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2 增加会展绿地系统服务功能 随着亚欧博览会的结束,大量的人流散去,会展中心也失去了很大吸引力,会后利用的人群主要为城市居民,只有提供更多样化的服务才会吸引人们来此。因此,应该将亚欧博览会绿地系统与周边绿地资源整合串联起来,形成强大的服务系统,引入餐饮、文化、休闲等人们参与性较高的项目,利用亚欧博览会的名气吸引游客,可创造一定的经济价值[11].
3.2.3 提高会展绿地系统可达性 目前乌鲁木齐城市居民出行的方式主要为城市公交、私家车,城市轨道交通还在建设中,亚欧博览会举办会展期间,增加了多辆城市公交满足参展人群的需求,但会后到达会展片区的公交太少,而且会展中心周边几乎没有停车场,难以满足需求。在会展业发达的德国,会展片区的交通规划则做得很出色,不仅有发达的公共交通系统,在会展中心周边一般都有大小不同的停车场[12].为了未来会展中心的发展及会后人们的休闲游憩,应该提高会展绿地系统的可达性。
3.2.4 加强会展绿地系统的管理 由于亚欧博览会的特殊性,绿地系统的建设优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虽然会展绿地系统的建设在 2011 年时已基本完成,但实地调查发现很多地段的绿地只是多种植物的堆砌,植物种植没有遵从生态科学的原则,造景缺乏美感。在会展结束后对于绿地的后续管理工作不到位,使多处绿地显得杂乱无章。根据其他博览会绿地的建设管理经验,可以成立绿化事务管理部门,负责统筹会展绿地系统的规划、会后利用和管理工作,综合协调绿地建设管理各个环节的大小事务,同时与市绿化部门或者其他园林公司合作,借助这些专业力量使亚欧博览会绿地从规划、施工到后期管理更加科学[13].此外,在绿地的后续管理方面还可以借鉴上海浦东世纪公园的案例,采用“绿化部门主导,市场运行,市民参与”的管理模式,建设完善的管理运作机制,降低运营成本[14].
4 亚欧博览会绿地与周边绿地的共享机制
4.1 亚欧博览会绿地系统与周边绿地的共享性分析
大型会展中心一般都留有大面积土地用于绿化景观设计,然而目前亚欧博览会绿地的面积相对较小,但通过实地考察发现其所处的地理位置非常优越,与其紧邻的北面红光山生态园,南面为荒山绿化,这是非常难得的景观生态资源。通过分析会展中心周边的绿地,综合考虑绿地的类型、权属、可达性等,发现能与亚欧博览会绿地实现共享主要为道路绿地和公共绿地,其中有 6 处大型绿地分别为:红光山生态园绿地、乌鲁木齐市植物园、鲤鱼山公园、水磨沟公园和会展中心南侧的 2处面积较大的荒山绿地。红光山生态园和 2 处荒山绿地距离会展中心较近,很方便与会展绿地共享利用;乌鲁木齐市植物园水磨沟公园和鲤鱼山公园风景相对优美,绿地面积较大,交通也比较便利,适合与亚博会绿地共享。综上所述,认为可以构建一个以亚欧博览会绿地系统为核心,以约 6km 为半径的包括道路绿带和 6 处大型绿地的大亚博绿地系统(图 2)。
4 . 2 亚欧博览会绿地系统与周边绿地的共享途径
4.2.1 生态共享 亚欧博览会绿地多为带状绿地,规模较小,要充分利用其南北面紧邻的景观生态资源,通过不同规模的道路绿化廊道作为链接,整合周边的大小绿地斑块,共同构成生态网络系统,为会展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生态保障。此外,离会展中心相对较远的其他共享绿地以及周边其他类型绿地同样可通过道路绿带相互贯通,在更大范围内形成一个复合的绿色环境网络体系(图 3)。
4.2.2 统一主题 在亚欧博览会举办会展期间,为了分散会展中心的巨大人流,可以将于部分展览活动安排到周边的共享绿地中举行,也可以在共享绿地中举办与亚欧博览会主题相关的活动,例如在乌鲁木齐市植物园可以举办一会展为主题的花卉展览,不仅能为植物园吸引客源,也宣传了亚欧博览会。
4.2.3 优化交通渠道 目前从上述可共享大型绿地到亚欧博览会会展中心的交通非常不便利,例如从乌鲁木齐市植物园、鲤鱼山公园到会展中心的公共交通方式分别只有 4 条公交路线,且都要经过中转;从水磨沟公园到会展中心只有一条公交路线。因此,为了增加可达性,可以考虑在会展或节日期间开通直达公交或城市快线,增强共享绿地的可利用性。
4.2.4 利益共享 建立大亚博绿地系统对亚欧博览会绿地和周边共享绿地是一种双赢的方式,一方面可为会展中心分散参展人流量,另一方面也为周边绿地增加了客流量。因此,可以考虑将值物园和红光山生态园与亚欧博览会门票一起以联票形式出售,还可以在共享绿地中出售亚博会纪念品等。同时,在会展中心也可通过各种媒介对共享绿地进行宣传,增加它们名气,引导人群到共享绿地观赏。
5 结 论
亚欧博览会这一国际性的盛会在乌鲁木齐的未来发展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对会展绿地系统未来的规划和其后续利用及与周边绿地的共享机制的研究也尤为重要。笔者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后续利用的具体途径,并分析了会展绿地系统与周边绿地实现共享的可能性,最终提出了以会展绿地系统为核心,以道路生态廊道为连接,整合周边大小绿地斑块的复合生态网络系统。这不仅为会展区域未来的发展提供保障,而且也让市民能够感受到亚欧博览会给城市形象及人居环境带来的良好改善[15].此外,这对未来举办博览会的其他城市来说,在会展绿地的后续利用与共享机制方面也具有借鉴意义。(图略)
参考文献:
[1] 张青萍,张绿水。 论上海世博会绿地功能转换途径[J].风景园林,2010,7(2):58-61.
[2] 张绿水,聂秋明。 上海世博会绿地的后续利用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22):223-227.
[3] 马涛,王玉国。上海世博会绿地系统共享机制研究[J].城市问题,2008(11):31-34.
[4] 豆丁网。乌鲁木齐市国际会展中心片区城市设[EB/OL].(2013-10-12)。
[5] 吴志强。世博会:城市转向永续的催化剂[J].时代建筑,2008(4):11-17.
[6] 宣功巧。 运用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规划城市绿地系统斑块和廊道[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7,24(5):599-603.
[7] 张浪,吴人韦。生态技术在上海世博园区绿地建设中的综合应用研究[J].中国园林,2011(3):1-4.
[8] 刘飞,王志楠,刁文妍,等。 迈向“后园博园时代 ”---济南园博园改造理念探析[J].园林科技,2014(1):27-31.
[9] 张浪,陈敏 . 打造“ 绿色世博 、生态世博 ”---中国 2010上海世博会园区绿地系统规划剖析[J].中国园林,2010(5):1-5.
[10] 张绿水,刘纯青。上海世博园区植物配置研究 [J]. 中国园艺文摘,2011(12):9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