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导演/编导论文

陈力电影创作风格溯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4-06 共7511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陈力电影创作中的女性色彩探究
  【引言】主流影视作品下陈力导演艺术研究引言
  【第一章】陈力电影创作风格溯源
  【第二章】陈力作品中鲜明、敏锐的女性意识
  【第三章】陈力的燕赵文化视野
  【第四章】主旋律电影范式中的继承与创新
  【结语/参考文献】陈力电影作品中的女性表达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 1 章 创作风格溯源

  陈力导演自从从事电影行业以来,在仅仅不到三十年的时间里,执导了电视剧一百多集,影片四十多部,内容更是由细腻温和的感情戏到轰轰烈烈的革命题材影片,形式多样,多次荣获国内外各种影视界评选活动中的大奖。2011 年,陈力荣获第 20届金鸡百花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其影视作品的知名度进一步提高,越来越多的观众知晓并且认可了陈力导演的影视作品。作为一名女性导演,陈力导演的众多影视作品中主旋律电影占据很大比重,并且其女性意识特点也是尤为鲜明。研究陈力导演影视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对其导演创作风格形成的过程和根源进行分析是尤为必要的,本章节主要通过个人生平、主要作品和中国主流电影发展重要阶段"十七年"电影对其影响三个方面对陈力导演创作风格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探究这位刚柔并济的女性导演是如何演绎她的细腻与豪情。

  1.1 陈力与电影文化1.1.1 刚柔并济的女性导演

  出生于 1963 年的陈力导演,是一个具有男人性格特点的女性,在她大大咧咧的外表下,内心却洋溢着对生活的激情和对事物观察丰富的人物情感,她的电影作品跨度很大有大刀破斧的宏伟影片也有细腻有致的爱情电影,翻开她的创作历史档案,几乎每一部都是获奖作品。此外,陈力导演现如今担任河北省电影制片厂副厂长一职,同时也是我国着名导演、河北省影视家协会的副主席。细数陈力的荣誉伴随整个导演生涯,曾获评全国电视剧十佳女导演之一,在不同年份分别作为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执行委员、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帼国建功标兵等,除此之外还获得了"百佳电视艺术工作者"的荣誉。

  这位刚柔并济的影视艺术女性代表,从女性的视角出发演绎着影视世界的传奇,将朴实、细腻的爱通过电影的表现形式淋漓尽致的表达,将千百年深厚底蕴的燕赵文化在电影中得以发扬,以自己独有的影视表达理念诠释着红色爱国主义革命精神,同时也成为了深得观众的喜爱和好评的影视艺术践行者。

  1.1.2 着眼电影内涵的解读

  陈力导演过表现母女感情的《两个人的芭蕾》,感人至深的《亲兄弟》,革命题材影片《谁主沉浮》,获得金鸡奖最佳导演奖的《爱在廊桥》和近期上映的《周恩来的四个昼夜》等主要电影作品。将近三十年的影视生涯,陈力导演从充满对残疾儿童细腻的爱到表达领袖大爱的革命电影一直坚持做好每一部影片的信仰并享受着信仰带来的快乐,三十年的努力奋斗,从未改变过她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选择沉静的做着主旋律电影和女性电影。

  电影《远山姐弟》是陈力于 1992 年执导的作品,获得了次年华表奖最佳儿童片、五个一工程奖等大奖。1993 年陈力导演的电影《早春一吻》依然延续了《远山姐弟》的亲情戏,讲述了男童阿迪于姨妈兰帆的亲情故事,影片中,阿迪一再用自己的天分和善良,终将姨妈兰帆的心感化。《远山姐弟》荣获金鸡奖评委会特别奖等诸多奖项。
  
  获得观众广泛好评的一部影片《战争童谣》,其深厚的创作背景及写实的内容延展使得参展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五十周年电影展。《月圆今宵》是陈力的又一佳作,收获了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导演奖和优秀影片奖,由于其出色的演出,陈力还获得了优秀女演员奖,该影片讲述了凌宇实现自己的价值的过程是如何在大学刚毕业一步步得到居民以及居委会广大群众的认同和赞扬,这部影片成为陈力导演女性意识影片代表作品,也展现了陈力导演关注女性的人生历程细心观察女性生活的职业态度。

  陈力导演作品《声震长空》是一部具有创新性的影视作品,通过对延安地区广播电台的工作状态和工作意义的描写,突出反映了新闻工作者在战争年代作为信息传播者的艰巨历史使命,也准确把握了广播电台战士在战争环境中的内心变化,拍摄此片的前期陈力导演以一种认真负责的态度独自去电台旧址进行资料收集和创作剧本,以写不出好的剧本宁愿自己承担费用的态度,坚持做好对影片角度的选择和故事叙述方式的考量。该部影片意在歌颂革命阶段负责广播工作的战士们深深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崇高的思想道德品质。同时,陈力导演的该部影片也是主旋律影片的一个创新,首次通过影视作品描写党的新闻工作。

  开朗的性格使导演陈力在影片拍摄现场不仅表现出女性导演特有的细腻,她还拥有对大场面的掌控能力,这样的风格尤其体现在陈力导演对战争戏的拍摄中,她可谓是胆大心细、沉稳潇洒。对于战争题材的影片,陈力导演现场操控大局的能力与诸多男性导演不相上下,在人物形象塑造的细致方面又远远超过许多男性导演。亲情往往是表达爱的主题最好的题材之一,陈力导演在电影中对爱的表达同样也离不开亲情。

  2004 年影片《两个人的芭蕾舞》无疑是陈力将亲情中母爱的伟大推向了亲情影片的又一巅峰,影片以女性视角创作、拍摄,注重女性心理刻画。影片以母亲和女儿这两个女性人物为中心,在表现浓浓的母爱的同时,也将女性自身坚强的不屈精神刻画的淋漓尽致。该部影片获得了金鸡奖,并受邀参加了釜山电影节,陈力导演获奖影片层出不穷《亲兄弟》作为"十七大"献礼作品,《爱在廊桥》获金鸡奖最佳导演奖。众多的奖项既是对陈力拍摄技巧和专业功底的肯定,更是通过一部部经典影片看到陈力坚持严谨踏实、认真务实创作影视作品的不变信仰。

  1.1.3 别具一格的创作思想

  在陈力导演的影视导演生涯中,已经逐步形成了自身特定的影视作品风格,尤其是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的着名女导演,陈力已经以自身的影视风格特色脱颖而出。陈力导演在电影拍摄过程中通常不看剧本,在充分了解影片故事背景等资料后,仅凭一个简单的故事梗概,在整个影片现场创作期间大量采用即兴发挥形式将影片内容进行充实。陈力导演积极大胆地现场创作使得影片的脉络更加清晰,符合观众的心理变化曲线和思考方式,这种方式既体现了陈力导演深厚的文学素养也表现了陈力对影片独到的见解,促进了影片精神内涵的升华,这也是陈力导演的影片之所以能够深入人心、引起共鸣的原因,她使作品更加贴近人们的内心世界。陈力的才华不单展现在导演方面,同时在摄影、编剧、美术方面也体现了一位杰出女导演的过人之处。

  我们应当看到在陈力导演的影视风格中,不容忽视的一项因素就是燕赵精神的表达,尤其是在革命题材的电影中更能将这种"慷慨悲歌"的燕赵情怀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这种本土文化的渗透使得陈力部分作品能够更容易的让燕赵地区观众产生认同感,同时新中国电影的发祥地也是燕赵地区,燕赵文化深深的影响着陈力对电影文化的思考。尤其是作为我国为数不多的女导演,陈力导演的风格更是显而易见,在这样的文化背景的熏陶之下,陈力导演逐渐将燕赵精神的慷概悲歌情怀和女性内心细腻的表达方式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新的影视风格。这种方式在其作品《亲兄弟》中表现三豆子的精神品质和理想追求中得以体现,其患病在身仍为村中解决污染问题并带领村民致富的事迹正是以质朴的电影语言表现出集体主义精神。

  1.2 陈力电影风格嬗变历程

  1.2.1 亲历电影的回归与发展

  中国的十年文革对人们生活和心灵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影视创作也不例外,在这一时期,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影视拍摄,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文革结束后,人们的思想与精神都得到了解放,影视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个新的转机。在文革结束的一段时期,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期,又有许多新的带有解放思想的电影不断涌出,带领人们逐渐走出文革阴影,陈力导演正是在文革之后的第一个十年中开始了从事影视方面的工作。

  改革开放带来的是社会的巨大变革和人们思想的转变,历史原因下压抑的情绪在八十年代得以释放和宣泄,更多的新鲜文化和外来事物充斥着人们的视野。陈力导演亲身经历了八十年代新生事物的爆发和新思想形成的潮流,这对陈力导演的影视学习和创作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九十年代,随着各种先进的艺术思想传播到中国,女性意识得到的回归,帮助陈力在女性意识方面增加了深刻的认识和体会,这在其日后的影视作品中体现的更加充分。

  二十一世纪进入了影视创作的快速发展新时期,越来越多的影片公司、导演将目光锁定到红色革命题材影视领域,宣扬红色革命精神、歌颂老一代伟大领袖的影片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新世纪的革命影片在表现革命战争事件的同时丰富了许多其他的内容,使得整个战争的过程更加贴切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与特征,还原故事本身。

  在情感的表达上,越来越注重细节的刻画和人物内心的表达。这就使得陈力在创作过程中受到时代影响并结合自身优势将故事表达的更加细腻,刻画的影视人物更为立体。

  随着电影创作又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阶段,更多的女性主题电影不仅局限于历史上的妇女解放运动,而是将题材的选择更加多元化,新世纪的来临完善了陈力导演的创作风格,丰富了其电影选材和表达方式,使得陈力导演在女性影片创作中融入了更多新时代女性的思想,同时作为女导演,在女性影片的创作中比男导演多了一份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所以在陈力的影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个更为丰富。
  
  1.2.2 对电影事业的向往与追求

  陈力小时候比较偏重喜爱女性电影,喜欢影视作品中女性唯美的形象,充满着对美的向往与追求,《野火春风斗古城》中演员的精彩演绎让陈力深受鼓舞,电影呈现的世界和故事深深吸引了陈力,这就使得其对电影的神圣感油然而生,注入了对电影热爱的情怀。陈力的艺术灵感是与生俱来的,她的父亲和大伯都是优秀的音乐家,因此很小就熟悉演出的舞台,音乐的熏陶和耳濡目染的艺术氛围,使她更加向往走上一条艺术的道路。

  在《中外电影》编辑部做编辑的经历同样促使了陈力走向电影艺术之路,编辑和创作的工作使得其文学功底越发扎实,这也便是在日后的影视创作中其对剧本改编显现出卓越的创作才华一个重要的缘由,这个经历也渐渐地使其更加了解了电影语言。

  在自己创作的剧本《中间距离》要拍成一部电影而遇到找不到导演的困难阻力之时,总编欧阳山尊的指导和鼓励使得其勇敢的走上了导演职业生涯,在对导演岗位的尝试中北京电影学院的资深教授司徒兆敦给予陈力很大的帮助,尤其在剪辑工作中让陈力对导演的各项业务逐步熟悉并得到大幅提升。在跟司徒兆敦老师学习的五年时间里,陈力更加学会了如何从自身生活寻找素材,导演的相关技能同时提高了适应电影艺术创作所应具备的心理素质。从那时起,陈力开始迷恋上导演这个职业,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毅然决定调到河北电影制片厂从事导演工作。河北电影制片厂对其的进一步成长创造了广阔的空间和机会,在获得众多荣誉的同时更加增强了她创作的信心和导演优秀作品的勇气。

  1.3 十七年电影对陈力电影风格的影响

  1.3.1 时代背景下影视题材的影响

  十七年电影在时间段中指 1949 年至 1966 年之间创作的电影作品,其基本特点都是突出反映当时的中国政治环境及发展状况,因此也被称作"红色电影".十七年电影时期影视的发展经历了两次低谷和两次高潮,低谷时期是在建国三到五年,这一时期基本没有电影制作,因为《武训传》受到否定再加上整风运动在文艺界的开展,电影事业在中国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这种状态持续了三到五年之久,直到 1956年影视又重新发展起来,并迅速达到了当时的电影鼎盛时期,并且相对于之前的影片创作题材以及影片风格方面都做出了突破性的创新和探索,发展出了一种新的模式,影视的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紧接着就是反右倾运动的出现以及中苏关系的破裂,间接地影响了中国影视的发展,又进入一个低谷时期,然而这次低谷持续时间不长,1961年周总理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针对文艺领域的从业人员以及行业状态进行政策性调整,积极鼓励文学创作和团队培养,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发展和繁荣该行业,最终达到又一次发展高潮。

  在十七年电影时期,中国的电影风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电影作品产量大幅增加,作品由人物塑造脸谱化政治至上逐渐发展到艺术表现手法更加丰富,并将乐观激昂的充满革命色彩的影片搬到荧屏,在电影的题材方面也较以前有所变化,纵观十七年电影的发展可以发现,传记题材的影片数量开始增多,内容也丰富多彩,例如十七年电影《赵一曼》、《董存瑞》、《白求恩大夫》等等,都是以人物传记形式出现。这对陈力导演的电影题材的选择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例如陈力导演的《少年毛泽东》、《青年毛泽东》两部曲就是以人物传记形式出现,《周恩来的四个昼夜》等也都是选择了人物传记题材。

  1963 年陈力导演出生时正是十七年电影时期末期,直到陈力导演 1986 年正式开始从事影视工作,十七年电影作为中国影视发展重要阶段在陈力学习和逐步进入影视事业中起到了启蒙和引导作用。十七年电影时期的影视剧选材大多是以当时的政治史诗和大型战役为主,比如倍受十七年期间人们喜爱的电影《风从东风来》和《万水千山》等,以及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的纪念影片《老兵新传》等,都是以当时的政治情况为背景,以歌颂中国伟大革命精神为核心进行创作的,无论从艺术上来讲还是从当时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影响上来讲,这些政治相关题材的电影都达到了当时影视界的巅峰,深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和追捧,也成为了陈力接触和学习的影片素材。

  十七年电影的创作具有强烈的时代感,新中国建立之初,政治、文化等格局亟待稳定,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引领下的十七年电影时期的电影制作进行适应时代性的创作,通过电影的形式来反映当时的社会格局,现实生活以及革命斗争。这在陈力导演的影视作品中也能看到相关的影子,例如陈力导演的影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讲述的就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周恩来总理到邯郸伯延做农村调查的事。当时国民经济正处在困难时期,受到大跃进的错误路线的领导,加上自然灾害,使得农村地区的饥荒尤为严重。影片的时代环境就是选取了十七年电影时期的时代环境,走群众路线,发扬实事求是的精神,从思想上也是延续了十七年电影的深刻内涵。

  2011 年上映的《湘江北去》就是讲述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一群革命青年的救国思想以及救国道路,该影片中就是以新文化运动中毛泽东结识了陈独秀李大钊等人,从而开始马克思主义的探索道路为中心进行的创作,影片的革命时代感显而易见,这也是陈力导演对十七年电影时代环境中影视素材的继承和创新。

  1.3.2 人物形象的立体塑造
  
  此外,十七年电影时期的另一个显着特点就是对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立体而生动,具有很强的代表性,这对影视的发展中的创作手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十七年电影期间由于新中国刚刚成立,国家的发展和文化建设都处于起步阶段,战争的影子还没有完全从人民的心头消散,国内阶级斗争又开始不断出现,受到当时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现实情况,因此当时的影片创作过程中,艺术家们大多选择通过刻画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的方式来体现当时的革命精神以及时代特征,将革命情怀附之于人物身上。此外,十七年电影时期对影片的选材不仅仅局限于某个特殊的事件和战争,以革命人物为主要对象的影片也是非常多。其中着名影片的《雷锋》就是以革命红军雷锋的英雄形象为主要表现人物,通过其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来歌颂无私奉献的雷锋革命精神。此外,影片《白求恩大夫》、《赵一曼》等都是以革命时期涌现的英雄人物为题材的影片。雷锋的人物形象质朴而善良;赵一曼的无所畏惧;刘胡兰的顽强执着;董存瑞的奉献、不屈……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通过电影这种艺术表现形式使得革命先驱的英勇事迹更容易被人民所铭记,体现的英雄精神也更容易被一代代的传承歌颂。尽管十七年电影时期的革命人物和革命斗争不可计数,然而革命的精神却是相似的,影片的主旨也都是相同的,无不歌颂伟大的中国人民,伟大的中国革命。

  十七年时期的影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通过事件的描写和语言的表达方式进行刻画的,十七年电影时期的艺术色彩的塑造比较薄弱,叙事和语言被视为影视的主要表达方式,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通过事件的发展逐渐清晰,人物的形象通过语言的刻画也逐渐明朗。陈力导演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继承了十七年电影的叙事和语言,并在人物的内心思想和艺术手法上进行了创新,通过刻画某一个具体的人物形象来体现当时某一群英雄人物的革命情怀。影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的主人公是周恩来,讲述平民总理与伯延镇百姓心贴心共患难的经历表现一代伟人的光辉形象。影片通过强烈的叙事方式来展开影片的剧情,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通过语言描写和心里刻画来体现。同时影片想要表达的又并非仅是周恩来一人,而是对那个历史时期这一批领袖的刻画,塑造有血有肉的伟人形象。在片子剪辑中陈力导演亲自操作剪辑过程,在保证故事流畅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人物形象的一举一动的捕捉,不放过任何一个精彩瞬间,这也使得这部影片增加了更多令人动容的镜头,这是陈力导演对十七年电影时期人物形象表达的继承和发扬,在继承中,加入了属于陈力特殊的女性表达手法,运用细腻的情感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内心思想,在十七年电影单纯刻画伟人高大无瑕处在神坛之上人物形象的基础上进行了改变和创新。

  1.3.3 女性意识的主观表达

  十七年电影时期的女性意识已经有所体现,表现形式也不仅仅通过革命战争时期的女英雄的形象体现,十七年电影对中国的影片发展功不可没,这一时期的影片创作无论从内容上还是结构上都为中国的电影事业的新开拓作出了启示与引导作用。同时,十七年电影在题材上的选择也更加丰富,其中,女性形象的刻画就是十七年电影的一个新的突破,将曾经没有社会地位、没有权利的女性以电影的形式表现出来,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女性在经历了长时间被忽视被冷落的历史阶段之后,最终拨开迷雾,开拓了新纪元,成为了社会关注的对象,女性不再是曾经那些个没有社会地位、没有妇女权利的弱势人群,影片中女性同样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奋斗、做出自己的贡献,也可以通过女性特有的方式来撑起半边天,女性人物表现的女性意识,具有了某种象征性的意义。十七年电影时期是文艺界尤其是影视界女性思想发展的重要时期,这对陈力导演在创作构思上产生了影响,陈力导演的众多女性主题影视剧的创作都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继承和发展。例如陈力导演早期创作的影视作品《远山姐弟》和《战争童谣》都是以女孩的角度进行创作的。《远山姐弟》讲述了一个贫苦山村的姐弟两个的成长历程,姐姐秀秀为了学习知识做出的努力最终得到村里人的认可。《远山姐弟》将女孩的内心世界表达的淋漓尽致,将女孩的坚持和执着以及对梦想的努力展现出来。《战争童谣》依然选取儿童的成长和经历为题材,着重描写女孩的心理变化,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小草如何一步步的帮助八路军对抗日本鬼子,在战争连天的年代保持自己内心最原始的善良,保持一个孩子最纯真的美好。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