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状分析
(一)新时期教师进修学校的功能定位
自1953年我国筹建首个教师进修学校以来,教育形势的发展就要求其功能定位从“学历进修”“教材教法培训”向“教研训一体化”的教师教育服务转变。具体地说,新时期教师进修学校功能定位是:面向三类服务机构,拓展六大服务功能。三类服务机构是基层学校、区县行政机构和区外教育关联机构。六大服务功能是现代教育理念与资源分享、教师领导力与专业发展研训、教育成果研发与转化、学校卓越发展与支援、教育质量监控与评测和区域教育发展与政策咨询。
2006年新《义务教育法》等重大政策与法律,进一步明确我国基础教育实行“国家统一领导,省级统筹规划,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的新体制。区县政府是地方基础教育事务的责任主体,因此,作为区县教育局下属业务主管部门的教师进修学校,其六大服务功能的实现对区域教育的发展意义重大。
(二)区域网络教学资源中心建设现状
通过研究目前国内72个网络教学资源中心,发现其现状可归纳为三大成功与五大不足。这些资源中心是:68个省、市级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新思考、K12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和CNKI中小学数字图书馆。这些资源中心的内容大多是名师讲座、名师教学录像、教学案例、题库、论文和其他教学资源,其形式有文本、图片、课件、录音、动画、录像等。北京大学电教中心的追踪调查发现,以T为存储单位海量电视教学节目中的大部分不能直接进人课堂,利用率仅为0.046%。这些资源中心三大成功处是:提供资源、注重自主学习、注重交流和讨论。五大不足是:追求数量积累、忽视教师实践性知识、缺少一般教师的课例、缺乏专题性研究资源、部分资源利用率极低。
把课例作为网络教学资源的重要内容,并尽量以课例为分类索引纲目整合目前各类资源,上述现状才能改变,进而实现时代赋予教师进修学校的新功能。这是由课例本身的特征所决定的。
二、课例资源的功能定位
(一)课例的界定与特征
课例是以某一真实课为研究对象,以夹叙夹议的方式有所选择地对课本身“改进、优化和提高”,从而给出“问题解决”的示例。真实性、选择性、反思性和改进性是其特征。课例中的教学过程不一定完整,但教学反思必须是系统性的思考,而非教学一得;郑金洲认为,课例要启发读者看到前因后果和施教者的认识。课例不是教学实录,教学实录强调客观、真实和不加选择地记录教学过程,不包括反思和评价;课例不是教学案例,教学案例是对课例中典型事件的加工和提炼,具有问题性、故事性、典型性等特性。
(二)重视课例资源,实现教师进修学校的新功能
课例是现代教育理念与资源分享中心建设的鲜活载体和基本构件。专家的理论总是抽象的,而采购或交流自国内各网络教学资源中心的优质课例是全国乃至全球先进教育教学理念的鲜活载体,本区域的优质课例同样也反映了本区域优质教育实践和对教育教学理念的理解。
以课例为分类索引纲目整合目前的各类资源,把课例作为现代教育理念与资源分享中心的基本构件,创造条件让一线教师更方便、快捷地交流共享,教师进修学校现代教育理念与资源分享的功能将得以高效实现。
研修课例是教师领导力与专业发展研训中心建设的有力抓手。从下文呈现的“教育科研成果金字塔模型”可以发现,各类课例紧密联系着教师教研、科研与培训,以此为研修内容开展“多维互助’川同伴互助”,将促进各类教师的协同发展。归纳、提炼各类课例是教育成果研发与转化中心建设的必由之路。
各类课例因其“情境性”必然极具“区域特色”。因课例直观、鲜活,在提炼教育科研成果中,参与者“在达成教育理解中生成了实践智慧”,高效、主动消化与转化了区内外有价值的教育科研成果。
课例研判是教育质量监控与评测中心建设的辅助手段。考试测评是定量、浅描的研究方法,要求以量化的资料反映客观属性,虽然比较公正,但是仅以考试成绩进行教育质量监控与评测总是存在误差。课例研究是定性、深描的研究方法,要求通过描述性资料理解对象,虽然能对少数个案在微观层面进行深人的、多侧面的精细分析,但仅能反映整体教学质量的大致轮廓。因此,将考试测评与研判课例结合起来,才能够对区域内学校的办学质量做出相对客观的诊断性与发展性的评估。
就像医生拥有医案、律师拥有法律案例,教师理应也要拥有课例。拥有大量课例,教师就能通过借鉴与对照他人和自己的具体经验,对自己所处教育情境有更清晰、明确的分析与了解;就能从这些课例中获得知识和策略;就能获得特定教育情境下的教育经验,从而提高实际教育情境中的决策力和行动力。从这个角度看,在学校卓越发展与支援中心和区域教育发展与政策咨询中心的建设中,课例资源库有助于基层学校校长从中发现学校面临的一些共性问题,也有助于教师进修学校通过对众多课例独立分析的研究,向政府提交具有前瞻性、引领性与可行性的政策建议。
三、课例的类型、撰写及其价值
(一)课例的类型
依照用途,课例可以划分为以下三类:供自己反思的课例、供同行借鉴的课例、反映研究成果的课例。三类课例的共同点均为旨在对课本身的“改进、优化和提高”。
(二)撰写课例的语言要求及基本要素。
说实话、真话,少说空话、套话和言不由衷的话;说有依据的话,少说没有事实或数据支撑的感性的话;说经提炼的话,少说逻辑混乱的话。这是课例撰写的语言要求。
因用途各异,三类课例的撰写没有统一的形式,但必须具备四个基本要素:主题提炼、背景介绍、教学过程、个人反思。主题提炼要提炼出需要研究或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背景介绍要介绍在什么教育情境(具体指的是:教育目的、教学内容、学科品性、教育对象、教师特点和教学条件)下,为什么要研究或解决这个问题。
教学过程要根据现实需要,提供教学全过程或片段,可以是实录,也可以是概要,但是对其中的关键环节要详细描述。要围绕关键问题涉及的环节清晰描述以下三点:(1)针对体现学科品性的哪些教学内容采取了哪些具体的教学方法;(2)运用该教学方法时教师的教学行为如何,学生的学习行为如何;(3)学生的学习结果是如何测量或评价的。
个人反思要侧重针对与本课例相同的教学内容,以前是如何实施的,研究和改进后,在实证的基础上个人的判断分析及进一步改进的设想。兼顾对本课例取得成功所适宜教育情境的阐述。
专家点评是专家对上述四个方面的简要评价,也是课例的基本要素。对前两类课例此要素可省略,或简要附上所征求的同行反馈意见;而对于反映研究成果的课例,此要素是必需的。
(三)课例和课例研究的价值
1.三类课例的选题及其价值供自己反思的课例通常选择与自己预期有差距的课。此类课例的价值在于记录教师本人的成长,摸索自己专业发展的方向,为自己专业发展奠基。
供同行借鉴的课例通常选择比较成功的课。此类课例的价值在于以具体、生动的形式留下了教师本人在有关教学主题上的“实践智慧”。此类课例是区域网络教学资源中心的主要征集对象。
反映研究成果的课例通常选择有较大争议的一节课或若干节系列研究课。此类课例的价值在于向区域外宣传辐射本地区的优质教育实践。此类课例可用于与各省市网络教学资源中心的交流或参加各级各类评比。
教学案例通常是对反映研究成果的典型课例的加工和提炼,旨在发现直接指向教学实践的规律,以期解决本课、本学科其他课,乃至其他学科类似课的教学问题。案例的价值在于发挥了课例与教育科研成果之间的桥梁作用,其本身也可以是教育科研成果的呈现形式。
教育科研成果通常以研究报告或论文的形式呈现,源于实践、有区域特色的教育科研成果通常是对生动的教育实践的归纳、总结和提炼。
通过研修课例,我们可以看到特定、典型教学问题的解决方式,发现原先教学理论中未考虑的因素,上述各类课例和案例为丰富和发展教学理论提供了生动的素材。三类课例、案例和有区域特色教育科研成果之间的关系参见金字塔模型(参见图1)。
2.有区域特色教育科研成果金字塔模型
该模型具体地说明了课例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是教育科研成果的来源地,是教学理论的故乡。这就是课例和课例研究的价值。该模型还阐释了普教系统一线教师从事教育研究的目标和追求是“达成教育理解、生成实践智慧”,既不是“知识取向”的、采用归纳法将实践和经验升华为某种理论而在更大范围内推广,也不是“技术取向”的、采用演绎法将先进教育理论转化为操作方案或教育方法。依照有区域特色教育科研成果金字塔模型,将丰富的各类课例作为区域网络教学资源的重要内容和整合其他各类资源的分类检索纲目,拓展教师进修学校新的服务功能才具备扎实的基础。
四、课例的征集与评价
(一)课例征集
区域内征集上述三类课例的途径有:各级各类教学技能比赛、教育科研课题结题评审、日常教学培训和研讨活动、骨干教师常规考核或成果展示。区域外征集优质课例的途径是:由区教育行政和业务主管部门牵头,每年统筹一定资金向上述国内72个网络教学资源中心有选择地采购或交流。
只要区教育主管部门及上述各类活动组织者有课例资源意识,在方案制订、活动进行和结束后及时提醒并规范所征集课例的格式及撰写要求,数量充足、关注教师实践性知识、常态与优质比例适当、专题研究类别完整、利用率高、方便教师自主研修、注重交流和讨论的课例资源库不难在短时间内初具规模。
(二)课例评价
为保证课例资源质量,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对各类课例进行评价是重要的手段。课例服务平台中需要具备课例使用情况自动记录功能,据其统计,分析不同时段、不同类别课例下载、浏览排行榜,结合用户对每一项课例个人评价的统计结果,得到最受关注、用户评价最高的课例。同时,区域网络教学资源中心据此“大数据”信息,为不同的用户推荐不同的资源,从而实现个性化服务。另外,对本区域教师或教育机构上传课例的件数和最近更新时间,以及上传课例被评价情况进行综合统计,可以衡量这些教师或机构参与资源中心建设的贡献,对其予以一定奖励,进而形成课例征集良性循环的局面。
五、课例服务平台设计思路
课例是网络教学资源的重要内容,当前以各种形式存贮的各类教学资源,要尽量以课例为分类检索纲目加以整合。为此,区域网络教学资源中心要设计课例服务平台。清华大学韩锡斌将资源服务平台的设计思路概括为“广泛共享、有效聚合、充分应用”。据此思路,区域网络教学资源中心要实现以课例为重要内容的多种类型资源的统一管理,解决符合技术标准的、多个层次资源分布式共享的技术问题。在实施上,资源中心应当建立起遍布本区域的教学资源基于固定终端的课例研修可在教师住宅、办公室或学校会议室中,以专题培训等正式研修的形式进行,虽相对被动,但组织得好也有助于教师专业发展和提升教学质量。基于移动终端的课例研修是即时的、碎片化的,教师可根据备课需要,随时查阅。这种研修表面上是非正式的,但其主动性极强,对教师专业发展和提升教学质量的作用更大些。
基于移动终端的课例研修属于移动学习。因此,我们设计资源服务平台时要着力研究以下问题:如何实现基于人机互动的即时研修?如何融合正式、非正式研修支持基于移动终端的合作、协作与辅导?如何实现学习的情境化和与工作的整合?
参考文献:
[1] 邵兴江.吴华区县教师进修学校的发展问题与改革路径[J]教育发展研究,2013:58-62.
[2] 陈孝彬.高洪源教育管理学[Ml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82
[3] 周君达.关于目前电视教材编导工作中的问题[J]电化教育研究,1984(2).
[4] 曲天立.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特点[C]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教育科研大家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6-128
[5] 韩锡斌高校教学资源管理系统一一教学资源中心的研究[R]子课题研究报告,200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