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两国文化交流已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随着中国汉字的传入,日本出现了表记文字。在时间的长河中,两国语言在日本融汇发展,出现了很多的同形词,可以说这些同形词有很大一部分是同形同义的。但是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有些同形词的含义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甚至产生了全然不同的新词义,这就是所谓的“同形异义词”。为了详细了解汉日同形异义词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本文选取了六组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汉日同形异义词,具体分析其词义异同,深入了解其产生差异的原因。
一、勾当/勾当( こうとう)
汉语:
( 1) 主管,料理。例: 事无大小,士彦一委仲举,推寻勾当,丝发无遗,于军用甚有助焉。( 《北史·叙传》)( 2) 职衔名,指主管办理某种公务的官员。例: 又以解潜为制置副使代姚古,以折彦质为河东勾当公事,与潜治兵于隆德府。( 宋·李纲《靖康传信录》卷三)( 3) 本领,能耐。例: 刚才爹见的两个妖精,伸眉竖眼,我多大点勾当,张跟斗,打的出他两个手掌去吗?
( 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九十一回)( 4) 事情。例: 张石庆曰: “吾者久困淹滞,作为庶民,故来谒舅舅寻些小勾当。舅舅若何?”( 《前汉书平话》卷下)日语:
( 1) もっぱらその事务を担当して処理すること、またその人。( 主管处理某项事务及处理该事务的人。)( 2) 平安时代、大蔵省などの诸官司や摂関家の侍所などに置かれた事务职员。( 平安时代在摄关门第等国家机构工作的人。)( 3) 诸大寺で别当の下で寺务をつかさどった僧。( 在各寺庙长官下面处理事务的僧人。)( 4) 盲人の官名、検校の下、座头の上に位した。( 盲人的官职名,在座头之上,检校之下。)( 5) 「勾当内侍」の略。( 勾当内侍的省略语。)“勾当”一词本义是“主管,料理”的意思,后又引申为职衔名,指主管办理某种公务的官员,宋朝时代称各路属官为勾当公事。此外,古代汉语中“勾当”在表示“事情”这个意思的时候,不含贬义,是一个中性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明确指出,“勾当”指事情,今多指坏事情。在历史的长流中,“勾当”这个词的情感色彩已经发生了变化。从上文词义对比可以发现,早期“勾当”这个词传入日本,吸收了汉语中“主管,料理”的意义,后引申为官衔名,并从此固定下来沿用至今。但平安时代停止派遣遣唐使,使得中日交流明显变少,“勾当”这个词就停留在原来的词义上,而在汉语中,它却在不断变化发展,产生了新词义,甚至情感色彩也发生了变化。这样就形成“勾当”这个词汉日语中的词义差别。
二、觉悟/覚悟( かくご)
汉语:
( 1) 觉醒。例: 不觉悟,不知苦,迷惑失指易上下。( 《荀子·成相》)( 2) 自觉悔悟。例: 太后日夜涕泣,幸大王自改,而大王终不觉悟。 ( 《史记·韩长孺列传》)( 3) 启发,开导。例: 王若不得志于齐,而以觉悟王心,而吴国犹世。 ( 《国语·吴语》)( 4) 佛教语,谓领悟佛教的真理。例: 若深体三界为长夜之宅,有生为大梦之主,则思觉悟之道,何贵于形骸。( 南朝宋·谢镇之《与顾道士书》)日语:
( 1) 良くないことを予测して、心を决めること。( 预测发生不好的事情,横下心来。) 例: 何事があろうとも私は覚悟を决めている。( 不管发生什么事,我已经铁了心。)( 2) 谛めること。断念すること。( 死心了。) 例: もうだめだ、と覚悟した。( 知道不行了,只好死心了。)( 3) [仏]悟りを开くこと。( 佛教用语,领悟佛教真理。)梳理“觉悟”一词的词义及用法,可以发现,在汉语中大致有三方面,一是由本义“觉醒”引申产生的“自觉悔悟”、“启发,开导”等词义; 二是佛教用语,表示“领悟佛教真理”的意思; 三是近现代才产生的新词义,表示对政治有所认识。
据调查,日语中“覚悟”一词最早出现在平安时代( 公元 794~ 1192) 末期的《梁尘秘抄》中,表示“从生死轮回的迷惑中领悟”,为佛教用语,我们可以推断“觉悟”一词最早是作为佛教用语传入日本的。我们调查“觉悟”在《荀子》中已经出现,我们撇开短语与双音词的讨论,汉语中的“觉悟”要早于日语约 1400 年,日语中的“覚悟”系借用汉语是完全可以确定的。江户时代( 公元 1603 ~ 1867) 之后,“覚悟”的用法得到引申,从汉语中“觉醒”的词义引申出“精神准备”之义。
进入明治时代( 公元 1868 ~1912) ,“覚悟”大多表示“精神准备”、“放弃”、“决心”的词义,其他词义逐渐消失。
三、勉强/勉强( べんきょう)
汉语:
( 1) 尽力而为。例: 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礼记·中庸》)( 2) 心中不愿而强为之。例: 不相酬答,则犯教伤义,欲自勉强,则不能久,四不堪也。( 三国·魏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 3) 能力不足而强为之。例: 身危适他州,勉强终劳苦。( 唐·杜甫《法镜寺》)( 4) 牵强,理由不充足。例: 你们两个的话,都说的勉强,毕竟尽先的是。( 清·李渔《巧团圆·争购》)( 5) 将就,凑活。例: 据小弟看来,不但第三名不堪附骥,连那第二个女子也还是勉强续貂。( 清·李渔《慎鸾交·目许》)( 6) 使人去做他不愿做的事。例: 焦克礼见萧长春没有留下来的意思,也不好再勉强。( 浩然《艳阳天》第六十七章)日语:
( 1) 学业や仕事などに努めること。特に学校の各教科や、実用的な知识、技术を习い覚えること。( 在学业和工作上努力,特指学习学校的知识技能。) 例: バイァ£ンの勉强のためフランスへ留学する。( 为学小提琴去法国留学。)( 2) 将来のために役たつ経験。( 为了将来积累经验。)例: 旅に出て多くの人に会うのは大変勉强になる。
( 出门旅行与众多的人交往是很好的学习。)( 3) 商品を安く売ること。( 商品减价售卖。) 例: もっと勉强してもらえめせんか。( 不能再便宜一点吗?)从以上的解释来看,“勉强”的词义比较丰富,随着语言的不断发展,词义的不断变化,在现代汉语中“尽力而为”、“心中不愿而强为之”、“能力不足而强为之”这三个意思已经逐渐消失了。比较中日两国的“勉强”一词,解释完全不一样,这是因为历史的发展造成词义的变化。日语中“勉强”一词最早出现在江户时期,意思是“努力完成困难的事情”。江户后期引申为“没办法,不得已而为之”的新义项。到了明治时期,“勉强”的主流词义变为“努力”,并被广泛地使用在“事业”“学业”“商业”等领域。
此时,政府提倡向西方学习,追求西方文明,教育制度得到发展,平民老百姓对教育的关注度也大大提高。“努力”的宾语开始向“学业”转变。至此,“勉强”开始演变成今日的“学习”之义。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汉语强调的是“强( 强制) ”的词义,而日语强调的是“勉( 勤勉) ”的词义,所以形成现在词义的对立。汉语中的“勉强”最早出现在《礼记》中,早于日语约 1800 年,作为双音词的出现也不晚于三国,日语借用汉语是可以肯定的。
四、事情/事情( じじょう)
汉语:
( 1) 事物的真相,实情。例: 公孙衍谓义渠君曰: “道远,臣不得复过矣,请谒事情。”( 《战国策·秦策二》)( 2) 事理人情。例: 朕承先帝盛绪,涉道未深,不明事情,是以阴阳错缪……咎在朕躬。( 《汉纪·成帝纪一》)( 3) 人类生活中的一切活动和所遇到的一切社会现象。
例: 陈列事情,昭然可见也。(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书记》)( 4) 工作,职业。例: 偏偏我又害了一身大病,把事情也丢啦,现在是闲住着。( 洪深《贫民惨剧》第一幕)( 5) 事故,差错。例: 后来出了事情,自己也厌倦了那种生活。( 安妮宝贝《彼岸花》)日语:
( 1) 物事の状态。( 事情的状态、情况。) 例: 事情をすべて话してください。( 把当时的情形都说出来。)( 2) 特别の訳、理由。( 特别的原因、理由。) 例: やむを得ない事情で明日欠席します。( 因为不得已的原因明天不能出席。)可见在汉语中,“事情”这个词的使用范围是比较广的,我们注意到,汉语中( 1) ( 2) 两个义项,在现代汉语中很少使用。我们发现汉语中表示“事物的真相,实情”的意思,与日语“事物的状态,情况”之意有相通之处。后来汉语“事情”的词义有所变化,产生了“人类生活中的一切活动和所遇到的一切社会现象”、“工作,职业”这些新词义,至于“事故、差错”一义项产生的就更晚了。
总之,汉语“事情”的本义是“事物的真相,实情”,后来在中国国内发展演变了,不过,现代日语“事情”里还保留着它的本义,又增加了一些新词义。这就是汉日“事情”之间词义发生差异的原因。
五、无论/无论( むろん)
汉语:
( 1) 不必说,且不说。例: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晋·陶潜《桃花源记》)( 2) 连词。不论,不管,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一样。
例: 游人杜陵北,送客汉川东,无论去与住,俱是一飘蓬。
( 隋·尹式《别宋常侍》)( 3) 犹不止,岂止。例: 梨园以技鸣者,无论数十辈。
( 清·侯方域《马伶传》)( 4) 不追究。例: 格杀无论( 格杀勿论) 。
日语:
( 1) 言うまでもなく。( 当然、不用说。) 例: 仆は无论賛成します。( 我当然赞成了。)汉语( 1) 中“无论”应该还是词组,复音词到隋代才出现,引申出“不论,不管”的意思,作为连词使用。再后来,又引申出其他一些词义。但是在现代汉语中,“无论”作为连词的义项被保留下来,其他词义逐渐消失。现代汉语“无论”相当于日语的“…にかかわらず”的意思,但现代日语“无论”却没有这个意思,它仅仅保留了古代汉语传入日本时的本义“不用说”。汉语的“无论”经历了从偏正词组虚化为连词的过程,词义也发生了一些改变,而日语“无论”的词义保留了其本义没有发生变化,于是形成了该组汉日同形异义词。
六、约束/约束( やくそく)
汉语:
( 1) 缠缚,束缚。例: 约束不以纆索。( 《庄子·骈拇》)( 2) 限制,管束。例: 矫称蜂出 誓盟不信,虽置质剖符犹不能约束也。( 《史记·六国年表序》)( 3) 规章,法令。例: 约束信,号令明。( 《文子·上义》)日语:
( 1) 当事者の间で决めること。また、その决めたこと。
( 当事人之间的约定及约定好的事情。) 例: 再会を约束して友と别れる。( 约定再次见面后就与朋友分手了。)( 2) ある社会、団体等の间であらかじめ决められていること。( 在社会、团体间事先规定好的事情。) 例: 领土问题は棚上げにするという约束で、両国外相会谈がはじまった。( 在事先规定了不涉及领土问题的基础上,两国外长开始了会谈。)( 3) 生まれる前から定まっている运命。( 出生之前就注定的缘分。) 例: 前世からの约束です。( 前世注定的缘分。)由词义解释可以看出,汉语中的“约束”是与“放纵”相对立的,不管是它“束缚”,“限制”的本义,还是后来引申出的可以形成限制作用的“规章,法令”。此外,在古代汉语中,“约束”有表示“信约,盟约”的意思。
从表面上看,现代汉语“约束”与现代日语“约束”分别有各自的用法,且释义各不相同,但是可以看出有部分是从古代汉语“信约”词义引申而来的。可以推断,日语在接受“约束”这个词的时候,部分吸收了“信约”的词义,在此基础上那个进行引申,没有收纳“束缚,限制”的词义,再加上 汉语不断变化发展,原本古代汉语中表示“信约,盟约”的词义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由此造成了这组同形异义词的产生。
【参 考 文 献 】
[1]杨琼. 汉日语“觉悟”的词汇史比较[J]. 教育教学论坛,2013( 6) .
[2]朱绪芹. 对中日同形异义语“勉强”的考察[J]. 科技信息,2009( 11) .
[3]佐藤芳之. 日汉同形异义词研究[D]. 北京大学,2010.
[4]王静. 汉语“约束”与日语“约束”[J]. 现代语文,2013( 2).