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绪论
1.1、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当前,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各项政策也逐步向农村倾斜,对农村财政的补贴力度也越来越大,这使得集体经济得以快速稳定发展,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着成效。随之而来的是村级财务管理工作成为农村工作的重点和焦点。中央领导就此问题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并提出明确要求。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曾在 2011 年对农村财务管理的完善、规范和深化作出批示,要求健全财务制度并做好后续的审计工作,从而推动村级财务管理与监督向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方向发展。因此,搞好村级财务管理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换而言之,构建和谐社会是党和政府在现阶段提出的新任务,而搞好村级财务管理工作是实现这一任务目标的重要前提之一。
村级财务管理主要是指“对直接归村民集体占有、支配、管理的各项资产所发生的收入、使用、分配等财务活动进行的核算、计划、监督与控制。”①依照现行法律,农村村级组织的特殊性在于它不是一级政权组织,是自主履行村务管理职能的村民自治组织,但事实上却扮演了“政府延伸机构”的角色,协助政府从事许多行政管理工作。而村级财务管理工作的核心即处理好各方面、各利益主体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及其引发的权利要求和责任边界的界定。能否建立并运转行之有效的村级财务管理模式,直接关系到乡村各利益主体参与村庄集体资产经营、监督村庄财务管理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关系到村庄集体经济资源和财政资源配置与运作能否高效、有序。换而言之,探寻好的村级财务管理模式,对于改善农村资本运作,推进规范化的财务管理制度,促进村集体经济健康发展,防止集体资产流失,保障农民基本权利与权益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搞好村级财务管理工作,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加强财务管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既是经济问题,又是社会问题。村庄资金、资产的管理和使用,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宏伟目标的实现密不可分,而且依靠这些资金,既能带动传统农业、现代养殖业等副业发展,使农民生活水平更加提高,农村人居环境与生态环境更加美丽,亦能使农村的基层政权更加稳定和巩固,群众关系、干群关系更加融洽,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基础也就更加扎实。总而言之,农村财务管理工作是否规范、民主,是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状况最根本、最直接的反映。从规范农村财务管理的角度入手,既能保证“管理民主”的需要,也能推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其他各项工作的进度。将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建设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切入点,在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以及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都会取得显着成效。农村财务管理工作,是关系到农民权利保障和权益维护的重要内容,因而也是维护农村稳定的基石。伴随农村经济及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村级财务管理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及其对新农村的建设的意义也愈加凸显和重要。
本论文主要研究的内容是以青州市为例,分析现行的农村财务管理模式,比较各个模式适用的范围及优缺点,找出青州市村级财务管理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并结合这些存在的问题,通过多种方式研究论证,从而在此基础上探讨适合青州市村级财务管理的模式及解决现行村级财务管理存在问题的方法。
1.2、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2.1、国外村级财务管理研究现状
从历史沿革的角度看,财务管理工作是近代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在以作坊、工场手工业为主的生产方式下,财务活动相对比较简单,最为突出的特点即财务管理工作往往与会计工作结合在一起进行。而产业革命之后,特别是在19世纪末出现托拉斯后,企业的财务活动逐步走向复杂化,依照组织的特定需求来制定投资方案、筹集经营资金,并对外提供财务信息、对所得利润收益进行分配,逐步成为了企业经营管理中一项独立的职能,简而言之即:筹措、使用和分配资金。而单独履行这一职能的工作,即为财务管理工作。早期的财务管理的内容往往以集资为主。在经历了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大萧条之后,西方企业经营者发现,只重视筹措资金管理是存在严重缺陷的,进而在财务管理工作中采取有效措施,对资金使用状况加强日常监督和日常控制。在这一阶段,财务管理发展到以监督为核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竞争的不断加剧,资本主义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即经历了以事前控制为主的逐步转变。企业管理自此开始形成较相对完整的财务控制系统。
从村级财务管理模式的角度看,国外的村级财务管理大多数都采取建立合作社的管理模式。欧洲地区的英国早在1995年,于曼彻斯特召开的国际合作社联盟10周年大会上,确定了迄今为止为全世界公认的“合作社七项原则”,即:自愿与开放的社员制度、社员民主化管理、非营利性和社员参与分配、自主与自立、积极关心社区事务等。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对于带有公司性质的流通合作社而言,合作社内的全体社员都兼有“股东”与“客户”的双重身份。由此不难看出,国外的合作社财务管理存在很大的独立性以及自治性的空间,政府为了能够更好地保障农户的切身利益不受影响,一般情况下会采取一定的保护和扶持政策来支持合作社的发展;德国在“合作社”管理方式中,一向遵循民主、规范与科学的管理准则来加强对农村地区村级财务等的管理,进而确保农民既能充分地行使其民主权利,又能获得可观的经济利益;荷兰则采取“农民联合会”的形式,农民联合会是具有自治性质的组织,在农民的社会经济地位、村级财务审计、村级企业利润分成、监督制裁等方面都做出了十分严谨、严格且详细的规定;北美地区的美国,通过“新一代合作社”加强了对村级企业(农场等)的财务管理;在亚洲较为典型的是韩国的“新村运用”与日本的“造村运动”,韩国的“新村运动”,主要是利用兴建村民会馆的方式来提高潜藏于国民心中良好的社会伦理道德,来强化对村级财务等方面的管理工作;而日本的“造村运动”与韩国的新村运动存有异曲同工之处,这种自下而上、由地方自发产生的“造村运动”,发掘和鼓励村民寻找大家所关心的共同事务,其中也包含村级管理(包括财务管理)的议题,激发村民的参政意识,积极提出建议和改进方案,从而达到在不依靠大规模财政支持与不消耗大量能源的前提下,实现乡村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的目标。②以上列举的国家,不论采取何种方式,都在加强村级财务管理上体现出了自治与政府监管相结合的特点,我国需要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和优点,当然,也要从我们国家实际出发,从农村现状出发,研究出适合我国村级财务管理的先进模式。
1.2.2、国内村级财务管理研究现状
同国外相比,国内的村级财务管理理论研究工作起步较晚。国内对村级财务管理模式的研究,学者们将关注的焦点放在农村财务管理的模式、信息化模式、管理规范化以及与之相应的监督体系建设等方面。我国在农村财务管理方面纯理论的研究相对较少,主要还是对农村财务管理地方经验介绍、工作探索等现状的描述性研究。
(1) 关于农村财务管理模式方面的研究
这类研究关注村级财务管理模式的现状,主要通过分析当前的经济状况及各地区的发展程度,得出完善村级财务管理模式的建议。潘自强(2013)论证了实行村级会计委托代理制的实施现状和完善建议。薛爱霞(2012)认为实行会计委托代理模式是适应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赵筠(2010)认为浙江省温州地区首创“农村”会计委托代理制”模式与以往模式相比,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制度构建上都较为合理。崔国平(2008)认为农村财务管理在进行制度设计时不可以“一刀切。”亓凤华(2010)对聊城农村财务管理模式的变迁过程进行了梳理,认为农村财务管理模式的演变、或者农村经济体制的变革、或者农村经济的发展,都和农村财务会计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是密不可分,并借鉴两权分离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制度变迁等理论,深入地分析了现有的几种农村财务管理模式的内涵以及优缺点。
(2) 关于农村财务管理信息化方面的研究
这类研究主要从农村财务管理信息化的角度入手,研究怎样通过建立一套完整的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来完善村级财务管理制度。纪金莲、高颖(2006)主张农村财务管理应建立一整套与农村会计电算化相适应的内控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冯宁(2009)则认为在未来农村财务管理信息化将沿着农村财务电算化管理的方向发展,借此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更有利于进一步规范农村财务管理;胡树华、杨高翔(2009)在比对村民素质、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水平高低这两个因素基础之上,建立农村信息化的二维权变模型,试图运用互联网实现农村财务的远程监控与信息资源共享。
(3) 关于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方面的研究
这类研究主要是根据各地区实例提出完善村级财务管理体系的措施。王爱华等(2003)强调必须重新界定国家与农民之间的财务关系,并构建新的农村财务管理体系;邹存艳(2006)则建言农村财务规范化建设的工作内容要立足农村财会工作,明确乡、村两级财务管理权限;廖昌规(2007)对长沙市雨花圭塘村财务管理工作为例进行分析和评价,提出了村账乡(镇、街)代管和村级会计委派制度、村级会计的职业化管理,强调村级财务的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理财问题,建议注册会计师进入村级审计监督领域,政府要健全配套措施来改进村级财务管理混乱现状。
(4) 关于农村财务管理监督体系方面的研究
此类研究主要提出完善村级财务监督体系的措施。刘志勇(2007)强调农村财务监督管理要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并指出会计集中核算制度是管好农村财务的必要条件;李视友(2009)认为会计事务所进入农村市场将成为必然趋势;张孟雪(2010)认为农村应建立内控制度,而其中的重点在于建立健全预决算制度、非生产性的开支定额制度以及资产处置招标制度、审批制度;许正刚(2012)认为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增强农村经济实力是实现农民发家致富、农村集体经济增收的“双赢”目标。以农村金融需求为导向,引入竞争,放宽农村金融市场的准入制度,适度地发展民间金融,通过各种渠道放宽农村的金融供能有效增加集体收入,加强农村财务管理。综上所述,以上学者通过不同角度对村级财务管理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完善的措施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各个村级财务管理模式的优劣,也对各个地区进行村级财务管理的优化选择提出了合理性建议,对本学位论文的研究具有很大启发性。
1.3、本文的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方法
1.3.1、本文的研究内容
本论文主要研究的内容是以山东省青州市为例,分析现行的农村财务管理模式,比较各个模式适用的范围及优缺点,找出青州市村级财务管理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并结合这些存在的问题,通过多种方式研究论证,从而在此基础上探讨适合青州市村级财务管理的模式及能够行而有效地解决现行村级财务管理存在问题的方法。论文结构框架如下:
第一部分,导论。分析研究背景并论证选题依据,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并表明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二部分,村级财务管理相关理论分析。主要分析已有的村级财务管理相关理论及其应用。主要阐述委托代理理论、内部控制理论与集权、分权理论的概念及其在村级财务管理中的实际应用,及会计管制和村级财务管理中对会计寻租行为的管理控制方法。并通过各个理论的比较分析,得出各个理论存在的利弊,为下文选择出更适用于青州市实际的村级财务管理模式做好铺垫。
第三部分,现行村级财务管理模式比较分析。主要列举了现行村级财务管理模式。现行村级财务管理模式主要包括“村账村管”模式、“农村会计委派制”模式、“农村会计代理制”模式、“村级会计委托代理制”模式。这四种基本模式分别有不同的管理方式,带来的效果评价也各不相同。本论文通过结合理论与列举实例的形式,分析各个模式的利弊及适用范围,并且对影响农村财务管理模式设计和选择的法律制度、政策环境、经济环境、农村自身因素进行阐释。
第四部分,青州市村级财务管理现状分析。本章主要分析青州市的村级财务管理现状。通过对青州市农村经济发展现状、村级财务管理现状及青州市村级财务管理现行模式的比较分析,总结出青州市现行村级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找出适合青州市的村级财务管理模式,更好的为青州市村级财务管理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从而带动整个农村经济发展。
第五部分,青州市村级财务管理模式的优化设计及对策建议。主要针对青州市当地实际,根据影响村级财务管理模式设计和选择的四大因素提出青州市村级财务管理模式的优化设计及规范青州市村级财务管理的对策建议。
第六部分,结论及研究展望。
1.3.2、本文的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本研究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开展实地走访调研,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掌握第一手资料,并根据问卷反馈和查阅的相关文献,找出青州市农村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总结产生问题的原因。最后,通过调查和查阅资料,找出解决问题的相关对策。
(2)实地调研法。本论文主要采用定量分析和实证分析的研究方法。在实例分析的过程中以山东省青州市村级财务数据来进行定量分析,用此去说明前面理论的观点。
并且通过深入农村实地考察与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利用相关理论知识,对数据进行深入研究和实证分析,发现和解决实际调查中存在的问题。
1.3.3 本文的技术路线
1.4、本文的创新点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4.1、本文的创新点
(1)系统分析、比较现行村级财务管理模式的特点、效果及模式选择影响因素。
(2)通过实地调研分析,提出青州市村级财务管理模式的优化设计及对策建议。
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是系统分析、比较现行村级财务管理模式的特点、效果及模式选择影响因素;通过实地调研分析,提出青州市村级财务管理模式的优化设计及对策建议。本论文在写作过程中通过实地考察充分了解青州市村级财务管理的现状,充分运用把所学的各科专业理论知识,处理分析研究过程中的课题,以此提高自身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通过此次实地考察和研究,增加了对村级财务管理工作的了解和认识,发现了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村级财务管理工作中仍然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自己的观察角度提出相应的可行的对策。
1.4.2、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由于本论文可借鉴的资料比较少,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由于我国的经济体制和发展环境的不同,我国在村级财务管理方面的研究不能完全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只能通过实地分析,找出适合我国农村财务管理发展的模式。本论文对村级财务管理模式的缺陷与改进尚停留在一般性的解释与案例分析的层面,没有通过调研数据的个案分析将问题更加深入化、细致化的剖析,也没有从更深的理论背景来系统研究。本论文具有普遍性,对非普遍性和典型性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对村级财务管理模式的各个适用范围也需要进行更全面更具体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