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替代论、比较论、互动论和映射论等是有关隐喻研究的几种主要理论,其中,映射论最具影响力。王文斌对这几种研究理论作了较为系统的对比分析和脉络梳理。[1]
2008 年以来,徐盛桓提出并逐步完善了“外延内涵传承说”,从一个新的视角对隐喻和转喻进行探讨。目前该理论对国内的隐、转喻研究已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桂永霞和张春楠等一些学者对该学说作了进一步补充和发展,认为传承说更有利于解释隐喻的复杂性和丰富性。[2-3]
到目前为止,认知语言学界对映射论和传承说还没有进行系统的对比分析。徐盛桓曾对映射论和传承说作过一定的比较。 [4]
但由于对这两者的比较并非是作者当时的主要目的,因此对有些问题还没有作深入的讨论。本文将从隐喻和转喻两个方面比较映射论和传承说的理论异同,并对传承说中未尽明确的地方加以补充和阐释。
二、映射论和传承说的理论发展回顾
映射最初为来自数学领域的术语,后来也被用于隐喻研究,描写两个概念域之间项目的对应关系。映射论初步形成于 1980 年。Lakoff&Johnson 提出并分析了 LOVE IS A JOURNEY和 ARGUMENT IS A BUILDING 等一些常见的概念隐喻。
虽然作者当时并未直接使用“映射”这一术语,但他们在对概念隐喻的分析过程中奠定了关于映射理论的基本原理。Lakoff 首次使用“mapping”这一术语来表示映射,并对映射的运作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描述和解释。[6]275-280随后,Lakoff &Turner 对映射概念作了清晰的定义:
映射是两个概念域之间的一系列对应集。[7]420世纪 90 年代以来,Fauconnier &Turner 创建和完善了概念合成理论。[8-9]尽管这一理论并非专门用于隐喻研究,但它却完善和推进了 Lakoff 的两域映射理论,对隐藏于映射背后的在线心理认知机制作了更为深人的揭示。①该理论引入了四个空间域,即输入空间域(1)和(2)、类属空间和合成空间。在概念合成理论体系中,空间域(l)和(2)可以看作是两域映射论中的目标域和源域,它们通过类属空间发生联系。类属空间反映两个输入空间所共有的一些抽象结构与组织。
初期的映射论仅仅是在讨论隐喻时附带提及转喻。比如,Lakoff & Turner 认为隐喻是基于跨域映射,而转喻则是基于域内映射。[7]103但是,他们并没有对转喻操作中两个认知域的相互关系作出明确和详细的讨论。Croft 提出的域包孕和域凸显的观点弥补了这一空白。[10]
Radden &K?vecses 为转喻提供了一个较为广泛接受的定义:转喻是一个概念实体向另一概念实体提供的心理途径。[11]21Ruiz de Mendoza & Otal Campo 对Croft 的理论作了进一步推进。[12]58-59他们详细分析了转喻运作中源域和目标域存在包孕关系的两种情况:(1)源域是目标域的一个次认知域。(2)目标域是源域的次认知域,并且还发现有些转喻的始源域不能直接映射向目标域,需要由邻近的相对突显的过渡域替代以作进一步映射,直至最终与目标域心理可及。[12]71映射论从认知和思维层面对隐、转喻的运作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但是,迄今为止,映射论尚不能解释映射究竟以什么为中介而实施?徐盛桓用概念“外延内涵传承”的观点对此做出了回答。[13-15]
徐盛桓把“类层级结构”(typehierarchy structure)理论引入了隐喻和转喻研究,从理论上回答了隐喻和转喻为什么可能。他认为概念的上位类和下位类之间在外延和内涵存在传承关系,这种传承关系为隐喻和转喻的运作提供了逻辑上的学理基础。在“类层级结构”的基础上,徐盛桓用概念“外延内涵传承”的观点,从隐喻、转喻两个方面对外延和内涵的传承作了更为详细的讨论。通过对“原子是太阳系”和“丝竹扬州”等实例的分析,他认为如果隐、转喻的操作得以实现,不管本体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就意味着本体把自己的外延、内涵内容分解,根据语境,选择一个涵项内容“输传”出去,并以能表征源域概念的词语来承载。鉴于传承说在讨论隐喻和转喻时所用的具体途径有所不同,本文也从隐喻和转喻两个方面对映射论和传承说作对比分析。
三、相同点:隐喻和转喻的特征传递观
(一)隐喻的特征传递
Lakoff & Johnson 以辩论(目标域)和建筑物(源域)为例来说明两个概念域之间的隐喻如何得以实现。[5]98-100他认为目标域中的“失败、争辩以及论据”等子项目分别和源域的“倒塌、加固以及地基”等子项目相对应,见图 1.
Lakoff &Johnson 认为人们在建立隐喻的过程中,对认知域的构成方面(aspect)是有所选择的。凸显认知域的某些方面,同时降低或掩盖(deemphasize and hide)认知域的其他一些方面。[5]67Lakoff 在解释“Death is a magician.”的过程中认为映射是基于两个认知域之间经过选择的特征结构(schema)。[7]199Lakoff & Johnson 又以“人生”和“旅程”为例来说明两个概念域之间的映射如何得以实施。[18]3-4他认为人生中的“目标、困难和人生选择”等子项目分别和旅程中的“目的地、障碍物和十字路口”等子项目相对应。并且,他们把映射的过程表述为“把第一张幻灯片覆盖(laying)到第二张幻灯片,……将源域的结构(structure)追加(adding)到目标域上。[18]254”掩盖“”覆盖“和”追加“等措辞体现出隐喻映射是把源域的特征(attribute)②有选择地向目标域递送过的程。
传承说以”类层级结构“和”概念外延内涵传承“为理论框架来解释两个概念之间隐喻关系的建立。徐盛桓认为隐喻和转喻的实质是把 x说成 y.[15]
人们在形成”x 是 y“这一外部语言之前,x 和 y 分别继承其各自上位类 X 和 Y 的内涵属性。然后,y 以其内涵的某方面项目(如β)为基础同 x 联系起来, 并使 x 的内涵项目之一β得以彰显,见图 2.此处的”联系“和”彰显“实质上就是内涵项目β从 y 传递到 x,并使得 x中的β得以激活。由此,x 以β为特征与 y 临时归结为同一新类 W.雷卿对新类 W 的建立作了进一步补充,他认为如果 x 和 y 之间存在多个β,那么 x 和 y 之间就可以建立多个 W.[19]
可见,x 和 y 之间的隐喻建立在一个或多个新类 W的基础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