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如果要挖掘创客教育的内涵,则需要了解其本质属性。从内涵上看,克里斯·安德森(2012)曾经描述创客运动的三个变革性共同点--DIY、创造与分享,这三个共同点也是创客区分于其他社会群体的重要标志。而创客教育则是要针对个体的”DIY、创造与分享“提供发展支持。从创客的定位上看,不同教育阶段对于创客具有不同的发展预期,确实存在层次性问题,学校教育阶段与社会教育阶段的创客发展目标显然存在差异性和连续性。而从教育的方式上看,创客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学习活动,存在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差异。这表明,创客教育是一个连续统概念。
从创客教育的使命与目的来看,DIY、创造与分享表明了个体实现发展目的的基本行为方式,其最终目的在于养成一种素养--一种安德森称之为”DIY精神工业化“的特质(克里斯·安德森,2012)。
而这种特质并非特定群体的专利,尤其是在新工业革命和当前教育文化背景下,这种素养是个体适应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基本素养,也可以类比称之为”元素养“(杨海亚,2015)。这种元素养实质上指向一种全人发展。研究者指出,创客教育是一种每个人都有必要接受的教育。而创客运动发展至今,一直在倡导一种”人人皆为创客“的理念;创客空间面向所有热衷于创新创意转化的个体开放,开源软件、开源硬件使得技术门槛降至最低,甚至毫无编程技术的个体都能够使用图形化软件进行程序开发,这也客观上促成了”草根化创新、平民化创新、开放式创新“的创新2.0模式。传统的科研实验室的边界正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慢慢消融,平民化创新的时代已经来临。这种”众创“时代为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面向学习者的全人发展设计教育系统。
全人教育是在对西方现代教育提出批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体系。在全人教育学者看来,工业革命以来的教育过于强调确定性、程序化、效率、精确等,在产业社会价值观的支配下已经显示出病态。全人教育的宗旨就是要建立一种关注人的生命、尊重人的潜能、促进人的整体发展的新型教育(谢安邦等,2011)。培养完整的人(The Whole Man)是全人教育理论的根本出发点。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所谓完整的人,是指”躯体、心智、情感、精神、心灵力量融会一体的人“(唐少清,2014)。从这个视角看,创客教育是通过创客的DIY、创造与分享,指向以创造力发展为核心的”全人发展“,这种教育取向对于国内教育改革的需求来说,不但重要而且急切。美国国际华人科技工商协会主席李大西博士认为, ”中国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缺陷很多。高考主要是靠背书和做题,不靠动手,导致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足。“(李凌等,2014)创客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种”重读书轻动手“的传统教育惯习。在创客教育活动中,学习者不是被动的接收者或适应者,而是学习项目的挑战者、创新创意的制造者和问题解决者,学习者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掌握系统化、跨学科的知识,同时具备了人际沟通、团队协作、创新问题解决、批判性思维及专业技能等的能力,成为将相关知识应用于实践以创新性地解决问题的高手,最终实现手脑协同发展,成为智慧的人(祝智庭 &雒亮,2015)。
综上分析,创客教育是一种贯穿终身的,面向全人发展的,培养个体DIY、创造能力与分享精神的教育取向。从微观上看,创客教育通过课程学习培养个体的创客基本素养,包括知识与理解、技能与态度、价值与倾向;从中观上看,创客教育通过创客项目培养群体的创新创业能力;从宏观上看,创客教育通过创客活动培植社会的创客精神与创客文化。
三、创客教育与学校创新教育谱系
如此看来,创客教育并非一种具体的教育教学模式或方法,而是一种理念和取向,用于指导具体的创客教学、创客运动和创客文化发展。从操作上看,创客教育不同于任何一个学科教育教学,它包含正式学习,也包含贯穿学习者一生的非正式学习。于是创客教育与当前学校教育谱系中的创新教育样式相比有了一些新的特点。
1.创客教育与STEM教育
STEM代表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
2006年,着眼于知识经济时代国家实力的竞争,美国公布了《美国竞争力计划》(American Com-petitiveness Initiative, ACI)这项重要计划,提出教育目标之一是培养具有STEM素养的人才。该计划鼓励学生主修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高投入培养学生的科技理工素养,以保持和提升美国的全球竞争力。后续研究者在其中添加了Art(艺术),使之成为STEAM,赋予了新的内涵与要求。学者们提出STEM是一种”后设学科“,即基于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将原本分散的学科形成一个整体,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
从其跨学科属性来看,STEM教育与创客教育具有一些共通性,加之信息技术工具使然,使得STEM教育凸显其操作性,类似于DIY.因此,很多学校的创客教育就是从STEM课程转型或者嫁接而来。比如,叶兆宁等(2014)结合科学情景、工业情景、生活情境来设计问题项目,让学生进行原创性研究。吴俊杰等(2011)以特定的工程目标作为STEM教育的课程活动,自然地融合技术、科学与数学知识的STEM教育环境。因此,有学者提出,创客教育与STEM教育是创新教育的两翼,二者是落实创新教育的具体方法和途径(杨现民等,2015)。
虽然创客教育和STEM教育有很多内在联系,但仍有许多不同。一是STEM教育涉及到数学、科学(理化生等)、技术(通用技术、信息技术)、艺术(语言、音乐、美术)等四大领域的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强调以课程为依托,将工程问题融入其中,围绕学科知识与能力,着重提高学生的STEM素养,优化学业成绩。创客教育旨在应用创客理念重塑教育,采用项目化和参与式的学习方式,强调通过动手做将创意的想法变成实实在在的作品(谢作如,2013)。二是STEM教育有一套规范的学习流程,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课程,学生在实践和研究性学习中所进行的步骤都是规范的。但创客教育却有更大的自主性,允许学生犯错,让学生在不断的失败、重试、沟通中学到知识,体验真实的实践过程。指导老师只在必要的时候提供一定的指导,避免学生”误入歧途“.三是创客教育和STEM教育虽都重视小组合作和团队学习,但创客教育更强调分享。创客们将自己的想法、作品、技术无保留的与他人分享,不仅不担心他人抄袭,失去”版权“,反而乐于他人模仿与借鉴,以开源硬件为开发工具,学习的门槛比STEM教育更低。四是创客们在分享中,不断改进所使用的开源硬件,使之不断完善,不断进行创新思维火花的碰撞,激发更大的创新。这种协作迭代的更新理念为创客教育中的学习者们提供了一种”合法的边缘性参与“的机会,促使学习者不断深入学习,向”中心参与“靠拢。学习者在这种成长过程中将收获包括人际沟通、团队协作、创新问题解决、批判性思维和专业技能等在内的全方位的成长(雒亮等,2015)。
因此,创客教育与STEM教育的相似性体现在两者都强调跨学科学习,重视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将孤立的学科进行整合。创客教育优化了STEM教育,既为STEM教育的实施提供了丰富的工程案例和创新思想,又为STEM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新的实践方式,而STEM教育则为创客人才培养提供了知识和能力基础。
2.创客教育与科技创新教育
从教育的角度来看,创客教育与科技创新都十分注重创新和动手体验,但创客教育不是培养科技高手,更强调”玩中做“、”玩中学“,强调技术的平民化、去精英化。科技创新教育的目的还在于培养少数技术精英;科技创新的作品往往”高大上“,技术含量很高,普通个体无法独自完成。这些所谓科技创新作品,大多数希望在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奖,成为一种荣誉或者升学的记录。创客作品则是参与者的DIY,采用开源硬件,协作迭代,不断分享。创客们在创客空间里花费时间仅仅是因为他们喜欢创作,最初的作品或许只是模仿和复制,但在不断尝试中,会不断加入自己的创意,好玩又独特是创客们主动去做的动力。科技创新强调”新“,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作品,并且作品一定是有价值、有用的,而创客教育则更强调”造“,让学生自己动手做,而不过多考量产品的价值(谢作如,2015)。就如戴尔·多尔蒂曾注解的,创客就是热爱科技、热衷实践的人群。
3.创客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
创客教育是信息技术使能的创新教育实践场(祝智庭 & 孙妍研,2015)。信息技术为创客教育提供了硬件、软件、加工工具等的搭建环境;促进了与同伴、专家间的交流合作;提供了社会化评估的平台。在目前的学科教育中,信息技术教育更贴合于创客教育,但不能以此界定创客教育的开展是信息技术学科的责任和专利。信息技术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而创客教育以问题和项目化的方式让学生”做中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动手能力、参与与分享意识、工程思维等创客素养。信息技术最终呈现的作品大多是用计算机软件完成的电子作品,而在创客教育中,学生依靠工具做出的是实实在在的物理产品。开展创客教育的过程中,如果只是信息技术教师参与,会使创客教育之路越来越窄。我们需要数学、物理、语文、美术等其他多学科老师的共同参与,为创客教育增添更多活力。
4. 创客教育与创业教育
创客本身与创业并无直接关联,创客并不能简单等同于创业者。当人们能够把具备相当技术挑战的创意转变为现实的时候,就成为了创客。
2014年首届白宫创客嘉年华上,美国总统奥巴马参观了3D煎饼打印机、长颈鹿机器人、可携带的房子等五花八门的创意产品,这些听起来有点”不靠谱“的发明,来自全美各州的学生、工程师、企业家等各类人群,全无年龄和教育程度的限制。创客做出来的东西不一定就能百分之百地成就一番创业,但通过多种创业孵化方式,可以实现从创客到创业的转化。但创业作为创客发展的一个选项,在互联网+时代,尤其是在当今的中国被赋予了完全不同的意义--互联网技术使得创客的创新创意作品能够实现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分享。因此,从这个意义上看,创客教育与创业教育密切相关,创业教育可以说是创客教育的升级版。
创业教育是培养人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的教育(郭宏霞等,2011),被称为教育的”第三本护照“.当前发达国家比较重视国民的创业教育,美国已经形成一个相当完备的,涵盖了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创业教育体系。目前我国中小学普遍缺乏创业教育,高校的创业教育也才处于起步阶段,这严重影响个体的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急需创客教育来统整各个学段的创新创业教育。创客教育定位为一种面向大众的创新设计、动手实践、创意分享的教育。可以看出,两者在追求创新产品实现的角度上是一致的,而在目标定位、内容体系上有交叉但指向性具有显着的差异。
四、从创意、创新到创业:创客教育连续统
创客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话题,实际上也是社会和企业关注的焦点。从终身学习的角度看,创客教育确实应该贯穿个体社会发展的始终。但不同阶段的创客教育应该有不同的内涵。从连续统的角度看,创客教育实际上是包括创客精神、创客潜能、创客知能、创客实践为一体的连续统。所谓连续统(Continuum),是指人们认识和实践的对象在时间上连续不断、空间上紧密关联、性质上相互交融的统合整体(钟志贤,2005)。依据连续统思维,创业教育实施过程中,在不同的学段应该承载不同的教育目标:在基础教育中,创客教育强调创客素养的培养;在高等教育中,创客教育强调创新创业教育;在社会教育中,创客教育强调创业实践教育,如下图所示:【1】
上述连续统思维清晰表明了终身教育背景下作为全人教育的创客教育实施路径。首先,对于全体个体来说,创客精神的培植至关重要,包括创意思维、技术素养等,这也是需要从小培养的素质。其次,创客潜能主要是通过创新方法和技术制作等课程学习,为创客的实践动手准备能力,主要在初中阶段完成。再次,创客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包括创造技能和技术创造,应该在具备基本素养和潜质的基础上,在高中阶段完成;大学阶段的创客教育重在专业化的技术创新和创业教育;而社会化的、企业的创客教育重在创客项目孵化,并最终实现知识社会化和技术产业化。当然,上述阶段并非跳跃性的,而是连续的,贯穿整个个体发展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学习和强化的过程。这样,才能在全社会形成创客文化,培养创客个体,支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