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比较语言学论文

汉韩语言对比研究相关问题探讨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6-01 共9930字
摘要

  一、汉韩语言对比研究的现状与问题

  汉韩语言对比研究至今没有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但从对比的视角或用对比的方法研究语言则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百多年前的朝鲜时期 《训民正音》的创制。为了满足韩国人学习汉语的需要,申叔舟、崔世珍等著名汉学家从语音、词汇、句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对比研究,完成了多部重要的著作。如申叔舟 《东国正韵》  (1448) 、 《四声通考》  (1455) 、崔世珍 《四声通解》 (1517) 、《训蒙字会》 (1527) 等。《四声通解》、《四声通考》是为学好汉语发音而用韩文标记中国语发音的汉韩音韵对比书籍; 《训蒙字会》是选取 3 360 个文言文基本词汇,用韩语汉字音注音、释义,并与白话文词汇进行对照的学习汉语词汇的书籍。可见当时就具有较强的汉韩语言对比意识。朝鲜半岛的现代汉韩对比始于 20 世纪 70 年代末,以韩国郑基烨《汉字的韩国音和汉语音的比较》[1]开始; 而国内汉朝语双语对比研究则比韩国早 20 来年,上世纪 50 年代末温连荫 《汉朝语语音比较》[2]、崔允甲 《汉语和朝鲜语语音体系》[3]两篇文章开了先河。半个世纪以来,汉韩语言对比研究大体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为萌芽阶段  (中国1958 年以前 / 韩国 1976 年以前) ; 第二阶段为起步阶段  (中国 1958 年-70 年代末 / 韩国 1976年-80年代末) ,以语音对比为主; 第三阶段为开拓阶段  (中国 80 年代初-90 年代末/韩国 90年代初-90 年代末) ,从单一的语音对比逐渐扩大到词汇和语法层面的对比; 第四阶段为汉韩对比的发展阶段  (从 2000 年到现在) ,对比研究成果数量多,研究领域不断扩大,从微观的结构对比逐渐拓展到宏观层面的语篇、话语、语用等对比。

  上述成果为汉语教学、汉韩翻译等应用方面提供了指导性策略,为今后的对比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是,目前汉韩语言对比还存在诸多问题。中国学者金基石指出: “当前最突出的问题当是理论建设的滞后”,“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单一化或简单化”,“宏观研究相对滞后,直接影响了研究者的视野”[4],“高质量、原创性的研究成果不多”[5].韩国学者郑润哲认为: “至今没有新的方法论的开发,这对汉韩对比学科建设不能不说是一大缺憾”, “缺少对韩中对比学科的性质和研究方法的探讨”, “缺少汉韩对比在中韩两国研究情况的比较研究”.[6]

  据我们考察,汉韩语言对比在对比的术语、基本概念使用上还不规范; 大都局限于音素、词、词组、句子等微观层面的对比研究,语用、语篇等宏观对比比较薄弱; 应用对比成果缺乏针对性等。这使汉韩语言对比陷入一种困境当中,制约着对比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汉韩语言对比虽然与国外的对比语言学、国内的汉英对比语言学产生的时间相差无几,但发展水平具有很大的差距。其实,西方的语言对比也好,国内的汉英对比也好,在发展过程中曾经也遇到过困境和低谷。西方的对比语言学在 20 世纪 50 年代末诞生,60 年代末走向衰弱,80 年代重新发展起来; 国内的汉英对比 70 年代末诞生,80 年代末由盛至衰,90 年代重新振作起来。其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人们提高了学科意识,大力加强了对比语言学的学科理论建设。

  汉韩语言对比学界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学科建设的重要性。上世纪 90 年代中期,韩国学者李相度在 《关于韩中对比研究的历时考察》一文中,梳理了自朝鲜时期至今的韩中语言对比研究发展史,还涉及一些中国现代汉朝语言对比研究概况。
[7]这是中国和韩国都包括在内,是第一篇探讨汉韩对比学科发展史的文章。韩国学者郑润哲也很重视学科问题的探讨,先后发表 《韩中对照语言学小考》[8]、《关于韩中对比分析研究史的回顾及研究方法论的梳理》[6],在总结韩中对比发展史的基础上,探讨了对比的方法论问题,这对韩中对比学科方法论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中国学者金基石先后发表 《中韩语言对比的历史与现状》[9]、《关于中韩语言对比的视角与方法》[4]、《关于汉韩语言对比中的一些问题》[5],结合汉韩对比的现状分析,主要探讨对比学科的性质、目的、对比的视角与方法。这是国内专门从学科视角研究理论建设的重要文献,将为汉韩语言对比学科体系建构发挥重要的作用。上述研究成果终于开启了汉韩语言对比学科建设的一个新篇章,但学科建设刚刚起步,建构汉韩对比学科体系还需要研究很多重要的理论问题。

  本文立足于中韩两国汉韩语言对比研究的历史与现状,针对该领域遇到的困境,拟从对比的名称及术语、学科定位、研究目标与范围、学科的方法论等四大方面探讨汉韩对比的发展路径。

  二、汉韩语言对比研究的术语规范

  无论在中国还是在韩国,汉韩语言对比研究中使用很普遍、最基本的名称、术语、概念常常出现不统一、不规范甚至混用的现象。这不仅影响对比研究的质量,还影响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一) 汉韩  (韩汉) 与中韩  (韩中)

  国内普通话和国外韩国语之间对比的简称,在境内外使用上呈现出差异。国内学者大多采用“汉韩”或 “韩汉”的名称,如 《汉韩篇章回指中空间指示词的选择与话者视角》[10]、《汉韩反义语素合成词的对比分析》[11]、《韩汉语比较句对比》[12]、《韩汉空间标记词的 ‘共用’和 ‘通用’现象》[13],少数学者称为 “中韩”或 “韩中”,如 《中韩语言对比的历史与现状》[9]、 《韩中比较程度副词与﹝ + 关系﹞述语共现对比》[14].境外韩国学者大多采用 “中韩”或 “韩中”,如 《韩中外来词的语音对比研究》[15]、《韩中流行语缩略语对比研究》[16]、 《中韩语言对比和翻译》[17]、《中韩宾语构句的语序对比》[18],也有少数学者称为 “汉韩”或 “韩汉”,如 《汉韩社会称谓语比较》[19]、《韩汉功能动词概观》[20].在韩国使用 “中韩  (韩中) × × × 对比”是有理据的,那是因为 “汉语”在韩国统一称做 “中国语”.但是,在韩国使用 “汉韩  (韩汉) × ×× 对比” 就不符合规范了,应统一使用 “中韩  (韩中) × × × 对比”; 而在我们国内应统一使用“汉韩  (韩汉) × × × 对比”,若使用 “中韩  (韩中) × × × 对比”就缺少规范。

   (二) “对比”与 “比较”

  在汉韩语言对比研究领域,“对比”与 “比较”两个概念混用现象比较普遍,尤其在韩国境内更是如此。据我们考察,国内过去两者通用,现在基本专用 “对比”术语; 韩国过去两者通用现象非常普遍,现在虽然减少了一些,但还是混用的较多。如 《韩中语法比较考》[21]、《中韩谚语的民族特性比较》[22]、《韩中多音字的比较》、 《汉语和韩国语动词定语时制的比较》[24]等。韩国学者金英玉指出: “随着语言对比研究的不断深入,学界逐渐以选用 ‘对比’概念为主流,但是仍然使用 ‘比较’概念的学者也不少。”[25]

  “对比”和 “比较”虽然都有比较两个事物为共性,但是也有本质差异。对比语言学主要是通过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的比较,找出其异同点以及产生异同的根源,其宗旨是为语言教学、语言翻译服务,揭示语言的本质特征,为语言类型学服务; 历史比较语言学主要是通过亲属语言的历时比较,揭示语言之间的亲缘关系,其宗旨是为语言建立谱系分类,构拟原始母语。

   (三) “汉韩  (韩汉) 对比”与 “汉朝  (朝汉) 对比”

  汉韩语言对比理应是指汉语和作为外语的韩国语之间的对比,而目前学界通常也包括汉语和国内朝鲜语之间的双语对比。两者在一定条件下通用是可行的,如在音素、语序、句法结构等方面的理论对比。但在有些条件下,如词汇对比、基于二语教学的应用对比上,两者通用起来可能就会带来一些麻烦。朝鲜语和韩语作为跨境语言,由于长期在不同国别使用,在词汇、语用等方面形成了不同的特征。如韩语的词汇受英语的影响较大,常用词以英语外来词居多,而朝鲜语的词汇则受汉语的影响较深,常用词以汉语借词居多。从二语习得角度来说,国内朝鲜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与国外韩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虽然均为二语习得者,因学习汉语的环境、学习者的汉语基础、学习策略、母语迁移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二语习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问题出发选择对比点、提炼出的汉韩匹配模式都应该有所不同。可是目前的 “汉韩  (韩汉) 对比”和 “汉朝  (朝汉) 对比”常常把上述两者视为同一个习得对象来研究,导致解决策略不见效。

  因此,“汉韩  (韩汉) 语言对比”与 “汉朝  (朝汉) 语言对比”使用应该规范,需要根据不同的对比内容、对比目的,应区别使用。

  三、汉韩语言对比研究的学科定位

  汉韩语言对比研究历史较长,研究成果也多,但由于缺乏学科意识,对比学科建设相当薄弱,汉韩对比在整个语言学科体系当中究竟处于什么位置,学界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从汉韩对比研究实践看,它起源于汉语教学的汉韩语言对比,经过 50 多年的发展,如今仍然以微观的表层结构对比为主,注重在二语教学中的应用。正如金基石所说: “迄今为止中韩对比还没有超越第二语言教育服务的应用性研究。”[4]

  这种把汉韩语言对比只看做应用语言学一部分的学科定位限制了对比研究的视野,忽视了对比研究的理论目标,使汉韩语言对比难以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对比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语言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探索语言的本质与规律,所以对比语言学在追求其应用目标的同时,理应以探寻语言的内在特征为最终目标。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早在1820 年就提出: “语言比较是用来深入持久地探讨语言,探讨民族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丹麦语言学家叶斯柏森和美国人类语言学家沃尔夫也同样提出通过对比研究语言本质以及语言与民族、与人类精神的关系。[26]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赵世开也曾提出: “通过两种语言结构的对比可以更好地认识语言的结构,进一步认识语言的本质。”[27]160而赵元任先生则把语言对比提到更高的地位: “所谓语言学理论,实际上就是语言的比较,就是世界各民族语言综合比较研究得出的科学结论。”[28]

  这几位大师早已把语言对比研究看做普通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韩语言对比应该重新思考其定位,它不仅是应用语言学的组成部分,为语言教学、语言翻译、词典编纂服务,更是理论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该以研究汉语或韩语的本质特征为自己的最终目标。从类型学角度看,汉韩语言对比属于类型差异很大的语言间的对比,从形态丰富的韩语反观汉语,可以深化对汉语本质的认识。如金海月 《从朝鲜语反观汉语的 “V 得”致使结构》,从朝鲜语视角揭示汉语致使结构的本质特点[29],为汉韩语言对比提供一个新的 “反观”研究思路。不过,这种理论对比研究刚刚起步,比较零散,还远不能满足语言理论研究的需求。

  汉韩语言对比研究只有明确学科定位,尽早从为汉语教学服务的应用目标中解放出来,才能为语言学做出更大的贡献,才能在语言学理论研究中占有一席之地。

  四、汉韩语言对比研究的目标与范围

  语言对比研究主要有两个目标:
  
  1) 通过对比为语言教学、双语翻译、词典编纂提供针对性对策,解决实际问题,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应用目标;
  
  2) 通过对两种语言的深入细致的对比,挖掘语言的本质特征,进而为语言类型学服务,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理论目标。

  从过去到现在,汉韩语言对比研究目标大致可归纳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是通过对比韩语/汉语某个语言项目在汉语/韩语中的对应形式,为对韩汉语教学提供指导性策略。如柳英绿 《朝汉语被动句对比---韩国留学生被动句偏误分析》[30]、黄玉花 《汉朝语动词性结构对比与偏误分析》[31]等。这种应用对比一直是汉韩语言对比的主流,研究成果也较多,但事实上它在二语教学及双语翻译领域并没有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充分发挥了它的指导作用。相反,有些对比成果受到冷落,甚至无人问津。第二种是从语言当中普遍存在的某个形式或语义范畴出发,考察其在汉语和韩语两种语言中的实现方式,最终探讨汉语或韩语的本质特点。这种双向性理论对比是从2000 年以后才开始出现的。如于辉 《朝汉齿龈擦音的实验对比分析》[32]、金奉民 《“来/去”、“ / ”的时间域隐喻义及与之相关的几个问题》[33]、崔健 《汉韩复数表达对比三题》[34]等。

  崔健先生从语言结构类型特征出发,对汉韩复数表达上的差异进行了类型学解释,是迄今为止语言类型学与对比语言学结合得比较完美的一篇论文。这种理论对比研究比较薄弱,研究成果少,在挖掘语言特征、探讨语言共性方面,还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第三种是有些汉韩语言对比研究的目标不太明确,既不属于应用对比,也不属于理论对比; 其对比成果既不能运用到应用领域,又没能揭示语言的特点。这类对比为数还不少。这种只注重应用对比,忽视理论对比,甚至对比目标不明确的局面使汉韩对比研究陷入一种瓶颈,很难得到飞跃性的发展。

  波兰学者菲齐亚克早在 1971 年就提出要区分理论对比语言学和应用对比语言学并将前者作为学科建设的重点。他还引用杰克逊的话说: “只有从为教学服务中解脱出来,对比语言学才能自由地发展自己的理论,为语言类型学和语言共性研究,为理解个别语言及其构造做出贡献。”[35]37我们认为汉韩对比研究首先应明确对比研究的目标,分清理论对比和应用对比,不仅以汉韩理论对比作为学科建设的重点,更要把理论目标作为汉韩对比的最终目标。其次,汉韩应用对比在两个方面有待加强。一是构建基于二语教学服务的汉韩语言对比分析系统。汉韩语言对比内部研究不均衡,语法对比最多,但比较零散,不成系统。究竟有多少成果能指导汉语教学,不得而知。目前十分重要的一项工作是对既有的汉韩对比成果按专题类别加以梳理,从中了解哪些专题已研究透彻,哪些专题还有待于研究等。然后,针对教学领域遇到的问题,对相关语言现象、语言单位做深入细致的对比,提炼出汉韩两种语言的匹配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语音、词汇、语法、篇章、语用等层面的汉韩语言对比分析系统。二是应有一批专人做好对比成果的转换工作。汉韩对比成果多、涉及面广,一线的二语教师大多忙于教学,很难从这些成果当中选择适合自己的内容,对最新对比成果不闻不问。这样,对比是对比,教学是教学,互不干涉,对比的成果遭到冷落。因此,应培养一批非常了解和熟悉对韩汉语教学的人员,从实际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查阅大量对比文献,最终将能够解决这些问题、指导教学的规则一一概括出来,编辑成册,提供给对外汉语教师,这样或许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过分注重应用目标的汉韩对比,其研究范围比较狭窄。目前无论是国内的汉韩对比,还是境外韩国的汉韩对比,基本上仍集中在音位、词、短语、句子等层面上,进行表层的、静态的、微观对比。据我们统计,自 2000 年至 2014 年间在韩国期刊发表的汉韩对比研究论文共有 161 篇,其中属于表层结构为 139 篇; 语篇 3 篇、语用 15 篇、思维方式 2 篇、文化 2 篇。从我们国内期刊上发表的论文看,汉韩对比论文共发表 98 篇,其中属于表层结构为 81 篇; 语篇 5 篇、语用 6篇、学科理论 6 篇。汉韩对比研究应拓展其研究范围,从局限于单句内部拓展到超句子单位的篇章、话语分析对比; 从单纯语言的形式结构的对比拓展到联系社会、文化、民族心理、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对比。也就是说应从微观对比逐渐过渡到宏观对比。刘宓庆指出,语言对比研究应该在语言表层  (形式结构层) 、中介层  (表现法系统) 、语言深层  (思维形态) 等三个层级结构中,由表及里循序渐进地进行对比研究。[36]

  语言表层属于微观的对比研究,中介层和语言深层属于宏观的对比研究。宏观研究才是对比研究的最终目标,语言对比才能实现其理论目标,才能为语言学理论研究做出自己的贡献。值得欣慰的是,汉韩语言对比学界已经开始关注语言的宏观研究领域。近几年出现一些从篇章、话语分析角度,对比汉韩话题、语篇结构标记、话语标记、语篇指称、语体对比等方面的论文,如贾晴 《基于数据库的汉韩对话语篇指称研究》[37]、林新宇 《汉语和韩国语话题句对比研究》[38]、金莉娜 《韩汉语篇的主位结构与信息结构对比分析》等。这些论文大多是博士或硕士学位论文,视角新颖,涉及篇章的方方面面。但汉韩语宏观对比研究毕竟属于刚刚起步,有的选题不错,但仅限于描写,有的缺乏准确的解释,整体研究仍旧零散,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很少。如何改变宏观研究相对滞后的问题,至今没有很好的举措。

  五、汉韩语言对比研究的理论方法需要多元化

  汉韩语言对比研究自产生以来一直是在结构语言学理论的框架下,主要以微观的共时对比描写为主要研究方法。如,语音方面的汉字音、声母系统、语音体系等对比; 词语方面的汉字词、成语、称谓词、颜色词、惯用语等对比; 语法方面的动词、形容词、人称代词等词类对比,述宾结构、动补结构、介词结构等短语对比,比较句、被动句、致使句、疑问句等句式对比研究均属于这一类。这种传统的结构主义理论方法确实在汉韩语言对比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随着语言研究的不断深入,这种单一的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已经不能满足语言对比研究的需要。自从 2000 年开始逐渐引进实验语音学、认知语言学、篇章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文化语言学、语言类型学、语用学等理论,在充分描写的基础上,试图进行解释方面有了一定的进展。例如: 于辉的 《朝汉齿龈擦音的实验对比分析》[32]运用实验语音学的方法揭示朝汉语齿龈擦音的特征; 金奉民的 《“来/去”、“ / ”的时间域隐喻义及与之相关的几个问题》[33]运用认知语言学的原型理论考察了汉韩语趋向动词 “ 来  () /去  () ”在时间隐喻义上表现出的异同并给予相应的解释; 白莲花的 《韩汉语语序类型对比研究》[40]运用语序类型学理论方法考察了论元成分与非论元成分在汉语和韩语当中的线性排列顺序,揭示了汉韩语不同排列形式的制约条件和动因,对普通语言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崔秀真的 《韩语与汉语拒绝言语行为对比的分析研究》[41]运用言语交际行为理论,通过对汉语和韩语请求的拒绝言语行为的对比分析,揭示了汉韩语言文化方面的异同点,对二语教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此外,还有汉语对韩语影响的对比、词语命名方式的对比、谚语的民族特性对比、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功能对比等等,均引用社会语言学、文化语言学、语用学等理论方法。

  目前汉韩语言对比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境外的韩国,在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上确实出现了一种多元化趋势,但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当中还存在较多的问题。

  第一,传统的结构主义理论仍然占据主流地位,像原型理论、范畴理论、语码转换理论、语序类型学、言语交际行为理论、篇章语法、文化语言学等虽然在汉韩语言对比研究当中引用的越来越多,但这仅仅是一种表面现象,看起来很热闹,其实是挂着某某理论的牌子,仍然没有摆脱结构描写的框框,或者理论在研究当中只是一种摆设,大多没能用这些理论描写或解释相关语言现象,没有解决任何问题,属于 “两张皮”现象。例如: 20 世纪 90 年代,许余龙、沈家煊率先倡导语言对比要以类型学理论为基本分析框架、对比应具有类型学视野以来,汉韩对比学界逐渐认识到深化对比应具有类型学的眼光,要把汉韩两种语言放到人类语言的大视野里,考察其共性与个性。随之出现不少在类型学视野下探讨对比的文章,但真正运用类型学理论进行描写与解释的对比成果不多见,大多是论文题目上体现了 “类型学视野”或 “类型学视角”的字眼,但内容仍然以过去的结构主义理论为分析框架,不能用类型学理论解释汉韩两种语言的共性或个性,更不能为语言类型学提供有价值的素材。

  第二,归纳性、描述性的定性分析仍然是汉韩语言对比的主要研究方法,像语料库语言学、定量分析等重要的研究方法在汉韩语言对比研究当中极其少见。目前语料库语言学不仅是语言研究的主流方法,更是语言对比研究不可缺少的方法之一。据许余龙介绍,第五届国际对比语言学大会的 60. 2%的英文论文采用语料库作为对比分析的主要依据和手段,有的论文甚至使用不同类型语料库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对比,有的论文专门探讨不同类型语料库孰优孰劣的问题。[42]

  与此相比,汉韩语言对比在语料库语言研究方法的运用方面还非常薄弱。还有,汉韩应用对比针对性不强,无法解决教学或语言翻译当中遇到的问题,主要原因是对比缺乏实证研究。具体表现在:直接根据个人的研究经验或语言本体角度选择对比的项目,并不是从实际的调研当中选择课题;通过对比提炼出的汉韩匹配模式,因缺乏教学实验而不能解决语言负迁移现象。

  除此之外,汉韩语言对比主要局限于共时层面的对比研究方法,历时语言对比极其少见。如汉韩语言语法化对比、汉韩语言接触对比等非常薄弱。

  汉韩语言对比研究需要继续加大力度引进并完善多元化的理论与方法,起码做到如下三点:

  第一,首先要求研究人员应熟悉和掌握语言学及相关学科的理论方法,如认知语言学、语言类型学、篇章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实验语音学、语用学、语义学、语料库语言学等; 在此基础上借鉴哲学、人类学、数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例如: 认知语言学需要掌握范畴化与原型范畴理论、意象图式、认知模型理论、符号象似性等; 语言类型学需要了解 Green-berg 归纳的 45 条普遍共性,Comrie 和 Croft 的类型学理论以及国内学者陆丙甫、刘丹青、金立鑫等学者结合汉语研究的当代语言类型学理论与方法等。要做到这一点,当务之急是通过多种途径,如开设专门的方法论课程或语言对比文献论著选读等,提高在校研究生或汉韩对比研究人员的理论素养,提高他们的科学研究能力。

  第二,选择一种或几种理论方法一定要与汉韩语言对比研究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在一定的理论框架下进行描写,真正用相关语言理论来解释汉韩语言对比的异同点。例如: 如何把汉韩两种语言的对比放到人类语言的大视野里,考察其变异分布? 我们认为,一是从类型学出发选择对比的语言项目,如语序类型、格标记、关系小句、使成结构等,因为这些类型参项在人类语言中非常普遍,具有可比性。二是用类型学理论作为汉韩对比的框架。汉韩对比研究领域目前仍然依附于结构主义理论,大都从句法、语义、语用等三个平面进行对比,往往对汉韩两种语言之间共性与个性的把握及差异背后共性的动因机制缺乏解释,对比研究仅停留于描写的层面上。白莲花指出,汉语 S、O、V 三个成分的常规排列符合人类语言的普遍性,但现实生活中句子不可能总以常规形式存在,三者的变异分布随处可见。[40]作者在描述非常规排列顺序时,主要是在类型学的话题化、焦点化动因,生命度、定指性动因,大块居外动因等理论框架下进行的。

  第三,运用实证研究方法,解决二语教学或翻译当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应该做到如下两点:一是找准对比的问题。笔者在对韩汉语教学当中发现,韩国学生学习汉语介词经常受母语干扰而出现错误,有的还存在化石化特征。基于此,我们对韩汉前后置词作了针对性对比,提炼出多种匹配模式并应用于教学当中,效果很好。根据考察韩国学生的汉语中介语语料,韩语母语者经常受母语干扰的语法项目主要有: 体标记 “  (了) ”; 后置词 “  (在) ”、 “ (向、往) ”、“ /  (还、又、再) ”; 副词 “  (有点儿、一点儿) ”; 韩国语处所状语、时间状语、动量状语; 连接词尾 “ ”; 时间词 “ 、 、  (然后、后来、将来、以后、之后) ”等的语义或用法经常发生迁移。若以这些语言迁移点为出发点进行对比,提炼出相关的匹配模式,就能有力地解决母语迁移的很多问题。南日在翻译教学当中发现,韩语 “VP1+ + VP2”可译成汉语的两种结构: “VP1+ 地 + VP2”和 “VP1+ 得 + VP2”[43],通过对比找出两种结构出现的语义、语用条件,为韩汉翻译提供了针对性策略。

  二是研究人员对自己的对比研究成果要负责到底。如果对比的目的就是为二语教学服务的,那么我们的对比不能仅仅停留在揭示汉韩两种语言的匹配模式、细微差异等方面,更重要的是应通过二语教学课堂进行严格的教学实验。经教学检验后,提炼出适合教学的一套规则,才能使我们的对比发挥其指导作用,否则也只是停留在经验式的结论上,缺乏说服力。因此,应用对比要扎扎实实地进行实证研究。

  六、结 语

  综上所述,汉韩语言对比研究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无论是中国还是韩国均积累了丰富的汉韩对比研究实践经验,对比研究成果也颇多,为汉韩语言对比学科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可惜学界至今还没有对此进行全面系统地总结和分析,对汉韩对比研究领域当中存在的关键的理论问题也没有明确的认识,更缺乏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今后应从学科建设和发展的视角,首先对汉韩对比研究史进行规律性的总结和理论上的阐释,在此基础上,结合汉韩对比研究现状,规范汉韩语言对比研究的学科术语,明确其在理论语言学中的地位,注重汉韩语言对比的理论研究目标,加强宏观对比研究,完善多元化的汉韩语言对比研究方法,最终建构汉韩语言对比学科体系,促进汉韩语言对比研究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郑基烨: 《汉字的韩国音和汉语音的比较》,《中国研究》,1976 年 2 辑。
  [2] 温连荫: 《汉朝语语音比较》,《汉语教学研究》,1958 年 1 期。
  [3] 崔允甲: 《汉语和朝鲜语语音体系》,《语文参考资料》,延边大学: 1959 年。
  [4] 金基石: 《关于中韩语言对比的视角与方法》,《东北亚外语研究》,2013 年 1 期。
  [5] 金基石: 《关于汉韩语言对比中的一些问题》,《第三届对韩  (朝) 汉语教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延吉: 延边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汉语学习》编辑部、韩国忠北大学孔子学院等,2014 年。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