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的写作要求
为了进一步强化学生搜集文献资料的能力,熟悉专业文献资料查找和资料积累方法,提高对文献资料的归纳、分析、综合运用能力,提高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并为科研活动奠定扎实的基础,所以我校在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教学中实施文献综述写作制度。为了进一步规范文献综述的写作,现将文献综述写作要求明确如下:
一、撰写文献综述的基本要求
文献综述是针对某一研究领域或专题搜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就国内外在该领域或专题的主要研究成果、最新进展、研究动态、前沿问题等进行综合分析而写成的、能比较全面的反映相关领域或专题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的综述性文章。“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评述。
二、文献综述的格式与写法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要求向读者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五部分:即题目、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以下内容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
题目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
总结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对所综述的主题有研究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参考文献虽然放在文末,但却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为读者深入探讨有关问题提供了文献查找线索。因此,应认真对待。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
三、撰写文献综述的基本注意事项
1.要围绕毕业论文(设计)主题对文献的各种观点作比较分析,不要教科书式地将与研究课题有关的理论和学派观点简要地汇总陈述一遍。
2.文献综述在逻辑上要合理,可以按文献与毕业论文(设计)主题的关系由远而近进行综述,也可以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
3.评述(特别是批评前人不足时)要引用原作者的原文(防止对原作者论点的误解),不要贬低别人抬高自己,不能从二手材料来判定原作者的“错误”.
4.文献综述结果要说清前人工作的不足,衬托出作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和理论价值。
5. 采用了文献中的观点和内容应注明来源,模型、图表、数据应注明出处,不要含糊不清。
6.文献综述最后要有简要总结,并能准确地反映主题内容,表明前人为该领域研究打下的工作基础。
7. 所有提到的参考文献都应和所毕业论文(设计)研究问题直接相关,并至少要有二篇外文参考文献。
8. 文献综述所用的文献,应主要选自学术期刊或学术会议的文章,其次是教科书或其他书籍。至于大众传播媒介如报纸、广播、通俗杂志中的文章,一些数据、事实可以引用,但其中的观点不能作为论证问题的依据。
文献综述格式
1. 文献综述的内容按毕业论文(设计)日志中的要求进行撰写,一般应包括五部分内容:题目、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标题字体为黑体四号,正文字体为宋体小四号。
2. 参考文献的着录采用顺序编码制,即按文稿中引用文献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将序号置于方括号中,并视具体情况序号作为上角标,或作为语句的组成部分。如“李××利用文献[8-10]中的系统试验资料,首次提出综合平衡法[11]……”.参考文献表按文章中引用序号附列于文稿末尾。未公开发表的资料请勿引入参考文献中,只可在出现页加脚注。参考文献不少于15篇,其中至少有2篇外文文献,按照文中出现的次数顺序编号,且号码需在文中标注出来,作者姓名列至第三位,余者写“,等”或“,et al.”.参考文献需给出原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及出处,书写格式如下:
(1)连续出版物的着录格式:标引顺序号 作者。题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始或起止页码;(2)专着的着录格式:标引顺序号 作者。书名[M].版本(第一版不标注)。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3)论文集的着录格式:标引顺序号 作者。题名。[A]:主编。论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始或起止页码;(4)学位论文的着录格式:标引顺序号 作者。题名:[D].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份。起止页码;(5)专利的着录格式:标引顺序号 专利申请者。题名。国别,专利文献种类,专利号[P].出版日期;(6)技术标准的着录格式:标引顺序号 起草责任者。标准代号 标准顺序号-发布年 标准名称[S].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例子==两相流流型的研究现状==对于石油工业中的油气水混合流动来说,由于液相中包括互不相容的油和水两种流体,所以它应属于气液多相流动。但是,由于其流动的力学关系与气液两相流动有类似之处,所以一般也划归于气液两相流体力学的研究范畴[24].
为了便于进行研究,在气液两相流体力学中,常采用流动型态模型、均相流动模型、分相流动模型及漂移流动模型等简化的两相流动探讨其流动规律。将气液两相流动分成几种典型的流动型态,然后按流动型态分别研究其流动规律,这种处理方法称为流动型态模型。该模型处理法在数学上非常复杂,计算量也非常庞大,但由于它根据各种流型特点分析其特性并建立相应的关系式,能深入地研究两相流动的实质,因此这种模型不仅具有普遍意义,而且具有较高的精确性,是气液两相流动的研究方向[24].从上个世纪上半叶起至今,人们对气液两相流的流型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流动形态的划分上目前有两种方法。一种按流动外形划分为以下流型:气泡流、气团流、分层流、波浪流、段塞流、环状流和弥散流;另一种按力学特性分为间歇流(包括气团流、段塞流)、分离流(包括分层流、波浪流和环状流)和分散流(包括气泡流、弥散流)[25].对于水平管中气液两相流动,流型图的研究也取得了相当的成就。1954年Baker[26]提出了一幅通用于各种介质的水平管流型分界图,该图在一段时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图的纵坐标,横坐标两组变量分别正比于气相质量速度和液、气相质量速度之比;Mandhane [27]通过大量实验获得1000多组数据,并依此作出水平管路流型分界图。Mandhane的实验管径范围为15~150mm,以空气-水为介质,Mandhane 流型图的适用范围比Baker流型图更广,但该流型图未考虑液体物性对流型影响;Taitel和Dukler [28]对流型进行了全面的理论探讨,他们认为以试验观察为基础的流型分界图缺乏理论依据, 又没有全面地考虑气液物性对流型的影响,所以作者从流型转变的机理入手, 建立了相应的数学预测模型,根据管路各种参数可直接求两相管路的流型;在油田集输系统中,严格水平的管路是少有的,Brill[29]用空气-煤油、空气-润滑油为介质,在管径38.1mm的管路上,进行了倾角对流型影响的试验。
他认为有些学者把流型分得过细,难于进行客观判别,他主张把流型只分为气泡、分层、冲击及环状等四种流型。通过试验,他得出一组以无因次准则数表示的、适用于各种倾角的流型分界相关式;Stanislav和Kokal等[30]对内径为25.8mm,倾角为0、1和9的管道内油气两相间歇流的流型特征进行了研究,发现不同倾角的流型图是相似的,只是转换的边界出现位移;Wood[31]对内径为50mm的倾斜管道内气水两相流流型及其转换进行了研究,发现倾角对管内流型转变有着显着影响,并主要表现在层状流向间歇流的转变上;秦立森等[32]对内径为25mm的水平管内油气两相流动特性进行的研究发现,在一定的气压和流速下,大量小气泡混在油中,使原本透明的白油变成模糊的乳白色油气分散液。流型则取决于油气压力和速度,当气速足够大时,会产生气液分层流动,当气体压力和速度较小时,会产生段塞流;胡志华等[33]对内径为30mm的水平管内油和空气两相流流型及其转换进行了研究,绘制了流型转换边界,采用量纲分析的方法建立了流型转换关联式。
由此可见,有关气液两相流动的流型方面国内外已经做出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这些研究大多数是在实验室内的含有一段透明管(或全部透明管)的直径小于50mm的气液两相流实验环道上进行的,通过观察,根据管流中气液两相的混合状态和流动特性等典型特征来定义各种流态[34].其使用的液相介质主要有白油、煤油、润滑油和水,气相介质几乎都是空气。而实际油田集输管道内流动的介质是原油、水及天然气的混合物,并且油气水混输管道直径均在60mm以上,因此以上气液两相流研究与油气混输实际有一定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