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标准成本法在制造企业成本管理中的应用
【第一章】制造公司成本控制优化研究绪论
【第二章】标准成本法相关理论概述
【3.1 3.2】G公司成本控制的现状
【3.3 - 3.5】G公司成本控制效果与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基于标准成本法的G公司成本控制体系的构建
【第五章】G公司成本控制体系实施应用和保障措施
【结论/参考文献】制造企业标准成本法运用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以及信息化日程的逐步推进,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所处的经营环境和市场环境较以往相比,充满了更多挑战,但也同时充满了机遇,市场竞争力的不断提升,成为企业争夺更多的生存发展空间的必要条件。企业可以选择多种方式提升企业竞争能力,但不管选择哪种方法,成本管理都是重中之重。在商品经济中,能够通过交换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是劳动成果所有者的根本动机,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成本控制理论基础就此产生。
近年来,全国经济大环境运行总体呈现稳定向好势头,大部分的中小企业发展平稳。
但受国内外复杂环境影响,相当部分中小企业面临经济形势长期看好,但盈利空间狭小、用工成本上升、材料价格不断上涨、融资困难等现实问题。尤其是制造业的中小企业,只有确定成本领先的企业战略,设计符合企业现实需要的成本控制体系,才能不断扩大狭小的利润空间。
从泰勒提出科学管理制度,传统标准成本理念被人们接受以来,已有上百年的时间。
国内外学者对其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贡献出了自己的宝贵意见,该理论不断被总结与探索,越来越完善。但在实际的应用中,尤其是针对某一行业、某一企业,选择什么样的成本控制方法、设计怎样的成本控制体系、采取怎样的措施都是摆在眼前的问题。以此为出发点,本文以某一企业为例,研究其在成本控制上存在的问题,设计出适合其自身情况的成本控制体系,积极探索实际案例中的成本控制、成本核算分析的现实问题。
欧美和日本对标准成本法的使用都比较广泛,也有很多成功的案例。但是在我国,情况略有不同,不管是中国会计协会、中国总会计师协会的问卷调查中,还是在南京大学会计系课题组的调查中,我们都不难发现,标准成本法在我国企业中的使用均未达到20%,比例较小。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点是我国的成本管理基础比较薄弱。建立一个较为完整的标准化成本制度体系,并不是只是简单的进行成本计算方法的改变。光是在成本标准的制订上就要求要有完整的原始记录和成熟的计量方法和检测手段,设备、工艺流程标准化都是建立该体系的前提,企业技术水平的高低和成熟度对体系建设都有重大影响。我国企业起步晚、发展快,能够满足条件的企业较少,故标准成本法的应用也就没有想象中那么广泛。
第二点则是标准成本法与我国会计准则不能完全适用。会计准则中第三章第五条:
"存货应当按照成本进行初始计量,存货成本包括采购成本、加工成本和其他成本".
这里说到的存货成本(采购成本、加工成本和其他成本)均为实际成本,若用计划成本进行核算,应设立"成本差异"科目进行记录。会计准则第三章第十四条:"企业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者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按这样的成本归集方法,进行标准成本法的应用,就会出现固定制造费用的偏差,则其在当期利润的计算上也会存在较大差异。当大部分企业偏向于成本计算结果主要为形成会计报告时,在标准成本法的使用上也就缺乏了积极主动性。
而当我们把成本的职能放到管理决策的高度上,标准成本法在提高企业成本控制水平方面有积极地作用。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市场竞争的外延也在进一步延伸,故将标准化成本法运用到我国企业的成本控制中,无疑会对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上述已经提到标准化成本在我国的应用并没有欧美及日本等国家广泛,但一部分企业采用标准成本以来,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其中也存在一些不同程度的问题。
标准成本法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标准成本的制定,但由于我国企业存在起步晚、基础薄弱、财务信息不完整的情况,故在制定标准时常常觉得难以下手,制定之后,又会存在不准确的情况。由于国内可借鉴的案例较少,故在成本差异的核算上有计算不完整、分类不具体的情况。在出现差异之后,企业利用差异进行分析也很重要,但大部分企业对原因的分析不深入,局限于表面,比如,材料成本差异,不仅要考虑材料价格市场的波动、也要考虑采购人员的能力以及仓储运输等各方面的内容。再就是标准成本的实行,并未进行切实的绩效考核,会存在标准成本只由财务人员核算,但未进行全员考核的情况。
标准成本法其与我国企业的具体情况结合进行实践的效果还不够好,以致于标准成本法其优势并未充分发挥,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企业面临的不仅仅是来自国内的竞争,还面临着国际上的竞争,我们必须在技术上、管理手段上以及管理方法上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努力提升自身竞争力以跟上国际形势。成本控制是企业求的生存和持续发展,抵御内部和外部压力的主要保障。完善企业成本管理体系、加强员工素质培养、树立全员成本控制意识迫在眉睫。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的成本控制,越来越多的企业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这一点上。其理论基础被我国广泛利用,但效果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主要问题有理论观念落后且僵化、对成本功能变化认识不足、缺乏相应的健全制度等多个问题。
2010新近成立的G公司,其有制造、工程技术服务、贸易、运输等多个业务板块,其制造板块是其基础板块、也是该企业产值份额最大的板块,本文将以该板块为主要研究对象。公司制造产品主要为化工产品和固井工具附件制造两个部分,主要针对固井技术服务市场,故有呈现市场较为专一、技术水平要求较高的情况,单纯依靠规模扩大来增加收益的办法并不适应其现在的管理需要。近年来,G公司为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占取更多的市场份额、拓大利润空间,将成本控制摆在了战略的高度。基于以上背景,结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以及对G公司相关情况的调查研究,分析公司的成本管理现状,发现其在成本控制中存在的不足及成因,设计其成本控制体系,具有针对性的解决相关问题,满足企业通过成本控制,促进企业的投资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及物资采购等多个方面的经营管理的发展需求。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成本控制包含了成本计量与控制、标准成本控制、作业成本控制、目标成本控制、战略成本控制、定额成本控制、责任成本控制、质量成本控制等一系列的成本控制理论和方法。这些理论和方法出现的时间不同,但共同完善了成本控制体系,推动了成本控制理论的构建。现对这些经典成本控制理论进行阐述和分析。
在19到20世纪初,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到来,手工劳动向机械化生产转变,社会化大生产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及日益激烈的竞争使管理者们意识到传统的方法无法再满足现实的需要,成本的高低决定着企业未来发展的前景及利润空间的大小,故成本控制意识逐渐进入管理者们的视野。这时的生产成本仅着重于事后的记录、计算和分析。
成本控制理论的第一个里程碑是成本的计量和核算。意大利数学家卢卡。帕乔里(1494)的著作《数学大全》一书中介绍了一种复式簿记的系统理论,名为"威尼斯簿记法".他在书中提到了市价和成本两种对资产进行计价的方法,是其成本思想的体现。
查尔斯。巴贝奇(1832)对成本理论的贡献在于发展了劳动分工所带来的益处和成本节约的必要这两大思想,对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一内容的具体阐述体现在他所发表的《论机器和制造业的经济》一书中。
钢铁企业家安德鲁。卡耐基(1873)对成本控制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不仅对生产中成本信息的记录做出了详细规定,还利用所记录的成本信息对管理人员和生产人员进行评价,并且利用成本信息对产品价格、原材料质量等其他方面的问题进行管理,代表了当时成本管理的较高水平。这一时期的成本控制主要注重单一物品的控制,并没有将综合价值的控制纳入考虑范围,但这样的成本控制方法已经可以再产品较少、生产流程较为简单的制造业管理中有效实施,此时成本控制以人工小时数为主要控制目标。
标准成本法是控制理论第二个里程碑。泰勒(1911)著《科学管理原理》,书中提出了"以计件工资和标准化工作原理来控制工人生产效率"的成本管理思想,为标准成本会计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后期,"标准成本"、"差异分析"和"预算控制"等技术方法逐渐形成,会计从事后核算向事中控制发展,利用上述的技术方法,会计人员对相关数值进行研究、分析,对形成的差异找出形成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对企业的内部管理提出合理化建议,真正意义上的成本管理可以说是此时才开始的。在其后的时间里,多个相关领域学者进一步对成本理论进行了研究。
甘特(1915)在《生产和成本的关系》一书中,在材料和制造费用中也引进了标准成本法的思想,并提出了奖励工资制。约翰。惠特摩尔则是将标准成本法运用到了间接费用的分配中,他首次对标准成本制度进行了详细论述。
效率工程师哈林顿。埃莫森(1908),则是将标准成本法进行了实务化,在《效率与人工及操作之基础》一文中,对标准成本进行了更为详细的研究,明确提出了事前估计及事后分析,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差异对比分析的成本控制方法。
坎曼(1932)在《基本标准成本:制造业的控制会计》一文中,对标准成本进行了进一步完善,标准成本兴起从此开始。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为了经济尽快复苏,开始大力推展科学管理和标准成本制度。到1988年,美国已有86%的工业企业实行了标准成本控制制度。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受现代管理科学发展的影响,成本管理的职能不再局限于事先成本估计和事后的成本分析,未来成本情况预测和事中成本控制开始成为成本控制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成本控制理论成为预测、决策、预算、分析的综合性理论。这一时期,成本控制理论与方法并没有突破性的发展,但理论逐渐发展的多样化,计划成本法、定额成本法以及目标成本都在这一时期出现。
这一时期除了西方国家,日本在成本控制理论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尤其是丰田企业通过几十年的实践摸索,结合科学管理原理和日本独有的文化内涵发展出目标成本控制模式。根据丰田公司的定义,目标成本法的核心是目标制定,该方法是从产品的构想和设计开始,不断对产品和工序的设计改进,已达到成本控制的目的。该方法需要开发、设计、采购、生产、营销以及顾客和供应商等多个部分共同协作。其后该方法逐渐由制造企业向其他行业发展,也逐步从日本国内向西方各国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为适应新的发展和需求,作业成本法被西方国家提出并进行研究,成为成本控制理论的第三个里程碑。
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1985),在《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了价值链的概念。文中说到,把企业看为一个整体来看待,是无法理解企业的竞争优势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在设计、生产、营销、交货等过程和辅助过程中所进行的许多相互分离又相互衔接的活动。
库珀和卡普兰(1987)在《成本会计是怎样系统地歪曲了产品成本》一文中,提出的"成本驱动因素"则带来了成本控制的新视角,从微观层次将成本动因分为了数量、批次、产品、加工过程和工厂动因五个层次。随后美国学者瑞利,从战略层次进行分析,把成本动因则分为了规模经济、学习、联系、整合时机等十多项成本动因。
库珀教授(1988)正式提出了"作业量基准成本计算"方法,并提出"作业基础成本制度",这种方法将制造成本先归集到每一项作业上,再由作业成本分摊到产品成本上,帮助管理人员实现了从各项作业出发进行成本控制。
作业成本法为成本控制理论带来了新的突破。利斯凯瑞(2008)分析了作业成本控制与传统成本控制的区别,认为作业成本控制改变了传统成本控制局限于单项产品成本控制的方法,打开了整体成本控制的新视角。但作业成本法实际应用上并不如想象的那样广泛,同年瑟西和舒尔茨进行了一项网上调查,该调查显示制造业与商业企业采用作业成本法的比率几乎相同,均采用率较低,并不是人们所想象的制造业广泛采用作业成本法进行成本控制。曼斯菲尔德(2010)研究发现,追踪产品关联作业活动可以改进增值业务、消除不增值业务并优化企业价值链和供应链。欧德哥(2011)对产品关联活动也进行了研究,研究指出战略成本控制理论也可以优化增值业务并优化价值链。
1.2.2 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成本管理的发展是从改革开放以后开始的,研究者们对理论和事务两个方面都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取得了大量成果。尤其是1980年成立的中国成本研究会多次展开学术交流活动,对我国成本管理水平的提高做出了不少贡献。
20世纪50-70年代,我国的成本管理更注重于生产阶段单一工序或单一产品的成本控制和成本降低,成本控制和分析也比较简单,主要表现在费用指标的分解和实际与计划,实际与同行业的比较上。这一时期的主要成果是在成本计算方面,将逐步结转和平行结转相结合的成本计算方法开始出现,班组成本考核责任中心的建立也对成本控制和考核起到了推动作用。
20世纪70-80年代,我国成本管理依旧局限于生产阶段,但在成本管理观念上有了进一步的突破,国外先进成本管理理念和成本管理方法的流入,使学者和管理者们对成本管理都有了新的认识。这一时期我国成本管理方法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中国成本研究会就是在这一时期成立的,国家也制定了相关的法规条例,比如:《国营企业成本管理条例》、《国营企业成本核算办法》。我国标准成本制度的推行也是在这一时期开始的。
20世纪80-90年代,成本管理着重于生产阶段的状况并没有改变,但部分企业将质量成本管理纳入重点。在管理理论方面,日本其独特的成本管理理念也开始影响我国的理论研究,西方先进成本管理理念在我国的实际应用也开始出现。
杨纪琬教授(1980)在中国成本研究会成立大会上,将成本管理的七个环节,即预测、决策、计划、控制、核算、分析及考核摆在了人们面前,又将财务成本和管理成本进行划分,进行了分别核算。财务成本作为法定核算成本,而管理成本作为内部服务成本,作为责任划分和考核的依据。郭道扬教授(1982-1988),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于成本控制模式提出了创造富有中国特色成本管理理论的思想,其模式主要内容分为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从微观来说,主体为企业,基础为市场价格,内容是制造成本法,目标则是"低成本、高效益",核心内容就是全面成本管理,这些内容构成了郭道扬教授所说的现代成本管理体系。从宏观上来说,整个宏观调控管理体系应以财务成本法规为引导,优化资源配置作为目标,以行政、法律和经济等多种手段并用,才能更符合中国国情。
20实际90年代至今,全过程的成本管理理念开始广泛出现,成本管理已上升到战略管理的高度,其影响公司的决策和经营管理,也影响企业对社会所造成的效应和影响。
低成本战略的应用在我国得道许多企业成功实施的案例,为世界成本管理的探索做出积极作用。
骆文斌(2000)提出了系统成本管理模式理论,其更符合高新技术环境,其以作业成本法进行成本核算,优化设计以取得更好的目标成本和目标利润配比,产品不同生命周期时期的成本得以披露。
张进凤(2001)提出成本控制的加强首先要确切理解成本的观念,对传统成本观的合理性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应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纳入成本控制的范围,否则容易发生由于成本控制而导致科技受到阻碍的情况。
许亚湖教授(2002)提出从战略目标成本方面对成本控制进行研究,认为企业战略目标成本的影响因素有以下三个:所有权和经营权收益、社会效益和政府作用,以及市场状况和经济动向,由此提出了应用"信息传递模式",合理调整企业的发展方向、规模和经营方式,能够有效优化企业的战略目标成本。
汪家常教授(2003),则倾向于以客户价值增值为导向,精益成本管理的新思路从采购、设计、生产、售后及物流等全过程上进行了成本的全方位控制,使得供应链成本达到最小,最大程度的杜绝浪费。
田红(2005)对企业的产量、品种结构和单位成本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对成本降低额和成本降低率两个概念分别进行了研究,认为不同的因素影响产品成本的方面也并不相同,在企业进行成本控制的考核中应将两个概念的考核同时纳入,以使考核的内容更完整,更具有参考意义。
陈焕平(2009)提出成本控制不能仅局限于生产成本的控制,应注重全过程控制。
在明确成本控制原则的前提下,加强事前、事中及事后控制以解决中小企业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聂卫东(2011)提出作业成本法作为一种重要的成本控制方法,应通过动因来确认和计量作业量,通过不同的作业以分配间接费用。
侯坤(2012)提出应以效益提高为理念,进行关键点成本控制,同时采用精细化、动态化的成本控制模式进行成本控制,即可以解决国有大型装备制造业中所出现的各项问题。
周园(2013)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制造企业均存在提高成本核算方法、提升成本控制理论的内在需求,但也普遍存在理念落后、仅为会计核算进行服务的现实情况。
张晓涛(2013)提出将国外先进成本控制成本管理理论进行中国化,与国内先进的管理经验相结合,对成本管理创新具有实践意义。
裘建波(2013)提出成本管理与控制问题是现代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管理内容之一。
但成本控制和管理工作不等于单纯的节约,如果一味节约而不考虑企业未来发展的实际需求,同样无法体现成本管控工作的积极作用,反而可能会抑制企业发展壮大,给企业带来更多生存压力。
陆春芬(2014)指出针对中小企业,通过合理制定价格、明确责任为中心的岗位制度、通过标准成本核算进行差异分析、制定控制制度等一系列方法,可以有效解决中小企业缺乏严谨的科学管理制度、生产信息传递混乱等现实问题。
张自光(2014) 指出企业就要加强财务管理中的成本控制工作,成本控制不仅是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保障。我国有些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工作时忽略了成本控制的重要作用,严重降低了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发展的空间。
胡军(2015)指出装备制造企业利润空间不断被压缩,人工成本分析及控制直接影响成本管理,对实现组织目标具有重要作用。其在对工厂人工成本进行分析后,提出通过细化比率控制,加强动态监控,提高劳动效率,最终实现人均产值增长,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
孟令娟(2015)分析了煤炭企业在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建立健全生产成本的管理体系;实施预防性的成本管理,做好物资供应工作;管理考核实现规范化和标准化;建立高效信息网络系统等四个方面,对煤炭企业成本精细化管理措施进行了探究,为提高煤炭企业的成本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提供了更多的参考。
王大江(2015)通过四种定量方法的研究与应用,以A公司为案例研究对象。通过采购成本的供应商和成本管理等方面,对其进行分析,最终确定所选供应商,并优化A公司的采购流程,对成本控制提出了建议。
综上所述,现国内外成本控制理论发展历史悠久且系统完善,不仅在理论方面有多种方法共同发展的局面,并在实践中进行了多种尝试,各国学者对成本控制研究的内容、范畴、方法及技术都进行了广泛研究。由于我国与国外历史发展的不同,必须承认我国现成本控制理论水平与国外仍存在差异,在现代科学环境下,我国成本控制研究较为落后。将国外的成本控制理论直接用于我国的成本控制实践,存在环境适用性问题,故我国对成本控制理论进行了中国化的改进。进行创新化的发展是现阶段我国成本控制理论发展的主旋律。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文通过阅读大量文献资料,并对公司进行资料收集。结合G公司自己的实际情况,针对其化工生产销售和固井工具生产销售两大基础板块,建立符合其切身状况的标准成本控制体系,并对成本控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提出了有效的意见,为公司的成本控制提供行之有效的方案。
本文的研究结构:
第一部分 系统总结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论文研究的内容和方法等,主要内容为第一章。
第二部分 分析概述了成本控制以及标准成本法的相关理论,分别对其概念和发展历程进行了论述,主要内容为第二章。
第三部分 针对G公司的具体情况,分析了该公司的成本控制现状,通过对成本控制实施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和与同行业公司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了其在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G公司建立标准成本管理体系的必要性进行了阐述,主要内容为第三章。
第四部分 结合G公司实际情况,为改进G公司成本控制提出对策建议。建议公司建立符合其实际情况的成本控制体系,按标准成本控制组织体系设计、成本中心的划分、成本标准的制订、实际成本的归集和记录、标准成本的差异分析、成本中心绩效考核的流程设计成本控制体系。主要内容为第四章。
第五部分 对公司运行标准成本控制体系的实施原则及流程进行梳理,并对体系的应用效果进行了简明分析,最后为体系的有效实施提出了相应的保障措施,主要内容为第五章。
第六部分 结论,主要内容为第六章。
依据论文研究的基本思路。
本文首先对现有的国内外成本管理理论进行了整理概括,并结合G公司的实际情况,对该公司的成本管理状况和成本管理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过程中采用了以下方法:
阅读文献: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先期阅读了大量国内外成本管理的文献,参考了部分研究成果。
调查询问:调查询问公司的员工和管理者,了解该公司成本管理的相关情况,以便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对策。
归纳分析:本文通过研究企业成本管理相关理论以及研究成果,分析企业可以采纳的成本管理模式。
比较分析:通过国内外、不同行业、行业内部进行横向比较,以及公司内部纵向比较,综合全面地分析了研究主题。
1.4 创新点。
结合G公司的实际情况,针对其化工生产销售和机加工生产销售两大主要板块,建立标准成本控制体系,为公司管理层提供及时、准确、有效的成本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