻”的真实体现,不难看出,现在的优越生活使人们的忧患意识原来越弱,人们习惯于沉浸在简单易懂的娱乐化生活中放弃思考,而传媒正在以一种暗流的力量潜移默化的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腐蚀者人们的精神,在以自己悄无声息却异常强大的力量改变着人类,被他俘虏的人们越发的简单,不愿意思考,不咀嚼就下咽的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噎死,只有人们不断地发挥文化正能量的影响力和艺术的再现力才能改变日渐颓废的一切。
电影是这样一种神奇的事物,它可以把 32年变得很短,把 23秒变得很长。电影是光和梦,而它又必然在永恒的时空中向我们持续不断地倾诉那些历程。在欣赏的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光影流转,人生几何”生命意义的折射。
4.1《唐山大地震》《一九四二》文化影响力的反思
《唐山大地震》和《一九四二》具有深远的文化影响力,电影是民族文化和国家文化的体现,在《唐山大地震》中几个主要角色很具有代表性,主创演员的倾力打造,让我们了解到了灾后心理修复的艰难,这体现了坚韧不拔,绝处逢生的民族文化。电影《一九四二》的编剧刘震云曾说过:“我们的人民具有习惯性的遗忘,因为苦难真的是太多了,随着岁月的流逝,逝者已矣,生者也就只能选择遗忘”.这同样是我们的人民善于遗忘灾难,善于包容、懂得宽容的文化体现。这两部电影在民族文化的弘扬,民族历史的传播上具有深远的影响。同时它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国门,承担跨文化传播交流的重要资料,因为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国家和国家之间已不再因距离的遥远而有隔阂,电影作品(尤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灾难电影)已承担了向世界其他国家传播中国历史,传播中国文化的任务。我们作为国家的一员应更加支持国产电影的发展,注重电影文化的传播。
4.2《唐山大地震》《一九四二》艺术再现力的反思
本文在前面就阐述过《唐山大地震》和《一九四二》的艺术再现力。假如没有原着《温故一九四二》和影视《一九四二》,又有哪个河南人会忆起一九四二年中原大地承受饥饿之苦的一千万同胞,那种食人肉,卖亲人的残酷现实。这就是影视再塑的艺术价值,虽然影视艺术再现较之历史真实事件有再塑的差异,但它却以历史事件再塑的形式穿梭于历史与当今社会之间,以一种深刻考量的情感再塑手法表达了《一九四二》的人性,社会的悲情冷暖。假如没有《唐山大地震》对唐山地震遇难同胞的缅怀的影响,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个人及团体向汶川重建伸出援手。虽然,两部电影在艺术再现力的张力上是不同的。但它们都反映出了热爱生活、拼搏奋斗的艺术感染力,这鞭策着今人活在当下,珍惜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