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国由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关键时期,工匠精神的培育与弘扬至关重要。以中国知网(CNKI)中关于“工匠精神”的核心期刊文献为研究对象,借助文献计量和知识图谱分析,对文献年份分布、研究作者分布、高频被引文献进行描述统计。基于CiteSpace聚类分析,工匠精神的相关研究可以归为研究背景、内涵界定、当代传承、培育路径、国外借鉴和工匠文化六个维度,并对其具体内容进行了深度文本分析。结合已有研究的不足,对“工匠精神”领域的后续研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工匠精神; 文献综述; 聚类分析; 趋势展望;
Review and Prospect of the Research on “Craftsman Spirit”
ZHOU Mi
School of Business,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bstract:In the critical period of our country's transition from a big manufacturing country to a strong manufacturing country, the cultivation and promotion of the craftsman spirit is very important. Taking CNKI's core journal literature on “craftsman spirit” as the research object, with the help of bibliometrics and knowledge graph analysis, the distribution statistics of the years of the literatures, the distribution of research authors, and high-frequency cited literatures are described. Based on CiteSpace cluster analysis, the related research of craftsmanship spirit can be classified into six dimensions: research background, the connotation of definition, contemporary inheritance, cultivation path, foreign reference and craftsman culture. And the detailed content is analyzed in depth. Combined with the deficiencies of the existing researches, the follow-up researches in the field of “craftsman spirit” are prospected.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价值取向和职业道德文化,也是职业能力与职业品质的体现[1]。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大力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得到了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2016~2019年,“工匠精神”连续四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2]。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到,要深入开展各类校园活动,宣传展示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和高素质劳动者的事迹和形象,培育和传承好工匠精神[3]。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将在上海举办,这更加需要高职院校培育学生工匠精神品质,强化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工匠精神”亦受到研究者们的高度关注,逐渐成为热点研究主题。基于上述背景,本文对CNKI中与“工匠精神”有关的重点研究文献进行计量与可视化分析,以探索现阶段该主题的研究现状和热点研究内容,并对本领域的下一步研究进行展望。
一、“工匠精神”相关研究的总体情况
研究所选用的文献来源于CNKI数据库中的核心期刊,以2019年12月28日为截止时间,以“工匠精神”为关键词进行精确的文献检索,删除书评、人物专访、会议纪要等非学术类文章以及与研究主题相关度较小的文章,最终获得有效文献585篇。科学知识图谱是用于显示科学知识的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的一种图形[4],运用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可探索“工匠精神”研究领域的前沿和热点内容。本研究数据处理主要借助陈超美博士开发的Cite Space V软件。在CNKI中将所选用的样本文献导出,借助该软件进行格式转化后,选择相对应的节点类型从而绘制出知识图谱,并在分析前对关键词进行同义词合并处理。
(一)文献年份分布
根据检索结果,2013~2015年与“工匠精神”有关的重点研究文献共有9篇。2015年,我国正式实施迈向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国家层面的会议中也多次提及“工匠精神”。因此,该词引起了学术界的重大关注,相应的重点文献数量至2017年高达189篇。此后两年的核心期刊载文量相比2017年略有下降,但文献数量仍相对较高。可见,近几年“工匠精神”这一主题一直维持着较高的研究热度。
2015~2017年,工匠精神相关重点文献数量呈“爆发式”增长,热点研究主题也相应呈现出“百花齐放”态势,主要围绕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工匠文化的层次结构、工匠精神在传统行业的传承以及在高校培育的困境与路径等方面展开。与此同时,国外工匠精神的研究也与日增多。2018~2019年,工匠精神相关研究向纵深方向发展,热点研究内容包含了工匠精神的当代解读及其与职业精神、劳模精神等概念的辨别,说明该领域的理论研究得到深化。此外,由“影响因素”“实现路径”等词可知,目前学者在该领域的研究已逐渐转向量化与实证。
(二)研究作者分布
所统计的585篇文献共涉及808位研究者。从表1可以看出,国内“工匠精神”相关研究重点文献发文量居于首位的是江苏师范大学的潘天波教授,他基于文化心理学和系统论的视角对工匠文化进行了深入剖析,并构建了“四位一体”的理论系统,此外,还立足经济学和社会学的视角,指明了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江苏理工学院职业教育研究院庄西真院长就该研究主题发表的重点文献数量也超过3篇。他从多维视角剖析与解读了工匠精神的内涵,也对新时代职业教育如何培育高技能人才提出了深刻见解。从作者的合作情况来看,该领域研究者之间的独立性较强、合作程度相对不高。
表1 我国“工匠精神”研究发文量排名前10位的作者
(三)高频被引文献
表2所示的是国内“工匠精神”相关研究的高频被引文献,其中排名前三位的文献分别载于《职教论坛》《湖南社会科学》和《自然辩证法研究》,而被引频次最高的是王丽媛发表的《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研读发现,这些文献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阐述工匠精神的历史传承和当代培育;二是解剖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及价值意蕴;三是探讨技能型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培育。上述高频被引文献中的三个主题也是“工匠精神”相关领域研究的热点主题。
二、“工匠精神”研究的关键聚类分析
(一)关键词词频分析
关键词是对论文核心内容的高度凝练,关键词的频次或者中心度越高,说明其重要性越高。如表3所示,“工匠精神”作为本研究的检索词,呈现出的关键词频次最高。此外,频次排在前十位的关键词还有职业教育(56次)、高职院校(40次)、高职教育(19次)、现代学徒制(19次)、新时代(14次)、人才培养(14次)、高职学生(14次)、精益求精(14次)、编辑(13次)。这些词表明了“工匠精神”相关研究的热点内容。而“德国”作为关键词虽然频次不高,但其中心度(0.13)却超过0.1,这表明由该词外延出的国际比较研究也是热点研究内容之一。
表2 国内“工匠精神”研究排名前20位的高频被引文献
(二)关键词聚类分析
词语聚类作为Cite Space的一大显着功能,可以聚焦研究领域,联系紧密的词语共同构成了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5]。如图1所示,“工匠精神”相关重点研究文献的关键词共呈现出8大聚类:培育路径、传承、培育与弘扬、工匠文化、大学生、编辑、中国制造、德国。根据图谱绘制原理可知,字体越大代表关键词词频越高,连线越粗代表关键词间的关系越密切。结合高频被引文献分析,上述8大聚类可归纳为6个重点研究主题,分别是工匠精神的研究背景、内涵界定、当代传承、培育路径、域外借鉴及其文化审思。
表3 国内“工匠精神”研究文献的高频关键词(频次>5)
图1 我国“工匠精神”研究文献的关键词共现聚类图谱
三、“工匠精神”研究的热点内容呈现
由以上分析可知,“工匠精神”相关研究共凸显了六大主题,这些主题反映了当前有关工匠精神研究的热点内容,具体分析如下:
(一)工匠精神的研究背景——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关于工匠精神的研究,首要解决的是其时代背景问题。从相关研究来看,工匠精神与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需要息息相关。有学者认为,在新常态下,要推动供给侧改革以及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激活市场主体所蕴藏的潜能,需要发挥工匠精神的能动作用[6]。也有学者认为,在当今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技能型人才的职业精神,即是具备时代发展最急需的“工匠精神”[7]。也有学者基于智能化的时代背景,指出“中国制造2025”战略中各大基本方针的实现需要工匠精神作为支撑[8]。高职院校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是制造业的重要人力资源,因而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对高职院校培育工匠型人才提出了要求。有学者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角度,提出职业教育既要培养受教育者的技术技能,还要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9]。工匠精神是一种极具社会性与普世性的价值追求,主要包含着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在这些精神品质背后又涵盖了多个有助于促进我国当代制造业发展的良好品格。可见,工匠精神与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中国制造”极为相关,从而涉及到相关的人才培养。
(二)工匠精神的内涵界定——工匠精神的现代特质
当前,研究者们对现代“工匠精神”的内涵尚未达成共识。如:肖群忠和刘永春认为,当代工匠精神是一种对工作精益求精、追求完美与极致的精神理念与工作伦理品质[10]。查国硕认为,工匠精神是从业人员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是从业过程中对职业的态度和精神理念[11]。还有学者认为,“工匠精神”的内涵包含了尊师重道的敬畏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以及循序渐进、知行合一的创新精神[12]。而造成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对工匠精神之“现代性”的分析不够深入。关于工匠精神的现代价值意蕴,匡瑛和井文将新时期工匠精神的现代性阐释为专注坚守的职业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勇于创新的卓越精神、协同合作的团队精神[13]。还有学者指出其既延续了传统的敬业奉献精神、精益求精精神、爱国为民精神、尊师重教态度和创新超越精神,也涉及了作为普世工作的任何人的行为追求,崇尚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真正做到“敬业、乐业”[14]。综上可知,工匠精神的现代特质主要包含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勇于创新、追求卓越、一丝不苟、崇德尚美、耐心专注、严谨细致、持之以恒、无私奉献等品质。
(三)工匠精神的当代传承——“匠人”的使命与责任
在当代社会,工匠精神是制造业的灵魂,高品质生活的保障,有助于技术技能人才实现自我价值,有利于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15],因而其时代传承与观念传播问题也逐渐成为学者关注的热点。相关研究表明,西方国家工匠精神的当代传承主要表现为经济保障、文化滋养、信仰助推、教育支撑和观念引领等方面[16]。国内的研究高度关注媒体传播对工匠精神宣传教育的价值,对工匠精神的当代传承主要集中于如下几个要素:一是匠人自身灵魂与艺术的完美结合[17];二是手艺人对于追求艺术的热爱、执着与信念;三是工匠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18]。此外,在教育、出版、电影等行业领域,也践行着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创新。有学者指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是传承工匠精神的重要推手,应做到以身立教、知行合一、格物致知[19]。可见,匠心的坚守与传承已成为各行各业工作者的使命。
(四)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校企合作与思政融合
有关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相关研究高度重视校企合作和思政教育的作用。有学者认为,技能型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培育在逻辑内涵、价值取向和实践内容上均存在相通之处[20]。也有学者认为,真正培养出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具有工匠精神的劳动者,需要学校与企业的协调配合,构建有效的“校企交替、共育工匠”机制[21]。宏观上,需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重视专业设置与市场人才需求的紧密对接[22];在具体路径上,有学者概况为“六双培育”:政府顶层设计双保险,教学管理渠道双拓宽;行业大师与企业能人双榜样,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双师资,校内实训与企业车间双平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双载体[23]。同时,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思政教育为载体[24],具体路径包括强化技术理性和价值理性在培育工匠精神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工匠的专业性、职业性和人文性[25];以工匠精神为引领,进行高职思政课课程体系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创新和师资队伍建设[26]。这些研究反映出工匠精神培育与其他主体和内容的融合情形。
(五)工匠精神的域外借鉴——德、日等国成功实践
部分发达国家“工匠精神”形成的基础较为牢固,借鉴其成功经验可为我国工匠精神培育路径的优化提供启示。域外工匠精神的“成长土壤”可归纳为如下几点:第一,制度因素。部分国家制定的政策法律和社会制度充分保障了工匠精神的长期存续。如德国为了维护市场经济的稳定,先后制定了《反对不正当竞争法》《反对限制竞争条例》《经济力滥用防止法》《反限制竞争法》等一系列法律制度[27]。再如日本的终身雇佣制度也在极大程度上有利于职人弘扬工匠精神。第二,文化因素。欧洲新教伦理观是塑造学徒“工匠精神”的重要职业伦理,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发起者马丁·路德主张,个人应该一直安分地保持上帝安排他的身份和天职[28]。因此,德国人一旦选择了一个职业,就要认真地完成并做好它[29]。日本长寿企业在对技艺无止境追求的过程中也将工匠精神作为永续传承的核心基因[30]。可见,工匠精神是工匠文化的内核,若要成功培育工匠精神首先需要对其进行文化审思。第三,教育因素。国外部分国家工匠文化氛围浓厚与其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息息相关。日本的职业生涯教育旨在帮助个人选择“喜欢并为之骄傲的发展道路”[31],该国高度重视学生的道德教育以及对学生职业观念和职业意识的培育。德国双元制和瑞士三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培训中心、企业和职业学校的协同育人,有利于学生工匠精神养成。这些内容反映出工匠精神在不同国家受到的重视和相关的体制机制保障。
(六)工匠精神的文化审思——工匠文化的价值意涵
从研究来看,国内学者对工匠精神的认知,在对其基本二维内涵“尚技”精神“崇德”精[32],三维内涵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勇于创新[33],四维内涵专注、传承、创新、卓越[34],五维内涵职业价值观、职业责任感、职业道德观、职业发展观、职业创造性[35]的研究基础上,逐渐走向了文化审思的层次。弘扬与培育工匠精神需要相应的文化环境氛围支撑。我国学者对工匠精神的文化审思主要围绕三方面展开:一是对工匠文化与工匠精神内涵联系的解读。“工匠精神”是“工匠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工匠文化体系的内在驱动力[36]。工匠文化包含着工匠精神,而工匠精神若要充分发挥其价值需有工匠文化的熏陶。可见,工匠文化与工匠精神乃共生关系。二是对工匠文化伦理价值的论述。姜松荣指出,追求产品的至善至美、热爱所从事的职业是“匠人”们的内在道德自律,而在“工匠文化”下所产生的行业标准和行为规范是社会的他律行为机制[37],这体现了工匠文化的伦理意蕴。三是对工匠文化理论体系建构的探讨。中华工匠文化理论体系的建成要遵循传承-借鉴-创新的路径[38],以史作为范本结合国外经验探索中国特色“工匠文化”体系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工匠精神氛围。
四、“工匠精神”研究展望
由上文分析可知,我国“工匠精神”相关研究已有较多成果,关于工匠精神的内涵及外延已形成较多的研究论述。但为了更深入地推动“工匠精神”的有效培养形成,我们研究认为,如下主题和策略可为下一步的研究实施提供相应启示。
(一)实施多维研究分析,挖掘“工匠精神”时代内涵
我国“工匠精神”已有研究聚焦理论分析,成果集中于探讨工匠精神的内涵、发展史、培育路径等,而对工匠精神现代特征的挖掘较少探及。实际上,工匠精神的当代回归兼具历史性、职业性与现代性,其历史性意为“工匠精神”自产生后在历经师徒制与近现代教育过程中所发生的本质性变化;其职业性意为除了技能培训外,还包括了道德标准、规范、知识、经验等内容,这在德国体现得尤为明显;其现代性意为新时代背景下“工匠精神”所蕴涵的技艺统一、精益求精、守正创新等特征。同时,工匠精神在技术技能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创新创业型技术技能人才等现代化人才的职业素养培育中,均应该有所体现[39]。显然,已有研究对于工匠精神的上述特性还挖掘得不够。因此,今后可对工匠精神的这些特性展开深入分析,探索“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尤其是工匠精神现代性的价值取向、基本要素和彰显路径等内容,以确保高校所培养的人才真正符合新时代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二)针对实际培养困境,探索校企“跨界”培育路径
已有“工匠精神”相关研究大多从学校视角探讨如何培育未来的大国工匠,但相关研究建议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仍有待商榷,且相关研究理论支持和实践依据不足。今后,可加强对职业院校培养实践的调研,明晰我国职业人才工匠精神培育的困境。此外,鉴于“工匠精神”作为一种宝贵品质应贯穿于个体发展始终,未来研究也需从终身教育、多元合作角度出发,在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背景下,探索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开放的“跨界”培育路径,包括如何将企业的行业标准落实到大学生培育过程;如何通过现代学徒制、现代产业学院等制度安排来培育大学生的工匠精神;如何发挥企业兼职教师在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中作用等。唯有如此,才能发挥多元育人主体在培育学生工匠精神品质方面的针对性作用。
(三)融入“三全育人”理念,创设“工匠精神”培育环境
现阶段我国工匠文化氛围尚不够浓厚,以立德树人为根基的高校“工匠精神”培育机制尚未有效构建。根据党和国家的有关要求,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可在融入新时期“三全育人”理念指导下组织实施,将工匠精神融入到高校思政教育全过程中。因此,关于工匠精神的研究,可在“三全育人”理念下,深挖“工匠精神”培育环境营造路径:一是研究在全员理念下,如何落实学校、家庭、社会和学生“四位一体”的工匠精神培育主体责任;二是研究在全过程理念下,将促进学生工匠精神养成工作贯穿人才培养各个环节的制度与运行机制建设;三是研究在全方位理念下,创设“无处不在”的多维空间,提供学生“工匠精神”有效培育的环境。此外,还需注重并加强对“三全育人”合力培育工匠精神协同机制的研究,通过上升到规律性认识,并采取有效改革举措,推动形成促进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优良环境氛围。
(四)推进“四进工程”载体,探索“工匠精神”培育机制
无论是时代内涵、“跨界”培育,还是“三全育人”理念环境营造,其落脚点都是要让工匠精神进入学校,充分发挥学校在学生素养养成方面的主体责任。而工匠精神的培育,最终要落实到学校的人才培养机制上来,这是学校尤其是职业院校能否充分实现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关键。在未来的研究中,应该着重强化对学校工匠精神培育的机制的探索与经验总结、理论建构,重点为“四进工程”,即“工匠精神进校园、工匠精神进课堂、工匠精神进教材、工匠精神进社团”[40]。一是工匠精神进校园。充分研究将校园文化与工匠文化有机衔接的内容、方法和路径;二是工匠精神进课堂。要探究专业课中融入工匠精神的内容、方式和师资配备等要素;三是工匠精神进教材。这是工匠精神培育的核心和难点,即要研究将哪些内容、以何种媒介形式将工匠精神载入教材;四是工匠精神进社团。要探究发挥高校社团“第二课堂”对工匠精神培育的机制。这“四进工程”,将是在工匠精神受到高度重视的背景下,切实推进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路径,因此,应成为未来工匠精神研究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王靖.德技并修:新时代工匠精神与高职学生职业素养融通路径[J].职教论坛,2019,(11):149-152.
[2] 王金龙.弘扬工匠精神建设质量强国[EB/OL].http://theory.people.com.cn.forest.naihes.cn/n1/2017/1117/c40531-29653255.html,2020-04-20.
[3] 中国政府网.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http://www.gov.cn.forest.naihes.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2020-05-10.
[4]刘则渊,陈悦,侯海燕.科学知识图谱:方法与应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10-113.
[5] CHEN C.Cite Space II: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6,(3):57.
[6]江宏.经济新常态下中国工匠精神的培育[J].思想理论教育,2017,(8):19-24.
[7]李梦卿,任寰.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培养:诉求、价值与路径[J].教育发展研究,2016,(11):66-71.
[8]匡瑛.智能化背景下“工匠精神”的时代意涵与培育路径[J].教育发展研究,2018,(1):39-45.
[9]陈诗慧,张连绪.“中国制造2025”视域下职业教育转型与升级[J].现代教育管理,2017,(7):107-113.
[10]肖群忠,刘永春.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湖南社会科学,2015,(6):6-10.
[11] 查国硕.工匠精神的现代价值意蕴[J].职教论坛,2016,(7):72-75.
[12]邹仲海,徐小龙,谢萌.工匠精神的当代解读:内涵与价值[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6):724-728.
[13]匡瑛,井文.工匠精神的现代性阐释及其培育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7):5-9.
[14]查国硕.工匠精神的现代价值意蕴[J].职教论坛,2016,(7):72-75.
[15]李进.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及培育路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7):27-30.
[16]孙清华.西方国家的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传承[J].思想教育研究,2016,(10):41-44.
[17]李黎.《正在消失的手艺》:匠心的坚守与传承[J].当代电视,2017,(8):45-47.
[18]李军辉.《大国工匠》:话语空间与纪实高度[J].中国电视,2018,(3):106-109.
[19]曹晔.现代化语境下的工匠之师[J].职教论坛,2018,(2):81-85.
[20]李梦卿,杨秋月.技能型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培育的关联耦合研究[J].职教论坛,2016,(16):21-26.
[21]庄西真.多维视角下的工匠精神:内涵剖析与解读[J].职教论坛,2017,(22):54-55.
[22] 李梦卿,任寰.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培养:诉求、价值与路径[J].教育发展研究,2016,(11):66-71.
[23]贾秀娟.产教融合视域下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路径选择[J].职业技术教育,2018,(14):77-80.
[24]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4,(22):66-69.
[25]陈娟.高职院校思政课培育工匠精神:维度与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9,(20):69-73.
[26]陈立平.工匠精神培育视域下的高职思政课改革创新[J].职业技术教育,2017,(20):67-69.
[27] Harmonising the European Legal Systems[DB/OL].http://www.vda.de.forest.naihes.cn/en/service/jahresb-ericht/auto2003/auto+maerkte/g_65.html,2006-06-09.
[28]马克斯·韦伯着.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马奇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77-81.
[29] Calvin,J.The Institutes of Christian Religion.Philadelphia[M].The Westminster Press.1967,724.
[30]曹顺妮.工匠精神:开启中国精造时代[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133-144.
[31]王妍,米靖.从日本“职业生涯教育”论其工匠精神的培育机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18):68-72.
[32]薛栋.中国工匠精神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6,(25):8-12.
[33]叶龙,刘园园,郭名.包容型领导对技能人才工匠精神的影响[J].技术经济,2018,(10):36-44.
[34]闫广芬,张磊.工匠精神的教育向度及其培育路径[J].高校教育管理,2017,(6):67-73.
[35]施玉梅.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的内涵及培养路径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18,(1):10-15.
[36]邹其昌.工匠文化与人类文明[J].上海文化,2018,(10):29-37+125.
[37]姜松荣.中国艺术史中“工匠文化”的伦理价值[J].伦理学研究,2019,(1):104-107.
[38]肖纲领,商云仁,罗尧成.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9,(12):58-62.
[49]张文,谭璐.新时代职业教育工匠精神的新内涵、价值及培育对策[J].教育与职业,2020,(7):7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