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毛、邓宏观经济管理思想的异同探究
【导言】毛泽东与邓小平宏观经济管理理论研究导言
【第一章】宏观经济管理的一般理论
【第二章】毛泽东、邓小平宏观经济管理思想的形成之比较
【3.1.1 - 3.1.3】毛泽东、邓小平产业结构管理的不同思想
【3.1.4 3.1.5】毛泽东、邓小平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不同思路
【3.2】毛泽东、邓小平宏观经济管理思想的内在一致性
【第四章】毛、邓宏观经济管理思想的指导意义
【结语/参考文献】建国以来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理念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4.毛泽东、邓小平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不同思路。
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邓小平根据国民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条件和水平不同、体制不同,选择了不同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1)毛泽东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
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为了改变旧中国遗留下来的不合理的生产力布局,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实现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制定了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
首先,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以促进内地工业的发展,实现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毛泽东指出:"我国全部轻工业和重工业,都有约百分之七十在沿海,只有百分之三十在内地,这是历史上形成的一种不合理的状况。沿海的工业基地必须充分利用,但是,为了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内地工业必须大力发展。"但对当时忽视沿海工业发展的倾向,毛泽东指出:"只是最近几年,对沿海工业有些估计不足,对它的发展不那么十分注意了,这要改变一下".沿海也可以建立一些新的厂矿,有些也可以是大型的。""对沿海工业采取消极态度是不对的",沿海工业也必须"好好地利用和发展沿海的工业老底子,可以使我们更有力量来发展和支持内地工业。如果采取消极态度,就会妨碍内地工业的迅速发展。"同时毛泽东强调,制定国民经济计划要树立"全国经济一盘棋"的思想,以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作为战略目标,合理布局我国地区生产力。
其次,新的工业摆在内地,建立相对独立的地区工业体系和经济体系。
毛泽东说:"新的工业大部分应该摆在内地,使工业布局逐步平衡,并且利于备战。这是毫无疑义的".后来的"三线建设",为了国防和备战的需要,经济建设更是忽视经济规律,将大批沿海企业和技术管理人员迁往内地,一线新的投资要求基本被否决,对一线采用停、缩、搬、分、帮 5 种办法,沿海各省都要建设后方。以后,毛泽东还进一步要求,地方应该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首先是协作区,然后是有条件的省,都建立比较独立的,但情况不同的工业体系,即所谓"一省一盘棋、各省成体系".
最后,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毛泽东强调:"我们必须搞好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巩固各民族的团结,来共同努力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我们要诚心诚意地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兄弟民族地区的资源开发是祖国工业化的有力后盾。但是,兄弟民族地区的资源还没有开发,劳动力少,技术不够,没有各民族特别是汉族的帮助,也不可能单独发展。
毛泽东区域经济思想高度重视国内工业布局,充分利用沿海工业基础,增加足够的积累,以促进内地工业迅速发展,"对当前和今后都有很大的针对性和指导意义".
在毛泽东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的指导下,经过"一五"、"二五"、"三五"等时期的发展,在中西部开发方面,卓有成效。西部地区资源得到了开发和利用,扭转了建国初期内地与沿海工业布局严重失衡的局面,内地的教育事业也有了明显提高。但是,向内地倾斜的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忽视了区域的区位劣势,同时存在过分分散和过分集中两种偏向。尽管对内地进行了大量投资,内地依然没有发展起来,发展速度很慢。已建成的工业基地,由于与周围环境脱节,增长极的极化和扩散效应发挥不出来,成为经济孤岛,出现"飞地"现象,投资效率不高。同时,由于资金短缺,加上大部分资金投在广大内陆地区,使区位条件较好的沿海地区得不到发展资金,错过发展的最有利时机,抑制了东部经济的增长,影响了我国国民经济整体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